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见过真正厉害的人,都有一点“幼稚”

栏目:成人教育  时间:2023-04-13
手机版

  

  作者:皮不露

  来源:壹点灵心理

  ID:yidianling0

  十年前和自己一起冒傻气的朋友,变成了笑容“和蔼”的已婚人士。

  再想想父母,他们在我这个年纪,我已经在玩泥巴了。

  而我,未婚,脑子里最重要的事情,仍然是“明天中午吃什么”。

  我感觉自己还是个孩子,或者说,还没有准备好做一个成年人。

  我和朋友聊起“无法将自己代入成年人的角色”这件事。

  很多未婚的人深有同感。

  

  来源:Pexels

  今天就来聊聊,为什么我们会感觉自己“至死是少女/年”?

  无法成为成年人,是件坏事吗?

  01

  延长的青春

  从现实中获得“缓刑”

  我真的不知道成为一个“成年人”该是什么样。

  其实不止是我和朋友,这种现象普遍存在。

  弗吉尼亚大学的妮可·林德纳(Nicole Lindner)和诺斯克研究发现:

  25岁后,我们的主观年龄会越来越年轻;30岁,约70%的人觉得自己比实际年龄年轻。

  是什么在促使我们延长自己的青春期?

  放眼四周,几乎所有人在告诉我们:

  什么年龄就该做什么事。你要竞争。你要不断向前。

  我们像不停旋转的陀螺,被“社会时钟”无情抽打。

  

  来源:unsplash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觉:

  社会真的太急了。

  一旦脱轨,一旦停歇,就会被社会淘汰。

  在婚恋市场,30岁处于鄙视链最底层——“太老了”。在职场,35岁沦为被淘汰的“残次品”——“没用了”。

  于是,害怕被淘汰的我们受困于焦虑中:

  患得患失,自我怀疑。

  卷不动,又躺不平。

  延长青春期的背后,其实是一个人想从现实生活中获得“缓刑”。

  也就是说,被社会定时的我们,主动选择按下“社会时钟”的暂停键。

  

  来源:unsplash

  实际上,这个现象是发展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的“心理社会性延缓”。

  很多人选择调慢自我的时间节奏,延长自我探索的个人时间。

  从而不被“社会时钟”牵着鼻子走,审视自己真正是谁。

  有人疲于996的大厂生活,30岁裸辞,寺庙当义工;有人挣脱一地鸡毛的婚姻,45岁离婚,苦读备考大学;有人和抑郁症缠斗7年,25岁重新高考,追逐电影梦。

  他们打碎社会时钟,选择为自己而活。

  心理学家格拉宁曾通过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如果每个人都知道自己能干些什么。那么生活会变得多么美好!因为我们的能力比自己感觉到的大得多。”

  

  来源:unsplash

  02

  我们不必

  着急“成年”

  一项研究发现,主观年龄更年轻的人,会更积极地想象自己的未来状态。

  比如,“我虽然65岁,但我觉得自己还是40岁,照样可以环游世界”。

  更年轻的主观年龄,可以让我们对自己的未来保持乐观。

  摩西奶奶的故事,曾感动很多人。

  她本是一名普通农妇。

  75岁才开始学绘画。

  80岁,她在纽约举办个人首次画展,引发全球轰动。

  她活了101岁,在最后25年的艺术生涯中留下1600多幅作品。

  她说:

  “对一个真正有追求的人来说,生命的每个时期都是年轻的、及时的。”

  我们真的不必着急“成年”。

  这是一种是基于“延迟满足”的未来观。

  是一种“为自己而活”的时间自主性掌控。

  “永远年轻”,并不意味我们僵化在一种永远不成熟的状态。

  而是,获得更丰富的人生经验,但并不以消耗活力为代价。

  

  来源:unsplash

  03

  如何保持

  元气满满?

  年轻,其实是一种心态——

  在这种心态下,即使生活不如意,也不至于一下就跌落到绝望中。

  希望以下3个小建议能为你带来满满的元气。

  1、用“玩”的心态对待生活

  很多人认为去玩、去休息,是一件可耻的事。

  因为他们认为一个积极的人,必须要不断进步,停下来就是在浪费时间,

  然而,越来越多研究表明,“玩”对于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和幸福感至关重要。

  2013年一项研究发现,和不那么“会玩”的成年人相比,“会玩”的成年人更能感受到生活的乐趣,并且生活方式更积极。

  一个人“会玩”,意味着掌握了与世界愉快相处的方式。

  因为“玩”能让我们暂时忘却纷扰,稍微喘口气,为疲乏的内心找到充电的空间。

  但在忙碌的现代社会,如何腾出时间来玩耍?

  这3个小技巧,或许能让你拥抱生活中有趣的一面。

  

  来源:unsplash

  1)找到你的游戏人格,做让你快乐的事

  就像不同的人拥有不同的指纹,“玩”其实是一件极其私人且个性化的事情。

  做什么事能感到快乐,完全因人而异。

  所以,你需要了解自己喜欢什么类型的游戏。

  你可以回忆一下,自己小时候是怎么玩的?是喜欢打篮球,还是喜欢玩大富翁之类的棋盘游戏?还是更喜欢看书或者玩洋娃娃?

