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营观察|感悟砺剑尖兵精神密码

栏目:成人教育  时间:2023-04-13
手机版

  来源:媒体滚动

  转自:学习军团

  人才强军进行时

  一线调查

  新闻样本

  这里有一片“尖兵林”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李兵峰

  胸挂奖章、肩披绶带,火箭军某部军官王文龙迎来了军旅生涯高光时刻——在火箭军今年举行的一场颁奖典礼上,他被表彰为火箭军第十届“十大砺剑尖兵”。

  这一刻,萦绕在王文龙心中多年的梦想终于成真。

  青春岁月常常在某一个瞬间,被梦想击中。那年5月,火箭军首届“十大砺剑尖兵”走进火箭军工程大学,与学员们交流成长成才心得,讲述奋斗强军故事。

  “只要把平凡的岗位当成打赢的战位,忠实履行自己的使命,每个人都可以发出耀眼的光芒。”听着一个个感人故事、感受一段段奋斗历程,当时还是学员的王文龙感到热血沸腾。

  那次活动中,“十大砺剑尖兵”群体还与青年学员代表一道,走进该校“育才园”,一起种植下一批小树苗,将之起名为“尖兵林”。

  播下荣誉的种子,盛开多彩的鲜花。这次活动,在王文龙的心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在校期间,王文龙经常走进那片“尖兵林”。望着一株株茁壮成长的树苗,他一次次汲取努力向上的力量,多次被学校评为优秀学员,荣立三等功。

  “一个个尖兵,就像是一盏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王文龙说。

  寒来暑往,岁月更迭。毕业后,王文龙走上工作岗位,全身心融入导弹部队建设发展的浪潮之中,聚焦备战能参善谋,完成任务敢挑重担,荣立二等功,光荣地跨入火箭军第十届“十大砺剑尖兵”行列。

  如今,走进火箭军工程大学校园“尖兵林”,原来的一株株小树苗,现在已经枝繁叶茂,仿佛火箭军“十大砺剑尖兵”这个群体一样日益壮大。

  记者调查

  感悟砺剑尖兵精神密码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李兵峰

  ★火箭军某部官兵正在开展训练。刘明松摄

  深山阵地,暖阳高照。发射架下,火箭军某旅正在组织一场青年典型分享会,气氛十分热烈。

  火箭军“十大砺剑尖兵”侯长岭,刚刚完成一场全流程演练。此刻,侯长岭与一群官兵围在一起,结合岗位实践交流成长感悟。这位二级军士长强军备战、砺剑打赢的经历,深深地触动了大家。

  砺剑是导弹部队的常态,尖兵是火箭兵的追求。

  如今,举办10届的“十大砺剑尖兵”评选表彰,已成为火箭军部队的一个特色荣誉品牌。座座导弹军营里,崇尚尖兵、争当尖兵蔚然成风。

  今天,让我们走近他们,感悟一群砺剑尖兵的精神密码。

  一

  “咱们执掌的是国之重器,必须做到绝对忠诚”

  岩层之下,隆隆的机械声中,铁臂钻杆在岩壁上打满钻眼;长长的坑道里,装载机来回穿梭……走进火箭军某工区,映入眼帘的是一派鏖战景象。

  “越是这种特殊的地质,我们越要科学攻坚,注重工程质量、做到安全第一!”施工现场,某旅副参谋长沙子呷一边察看施工断面情况,一边与营连骨干研究施工方案,指挥官兵向大山深处不断掘进。

  沙子呷是火箭军第九届“十大砺剑尖兵”。

  入伍20多年,沙子呷把足迹镌刻在大江南北的一个个“无名坐标”。从大凉山走出来的他,新兵下连又走进了大山。“筑巢”是沙子呷所在部队的神圣使命,“掘进”成为沙子呷军旅人生的关键词。这位没有真正摸过一次导弹的导弹工程兵,深知自己的战位与大国长剑息息相关。

  “宁可透支生命,绝不辜负使命。”从一名彝族青年成长为砺剑尖兵,沙子呷一直用实际行动践行这句诺言。

  掘进打风钻时,沙子呷左右开弓、一手抱一个,双钻一起干,在穿山凿岩中锻造成“阵地铁人”。当兵第二年,沙子呷当上班长;当兵第三年,沙子呷火线入党;后来当排长连长,沙子呷始终冲在最险时、干在最难处……

  忠诚融入基因,心中号角吹响。在沙子呷眼中,没有打不穿的岩石,没有完不成的任务。为了抢时间赶进度,常常是工程进展到哪里,他就把床铺搬到哪里。他带领部队在施工会战中处处领先、月月超额,建设了一批优质工程。

  那年仲夏,工程掘进中遇到不良地质发生塌方,像是一道“拦路虎”挡住了大家。日历一页页撕下,沙子呷心急如焚。他带头进入塌方地段,带领骨干拟制攻坚方案,一点一点为岩石加固防护,终于成功突破塌方段。

