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高考,一场离死亡最近的考试

栏目:成人教育  时间:2022-11-29
手机版

  明天,19届的各地考生即将踏上高考的战场。可就在两个月前,我们的邻居印度的学子已经在为”高考预备考“做准备。只有通过了这场考试,他们才有资格报考大学。

  大多数印度的考生坚信,这是他们改变阶级,成为人生赢家的开始。并用尽全力保证他不会有意外发生,安稳的踏出第一步。

  

  

  印度版的成功人生,

  就是成为一名工程师或医生

  在中国,通常都是六年小学,三年初中,三年高中的组合方式。而印度采用的是五年小学,五年中学加上两年的预科。

  在进入大学生活前,他们会有两次关键的考试。

  第一次是,中学毕业后的会考,在这个时候他们就会面临学业上的第一个分岔路口。摆在他们面前的有三条路,分别为理、商、文。

  第二次,就是我在文章开头提到的,两年预科读完后的毕业考试,为什么称他为与备考呢?因为在印度是没有全国统一高考的,一般都是由各自的大学自己来拟定题目,考察学生。而没有通过预备考的学生,连报名机会都不会有。

  

  这意味着,印度的孩子比我们需要更早的去考虑自己的人生规划。

  并且,两年后的预备考也只是为了争夺一个参加下一场考试的名额罢了。

  在更加严苛的应试教育和和无比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兴趣什么的,早就丢在了一旁。

  当问及未来的人生规划时,他们大多脸上都挂着不知所措,一味的认为工程和医药——国内最热门、最被认为有前途的学科,就是自己的方向。

  

  热门,也意味着竞争会无比的激烈。

  我还记得在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中,“病毒”校长在一届又一届新生面前总是不厌其烦地说:“每年有40万的考生报考皇家工程学院,只有200人能考上。”

  在现实中,英国《卫报》曾称,印度名校的录取率几乎是牛津剑桥的十分之一。

  

  只有这条路被认为是“有前途”,另一层意思就是,其他的路并不好走。

  《环球时报》有报道称,一般印度高等院校普通专业的毕业生入职薪酬只有每月1500元人民币左右,相当于新德里摩的司机的收入。

  而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系的学生,不仅在毕业前就会被各大IT公司抢着预定,薪资还能达到“普通生”的20倍。

  所以,对于万千印度年轻人而言,只有且必须考上顶尖名牌大学,努力才算是没有白费。

  

  AFP News曾报道,在印度的一场考试中,一场令人咋舌的群体作弊正在上演——家属们翻墙给考生递小抄。

  

  天空之城,梦想之地和死亡之城

  

  这部韩剧,可和宫崎骏的同名动画没什么关系。

  这里的“天空”,也就是“SKY”,象征了韩国三所排名前三的高等学府——首尔大学、高丽大学、延世大学。

  能够考上顶级大学,成为人上人,正是住在“天空之城”里所有父母的愿望。这个神秘的小区,只有出身于首尔株南大学医院教授的家庭才能入住。

  在最新公布的英国QS世界大学排名中,首尔大学排名第36位,高丽大学第86位,延世大学第107位。而另外两所 校址首都的韩国科学技术院和浦项工科大学排名都进了前100位,但始终无法获得前述三校的权威,问题的根源在于韩国是一个讲究血缘、地缘、学缘的三缘社会。

  

  随着这部剧在韩国,甚至整个亚洲范围内的爆火,《社会故事》和《这是真的吗》两档节目,都围绕《天空之城》展开专题调查,像《天空之城》中的补习班也大批量的出现。

  根据韩国《中央日报》去年八月公布的数据,是年在韩国五百强企业中,44.8%的总裁来自前述三所高校,不在首尔就读高校者仅占2.6%。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局势的变动,这三所学校的毕业生尽管占据绝对优势,这种优势却开始逐年缩小。

  2016年韩国五百强总裁中有52.5%来自三所高校,2017年这个数字为48.9%。在韩国人的身份高低条件中毕业学校还是占了很大的比重,但职业身份的重要性近些年表现得似乎更加突出。

