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广州·粤韵 | 天造地设白云山 滋养互惠广州人
白云山何时“横空出世”?为何起名“白云”?为何泉水潺潺却不见有瀑布?
■ 读懂广州第六十五期
白云山经历亿万年的地壳运动而成,而人与山的关系同样建立于漫长的时光里。它形成于约6000万年前,山势平缓呈东北西南走向。2200多年前,这里的人依山建城,云山既是屏障,亦是风景,更是生活,被誉为“广州人的老朋友”。
白云山何时“横空出世”?山体缘何不断长高?为何起名“白云”?为何泉水潺潺却不见有瀑布?白云山与广州城、广州人如何和谐共生滋养彼此的?本文为你一一揭晓。
△图中最高峰为白云山摩星岭所在。(白云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供图)
九连余脉 源追五岭
●酒向松间煮,诗从花下删。柴门何用闭,留待白云还。——清·张天植
九连山南延终点 由断层上升而形成
“云山珠水”是大家熟知的广州山水地形。古时广州城就建在山海间由广大丘陵、台地、平原交杂而成的区域内,南临珠江,北依白云山。著名历史地理学家曾昭璇将广州地形由北向南分为四区:白云山区、观音山丘陵、广州台地和珠江平原。在今天天河、海珠一带数百米的高楼建起之前,海拔382米的白云山碧云峰,也就是俗称的“摩星岭”,一直是全城最高点。
△登上摩星岭,手可摘星辰。
白云山和著名的“五岭”有着密切关系。大家知道,五岭是划分“岭南”“岭北”的自然分界线。白云山就是五岭之一大庾岭的一条支脉——九连山的余脉。九连山主体在粤北连平、和平二县,东连龙川、河源,南连博罗、增城、龙门、从化,西连翁源、英德,北连江西“三南”(龙南、全南、定南),环连九处,故称“九连”。九连山为现在广东最大的山脉,其南延山势由从化逶迤而来,至白云山而成终点。
公元前221年,秦将任嚣、赵佗率领的南征大军从中原南下至江西定南,然后越过九连山中段,进入龙川,再长途跋涉来到白云山南面,修筑“任嚣城”。这标志着广州城建和白云山人文历史的开端,而白云山一开始就是广州城的天然屏护。
白云山是一个和缓起伏的山块,山块大致作东北西南走向。从高空俯瞰,白云山有点像一个“扁豆荚”,南北长7000多米,中部东西宽4000多米,共有30多个山峰。它的东南和西北坡是一条直线般的长条急坡,这是因为山坡是沿着广从断裂与广州-罗浮山断裂夹角地带的断裂线形成的。也就是说,白云山是断层上升形成的山块:两面下陷,山体上升。
约6000万年前高起成山 之后经历多次上升
白云山的生成与隆起,历程十分壮观。广从断裂与广州-罗浮山断裂自古生代(距今约5.7亿年前至2.5亿年前)以来出现过多次活动,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等对区域内的岩层扰动很大,原岩面目全非,也没能保留下来什么生物化石。借助现代科学手段测定,白云山一带地层形成年代,大约在“中泥盆统桂头群”时期,也就是距今近4亿年前。
这样看来,早在大约4亿年前,我们今天立足其上的“广州地区”的地层就已在漂移着的大陆板块的碰撞、挤压下,出现了自从化方向而来的带状不规则隆起。
真正意义上的“白云山”形成于约6000万年以前。当时广州的地形是白云山高起成山,侏罗浅海沉积被花岗岩侵入,部分砂岩变质成为坚硬不透水的石英岩层,成了留在花岗岩岩体内的“俘虏体”,它们构成了白云山崖壁的地形基础。同时,白云山两侧却是断裂陷落的低地,从今三元里到今老城区范围,从今老城区范围再到今沙河一带,围绕着白云山的都是浅水湖盆或大河谷地,堆积着大量红色岩系。古白云山经历了第三纪约6000万年的侵蚀,上面的古生代砂页岩才被蚀去,露出地下深处凝固的花岗岩。
到了第三纪(约6500万年前至约250万年前)中期,喜马拉雅山隆起,今日广州所在的区域也隆起,并发生断裂。这次造山运动使得白云山山体部分上升,两侧断陷。所以,今天白云山山顶是花岗岩,而两侧却还保存了下陷的砂页岩系。