  一次爆破后,本该轮休的沙子呷又出现在现场。忽然,听到山体传出滴水声,沙子呷感觉情况不妙,大吼一声:“快撤!”一名新战士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一下子愣在那里。沙子呷快步上前,一把抱上他往外跑。刚带着官兵撤到安全地带,只听一声巨响,作业面被埋得严严实实……

  这,只是沙子呷和战友们为导弹筑巢的一个缩影。

  “苦、累、伤、残、险”,是沙子呷这些导弹工程兵天天要面对的挑战。“大山再高,高不过导弹工程兵的斗志;石头再硬,硬不过导弹工程兵的脊梁。”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的沙子呷,先后10多次担任突击队长,数十次战胜塌方险情。

  高原戈壁,青山沟壑……在一个个导弹军营,和沙子呷一样,无数火箭军官兵忙碌在各自战位,用青春担当筑起一座座“钢铁长城”。

  “号手就位!”火箭军某旅一处阵地,年轻的大学生士兵廖武雄穿梭于号位,熟练操作导弹武器,完成火力突击演练任务。曾经追逐演艺明星的他,如今追逐的“明星”是王忠心。

  “每次走到文化长廊前,看到王忠心的先进事迹,我的内心总是涌动热流,浑身充满力量。”廖武雄深有感触地说,“王班长让我学有榜样、干有目标。”

  王忠心,是火箭军第六届“十大砺剑尖兵”。

  从入伍时只有初中学历,到全旅首个士兵测控专业指挥长,王忠心的青春都留在了深山里的军营。他精通近20个导弹岗位技能,先后带出数百名优秀导弹号手。

  那一年,两鬓斑白的王忠心,到了最高服役期。因编制体制调整,所在旅测控技术骨干被抽调走了一半,新装备训练急需人才。王忠心决定留下来,递交延迟退休的申请。

  延迟退休的王忠心,比以前更忙了。他一边担任大项任务技术把关,一边悉心培养导弹操作骨干。课余时间,他系统梳理多年来的工作心得,编写出厚厚一本测控专业操作指南。

  “咱们执掌的是国之重器,必须做到绝对忠诚。”那一年,正式退休离开部队的前夜,王忠心这样鼓励年轻战友扎根军营。

  平凡岗位彰显忠诚,平凡战位见证使命。“王班长用34年的绝对忠诚书写了导弹‘兵王’传奇,也擦亮了砺剑尖兵的本色。我要像老班长那样,成为一名忠诚履行使命的导弹精兵。”号位上加紧淬炼本领,年轻号手廖武雄慷慨激昂。

  砺剑尖兵的样子,万千官兵追逐的榜样。一名名砺剑尖兵,正示范带动着广大火箭军官兵,扎根岗位践行绝对忠诚的誓言。

  二

  “我们肩上扛着守护国家的重担,心中必须立着能打胜仗的标尺”

  “导弹飞天划过的轨迹,是我见过的最美风景。”火箭军第四届“十大砺剑尖兵”、某旅一级军士长何贤达和战友们说。

  南国密林深处,火箭军某训练场,何贤达穿梭不停,指挥所在发射单元的导弹号手,围绕战斗力的短板弱项,展开一轮轮训练。

  长剑飞天,如虹弹道铭刻着这名导弹“兵王”备战强能的铿锵步履。从流水线工人参军入伍成为导弹兵,梦想亲手送导弹飞天的他,新兵下连被分配到炊事班。何贤达没有气馁,一边当好“伙头军”,一边苦学导弹知识、精练操作技能。后来,在全旅导弹专业知识大考中,何贤达脱颖而出跻身专业前三,成功转型为一名导弹转载号手。

  在砺剑尖兵的眼中,备战强能没有终点,只有起点。当何贤达成为全旅数一数二的“一吊准”时,他又主动请缨当发射号手,在激烈选拔竞争中走上全旅首个军士“1号手”岗位。随着能力升级,何贤达成长为战略导弹部队首批军士发射架指挥长。

  那一年,当某型导弹武器开进阵地,何贤达抚摸着高车长剑,再次向新的目标发起冲锋——成为新型导弹发射架指挥长。他带着战友从头学起,参与编写教材和各类规范,不断淬炼新战法,很快掌握新装备。

  渐渐地,何贤达成为该旅实弹发射号手墙上出现次数最多的人。“当兵就要当精兵,我们必须将本领练到极致,才能在关键时刻当先锋、打头阵。”何贤达与战友说的这番话,引发了大家的共鸣。

  天天弓满弦,时刻在冲锋,是何贤达的日常,也是一名名“砺剑尖兵”履行使命的姿态。

  走进火箭军第八届“十大砺剑尖兵”罗寅生的办公室,一张高挂的安全态势图异常醒目。他说:“作为导弹部队一员,不管什么岗位,打仗的弦一秒也不能松。”

  编写专业教材、指导手册等百余册,带领官兵深入推进实战化训练……当营长时,罗寅生瞄准更大机动距离、更高环境要求、更长待机时间锤炼部队,不断细化作战岗位、作战单元和核心战斗指标,为打仗赢得先机。

