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南“研学热”背后,原因几何?

栏目:成人教育  时间:2023-05-24
手机版

  乡间古道静默在山间溪水中,向往来的游客诉说着历经百年的沂蒙故事。“实地接受红色教育,重走支前路,我们受益匪浅。”4月16日,在沂南县马牧池乡常山庄村,来参加研学游的学生们发出一阵阵感慨。

  这个春天,沂南县迎来了研学游热潮。沂南县文物保护中心副主任李尊梁介绍,年后全县共接待研学人员5万余人,游客总数量超过20万人。沂南“研学热”背后,原因几何?

  

  参加研学游的学生。

  红色资源丰富

  研学载体多样

  古色古香的常山庄村,有个响亮的称号——“红嫂家乡”。

  “这里在战争年代涌现了一批伟大的女性,她们送子参军、送夫支前,不计得失救伤员,不遗余力抚养革命后代。”李尊梁介绍,为纪念红嫂群体,沂南县先后建设了沂蒙母亲王换于故居、沂蒙红嫂纪念馆等红色革命纪念场馆,为研学游提供了载体。

  事实上,红嫂纪念馆只是沂南县保护红色文化、活化载体的一个缩影。

  

  学生们在红色展馆进行研学。

  “沂南是沂蒙精神的主要发源地之一,红色资源丰富。”李尊梁说,县文旅部门高度重视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工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实施意见》;每年确定不少于10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红色文化保护利用。

  

  沂南县围绕过去的文化载体,推出旅游产品。

  依托常山庄古村“修旧如旧”建成的沂蒙红色影视基地(红嫂家乡旅游区),一处处农家小院保留着朴素的茅屋砖瓦,方寸之间,趣味盎然;狭窄而高低不平的支前路,给景区蒙上了一层肃穆神圣的色彩;岸堤镇兴旺庄等20余处“红色”题材的村史馆里,红色精神透过图片与文字,灌输于每位游客心中……依托红色文化,沂南研学基地“遍地开花”。

  

  农家小院保留着原汁原味。

  社会资本加注

  塑造研学品牌

  智慧航拍室、智慧物联室、自然探索室……位于横河村的沂蒙红色研学营地,似乎有些不同。

  “沂南红色资源禀赋,适合发展研学。”山东新铧文旅发展集团教育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铧文旅)负责人许强介绍,该基地由新铧文旅全资建设,除了创梦沂南馆、非遗传承坊等传承红色文化的课程,还拓展了文化、科技、户外拓展等30多个活动板块,能同时接待2000余人进行研学活动与综合实践。

  许强坦陈,洽谈合作时,新铧文旅与当地政府“一拍即合”,“在红色研学的基础上,丰富研学课程,能够打造更有竞争力的研学产品。”

  

  非遗传承坊。

  记者观察到,沂南瞄准“研学”这一方向,积极对接多家社会资本,丰富了研学游的形式,精品研学正在创造文旅新的经济增长点。

  

  研学课程《认识抗战时期的枪支》。

  李尊梁说,围绕逐年增加的研学目的地,沂南推出19条研学路线,并优化公共服务配套,多条路线获得国家级、省级奖项,这已成为全面推进沂南研学项目提质增效的有效探索。

  打造沉浸式项目

  “游”与“学”紧密结合

  穿过古街深巷,走进农家小院,抗战年代装扮的演员倾情演绎红色故事,张弛有度的节奏与饱满的情感收获了观众阵阵掌声。

  “演员都是附近的村民。”红嫂家乡旅游区接待中心经理范如军介绍,旅游区推出《沂蒙四季·红嫂》等7个沉浸式小院演出。

  

  村民们演绎红色故事。

  “游客们不再满足于以往走马观花式的研学,而是希望在过程中获得更多体验。”范如军认为,研学游中“学”和“游”同样重要,二者紧密结合,才能使研学游深入人心。

  为此,红嫂家乡旅游区开展了一系列沉浸式研学模式。“推一次小车运军粮、吃一次支前餐、学唱一首红歌……”前来研学的初一学生麻红斌说,体验式的研学,让自己对这片红色热土多了一份了解。

  

  “沉浸式”研学。

  在不远处的朱家林田园综合体内,游客们正体验拓印、炒制野菜茶;在沂蒙马泉休闲园内,游客们现场烙临沂煎饼、品尝乡村美食;在竹泉村景区,来自江苏、菏泽、聊城等省内外几十个“千人研学团”体验了非遗文化、传统手工和民俗生活等项目。“体验项目能增强游客对当地文化的认同感,进一步推动当地研学游发展。”朱家林田园综合体负责人陈昊认为。

  陈昊介绍,为应对当前“研学热”及即将到来的五一假期,朱家林田园综合体已将部分民宿改为青年驿站形式;范如军说,由于游客快速增长,沉浸式小院演出场次几乎成倍增加,这样一来,村民演员们的收入快要翻了一番了。

  现在的沂南县,景区里、乡道上、展馆中,处处是前来研学游客的身影。“我们正在探索文旅新营销模式,借助新媒体力量,利用抖音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宣传,进一步提升红色文化品牌知名度。”李尊梁说。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周桐 通讯员 尹君 张萍 宋兴华

  举报/反馈

上一篇:赛出水平,绽放梦想
下一篇:技能“满分”,走遍天下都不怕!

最近更新成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