第三纪末期地壳继续上升,白云山两侧断陷低地上升成为陆地。松碎的沙泥石砾在炎热气候下被氧化铁胶结起来,成为被称作“红色岩系”的坚硬石头,这就是今天广州市所在的地基。花岗岩体的白云山构成山地,两侧断陷区保留的砂页岩地区也形成了一些高丘陵——观音山(越秀山)、象岗、瘦狗岭等。古盆地的红色岩系地区岩性软弱,成为低平的台地和缓的丘陵,这也是广州城主体的所在。因此,广州的地势高低与岩石性质有关。
白云山是长期剥蚀的山地,故山顶也呈平缓起伏丘陵地形,这个山顶平缓面在350米高度。同样的和缓丘陵地面还出现在200米、100米-80米高度。所以,第四纪以来(即约250万年前以来),白云山上升过三次。因为这些山顶平坦面当时是平原,后来因为地壳上升了,这个平原就上升起来,成为一个平坦的山顶,高处蚀低,低处堆高,又形成了另一个平原,结果形成了山顶平缓的白云山。摩星岭由于有坚硬的石英岩形成顶峰,故山脊顶部高起几块巨石,成为白云山最高点,高度为382米。
所以,白云山350米高的山顶是在第三纪末期形成的,天南第一峰的山顶和缓面(200米一级)在第四纪初形成,山脚的丘陵地顶面(100米左右)在第四纪形成。
△白云山一隅
因白云蓊郁而得名 泉水多与岩石有关
有关白云山的得名,《羊城古钞》云:“每当秋霁,有白云蓊郁且起,半壁皆素,故名曰白云”。
那么,白云山为何有这么多云气呢?原因主要有二:一是白云山地势较高,从西北方向吹来的较凉、较冷的气流常被山体阻挡,而从东南方向吹来的温度、湿度相对较高的暖气流亦常被山体阻滞。两股气流相遇、相持、交融,由此生雾。二是白云山上林木繁茂,溪涧纵横,地下水源丰富,地表湿度较高,水蒸气自然较多,而山体复杂的地形又使得水气不易迅速飘散,自然容易形成云雾。
白云山泉水多与花岗岩不透水有关,雨水只能沿山坡流下,或浸透入风化层中,故坑、溪众多。白云山不少景点是以水命名的,如九龙泉、蒲涧、双溪、黄婆洞等。山泉以表层泉和节理泉为主。山上的硬石英砂岩露头地点几乎都成为悬崖急坡,地下水常从渗出,形成潺潺泉水,滴水岩等即是这样形成。蒲涧泉的源头也是悬崖上的泉水下滴而成,这里的石英岩厚达120米,十分壮观。而一些地方的红色风化层被流水冲刷剥蚀,基岩出露,地面风化层下透的地下水也往往在花岗岩的裂隙中流出成泉,成为溪涧之源。九龙泉和白云山顶一带的地下水,就是如此而来。表层泉只靠厚两三米的风化壳来储水,水量不大,难以成为大量涌泉,所以白云山中并没有多少瀑布存在。
根据地质监测,白云山及广州城下的地壳正处于相对稳定的时期。
山城之恋 地久天长
●尔其巅可摩星,下瞰归龙之洞;中悬飞瀑,高垂喷玉之泉。——明·黄佐
从“山城两望”到“山城一体”
在时间长河里,白云山与广州城的“亲密度”一直在提升。从城外之山到城郊之山,再到山在城中,自然变迁与人的开拓,尽在其中。
据史料记载,2200多年前的“任嚣城”约在今中山四、五路交界处至越华路西段的位置;稍后建造的赵佗城则向东南拓展至现今中山四路中段和文德路北段。此时的白云山显然远在建城区之外。从这两个最早的广州古城出发,沿路去往白云山的南端或西南端,大概要走上9公里。
三国至唐代的广州城向西拓展到现今中山五路中段和吉祥路南段,城东部和城东北部的疆界基本维持不变,广州城至白云山的路线距离变化也不大。宋元两代,广州城拓展为“东”“西”“中”三域,北界接近现东风中路,南界抵至现大德路、文明路一带,东界稍稍越过现德政北路和德政中路。以这一时期的广州城的东北部作为起始点,其至白云山的距离缩短了500米左右。
明清两代,广州城北端已扩至越秀山上的五层楼(镇海楼),东北部推进至现小北路北园酒家及越秀北一带,南部和东南部接近珠江边。广州城至白云山的距离变为7500米左右。民国时期也基本保持这个距离。
新中国成立后,广州城区全方位逐步扩大。现在,白云山成了一座地道的“城中山”。
清末民初 白云山成热门登高地
如今的白云山有17个门岗,居民可从四面八方进山。让时光倒流百年,20世纪30年代,从市区到白云山只有两条路线:一条是从大东门至沙河息鞭亭和云泉山馆,沿途经过黄花岗、茶亭、十九路军坟场、朱执信墓等;另一条是从小北门到弥勒寺,首站经过宝汉茶寮,后经登峰路、横枝岗和姑嫂坟,至长腰岭弥勒寺下车上山。
当时人们游白云山,除了徒步外,还可乘坐过山轿、黄包车、长途车。坐过山轿,从市内坐至山顶,每人收费约10元(以当时货币计);如从山脚坐上山顶,则需4元,而当时普通人每个月的伙食费才五六元。
