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说“妈妈,我想买......”拒绝是下策,满足是下下策,上策是什么?

栏目:成人教育  时间:2023-05-03
手机版

    孩子看到东西就想买,该拒绝还是满足?

  父母不同的回应,决定了孩子不一样的人生。

  作者 | 枫子

  来源 | 女儿派(ID: nverpai)

  最近,在商场给孩子准备学习用品时看到这样一幕:

  一个六七岁的小男孩,看中一款奥特曼书包,非闹着要买。

  妈妈一口拒绝了:“你光上学期就换了两书包了!书包坏了再买吧。”

  男孩杵着不肯走,妈妈便故作生气的样子拉着爸爸走开了。

  男孩瞅见家长离开,便直接躺地上打滚撒泼,哭得哇哇大叫,引得路人纷纷侧目。

  爸爸可能觉得面子上过不去,便想妥协给孩子买。妈妈却态度坚定,坚决不惯着孩子,最后问题没解决,夫妻俩倒先吵了起来。

  其实,什么都想要是孩子的天性。

  当孩子说“妈妈,我想要”的时候,从来不是选择买或不买的问题。

  这背后,藏着做父母的哲学,也藏着关乎孩子成长的大学问。

  01

  童年的缺失

  要用一生去弥补

  山东滨州,4岁的男孩闹着要买玩具,妈妈想着同款玩具家里还有很多,便果断拒绝了。

  不曾想,儿子直接在街边跪了下来。

  妈妈觉得不能退让,便和儿子一直僵持着。

  5分钟过去,妈妈有些生气,便直接踹了儿子两脚,儿子这才站起来。

    生活中,面对孩子的购买欲,上来就拒绝的父母并不少:

  “家里玩具一堆,还买什么买?”

  “这个玩具太贵了,我们买不起。”

  “就知道买玩具,你也不看看你什么成绩!”

  ……

  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孩子物质的需求背后,其实都有一个心理需求。

  直接简单粗暴地拒绝,很容易让孩子觉得自己不被父母“爱着”。

  心理学家布鲁斯·格莱朗博士也说:

  “频繁对一个孩子说‘不’,是最不恰当的拒绝方式,孩子仿佛被父母推到了门外,会委屈甚至愤怒。”

  因为父母对孩子所说的每句话,潜台词都是:

  你提出这个需求是不应该的;

  你不配买玩具;

  你不好,你很糟糕;

  一次次被拒绝,一次次被否定,孩子就会在潜意识里种下自卑的种子。

  就像《奇葩说》里的辩手席瑞,因为童年总是被迫压抑自己的需求,长大后的他,明明生活得不错,但在看到心仪的东西时,还是会觉得不安,从心底里认为自己不配。

  除了“不配拥有”感,总是被拒绝的孩子,长大后,这种匮乏感还可能会演变成“无节制的需要”。

  家庭教育家蔡景昆分享过一个案例。

  16岁的少年频繁在社区偷东西,如手机、衣服、学习用具,就连婴幼儿的玩具,人家扔的水桶他都要拿。

  直到后来他被警察抓到,警察问他为什么偷这么多没用的东西,少年才说道:

  “我偷东西不是为了用,只是觉得拥有很重要。”

  原来少年小时候,家里从不给他买玩具,他的物欲一直不被满足,就发展成了长大后深深的匮乏感。

  尹建莉老师在《自由的孩子最自觉》一书中说:扼杀孩子小小的欲望,会导致孩子对某种事物极度渴望,产生补偿性心理。

  压抑孩子的购买欲,只会让孩子过早体验到“物质匮乏”的精神压迫感。

  那些一直得不到满足的需求不会消失,而是会像一个深不见底的黑洞,用再多的物质也填不满。

  童年里所缺乏的东西,都会成为孩子余生里最可怕的执念。

  02

  无底线的满足

  是喂给孩子最毒的药

  古人云,月满则亏,水满则溢。

  爱太满,则为害,若是一味地满足孩子,很容易把孩子喂成一头索求无度的白眼狼。

  想起前段时间,一位父亲为儿子彩礼钱给亲家下跪的新闻。

  男生小飞在读大学时,母亲患了乳腺癌要治疗,把家里的钱都花光了。

  小飞明知家境不好,却不想着努力赚钱,帮衬家里,反而一毕业就要结婚,15.8万的彩礼,他一分一毫都拿不出。

  父亲因为身体的原因,从工厂内退已经有九年时间,生活捉襟见肘。

  但为了他的婚礼,父亲还是拖着劳累的身子继续出去打工,再加上东拼西借,也就凑了5万块。

  因为实在凑不齐彩礼钱,两家人在饭店谈论婚事时,父亲无奈只能向女方家长下跪。

  年过半百,头发花白,身体不好,却还要为已经成年的儿子操劳,实在可悲。

  但追根究底,都是父亲自己种下的果。

  小飞说,从小到大,自己想要什么父亲都会满足。

  “我不管多大,在我爸那里永远是个小孩子。”

    事事满足孩子,喂大的是孩子的胃口,害苦的是父母自己。

  试想,今天父亲尚且能通过下跪为儿子求来婚姻,明日,换做父亲再也满足不了的需求呢?

