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校的生活和感受会影响个体的学业、情绪和社会性交往

栏目:成人教育  时间:2023-04-22
手机版

  文|箫紫圜

  编辑|阿巴阿巴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被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国家越来越重视人才的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培养。

  不仅要在高中考试招生录取计分科目中增加音乐、美术等艺术类科目,也要加强学校体育工作。

  

  对体育测试的内容和计分办法不断进行改进优化,体现科学性,逐步提高中考体育科目的分值。由此看到,音乐、美术、体育以及劳动实践等课程被提升到更重要的地位。

  中学生的每日在校时间不应该超过8小时。在同等在校时间下,学生就要分出更多时间在艺术科目上,一些后进生不免感到略微吃力。

  在减少了课后作业和周末培训时间的同时,一些关于艺术类、活动类的学校培训开始增多,如篮球、足球、钢琴等等。

  学生们需要花费同样的时间完成更多的课程任务,又或者是增加课后的学习时间。

  

  在如此激烈竞争的外在环境下,家长们不得不逼迫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学习,使得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在应对学校教授的知识的基础上,额外增加了学习其他知识和技能的压力和负担。

  因此,学生需要分配原有时间去兼顾更多的课程任务,同时,父母及周围同学带来的内卷压力导致了初中学生的学业负担和学业倦怠问题日益严重。

  初中生在校经历和对学校的感知影响其学业表现。有关学校方面的管理都涉及到了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学校安全等方面,提出要建设和谐融洽、平安稳定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学校环境建设是学校管理的重要一环,不仅仅涉及到基础设施、秩序纪律等硬性环境,也包括校风、学风等软性氛围。

  

  而学生的在校经历和对生活事件的质量和感受影响着他们的认知、情绪和社会性发展。学校作为一个重要的平台。

  影响着学生的认知水平、情感状态和行为方式,也为其社会性发展提供了机会,给予学生必要的技能去参与到社会及未来的工作中。

  可以说,学校是个体从较早年纪就开始去花费一天中大部分时间所在的重要社交场所。在校期间,学生经历着许多生活事件的第一次,包括人际关系的处理、学习压力的应对、情绪的合理发泄等等。

  因此,学生除了产生与教学目标相一致的结果外,也可能会产生消极情绪和各种问题。

  

  在学校的生活和感受会影响个体学业、情绪和社会性等方面,尤其是学生的学业成绩。因此,有必要探究学校中的哪些因素对于学生的成绩有影响。

  初中生心理健康状态对其在校表现产生作用。在我国,年龄低于17岁的青少年群体中,有3000万人以上正在遭受着或已经患上了各种心理和情绪障碍,并伴随着一定的行为问题。

  有5.2%的儿童存在十分明显的焦虑、抑郁、高敏感人际关系等各类心理健康问题,伴随着应激综合反应和强迫行为等不良症状表现。

  

  在2020年,我国青少年群体中患有抑郁症状人数的占比为24.6%,这个数值也在逐年上升。

  其中,17.2%为轻度抑郁,7.4%为重度抑郁;初中群体的总体抑郁检出率占比约3成,重度抑郁占比7.6%-8.6%。

  

  综上可知,目前初中群体普遍存在孤独、抑郁或焦虑类的心理健康问题,从而引起对自我及周边环境的歪曲认知,影响了自我认知和人际关系,进而产生了学习焦虑、学习低效能感等学业情绪问题。

  调查表明,心理健康发展有三大保护因素:日常生活习惯、人际关系和谐程度和个体心理素养水平,具体表现为生活习惯越健康,人际关系越好,心理弹性越大,则抑郁水平就越低。

  所以,有必要对初中生的心理状态及其他相关方面进行系统全面的探索研究,找出背后的本质关联,以便及时地发现并解决问题。

  

  此外,根据埃里克森社会发展八阶段理论,初中阶段的个体心理具有矛盾性,在生理和心理上都经历着从幼稚到成熟。

  从起伏到平稳的转变,思想上更加敏感,情绪上更加多变。因此,学生对自我的认知和周围环境的感知会变得敏感又多变。

  这不仅对于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对学生的情感、态度、社会行为等更广泛的范围内产生了重要影响。

