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一部管理学百科全书

栏目:成人教育  时间:2023-04-30
手机版

    □杨洋

  《管子》是先秦诸子百家著作自成一家的一部经典著作,也是最能代表齐文化核心精神的重要典籍。全本86篇,现存76篇,分八组,包括《经言》9篇、《外言》8篇、《内言》9篇、《短语》18篇、《区言》5篇、《杂篇》13篇、《管子解》5篇、《轻重》19篇。其内容博大精深,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哲学、管理、自然科学等各个领域,里面所蕴含的高超智慧至今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虽然《管子》具有极高的当代价值,但由于内容庞大驳杂、语言晦涩难读,不仅使众多读者望而生畏,也让《管子》失去了太多被深入了解的机会。下面我们将从几个方面,为读者展示《管子》的魅力所在。也许,这部先秦典籍没有想象中那么复杂。

    管夷吾像

  记录桓管霸业的宏大史诗

  说到《管子》,就不得不提到它的灵魂人物——管仲。管仲,名夷吾,颍上(今安徽省颍上县)人,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改革家。齐桓公还没有成为国君时,管仲辅佐公子纠与他争夺君位,还曾射了他一箭。齐桓公争位成功,做了国君之后,不记管仲的“一箭之仇”,反而任命管仲为相。管仲任政于齐国,大兴改革,发展生产,整顿军队,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就了春秋首霸的功业。

  管仲为齐国的富强作出了重大贡献,在当时就备受推崇。齐桓公尊称他为“仲父”,事事都要听取他的意见,甚至把国政交予管仲,自己专心享乐。而在管仲、桓公去世后,齐国虽然失去了霸主地位,但延续了桓管时期的政令措施,国家依然保持强盛。为了纪念管仲,他的思想和言行被记录在《管子》一书中,寄托着世人对桓管霸业的追忆。战国中期,孟子来到齐国,齐宣王向他请教“齐桓、晋文”之事。时至今日,我们要了解齐桓公时期的霸业,可在《管子》中探知一二。

    一箭之仇

  不同于史书记载,《管子》一书比较完整地记录了管仲辅佐齐桓公建立霸业的始末,具有完整而连贯的叙事,堪称一部宏大的史诗。《管子》中《大匡》一篇从管仲规劝鲍叔辅佐公子小白开始,其后是齐襄公被杀、小白与纠争位、小白即位成齐桓公、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管仲等情节,管仲与齐桓公经历了一段曲折的对抗后,终于齐心合力共创霸业。《小匡》一篇则与《大匡》互相补充,从鲍叔向齐桓公推荐管仲开始,讲述了管仲和齐桓公开展内政外交的一系列举措后,得到周天子嘉奖,霸业在葵丘会盟中达到顶峰。

  创建霸业的过程中不乏动人的故事。就在管仲和召忽辅佐公子纠争位失败,以囚徒的身份被押送回齐国的时候,两人经历了一次生死抉择。此时,他们辅佐的公子纠已在齐桓公的授意下被鲁国处死,齐桓公听取鲍叔牙的建议,决定不计前嫌、重用两人。召忽不愿侍奉二主,选择为公子纠殉节,而管仲选择活下来,为此发表了他的一番见解:“我作为人君的臣子,是受君命奉国家以主持宗庙的,岂能为纠个人而牺牲?只有国家破、宗庙灭、祭祀绝,我才会去死。不是这三件事,我就要活下来。我活着对齐国有利,死了对齐国不利。”召忽则对管仲说:“你作生臣,我作死臣。我召忽一死,公子纠就有为他而死的忠臣了。你活下去称霸诸侯,公子纠就有生臣了。死者完成德行,生者完成功名,生名与死名不能兼顾,德行也不能虚得。你努力吧,死生于我们两人是各尽其分了。”于是到了齐国边境,召忽自杀,管仲回到齐国拜相。两人一死一生,秉持的是两种不同的信念,都值得敬佩。但更难得的是,管仲不为其主殉死、而以国家社稷为重的崇高精神令人赞叹,也为后来的霸业埋下伏笔。

  除了记录历史大事,《管子》中还不乏短小精悍的人物轶事和经济寓言,比如桓公骑马时把老虎吓跑、桓公北伐时遇见山神、鲍叔牙席上劝酒、管仲与其他国家打“贸易战”等,可谓精彩纷呈。

  关于治国理政的百科全书

  《管子》系统总结了当时齐国治理国家的思想和举措,内容涉及各个领域,因此说它是治国理政的百科全书也不为过。“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牧民》开篇明义,指出经济富足对于国家稳固的重要意义,具有发人深省的作用。此外,《管子》还就富国、惠民、法治、军事、商贸、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独到见解。

