张雪桃:新课标背景下,课堂教学中的变与不变 | 学术年会·交流

栏目:成人教育  时间:2023-04-13
手机版

  成都市陶行知研究会

  有思想 有深度 生活即教育

  成陶第六届学术年会暨成都七中初中学校第十五届学术研讨会已经圆满落幕了,本次学术年会采用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让现场与远端学习的老师们有很大的收获。今起,我们从中遴选出了一些参会者学习的感悟分享。

  新课标背景下,课堂教学中的变与不变

  ——聚焦核心素养培养的议题式教学探索暨《集体生活邀请我》教学反思

  学习者:成都七中初中学校政治教研组 张雪桃

  2022年4月颁布的《道德与法治》新课标聚焦核心素养培养,并指出培养核心素养的路径之一是开展议题式教学。无论是核心素养培养还是议题式教学,对于我自己和我所在的团队而言都是新事物新挑战,都有难度。但新课标指出的是未来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方向,即便有难度,也要去做尝试和探索。

  基于这样的考虑,我决定用“议题式”的方式来进行《集体生活邀请我》一框的教学设计和尝试。探索新课标背景下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变与不变。

  不过,很快发现,有良好愿望是一回事,能把愿望变成现实是另一回事。

  首先遇到的问题是,什么是议题式教学?议题式教学长什么模样?第一稿备课出来以后,教研组内研讨。大家觉得还是传统的教学模样,有教师的讲解,有学生的活动,但没有“议”的感觉。大家都不知道什么是议题式教学。

  于是开始学习“议题式教学”的相关文献和资料。沈雪春和梁英姿发表于《中学政治教学与参考》上的论文《初中道德与法治主题内容的议题式建构——以“预防犯罪”教学为例》对我的启发最大。这篇文章有教学案例的分析,为本主题教学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模板;同时它还有高度的概括和提炼出议题式教学“知识主题——情境主题——教学议题“的内容架构。有了这样的清晰架构,就可以对自己的教学主题“比着葫芦画瓢”进行结构化了。

  很快遇到了新问题。本框的知识总主题为“集体生活邀请我“,分解子主题为:①个人离不开集体;②个人在集体中获得归属感和安全感,培养集体荣誉感;③集体有强大的力量,集体的力量来源于共同的目标和团结协作。教学主题的分解似乎没有太难,也没有太大问题。问题是什么样的情境主题能够涵盖这三个子主题?可以通过什么样的教学议题讨论来完成教学主题的学习?看懂别人的框架和路径是一回事,能落实在自己的教学中是另一回事!框架是清晰的,但放到自己具体的课中来,思路是完全没有的。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进行了大量的输入。密集地学习议题式教学的课例,包括教案、PPT;涵盖成都市、四川省乃至全国赛课、示范课的视频资料;再次重新梳理教材,阅读教参,尝试提炼更加精准的教学主题。……经过大量的输入,痛苦的思考和整合之后。产生了第一稿的议题式教学思路。以成都创建文明典范城市为总的情境主题:1、直接导入——2、视频回顾文明城市建设带来的美好城市(认同感、归属感、荣誉感等)——3、典范城市建设:①是什么?②为什么?③怎么办?(怎么办这里设置了五个方面:政府、基层组织、效果、难点和痛点问题及对问题的解决——意在为学生提供参与“创城”贡献自己智慧的机会,创设参与感,体验同伴合作和更广的协作④影响——4、升华、小结(强调集体的力量来源于共同的目标、分工合作、团结协作)。其中重点是怎么办,亮点是学生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个教学设计对原来教学模式做了较多的突破。但是这一稿存在两个问题难以解决。第一,前后都有分析“创城”的原因、意义;关于创城的怎么办逻辑不顺,总体还比较混乱;第二,情境主题和教学主题还是两张皮,始终不能自然融合。从情境主题过渡到教学主题,始终比较拧巴。这一稿先行课上下来,听课老师反馈,从情境主题过渡到议题还比较顺畅,但再过渡到教学主题,就显得牵强和不自然了;此外老师还是讲得太多,研讨的主题不聚焦,且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能力水平。只是披着一张“创城”的皮,行着教师讲授教学之实。

  反思这一稿的问题。因为这一节课是公开课。我备课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将教学的对象假设为了听课的老师们,对学生的关注关照就少了。备课走偏了。

  接下来是痛苦的反思和调整。在思考的过程中提醒自己始终记住:“我是为孩子们在上这一节课。教学的目的是孩子们要有增长,培养孩子们的核心素养。”想清楚这节课的目的是通过讨论成都创城过程(问题情境)中的问题(教学议题)来完成教学主题,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反复的反思和修改中,最后一稿终于出炉:议题一:探问创城之由——探索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相互影响的;议题二:探解创城之难——解析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议题三:探求创城之力——感悟集体的力量来源于共同目标、团结协作。实现了“知识主题——情境主题——教学议题”三者的有机融合。其实,到这里,不仅完成了议题的整合,还对教材进行了单元整合。

  因为聚焦学生的发展,聚焦学生的成长,这一稿在上先行课时效果就非常的好。学生参与充分,生成丰富,且教学过程顺畅,情境主题、教学议题和教学主题非常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学生的核心素养在课堂当中得到了培养和发展。

  课上下来虽并不完美,不过总体效果还不错。这是我们教研组对议题式教学的一次宝贵探索。

  反思此次课,想要总结的是在新课标背景下,道德与法治课堂究竟什么需要变,什么不会变?

  经过这次尝试,我个人的体会是,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形式需要变。教学形式要结合最新的社会生活热点,国际国内大事等,挖掘它们与教材的契合点,创新教学设计,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教材信息,培养核心素养。议题式教学是其中重要一种形式。与此同时,道德与法治课堂不变的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教学设计无论如何变化,必须聚焦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发展水平,才能真实地促进学生的发展,真正地培养他们的核心素养。

  编辑 | 张競之

  这是我们为你准备的第1092次推送

上一篇:增强师生信息化能力、营造良好发展生态让职业教育数字化“翅膀”更有力
下一篇:双创讲坛 | 杏花同载酒,忆往昔,芙蓉峰下少年游——初心故事汇

最近更新成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