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一首名作,开篇直抒胸臆,结尾采用对比手法,更是蕴含深意

栏目:成人教育  时间:2023-05-22
手机版

  一首传世佳作不一定格律严谨,但一定是情感充沛。作者经常借助场景和人物描写,揭示生活中的一些深刻道理,同时委婉地诉说自己的观点和主张,从而让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也能体验到诗人内心的强烈诉求和真实情感。

  一篇文章要想吸引人,不仅应该有一个好的开头,而且还需有一个耐人寻味的结尾。诗歌创作更是如此,一首七律只有短短56个字,要注意起承转合,还有讲究合辙押韵,更需要在谋篇布局上开动脑筋,实属不易。下面介绍明代的一首名作,开篇直抒胸臆,结尾采用对比手法,更是蕴含深意。

  

  《伍员庙》

  明代 ? 瞿佑

  一过丛祠泪满襟,英雄自古少知音。

  江边敌国方尝胆,台上佳人正捧心。

  入郢共知仇已雪,沼吴谁识恨尤深。

  素车白马终何益,不及陶朱像铸金。

  

  瞿佑,字宗吉,明代诗人。他在明朝洪武年间被荐为临安、宣阳等县训导,永乐年间担任周王府右长史。瞿佑年少时便得到当时的名士杨维桢的赞赏,诗词造诣颇深,著有《归田诗话》、《乐府遗音》等诗集,他的传奇小说《剪灯新话》也深受后世好评。

  瞿佑才华横溢,可惜其一生都沉于下僚。他的诗作极具风骨,更有慷慨悲壮的豪情。这首七律通过描写古代历史人物伍子胥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一代豪杰坎坷遭遇的同情,也委婉地道出了才子的内心苦闷。

  伍子胥

  伍员庙,即伍子胥庙,在苏州胥口镇。伍子胥,名员,字子胥,春秋时楚国人。他的父亲和哥哥因为受到奸人的陷害,都被楚平王杀害。伍子胥侥幸逃脱,千辛万苦来到吴国,并说服吴王阖闾出兵讨伐楚国,终于报了杀父之仇。诗人有一次路过伍员庙,看见其破败不堪的情景,一时间感慨万端,于是题写了这首传世佳作。

  开篇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参观伍员庙的感受,“一过丛祠泪满襟,英雄自古少知音。”诗人瞻仰了伍员的遗像,看见他高大威猛的模样,眼神中似乎还含着悲愤之情,不由得想起那些沧桑的传奇故事,于是泪湿衣襟。诗人又联想到自己坎坷的遭遇,更感慨自古及今,那些风流人物都缺乏知音。

  

  接下来的两句采用对比手法,“江边敌国方尝胆,台上佳人正捧心。”出句引用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勾践在吴国时住在一间低矮的石屋里,不仅为吴王喂马,而且还小心谨慎地为夫差驾驭马车。勾践回国后布衣粗食,与百姓们一起参加劳动。他每天饭前都要尝一尝苦胆,并不断地告诫自己不要忘了雪耻。

  对句刻画西施的美貌,范蠡千方百计挑选了一位美人,然后训练她学会唱歌、跳舞,教她如何穿着、打扮,最后才送给夫差。夫差看到西施沉鱼落雁的美貌,顿时心醉神迷,从此君王不早朝,三千宠爱在一身。捧心,形容西施生病时捧心皱眉,反而更显娇美。作者只用短短两句话,就抒写了吴国的内忧外患,也暗示出伍子胥当时的焦虑心情。

  伍子胥

  颈联转而介绍伍子胥的深仇大恨,“入郢共知仇已雪,沼吴谁识恨尤深。”伍子胥父兄被楚平王杀害后,他独自一人辗转投奔吴国,经过一番努力,帮助吴王阖闾伐楚,并攻陷了楚都郢,既为吴王开疆拓土,又为自己报仇雪恨。

  可是由于与夫差之间的关系闹僵了,伍子胥的主张不能被对方采纳,越王勾践也被放归,终于导致后来越王伐吴,最终还灭吴称霸。沼吴,指敌人将吴国宫室毁坏,变成沼池,引申为灭掉吴国。而在此之前,伍子胥被夫差逼迫自杀,临死前他悲愤地说,将我的眼睛挖出放在东门上,我希望亲眼看见吴国灭亡。

  

  最后两句蕴含深意,抒写了作者的悲叹,“素车白马终何益,不及陶朱像铸金。”勾践灭吴后,越国军队在苏州东南、临江北岸设坛,并宰杀白马祭奠伍子胥,后人还建庙纪念他的不朽事迹。

  吴国灭亡之后,范蠡预料勾践容不下自己,于是便携带西施弃官经商、泛舟五湖,并自称陶朱公。勾践为了纪念这位功臣,同时也是为了笼络其他大臣,便为范蠡铸了金身。

  “不及”二字,表达出诗人叹息伍子胥的才华无人赏识,同时也委婉地指出自己对明朝统治者的灰心,为了全家的安危,他只好选择明哲保身。这首诗事实描述清晰,表达含蓄,颔联和颈联都采用了对比手法,刻画出作者极其悲凉的心境!

  举报/反馈

上一篇:悦读分享 共沐书香——徐州市大龙湖中学“求是书苑”悦读分享活动
下一篇:00660外国新闻事业史自考资料考哪些?

最近更新成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