  美国游戏研究所创始人斯图尔特·布朗博士提出了8种“游戏人格”,也可以帮助你找到适合自己的游戏类型。

  1、收藏家

  喜欢收集,比如收集某泡玛特或邮票。

  2、竞争者

  喜欢玩有特定规则的游戏,比如足球。

  3、创造者或艺术家

  喜欢在创造中找到乐趣,比如画画或化妆。

  4、导演

  喜欢策划活动,比如举办主题派对。

  5、探索者

  喜欢探索新鲜的事物,比如探店。

  6、小丑

  喜欢“冒傻气”,比如讲段子让人开心。

  7、动觉者

  喜欢像玩游戏一样活动身体,比如为了好玩而学瑜伽或街舞。

  8、讲故事的人

  喜欢听故事或编故事,比如看电影或写小说。

  

  来源:usnplash

  2)玩是一种心态,不要想太多

  有一个常见的误解,就是玩的时候必须要笑。

  玩,其实也可以是一件严肃的事情。

  比如专注地创造某个东西,烹饪或编织。

  只要你所做的事,完全出于个人选择,并且完全享受其中,就是在玩。

  因为,玩不只是一件正在进行的活动,更是一种心态。

  所以,你可以用“玩”的心态看待生活。

  比如将一件你认为困难的任务,甚至是一天的工作,变成一个游戏。

  转变心态,你会发现生活更有趣的一面。

  3)抛开规则的束缚,每月尝试一件新事物

  当我们尝试新事物时,大脑会创造新的神经通路,从而提高我们的认知能力。

  所以,为什么不每个月尝试做一件从来没做过的事情呢?

  从没放过风筝?

  还是,一直想学转呼啦圈?

  

  来源:Pexels

  你也可以尝试每天傍晚一个人骑行(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

  或者每天一大早醒来,不刷手机,试着玩填色游戏。

  这两项活动都可以帮助你将注意力集中在当下,从而缓解焦虑。

  你也可以不顾及他人的眼光,把冰淇淋当成晚饭。

  做一些与众不同的事,可以促进血清素——快乐分子的大量释放。

  安排进你的时间表里,然后去做吧!

  你可以像安排其他的一切一样,安排你的游戏时间。

  每天只需20-30分钟,就足以让你的心情变好,振奋精神。

  这些有趣的、以游戏为基础的活动,会滋养你内心的小孩。

  

  来源:Pexels

  2、允许错误进入生活,体验惊喜的快乐

  从小,我们就被教导避免“错误”。

  就像作业本上纵横交错的红叉,

  它们告诉我们:

  “错误”会被评判、被惩罚。“犯错”是一件坏事。

  慢慢地,我们变得小心翼翼,学会顺应和妥协。

  努力让自己的想法,与外界保持一致。

  至于自己是否喜欢,是否觉得有意义,是否与真实的自我一致,似乎微不足道。

  我们的大脑也习惯了这种安全的做法。

  这就是为什么,一个人即使不满于现状,也不会寻求改变。

  比起惨淡的现状,感觉自己“活得不正确”似乎更可怕。

  

  来源:unsplash

  在这种规训之下,很多人形成了温尼科特所说的“假自体”:

  一个人的行为或功能看似正常,却感觉不到活着的感觉。

  但被驯化的我们,忽视了很重要的一点:

  错误本身伴随意外,这可能是坏事,但也可能是好事。

  就像走错路,也能看到意外的风景。

  不要恐惧将自己暴露在所谓的“错误”之中。

  为意料之外和未知之事留出空间。

  点击一篇你不感兴趣的文章看看,打乱算法,走出信息茧房。

  在“不是你喜欢的类型”上,向右滑动10次。

  增加选择的不确定性。

  错误可能是悲剧,但也可能是魔法。

  

  来源:unsplash

  3、掌控欲望: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

  个人欲望是存在一个范围的,它的一端是非模仿欲望,另一端则是模仿欲望。

  什么是模仿欲望?

  例如,朋友因为买基金而赚了一笔,你认为自己不买就亏了,于是你跟随他的脚步,也买了基金。

  不那么极端的模仿欲望,可能包括想去某所特定的大学,因为你的朋友也想去那里。

  欲望会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

  有些是模仿的,有些是非模仿的,关键是要识别是什么力量在起作用。

  或许你的欲望主要是受到他人的影响,但你仍然可以掌控它。

  因为欲望光谱是流动的,可以向右移动(变得更模仿),也可以向左移动(变得不那么模仿)。

  想想你真正想要拥有和培养的欲望。

  它们最初是否是模仿欲望并不重要,因为你可以将它转化为非模仿欲望。

  10个人有相同的欲望,但却以10种完全独特的方式实现它。

  比如,你想要写一篇文章投稿。

  也许是因为朋友写了一篇文章,获得了稿费。

  但无论是受谁的影响,并不妨碍你赋予全新的信念。

  一开始,你可能只是想稿费。

  但写的过程中,你会看到文章的价值,那么你就会改变写文章的方式。

  

  来源:unsplash

  北大教授戴锦华曾说:

  “衰老并不可怕,可怕的地方在于,

  你还年轻,却已经暮气沉沉。”

  无论世界有多糟,愿我们能永远元气满满。

  References:

  Khenissi, L. L. (2022, April 11). Allow Error into Your Life and Experience the Joy of Surprise. Psyche. https://psyche.co/ideas/allow-error-into-your-life-and-experience-the-joy-of-surprise

  The Importance of Play for Adults. (n.d.). Psychcentral. https://psychcentral.com/blog/the-importance-of-play-for-adults

  ?壹点灵心理服务平台?

  好口碑,服务用户超过3000万人+

  专业心理咨询师,与你1v1深度访谈

  ▼过不去的坎,我们助您跨越▼

上一篇:马云再现神预言:这才是2023年最暴利的行业,将造就大批千万富翁……
下一篇:德国新天鹅堡,让你感受童话世界的真实之美

最近更新成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