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底层思维进阶指南问题管理:看穿事情的本质和隐藏的漏洞

栏目:成人教育  时间:2023-04-30
手机版

  你一定要有提出问题的能力

  现在几乎所有的主流观点都在强调执行力,鼓励人们提升自己的执行能力,进而提高工作效率。

  的确,执行力是一项很重要的技能,至少一个缺乏执行力的人不论在任何行业都是不讨人喜欢的,因为执行是工作的基础,是老板对员工的第一要求。

  但我们也应该意识到,执行力只是解决问题的重要因素,并不是关键因素。问题的解决不仅仅取决于实际行动,更有赖于问题的提出——“提出问题”才是首要的问题。如果你不会提问,不会主动地分析,就不清楚问题的盲点出在哪里。即使你的执行力再高,也只是隔靴搔痒,解决不了实质性的问题,因为你缺乏对事物关键部分的发现能力。

  这就是本书要讲的第六种底层思维:

  

  无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盲目中一路走到黑。

  一般来说,很多人之所以不懂得提出问题,大概有四个原因:第一,陷入思维盲区。

  他们看不到问题,也意识不到错误的决定会对工作产生什么样的负面影响。他们处理问题时盲目乐观,经常过于高估自己的能力。虽然执行的欲望很强烈,行动的意志很强大,但总是白忙一场,基本没什么收效。

  第二,思维存在惰性。

  我们做事总是依赖大脑形成的思维惯性,比如几点起床,坐哪趟车上班,去哪里吃饭等事情,无须过多思考,就能轻松完成。一旦我们遇到需要开动脑筋的事情,往往会搁置下来,这就是思维惰性。

  

  第三,害怕承担责任。

  如果一个问题牵扯到别人的面子或者是复杂的利益问题,就有可能对问题的处理不能持有端正的态度。他们推脱躲藏,逃避责任,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是最后的处理方式。

  第四,缺少应变能力。

  对问题的反应太过迟钝,解决问题的思维反应太慢,赶不上问题的变化。特别是一些棘手问题,他们容易犹豫不决,束手无策,甚至会导致问题扩大化。另一方面,他们经过分析之后的选择能力也是平庸的,经常难以作出决定。

  所以,要打破这种底层思维,我们就必须学会发现问题,并且提出问题。盲目地去做事,效果之差可想而知。就像警察抓犯人一样,如果没有提出问题的能力,如何根据犯罪现场推演出犯人的特征、动机,从而精确地定位嫌疑人实施抓捕?

  提出问题并不是简单地发出一些疑问,我们的大脑要深入到问题的内部,发现那些表面上看不到的深层次的东西,因为很多问题的本质并不会简单地摆在桌面上等着你去发现,真实的原因往往隐藏很深,它还会与你玩捉迷藏游戏。

  当你感觉自己所做的事情不顺心或者不知道哪里有些别扭时,就意味着这件事有问题——你要及时发现它,在执行初期便引起重视。它可能是思维对问题的误解,也可能是经验的陷阱。此时,你要尝试换一种思路,深入问题的内部,找到问题的症结,用求知与学习的精神发现新的知识,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

  

  对问题的界定

  有很多问题并不是一眼就能看出来,而是潜藏在深处,需要我们用心挖掘。换言之,只要我们深入问题的内部,找到问题的症结,再结合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就能找出正确而有效的答案。而第一步,就是对问题的界定,这会影响整个问题的解决和发展方向。

  有一位大二的学生曾给我发来一封邮件。他说自己没有朋友,周围的人都不关心或不了解他,这让他感觉烦闷。他觉得这个世界的基调是冷漠的,人们都关在自己的狭小空间内互相防备。

  他情绪化地说:“人类变得越来越自私了,让我失望。”

  这位同学对问题的界定出了错误,他把问题的症结归咎到社会和别人的身上——所有的不适与挫折都是外界因素引起的,却没有反思自己的问题。在邮件内容中,他也只是阐述了一种主观的结论,没有任何理智的分析。

  在回复给他的邮件中,我问了他几个问题:

  1.你有没有问过自己,自己平时接触和交流的人多吗?是逃避交流,还是别人不跟自己交流?

  2.你有没有定期地参加过一些社交活动?是否主动去结识和了解朋友?

  3.你有主动地向人们展示自己的善意和优点吗?

  4.你应该换位思考一下,你愿意主动接近一个自己不了解而且性格内敛、拒绝交流的人吗?