    勿忘在莒

  关于富国,《管子》提出“均地分力”“相地而衰征”的政策,国家授田,根据土地的不同情况划分等级,分给农民耕种,以此来征收赋税。承认土地私有,这在分封制通行、大量公田抛荒的时代无疑是超前的。保障农业生产之余,《管子》才较早地推行了盐铁专卖的“官山海”政策,还通过“轻重术”来调控市场,既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的同时,又稳定了社会秩序。

  关于惠民,《管子》提出实行“九惠之教”,即“老老、慈幼、恤孤、养疾、合独、问病、通穷、振困、接绝”等九项惠及民众的教令,保障老人和儿童皆有所养,那些丧父的孤儿,丧偶的男女,还有残疾、重病、穷困、无后之人都能得到国家的抚恤和帮助,起到了安抚民心、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

  关于法治,《管子》最早提出“以法治国”的理念:“威不两错,政不二门,以法治国,则举错而已。”所谓的法,不单指法律,还包括广义的“准则”与狭义的“国家制度”,要求君主超越“人治”,按照已经制定好的各项制度来治理国家。

  关于军事,《管子》把军事放在辅佐君主称霸的总体战略中探讨,将军事与政治、经济、外交作为统一整体。《管子》认识到战争的重要作用及其危害,一方面强调战争对经济的依赖性,提出“作内政以寄军令”“利出一孔”等策略;另一方面运用外交手段以达到不战而胜的目的。此外,《管子》还指出用兵要合乎道义,根本在于争取民心,而作战时要把握时机,出奇制胜。

  关于商贸,《管子》很早就认识到市场的重要性:“市者天地之财具也。而万人之所和而利也。正是道也。”认为市场是天地间集中陈列财物的场所,万民进入市场进行交易而互相得利,这是地德之道的产物。百姓依靠市场自谋生计,只要统治者不乱作为,扰乱市场,百姓就能各尽所能,竭尽地利,从而齐心保卫国家。本着这种超前的招商引资意识,管仲为齐国境内的外贸活动大大降低了关税和市场税,并且完善服务设施,提高服务质量,使各国富商大贾像流水一样纷纷涌入齐国,齐都临淄很快发展成为海岱之间的商贸大都会。

  关于人才培养,《管子》提出深入人心的论断:“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一个国家要想繁荣昌盛,做长久的打算,没有比人才培养更重要的事情。诚然,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的大计,因此要在全社会建立起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管子》记载,管仲在推行改革时,非常注重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制定了“四民分业”“三选”之法等措施,为齐国的富强提供了人才保障。

  总之,《管子》的治国理政思想不仅是春秋时期管仲治理齐国的成功经验,还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充分挖掘和学习其中的思想价值,对于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承载稷下精神的思想结晶

  虽然脱胎于春秋史官对管仲言行事迹记录和保存,但《管子》主体内容的形成是在战国时期。在记录管仲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的始末和论述治国理政的种种政令举措的同时,《管子》也承载着战国时期作为“七雄”之一的齐国意图效法桓管霸业的雄心。

  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各国纷纷变法图强。出于巩固统治的需要,齐国国君在临淄城稷门外建立稷下学宫,天下学者云集于此,从事著书、议论、讲学等活动。其中研究管仲思想、追慕管仲遗风的学者们,搜集整理管仲留下来的学说,并根据当时的现实情况加以阐释发挥,才将《管子》一书呈现在世人面前。

    百家争鸣

  作为当时的学术交流中心,不同学派的学者在稷下学宫阐释自己的思想和政治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盛况。《管子》在整理过程中必然会吸收与融合诸如黄老、儒家、法家、兵家、阴阳家等各流派的思想见解。《管子·君臣上》曰:“是以知明君之重道法而轻其国也。”贤明的君主看重道、法,将道和法结合起来运用作为统治的根本遵循,体现着道法结合、以道论法的黄老思想。《管子》也强调儒家的“礼”在治理国家方面的重要性,礼法并重。《管子·任法》:“所谓仁义礼乐者,皆出于法,此先圣之所以一民也。”认为仁义礼乐,都是从法中产生出来的,法是先圣用来统一人民的行动的,法和礼共同作用于国家治理之中。《管子·幼官》将四时、五方与国家军政结合起来,吸收了阴阳家的思想。

  由此可见,作为稷下学者百家争鸣的产物,承载着称霸的经验和雄心,《管子》是改革、开放、创新、务实、包容精神的集中体现。儒家文化有“四书”,道家文化有《道德经》和《庄子》,如果为齐文化寻找一个思想的名片,那必然是《管子》无疑。

  (作者单位:齐文化研究院)

上一篇:常熟公务员工资“一小步”,数字人民币一大步
下一篇:人才引领 一路黔行|省卫生健康委借力第十一届贵州省人才博览会招才引智见成效

最近更新成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