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动不动就离家出走,是自身出了问题还是家庭教育出了问题?

栏目:成人教育  时间:2022-11-27
手机版

  “江西16岁“江西16岁男孩李正宇失联9天后在学校储藏室被找到”和“江西15岁男生胡鑫宇失联30多天后在信江中被找到”两则失联被找到的消息都被推上了热搜,同样都是被找到,然而结局截然不同!

  第二个是离奇失踪,监控看不到任何信息,因此,全网都在担忧。在此,我也希望胡鑫宇在信江中被找到的消息是假的,希望他也能像李正宇一样,只是自己“离家出走”了。

  据悉,16高中生李正宇的失联的经过是这样的:

  该男生因为被学校开除,妈妈接他回家的路上被苛责了几句,趁母亲等待红绿灯的时候,男孩负气出走。

  失联9天,孩子都把自己关在学校的储物间里,晚上就睡在地上,饿了教室找零食充饥,直到被学校发现之后才出现。

  9天未归,不敢想象他的母亲该是怎样的焦急和绝望。万幸的是最终在教室里找到了孩子,那一刻,估计他的母亲什么责备的话都说不出来,只剩下心疼了。

  看到这里,是不是你也有跟我同样的疑惑:现在的孩子怎么动不动就离家出走,现在的孩子心灵都这么脆弱吗?

  很多父母都搞不懂,孩子为什么要出走?

  平时说两句,也是为了孩子好,怎么离家出走了呢?现在的孩子承受不了一点儿压力,有点儿事动不动就以离家出走相威胁。

  而且静静也听过不仅仅是因为争吵、打骂离家出走的,还有一些孩子平时根本没表现出什么情绪问题,也没和家里人怄气,没听说有什么心事,也怎么说走就走了? 而且这些离家出走的孩子看起来是标准的好孩子,礼貌、懂事、爱学习等。

  真是不能理解!

  静静看过一篇关于这方面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孩子离家出走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是逃避学习压力,在孩子成绩不理想的时候,常常批评斥责,没有进行正面教育和指导,导致孩子承担太多学习压力,所以选择出走。

  二是逃避惩罚,孩子十分惧怕自己的父母,在做错事的时候,为了逃避惩罚,所以出走。

  三是负气出走,有些父母对孩子先娇纵,后严厉,结果是孩子听不得批评,大人一说就负气出走。

  首先,没有安全可靠情感链接的亲子关系,给孩子的正向反馈越来越少了

  静静认为,不管是负气出走还是逃避学习压力、逃避惩罚,表面上是孩子与父母之间产生争执等问题,实质是在互动沟通上、情感链接上的质量差而导致的,也是矛盾的积累导致的爆发。

  简单来就理解就是在孩子的心目中,家里缺少温暖,或者外面比家里好。这也说明了,父母的爱,孩子并没有完全感受到。而父母也并未完全理解孩子的真正需求,故而导致亲子之间并未进行正向沟通和引导。

  正如台湾演员陈乔恩携妈妈参加的真人秀节目《旋风孝子》时,这样说,从小母亲对她实行的就是棍棒教育,因为怕母亲随时打自己,她常常觉得很恐惧。甚至在录制现场说这番话的时候,她也会突然回头,看妈妈在不在,简直有如惊弓之鸟。而录制期间母女俩沟通很少,常常相对无言。

  这就是典型的亲子之间没有建立安全可靠的情感链接。

  而解决孩子问题的根本应该先读懂孩子的真正需求,与孩子建立安全可靠的情感联结。

  我们拿孩子都爱看手机这个事情举例,孩子为什么爱看手机,当然我们不否认手机游戏、视频特别有吸引力,但是心理学家给出的原因是:在很多家庭,玩手机是唯一能带给孩子正向反馈,也是孩子唯一可以自主掌控,让孩子获得一点精神满足的方式。

  面对大人眼中“只玩手机,不好好学习”的孩子,家长往往满腹怨气,拼命想要改变孩子,而孩子,则是长时间不被理解,在痛苦中苦苦挣扎。长此以往,没有理解,没有共情,亲子关系就像一潭死水,越来越糟。

  而且,静静也见识过,有的父母对孩子非常冷淡,平时对孩子的生活学习漠不关心,对待孩子也根据自己的心情,经常把自己的无名火发泄在孩子身上。

  这样的家庭环境自然会迫使孩子想要逃离,也许离家出走对他们来说就是解脱的最好方式。

  所以,在询问孩子为什么会离家出走的时侯,是不是也反问下自己,这个孩子拼命想逃离的家真的有吗?自己是不是给孩子太大的压力,使得孩子喘不过气来了呢?