  天津南开区,一个30岁的男子,先是问父母索要婚房。

  父母耗尽了所有积蓄还外加借了30万,才勉强凑出儿子婚房的首付。

  可婚期临近时,儿子应女方要求,又向父母索要6万彩礼钱,但这次,父母真的再也无能为力了。

  男子接连闹了几天后,妈妈哭着说:“儿啊,你这是要逼妈妈去死啊。”

  儿子狠心回道:“那你就死吧!”

  绝望的妈妈真的就从五楼一跃而下,当场死亡。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棘轮效应”。

  说的是,人的消费习惯形成之后有不可逆性,即易于向上调整,而难于向下调整。

  总是被满足的孩子,心理上会有一种“棘轮效应”,父母满足的越多,孩子想要的越多。

  他们心里会形成一种认知:认为只要是他想要的,父母都会无条件的满足。

  从小时候的玩具,会变成后来的一些名牌衣服、鞋子、手机,长大后再变成票子、车子、房子......

  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永远不懂得收敛,也不懂得体贴父母,任性而自私。

  最终导致父母一辈子艰辛操劳,孩子一辈子索求无度。

  一旦父母因为无能为力而拒绝,孩子还会心生怨恨,直到榨干父母身上最后一滴血。

  毫无底线的满足,只是一种无下限的溺爱而已。

  03

  有远见的父母

  先培养孩子的消费观

  面对孩子“买买买”的要求,既不能一味拒绝,又不可以一味满足,那到底该怎么办呢?

  丰子恺说:“儿童富有感情,却缺乏理智;儿童富有欲望,而不能抑制。”

  当孩子提出购物需求时,其实是培养孩子消费观的最好时机。

  对此,央视少儿主持人周洲曾分享过三个很实用的方法,值得父母们借鉴。

  1. 帮孩子区分“想要”和“需要”

  在一档综艺节目中,演员黄奕的女儿突然提出要买两把瑞士军刀。

  理由是别人有,我也想要。

  一个不知足,还一下要买两个!

  黄奕看出女儿只是攀比式购物,便果断拒绝了:

  “买东西是自己需要才买,我觉得你没有这个需要,再跟别人比,你什么都不要了。”

    很多时候,孩子要买东西,并不一定是缺,而是单纯的想要拥有。

  所以我们要帮助孩子分清“需要”和“想要”,购物时,才能帮孩子更好的选择。

  “需要”,是一定要有的东西,没有会影响我们的生活和学习。

  “想要”,一定程度上就是欲望,有了更好,没有也不会怎样。

  需要的,一定要买;想要的,酌情考虑。

  2. 提前约定消费的价格和数量

  周洲分享过自己的经历。

  因为知道女儿看到琳琅满目的东西,一定会有想要买的欲望,所以每次出门前,她就和女儿先约定好:

  “跳跳,今天我允许你买东西,但只买一件东西,而且这件东西不能超过20块钱。”

  女儿在挑选的过程中,不仅学会了看标签,还锻炼了数学能力。

  虽然在超市里,女儿也会很纠结,不知道怎么选,但是每次付款前,女儿还是会从中只选出一样。因为她知道,这是我跟爸爸妈妈的约定。

  提前和孩子约定,就是给孩子一定的尊重和自由,这能带来一定程度的自觉和价值感。

  无形中,不仅让孩子对自己的需要形成了判断力,更保护了亲子之间的关系。

  3. 和培养财商相结合

  培养孩子的财商,一来,可以让孩子学会正确管理和使用金钱;二来,可以让孩子学会规划,理智购物。

  从幼儿园开始,父母可以每个月给孩子一定量的零花钱,并允许孩子自己独立支配使用。

  然后为孩子准备一个记账本,教他记账,方便孩子对自己支出的钱、剩余的钱、以及钱花在哪儿,都一目了然。

  我也是这样培养女儿的金钱观的,一开始,女儿难免出现买的东西很差劲,或者一下就把钱花光了的情况。

  但引导两三次后,女儿自己就养成了列清单、存钱和记账的习惯,钱的使用都在她的掌控之中,财商随之形成。

  父母只有从小培养孩子的财商,孩子才能学会合理消费,珍惜金钱,而不是随意挥霍。

    04

  《游戏力》一书中曾写道:

  每个宝宝生来都是带着一只空杯子,而为人父母的责任就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往里面填满“爱”与“亲密”。

  当孩子开口要买东西时,其实就是父母给孩子“续杯”的过程,父母只有讲究方法,才不会让杯子过于满,也不会让杯子过于空。

  聪明的父母都懂得:孩子的物质需求很重要,孩子的心理需求也重要。

  当我们允许孩子消费并控制消费的时候,孩子就会明白:

  父母允许自己买,是因为爱自己;而父母控制消费,更是因为爱自己。

  不同的是,前者是尊重,后者是培养孩子管理钱的能力。

  父母智慧地引导和教育,孩子才能健康地成长。

上一篇:2023年成人高考专升本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报考流程
下一篇:上海:报告新发职业病病例数大幅下降!全面推进职业健康数字化治理|职业病防治法宣传

最近更新成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