  

  韩国是一个“间差社会”,人与人交往时会通过对方的身份地位选择使用的语法和态度,毕业院校、从事的职业都会制造人际间的间差,出身名校、从事一些特权职业都会让自己社会地位提高,而相比政治家、高阶公务员、高校教授这样儒家传统文化中的“位高权重”者,医生的特权则是新兴的权力。

  

  如果将戏剧定义为“将丑陋的东西撕破给人看”,那么《天空之城》就是一部不折不扣的“黑色喜剧”,它近乎架空地设定了角色所处社会成功的唯一标准,只有考进某所大学的某个专业,否则就将失足滑向下流社会。

  家庭中的母亲明知辅导教师存在问题,仍然抱着侥幸心理飞蛾扑火,直到被对方逼到不得不承认为了获得第一名不择手段的生活只能把人变成没有灵魂的空壳,才幡然醒悟想要收手。

  在JTBC事后的采访中,谁又想这样呢,我的孩子今后得活着啊,所以在没有办法之前他只能按照现在的规则努力往上爬,把他人踩在脚下继续往社会的金字塔尖上攀爬。

  

  “不努力,那是你自己的问题”

  印度家庭对金字塔尖院校的狂热,似乎在一定程度上收获了某种“成效”:

  IT界曾有过这么一种调侃,“硅谷快被印度人占领了”,现实中,在硅谷,有三分之一的工程师为印度籍。还有数据指出,在全美500强企业中,外籍CEO有75位,其中排名第一的是印度裔(籍)10位。

  根据世界银行1970-2017年的数据,印度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2001年前一直高于中国。

  其高等教育水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称得上是第三世界国家中的名列前茅者。

  

  1970年至2017年,中印两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变化趋势。

  但是对于这个国家来说,跻身成为名列前茅的院校中的凤毛麟角,注定只是少数人能实现的完满结局。

  与其风生水起的最顶端高等教育相对的,是它残破不堪的基础教育。

  数据显示,印度2014-2015学年初中毛入学率只有78.1%,差不多只是中国20年前的水平。

  中小学入学率虽然能达85%,但到了小学四五年级,就只剩下60%。在很多公立小学,基础设施、教学质量堪忧,尤其在农村地区,学生中途辍学的情况十分常见。

  

  法国媒体曾报道,在印度,越来越多的人,不论富人还是穷人,都在努力掏钱让孩子就读私校,就是因为在公立学校根本学不到什么东西。

  电影《起跑线》中,服装店老板娘塔米一心想让女儿皮娅进入私立名校。

  因为只有这样,女儿才有可能在未来的人生享有更好的资源,这个富一代家庭才可能实现真正的阶层跳跃。

  

  米塔拜托朋友走后门、想尽办法给女儿做预先辅导、让丈夫拉吉排长队报名,就是不希望女儿沦落回自己原来的那种教育。

  在那些不被受重视的公立学校里,学生辍学率极高,就算完成了高中学业,要考入最顶尖的高校几乎是不可能。

  就算再退一步,金榜题名后的高昂学费,也足以让寒门家庭望而却步。

  

  最终成功的人只有少数。

  就像被压力逼迫的去自杀的人,也只是浩浩荡荡追赶成功的队伍中的少数者一样。

  大部分的人,尽管深知阶层差异森严,还是选择在残酷的竞争中,努力让自己存活下来,并且下定决心,不计一切代价地往前,更往前一些。

  这也是他们唯一能做的事情。

  

  在CGTN的一期关于科塔补习的节目中,当记者问起街头一名女学生,如何看待同龄人因不堪竞争重压而自杀时,女学生显得有些激动,却也特别笃定:

  “这一切都取决于你自己的能力。

  如果你不努力学习,在社会上也不想拼尽全力,用自杀来逃避,你还能做什么呢?”

上一篇:中国女子数学奥林匹克在武汉外校开赛,157名女学霸争桂冠
下一篇:中考进入倒计时!阳泉14004人报名!

最近更新成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