  其次,来自父母的焦虑,都是无形的压力

  曾经看过一段音乐家本杰明?桑德指导中国女孩拉小提琴的视频:本杰明边激昂地挥手指挥,边婉转哼唱,然而相对于本杰明饱满的情绪,女孩却不为所动,脸上没有一丝笑容,演奏的时侯自始自终都目不转睛盯着手指,按流程一个节拍一个节拍地演奏。

  事后,本杰明本杰明问女孩妈妈:“你觉得她漂亮吗?”

  妈妈:“不觉得。”

  本杰明:“你觉得她小提琴拉得好吗?”

  妈妈:“不。”

  紧接着,本杰明对妈妈说:

  你的担忧,正在她的身上蔓延...因为你的担心,她会成长为一个忧虑的人,而不是一个快乐的人。你担心她练习不够,功课做得不好,进不了好的学校,考不上大学,找不到好工作,然后他们就死了。

  作家周国平也说过:“中国家长的焦虑,是压在孩子心灵上最沉重的负担。”

  我们这一代人对孩子教育有一种无法掩饰的焦虑,因为身边或者网络上有太多的鸡娃和虎爸虎妈,似乎我们不,孩子们真的就怎么怎么了。

  对孩子教育的焦虑,即便捂住嘴巴也会从眼睛里跑出来。焦虑不是藏在我们辅导作业的怒气中,就是藏在对考试成绩的在乎中。要么,藏在对孩子不好好学习就考不上好大学找不到好工作的日常唠叨中。

  而这些,都会变成无形的压力,压在孩子稚嫩的肩膀上。

  当我们抱怨这届孩子太难管的时候,有没有审视过自己,给孩子传递了怎样的情绪?

  第三,孤独感正在扼杀孩子的快乐,不快乐致使孩子逃避现实成瘾

  我们小时候,尽快课业繁重,然而写完作业之后,就可以在家门口呼朋引伴,疯跑疯玩。那些年,我们放学后不是三五好友一起跳格子或者在街上追逐打闹,就是三五成群捉鱼捉虾或者肆意攀爬探索,就连一根绳子、一块泥巴都能玩上半天。

  我们的童年快乐如今无法复制在孩子身上了,住在城市的孩子,经常被迫“宅”在家里,因为没有三五玩伴,更没有肆意疯跑的街道。特别是口罩时代,孩子更不被允许下楼、出小区。就连正常的学校生活也较少了很多。

  就拿8岁的大儿子来说,现在越来越不喜欢下楼了,因为没有可以玩的小伙伴,而且小区也都不好玩。每次,只有我说咱们去旅游吧,他才会提起兴趣。

  总有人说现在的孩子身在福中不知福,条件这么好还不知足。可我常常觉得,物质丰富了,快乐却变得稀缺了。

  我们的孩子,手足朋友少,然而竞争对手却更多,学习压力更大,离大自然也更远。

  现在很多孩子沉迷于打游戏、刷抖音,沉浸在手机的快乐里无法自拔,就是因为虚拟世界里他们更容易找到快乐(尽快是垃圾快乐)。

  然而在孩子沉溺网络,不好好学习的时侯,我们是不是问过自己,最近一次陪孩子出去玩是什么时侯?孩子多久没下楼了?这个封闭的空间是不是成为了孩子妄想逃脱的牢笼?

  第四、我们评价孩子的标准太单一,很多孩子会有“空心病”

  双减后,孩子的课业倒是不繁重了,兴趣班也少了,然而孩子们却不知道干什么了,因为从他们甚至从我们小时候,学习成绩成为了评价孩子的唯一标准。

  只要孩子上了学,父母的喜怒哀乐仿佛就自动和成绩挂钩了:孩子考得好,父母扬眉吐气,孩子考不好,父母唉声叹气。就连孩子优秀与否 也与成绩息息相关,学霸的父母怎么好像都有优越感。

  现在的孩子面对的是互联网世界,比我们这代人更早熟,但他们的价值观也更复杂,而现实生活中,成绩是评判孩子优秀与否的唯一标准,虚拟生活中,又受到爆炸性新闻消息的洗涤,所以,他们不知道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这就是所谓的“空心病”。

  据调查显示:空心病是导致青少年抑郁、自伤甚至放弃自己的生命重要原因。

  看了上述几个原因,你还觉得这届孩子太难带,动不动就离家出走,心理太脆弱了吗?

  我们又怎么好意思抱着上一代人古董般的教育观念,继续打压、否定和控制孩子,然后问他们:

  我就是这样长大的,你们为什么不可以?

上一篇:网课有精彩 | “仿真实验室”、空中“加油站”……这些中小学教师在线教学有妙招
下一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第三单元习作观察日记怎么写?

最近更新成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