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以区域“一体化”,推动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高质量发展

栏目:成人教育  时间:2023-04-24
手机版

  自2020年6月以来,南京市结合地区发展优势,发扬创新实践精神,夯基垒台、立柱架梁,积极推动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一体化发展图景的“大写意”,一步一步变成落地成势的“工笔画”。

  主动“领跑” 率先发力谋好篇

  在上承“区域中心站”建设阶段后,南京选定“救助管理工作一体化”建设为新阶段下的图景和目标,纲举目张地提升整体工作格局和服务质量,在实践中蹚出一条“三步走”的发展规划。

  一体化工作载体迭代升级,从最初南京市救助管理站内设科室,发展到2022年5月,正式加挂“市救助管理工作指导中心”牌子。中心功能定位为“一枢纽两中心三平台”。

  一枢纽,即业务流转枢纽。

  两中心,一是指导中心,侧重工作指导;二是指挥中心,侧重工作调度。

  三平台,一是协调平台;二是培训平台;三是交流平台。

  全速“快跑” 夯基垒台布好局

  南京把健全组织架构作为开局起步的先手棋、关键招,以重点突破之功带动整体成势之效。

  夯基:实现救助服务上下贯通

  进一步构建“市+区+街道(镇)+社区(村)”四级救助管理服务体系。全市108个街道、1287个社区配齐配强救助督导员和救助协管员,将救助服务的触角延伸到每一处“毛细血管”。

  垒台:打通救助服务“最后一公里”

  强化基层服务阵地建设,实现街道救助服务点全覆盖,并培优建立第一批14家街道救助服务示范点。开展网格化公益救助试点,与市福彩中心共建福彩爱心救助引导点。

  立柱:提升救助管理机构服务承载力

  南京市救助管理站高标准建设照料中心,为全市因寻亲不着等原因无法返乡的长期滞留人员提供安置前的生活、医疗、寻亲等基础服务和护理康复、心理关怀、社工干预等多元服务,实现站外托养“去存量”“零新增”。

  全力“竞跑” 务实精准落好子

  南京坚持锻长补短、精准发力,构建起救助管理共同体“一体五翼”工作体系,赋能救助管理一体化升级迭代,助推全市救助管理工作高质量蝶变。

  “一盘棋”业务融合体系。市站、区站救助业务分段融合。市站开展全链救助;区站前端、后端救助,中段救助服务转交市站。通过服务转移、优势互补,帮助区站集中能力做好短期站内照料、街面救助和源头治理等工作。

  “一张网”联动救助体系。构建“横纵”立体联动救助网,横向部门间协作联动,形成合力;纵向健全四级救助管理服务体系,实现“咨询引导在社区、过路救助到街道、过夜救助进站点、危重或精神病人进医院、救助安置进福利机构”的衔接无缝隙、地域全覆盖工作格局。

  “一条线”责任落实体系。强化责任传导和工作落实,将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纳入综治考核,逐年制定考核任务分解表和工作要点,进行动态管理和考核评价。

  “一个库”信息共享体系。建立部门间信息共享和数据报送机制,动态更新街面长期滞留人员信息库。上线“宁团圆?救助服务平台”,提升社会力量参与。

  “一揽子”能力建设体系。加强专业队伍建设,建立工作例会制度,编印救助管理工作政策汇编,开展“分层次、多形式、全覆盖”的业务培训。

  主动“领跑” 率先发力谋好篇

  南京市救助管理服务体系建设有序展开,政策供给压茬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稳步探索,指导中心建设拓能升级。积厚成势,聚势谋远,南京救助管理一体化从“建起来”、“立得住”向“用得好”迭代升级,救助管理共同体轮廓渐渐清晰。

  拓展品牌效应。围绕南京市救助管理一体化建设实践和探索,编写《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一体化实践与探索》一书,凝练实践经验和智慧结晶。

  发挥示范引领。开展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优秀案例评选活动。选聘社会事务领域-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专家组,推动工作理论和实践创新。

  探索标准体系。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南京正探索制定基层救助服务点建设运行规范,未来还将不断丰富成果,探索构建救助管理一体化标准体系。

  原标题:《南京:以区域“一体化”,推动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高质量发展》

  阅读原文

上一篇:企业吸纳重点群体税收优惠政策,国家税局原文指南
下一篇:什么样的人适合对口升学?

最近更新成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