从清末民初开始,随着广州城的人口增加,白云山越来越成为热门登高地。每年的郑仙诞、重阳日和清明节,白云山上都热闹非凡。人们晚上吃完饭后上山,在山里待上一个晚上,第二天早上才下山回家。山道两旁,摊档遍布,卖茶水、饼食、花卉、纸花、风车、摇鼓、香烛等的货郎小贩错杂其中,从山脚一直摆到现在的山顶公园之处,非常热闹。
《三家巷》是现代著名作家欧阳山的作品,在这部长篇小说中,白云山作为当时广州人生活中的一部分,多次被提及。书中也有对重阳节广州人登白云山的风俗描写:“正是旧历的重阳节……那一天大早就动身,去逛白云山。他们出了小北门,走过鹿鸣岗和凤凰台,踏着百步梯,缓步登上白云山的高处。”
△白云山是广州市民最钟爱的登高点之一。
山与人 两相依
●短篷疏雨春听浪,瘦马轻寒晓度关。何处好寻幽隐地,长松流水白云闲。——宋·崔与之
山护佑着城 人拥抱着山
历经了亿万年的地质演变,白云山终成“羊城第一秀”,白云飘绕,风光旖旎。不过,对广州人而言,云山和珠水不仅是这座千年古城的地理标志,更是城市文化的一部分,融进了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得闲(有空)去爬山”和“得闲去饮茶”一样,是广州人的口头禅。而广州人对白云山的感情并不仅限于此。在广东省民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潘剑明看来,白云山之于广州人,是早已植根于血液中的城市文化和历史。经过千年的文化熏陶,这座山蕴藏着这座城最深的韵味。“这座山和这座城里每一个人的过去和现在,都有紧密的关联。”
秦代留下白云山的传说
秦代初年,相传中原方士郑安期在白云山采药,寻得九节菖蒲,解救了广州百姓;宋代,苏东坡提议“竹管引水”,将白云山的蒲涧山泉引入城,广州人因此喝上了第一口“自来水”。宋元时期的羊城八景之一——蒲涧濂泉在白云山的滴水岩景区,相传就是九节菖蒲生长之地,留下了郑安期驾鹤而去、羽化登仙的美好传说;而当年东坡引水之源也在这里。
饮水当思源,一直以来,白云山的水就滋润着这座城市,也在城区留下点点痕迹。广州古有西、菊、兰三大湖,白云山的蒲涧水途经三大湖,最终流入珠江,形成一个流动不息的水网。距离白云山山麓超过5公里的白云路于1912年建成,路北端曾被称为川龙口,一条水道正是沿白云山顺流而下之水途经于此。人们将这条路命名为“白云路”,正是希望通过这个地名,让路过之人记得这条水道的“根”——白云山。
全城齐心 绿满云山
白云山和广州人之间的关系从不是一方一味给予,一方一味索取。白云山滋养着这里的人;这里的人也守护着这座山。
抗日战争期间,白云山树木遭到破坏,满目疮痍,过往千年之景化为虚无。
新中国成立后,这座城市的人们用心守护这座千年名山。数十年来,人们在白云山区域进行了一系列水利建设、植树造林等活动,对改善白云山的山水环境起到了重要作用。
上世纪50年代,广州市立法规,垦荒山,组织干部群众植树造林,广州人群策群力,在白云山种下漫山遍野的花草树木。
1958年以来,白云山上开辟了山顶公园,建亭台楼榭,建造了山庄旅社、双溪别墅、松涛别院等建筑;又修建了黄婆洞水库、麓湖水库等水利工程;开发了广州碑林、云台花园等游览风景区。20世纪60年代和80年代,白云山以“白云松涛”和“云山锦绣”两度列入“羊城新八景”。2011年1月21日,白云山风景名胜区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是广州市唯一同时拥有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两项荣誉的景区。
△直通白云山的云道满眼青葱。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莫伟浓、庄小龙摄
如今的白云山是动植物基因库,吸引了包括黑脸琵鹭在内的众多鸟类前来“安营扎寨”、繁衍生息。白云索道沿线,夹竹桃、黄槐、宫粉紫荆、黄花风铃木、黄婵等开花乔灌木四季常开,分外艳丽。在麓湖鸿鹄山,5200余株杜鹃花打造出纷繁绚烂的杜鹃大观园;鸣春谷可憩大草坪边缘等区域种植了逾千棵映山红和毛杜鹃;摩星岭苏家山、五所平台及摩云路口至龙虎岗种植毛杜鹃近万株,面积达7000平方米,形成了一大片花海。