  通过思考和分析这四个问题,这位同学渐渐找到了症结所在。也就是说,他应该先从界定自己的问题着手——问题不在别人那里,而在他自己身上。

  在界定问题时,要有客观分析的心态,不逃避责任,不情绪化地看待世界,这样才能找到问题的答案。要有解决问题的态度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只看你想不想去解决而已。我们对待过去的态度决定了对待未来的态度,反之也应立。我们要发现并懂得使自己具备积极、求知、开放与实干的思维,以一种入世的上进心对待人生中的各种问题。

  十几年前,当公司刚成立时,生意一团乱麻,前景一片灰暗。那时我不得不面对诸多问题,上到重大决策,下到团队的工作餐具体跟哪家餐馆合作,几乎所有的事务都要我处理。

  

  有时候遇到一些特别棘手的麻烦,脑子里跑出的第一个念头常常是:“我不想管了,随便吧!”

  但我渐渐发现,放任自流的消极态度带来的不是万事省心,而是万事缠身。越是这么想,麻烦解决起来就越困难。因为一旦缺乏积极面对的士气,人的内心就会对工作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体现在行动上就是不断地拖延,在思维上就是保守。后来,我开始强制自己第一时间面对问题,绝不让麻烦过夜,用最积极的心态与问题搏斗,这种情况才得以好转。因为在积极的状态中,心态越正面,思维的创造性就越强,许多好的想法与办法逐渐转化为可行的计划,问题就被一个又接一个地解决掉了。

  我经常问自己,什么才是问题?是工作组A与B之间的摩擦?是我们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怒目相视?如果是,那么问题存在得读很客观,因为工作中的矛语与奋斗中的因感是常意有的,这些问题不可能自己消失,需要我们逐一去解决,如果你放任不管,就可能为后续的生活带来更大的麻烦。

  解决问题的关键不只是能力的大小,还有对待问题的心态。端正心态,用积极的态度去解决,后续的麻烦就少;反之,任由负面情绪和大大小小的问题蔓延发展下去,未来的麻烦将接连不断。

  时刻保持对问题的敏锐

  解决问题的关键环节就是及时行动,而非坐视不理。这要求我们对问题要有敏锐的发现力。有的问题显而易见,一眼就能看到;有的问题则隐藏至深,不容易被发现,或者它只是给你一些微弱的信号,考验人们的观察能力。

  我们都知道,很多问题的形成都是从小到大逐步延伸,就像身体的疾病一样,越早发现并去解决它,损失就会越少。如果不能及时地发现和解决,到最后就可能发展到无法挽回的地步了。

  我们要学会这样一种思考方式——看到问题的第一时间不要立刻得出最终结论,因为这极易导致片面的、情绪化的与主观倾向性的认知。

  

  人们平时习惯于从原因推出结果,但更多的时候,你要学会由结果逆推出原因。这不是一个解决问题的工具,但能帮我们更客观地分析问题。如果逆向推理的过程是说不通的,无法由某个结果推出合理的动机,那么这个结果可能就是有问题的

  将问题进行分类

  以我的经验来说,所有的问题都可以分成三种:简单的问题.复杂的问题和异常复杂的问题。这三种问题构成了生活与工作的全部,无论你是公司总裁、部门主管、办公室职员,抑或家庭主妇都没关系,摆在你面前的永远是这三种问题,并由此决定了我们如何做出反应。

  简单的问题:有明确解决方法的问题。

  生活中绝大多数都是这类问题——当你看到它们时,脑海中已经有了成熟的答案。它们是常识性的问题,处理起来可能需要一定的基本技巧。如果你不是太笨的话,早已掌握了其中的方法。就像卖东西需要收钱记账,遇到陌生客户需要记下他们的联系方式。这类问题要在事到临头时才思考如何处理吗?不,我们凭借本能就能解决。但是,你必须把这些简单的事情做好,不能犯低级错误。

  复杂的问题:必须以专业技能才能应对的专业问题。

  有少数问题是专业性的,它总在专门的部门、团队和领域内出现。一般来说,如果你不具备相应的技能,你必须求助专业人士。就好像我无法修好空调、电视机和坏顿的汽车引擎,这类问题需要那些掌握不同专业技能的人来帮我解决。假如你身处这样的团队,你会发现面对这类问题仅凭本能是无法解决的,你要有成熟的经验并且灵活地运用它们。

  异常复杂的问题:既有一定的专业性又存在不确定性的问题。

  

  它们在生活中只占很小的一部分,但却令人烦恼,因为你总会碰到——比如旅行、法律问题、团队管理、投资理财等。面对这类问题,我们的专业技术常常很难有100%的把握轻松地予以解决——解决这类问题时技能不是成功的充分条件,因为结果往往充满了不确定性。对这类问题,我发现不同的思考方式对于行为和结果的影响也会很大。

  当我准备去说服一名难缠的客户时,提前掌握客户的性格和家庭背景对我有积极的帮助。我依靠一份客户的背景清单制订了聪明的策略,达到了最后的目的;相反,我的同事没有做这项工作,即便他的口才比我高明也只能无功而返。

  举报/反馈

上一篇:“西南理论物理中心”揭牌 研究方向包含天体物理和宇宙学等
下一篇:展位图发布!2023第二十二届青岛国际车展4月28日启幕!

最近更新成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