  深山腹地,雨雾缭绕。在一个静谧的操作大厅,面对眼前的特装设备,火箭军首届“十大砺剑尖兵”、某部二级军士长刘建行神情专注,正在进行装备检验。

  “我们肩上扛着守护国家的重担,心中必须立着能打胜仗的标尺。”虽说已经操作过无数遍,但刘建行每次依旧是小心翼翼。在一线操作岗位摸爬滚打20多年,他一直保持着零差错的纪录。

  那一年,基地组织大比武,参赛选手们展开激烈角逐,刘建行的综合成绩排名第一。年近五旬的他,一直保持士兵本色,每次军事考核成绩都名列前茅。

  如今,刘建行所在专业的新号手要想拿到“上岗证”,必须先过他这一关。操作中,哪里该释放静电,哪里需反复检查……刘建行容不得出半点疏漏。一次测量湿度,刘建行发现中士小蔡记录的一个数据不够细致,当场叫停。“我们要对自己测量的每一组数据负责,要保证记录的每一组数据都经得起检验!”刘建行让小蔡重新测量,确保没有任何问题隐患。

  翻看入选火箭军第十届“十大砺剑尖兵”的官兵名册,他们来自不同领域、不同岗位——

  既有五次立功、六岗全能的营长徐海龙,也有荣获18个“第一”的连长陈晓辉……

  一座座阵地、一个个发射架,既是一名名砺剑尖兵实现梦想的沃土,也是他们奋进新征程的“起跑线”。

  ★火箭军第十届“十大砺剑尖兵”颁奖现场。刘明松摄

  三

  “为了等待那一声号令,我们必须坚守战位、勇挑重担”

  东风浩荡,雷霆万钧。

  每次看到导弹腾飞的那一刻,火箭军某部高级工程师晏文武总是难以按捺内心的激动,仿佛一切的付出,在此时都得到了回报。

  导弹部队被称为“千人一杆枪”,能亲手送长剑飞天,是每名导弹兵的梦想。然而,在导弹部队,更多的人做的是默默无闻的工作。

  入伍30年的晏文武,便是其中的一个。荣获火箭军第十届“十大砺剑尖兵”的他,从当兵到现在,只是在电视画面里,见过大国长剑烈焰喷薄、直刺苍穹的壮美瞬间。

  虽然从未上过发射场,他却时时在“打仗”。作为导弹武器的“守护神”,晏文武和战友们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装备。

  一次执行任务,面对随时可能袭来的危险,晏文武让导弹号手们撤离到安全地域,独自一人穿着厚厚的工作服,连续工作8个小时。守在外围的战友,都为他捏了一把汗。当他完成任务走下号位的时候,现场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

  “为了等待那一声号令,我们必须坚守战位、勇挑重担。”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晏文武带领团队完成了近百次重大任务。

  长剑不语人不寐。和晏文武一样,火箭军指挥学院副教授刘华也默默坚守在自己的战位上。不久前,他和晏文武同时被评为火箭军第十届“十大砺剑尖兵”。

  “‘天剑’是他挥动的教鞭,打赢是他锁定的坐标。一个个重量级大奖,一场场实战化导调,一项项铁字号荣誉,让这个军校教员,在研战教战最前沿绽放光华……”这几句简短的颁奖词,是刘华的奋斗写照。

  在实战化训练的硝烟里,常常能看到刘华的身影。从深度参与各项试点建设任务,到带领团队奔波演训场,刘华和战友们被不少部队誉为战斗力生成的“磨刀石”。

  一次对抗演练中,刘华带领团队进行作战筹划。他们紧盯未来战争设计高难课目,逼着部队指挥员谋良策、出实招,让参演部队吃了不少苦头。讲评部队暴露的问题时,刘华直指要害、毫不留情。有人提醒他委婉点,他说:“今天演训场上留面子,明天战场上就要丢里子。只要能找到战斗力的短板问题,这种得罪人的事咱们要敢干、要多干。”

  刘华培养的学员遍布导弹军营,活跃部队一线。在学员们的记忆里,刘华总是教授前沿的理论、鲜活的战例、演兵场上的第一手资料……

  刘华在三尺讲台赢得了属于军校教员的荣光。因为贡献突出,他带领的教研室被评为火箭军“十大砺剑堡垒”,自己也被表彰为“新时代火箭军练兵备战模范个人”,胸前佩戴上了二等功奖章。

  在静谧的阵地,在偏远的哨所,在荒芜的靶场……无数导弹官兵默默坚守,负重前行,铸就了一座座无言丰碑,托举起一枚枚大国长剑腾飞。

  ★火箭军某旅组织导弹发射。郭海涛摄

  ▲刊于4月11日《解放军报》5版

  举报/反馈

上一篇:寻踪|留法百年:从里昂的城堡到坪石的祠堂
下一篇:新课来了!任泽平:如何选择周期股

最近更新成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