广州人一向务实,并不过分看重名声,但这座城与这座山的感情却是在千年岁月的起与伏中一点点变得深厚。从羊城第一秀、名士毕至,到战争受创,荒山野岭,再到全城齐心,绿满云山……当经历了这些,这座山就不再是一处雅致的景点。“它有鲜活的生命力,一直伴随着我们成长,给广州人的感觉更像是一座‘活着的山’,是大家的老朋友。”潘剑明说。
人与山 长相守
●拨云露山骨,始觉微径通。鸟啼石竹翠,池照岩花红。——清·陈石麟
上有云山诗意 下有人间烟火
每一座山都有自己的“性格”。广州人喜欢白云山这位“老朋友”,不少广州人以能在住处看见白云山为傲。这种情感不仅源于千年历史和旖旎风光,更重要的是,只有在白云山才能感受到的独特气质——上有云山诗意,下有人间烟火。作为风水宝地,这里自古便是文人志士向往之地。晋代,葛洪曾在此施医赠药;南梁时,景泰禅师来此建寺,白云山从此有了暮鼓晨钟;唐宋以来,杜甫的祖父杜审言以及苏轼、崔与之等文人雅士先后登山吟诗,留下墨宝。其中,描绘旧羊城八景之一——蒲涧濂泉的“千章古木临无地,百尺飞涛泻漏天”之句,正是出自苏轼之手。
吸引历代文人骚客登临白云山的不只是“景泰僧归”与“蒲涧濂泉”。仅明清时期,白云山保存或建立的寺庙就有白云寺、双溪寺、能仁寺、弥勒寺、濂泉寺、上景泰寺、下景泰寺、五龙谷庙、云岩寺等;亦有九龙泉、甘露泉、虎跑泉、玉虹池、“天南第一峰”石牌坊、明珠楼等名胜古迹。湛若水、陈子壮、张维屏等学者、诗人还在此建房读书、举办书院或结社吟诗,主要有白云山房、云淙别业、泰泉书院、白云书院等,可谓人文蔚起。
△白云仙馆,古韵悠悠。
白云山上有很多赫赫有名的历史建筑,由中国工程院院士莫伯治主持设计、位于摩星岭东南侧山谷的山庄旅舍建成于1962年,被誉为岭南建筑的经典之作。山庄旅舍占地不到2000平方米,布局应地势起伏,浓荫蔽天,架屋蜿蜒于木末,围墙隐约于萝间,而窗含山色、曲径回廊、泉流穿屋,园林与山水,相得益彰。
在潘剑明看来,白云山既有后人魂牵梦绕的乡愁情结,更有沉淀已久的文化底蕴,是令后人向往的文化之山。
△山庄旅舍被誉为岭南建筑的经典之作。
每年超2000万人次登山
充满了诗意与雅趣的白云山,同时充盈着人间烟火。农历七月廿五是白云山特有的民俗节诞——郑仙诞。这个民俗节诞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享有“广州第一诞”的美誉,2017年被评为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千百年来,广州人口口相传,在这一天上白云山采菖蒲、沐灵泉,可保身体健康。于是,每一年的这一天,人们以登山为乐。
其实,对广州人来说,不仅是郑仙诞与重阳节可登高,一年四季都可登山。“白云山位于市区,不需舟车劳顿,大约半小时车程就到山脚。”潘剑明说,这座山是公园,亦像社区,“白云山每天都一样热闹,爬山时,身边都是认识的老朋友。”
△孩子们在白云山下嬉戏。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黎旭阳摄(资料图片)
数据显示,白云山日均客流量达2万至3万人次,每年客流量超过2000万人次。与这座城市的人情味相似,上可接云山诗意的白云山,亦能容纳人间烟火百态——这恰恰是广州人钟情于这座山的理由。在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广东省文联原主席许钦松看来,白云山高低错落,树木花草丰盛。对市民而言,白云山的路不远、山不险,一切都恰到好处。因此每天都有人来这里爬山喝茶、一路观花、相约聚会。白云山不仅仅是地理意义的山,更是融入了广州人精神的山,彰显了一种属于广东人的生活态度。“想当年,我也是牵着夫人的手在白云山上谈恋爱的,后来更是从广东画院附近搬到了白云山这边继续生活。”许钦松说。