  若学生的心态积极、自我效能感较高、具有坚韧性,会更好地克服心理及学习的适应性问题。

  

  同时,良好的学校氛围也能调动学生的心理积极性和内在驱动力,提高学习效率,从而达到更高的学业成就水平。

  所以,探索初中生的心理积极水平以及对环境的感知度之间的关系,能帮助老师及家长更好地处理学生的各种心理困惑和学校内问题。

  理论意义。我国目前关于学业倦怠的研究中,以中学生为研究对象较少,主要集中在大学生群体上。

  其中涉及学校氛围、心理资本和学业倦怠三个因素相互关系的研究更少,而对于学校氛围与学业倦怠之间的中介变量的探究少之又少。

  

  通过对初中生群体发放问卷,旨在对学校氛围、心理资本和学业倦怠间的相互影响作用进行深入分析。

  一方面通过扩充样本情况,可以检验和深化一些现有的研究结论,丰富对于学业倦怠的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另一方面也丰富了研究变量关系,对于丰富和扩充中学生群体相关的理论成果起到一些积极作用。

  最终也会为学校和教师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帮助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引导学生爱上学习、发展自我。

  

  通过探究学校氛围、心理资本两个因素对初中生学业倦怠水平的影响作用,借助数据做一些科学的分析,更加深入去了解初中生产生学业倦怠等不良情况的具体原因。

  从而为提高初中生的心理积极水平、提升对学校氛围的良好感知、降低学业倦怠问题,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具体方法和指导建议。

  从学校层面,学生主要在学校中进行各种学习活动,它会给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本研究为今后如何营建良好的学校氛围提供了依据。

  从教师层面,本研究能够帮助教师深入系统地了解到初中生的整体状态,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辅导,减少不良情绪感知和学业倦怠现象的发生,让学生主动去爱上学习。

  

  从学生个体层面,可以修正对自我的认知,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正确地认识到自己的学习状态,树立起正确的学习观和态度观,确定好自己的学习目标,包括人生的发展目标。学业倦怠最初源自于对职业倦怠的研究。

  在1974年研究员工的职业压力问题时,首次提出了“倦怠”的概念。它主要是指个体由于长期处在压力之下。

  得不到认可和相应的回报,无法在心理和生理上得到缓解,体验到的一种身心疲惫感和懈怠感,并随之带来个体对他人的冷漠疏离感和对自我的低评价感。

  

  对于倦怠的概念内涵有两大类看法:一类是将倦怠看作静态过程,是一种状态或症状的表现,它是慢慢出现在工作中的消极态度和行为,有乏力感和痛苦感的似病态症状。

  一类是认为倦怠是一种动态变化过程,倦怠不是瞬间发生的,而是在缓慢过程中积压到某一临界点后才产生的破坏性疲倦心理。

  因此,在倦怠一词的概念内涵基础上,国外研究者们对职业倦怠进行了相关定义,职业倦怠即不同员工在从事工作时产生的倦怠,而学业倦怠即学生在进行学业时产生的倦怠。

  许多关于学业倦怠的国外研究都沿用了职业倦怠的内涵,将学业倦怠定义为:学生在面临学校考试压力时。

  

  由于无法有效应对难题、占有较少学校资源、缺少外界社会支持,进而产生的一种空虚、无奈、筋疲力尽的负面情绪,导致对学习出现消极对待的现象。

  我国学者对学业倦怠尚未形成统一的概念,但基本上所有的定义均认同学业倦怠的学生会日常学习中就会表现出生理和心理方面的耗竭,如精力减退、身心疲乏,并伴随着反感学习的逃避行为。

  学业倦怠是一种在学生群体内发生的、与学习相联系的、负面的心理状态,且具有持续性和应激性,学生身心俱乏,长时间感到不快乐。

  学业倦怠是学生所体验到的一种消极对待学习的心理,学生由于长期承受着过重的学业压力,对一切学习活动的热情消失,伴有厌倦态度和消极行为。

  举报/反馈

上一篇:河北省考公务员面试真题、解析(2023年4月16日上午)
下一篇:复旦管院科创管理论坛走进杭州暨复旦MBA招生宣讲会

最近更新成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