2007年夏,许钦松的山水画作品《云山珠水》描绘了白云山与珠江之景。画面中,白云山自左上逶迤而右下,与珠江构成遥合之势。微茫晨曦之下,城市繁华若隐若现。这幅作品亦传递了云山珠水与城市融为一体、相辅相成的感受,传递着一座山与一座城的微妙关系。
实际上,生活在山水城市,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都让人们心向往之。而在广州,不同的人在山水中传递着不同的生活态度。在白云山爬山圈子里,朱苏权是一个知名人物,带领一家人撰写了《云山花事经眼录》。和大多数街坊一样,他只要一放假就带着家人爬白云山。这些年,他看遍了白云山上的花开盛景,也邂逅了许多美妙花境,“才有了写书记录白云山花草树木四时美态的决定”。而对很多街坊来说,赏云山美景,会亲友,学太极、舞蹈、歌唱,好不自在,而活动后共品白云猪手、山水豆腐花、沙河粉,更是一件幸福之事。
△在白云山跑步,是一种享受。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陈忧子摄
除了会亲友、叹轻食的人,如今坡度适宜的白云山上又多了很多“跑山迷”。其中,安云武和黄聪宝就住在白云山山脚,“山就在家门口,一抬腿就上山,一上山就跑起来。”跑步多年的安云武是这个圈子里的名人。他说,自己每天早上五点左右上山,一跑起来,常常是十多公里起步,到了周六,更是与一群好友相约“巡山”。黄聪宝透露,大家一路上山,常能看到晨曦初现、花草树木葱郁,还有野生动物的身影悄悄略过,这时总会感受到,“白云山就像我们的后花园,我们也爱这个后花园,这是一座城市,以及大自然给予生活最好的馈赠”。
白云山8次入选羊城八景
从宋代至今千余年间,白云山先后8次被列入羊城八景,是广州城中获评次数最多的地点,被列入羊城八景的分别是蒲涧濂泉(宋、元),景泰僧归(元),白云晚望(元),白云松涛(1963年),云山锦绣(1986年),云山叠翠(2002年、2011年)。
出品/江永忠、许芳
策划/关雅文、周娴、冯镜明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卜松竹、苏赞、刘幸、全杰、杨欣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杨耀烨 通讯员 汪张跃(除署名外)
最近更新成人教育
-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
- 腾讯健康:联手迈瑞医疗助推行业高质量普惠发展
- 儿童友好|“红色传承”——金华市站前小学五年级秋季研学活动
- 考生、家长速看!云南省2024年高考11月5日起报名
- 巢湖市城乡公交线路优化调整 10月20日起实施
- 自贡自流井区:密切家校合作 家校共育连心桥
- 防拐骗、防暴力、防意外……武昌水果湖二小这样教学生自护自救
- 七险二金!云南省属国有企业招人啦
- 烟台市区七个口袋公园年底全部交付
- 24日至25日,北京南部、天津、河北中部局地可达重度霾
- 自考学位证申请的条件是什么?
- 投资160亿元!德欧中心四川
- 贵州税务:加计扣除优惠政策对支持我省企业投入研发、鼓励科技创新起到重要作用
- 高通骁龙 8cx Gen 4 处理器跑分曝光,多核成绩逼近苹果 M2
- 法律职业资格考试主观题考试益阳考区首次开考
- 初级会计证考试都是选择题吗?
- 大国粮仓装满优质粮
- 把课间还给学生,“圈养”并非长久之计
- 江门鹤山:“全链条”保障好“舌尖上的安全”
- 第十届晋江市中小学生“泉州南少林五祖拳健身操”会操比赛圆满落下帷幕
- 北京市开展2023年度公开遴选和公开选调公务员工作
- 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共建平安和谐校园
- 台庆74周年,广东广播电视台开展中医药文化进社区公益活动
- 原创CBA前三轮排名!郭士强压制老东家,新疆上升8位,北控连败露底牌
- 50%职场人群多受腱鞘炎困扰 使用人体工学键鼠有助于预防腱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