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上,每个孩子都应该学奥数;现实中,几乎所有奥数班都是坑

栏目:成人教育  时间:2022-11-30
手机版

  

  俗话说:“艺多不压身”,多学知识总是有益的;

  古今中外也没有哪个人是因为学的东西太多了而把脑子用坏的,据说有史以来最聪明的人——爱因斯坦的大脑,也不过被开发了10%左右;

  奥数作为数学的一个小分支,让孩子学习,肯定是没有问题的。

  所以,这个问题不应该是“该不该学”,而应该是“应该怎么学”、“应该跟什么样的老师学”。

  所谓奥数,大多数人的理解,可能都是“难度比较大的数学题”之类的,就算小学的奥数班,基本上都不会教学生基本的加减法法则、九九乘法表;

  曾经我遇到过的一个家长,两个双胞胎女儿都是艺术类考生,她说“我们孩子是艺考生,只要能考及格就行了,不要给孩子讲难题,只讲简单的、基础的题就可以了”;

  这样的家长肯定有很多:孩子成绩差、先巩固基础、不要讲难题.....

  咋看之下,挺有道理的,孩子基础不好、不就得先巩固基础、先易后难吗?

  也有很多老师,会对一些成绩差的学生说“这个题太难了,你先不要做/学了,先把简单的基础题做好”

  可能很多家长非常认同老师的做法,先做简单的,基础打好了,再做难的,循序渐进嘛!

  实际上,这是非常错误的。原因主要有二:

  一 “难”只是一个相对概念,它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

  刚上小学的孩子,可能觉得1+1很难,乘法表更难;而上了初中的孩子,不管数学成绩有差,也不至于不会最简单、最基础的加减乘除运算;

  我记得我第一天上学时,吃过午饭后,跟妈妈说:“我不去上学了”,因为“老师下午要教写字,我不会拿笔”,虽然我现在的字仍然是小学不毕业的水平,但不会害怕写字,更不会觉得写字难;

  二 题目的“难度系数”是针对一定范围的统计结论,它对个体没有任何参考价值。

  随着机器读(答题)卡、电脑阅卷的普及,我们很容易知道某次考试中某道题的正确率、得分率等,比如某道选择或填空题,只有20% 的学生能做对;某道计算或证明题,平均得分只有2分(假设满分10分),那么这些题的难度系数就是0.2;

  但难度系数,只是反映了统计范围内的学生的答题情况,具体到某一个学生,它没有任何的参考价值;

  就像上海市的人均年收入,它可以作为衡量上海市经济水平或市民收入水平的一个标准,但对具体的上海居民没有任何参考价值,我们不知道某个市民的真实收入是高于均值、还是低于均值,更不知道差值是多少;

  就算经济发展水平远低于上海的中东部地区,也肯定有很多人的年收入,超过上海市的平均值。

  我们都知道,得了重病、或大病初愈的人的饮食,首选易消化的食物,如 粥、米汤、面条等,少食多餐,更不会吃大量鱼肉,因为这些人肠胃的消化、吸收能力比身体健康时弱,所以饮食也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慢慢恢复到正常水平。

  但学习不同,只要没有先天的智力缺陷和后天严重的营养不良等问题,同一年龄段的孩子,虽然个体之间存在一定的智商差异,但理解能力不会有太大差别,就像孩子的身高,有的高一点儿、有的低一点儿,但基本上都在一个比较正常的范围内;

  不过,可能会有一些学生由于各种原因自暴自弃、就是不学;还有一些被认为是“聪明”、“天赋异禀”的学生,一学就会、一考就第一,但这些都是极少数的,就像有些孩子身高偏低、或身高偏高;但身高偏低的孩子可能只是“长个儿晚”,而那些身高偏高的孩子,除了像姚明女儿这种极少数由于基因造成的之外,更多的可能是因为“饮食好、营养更全面”、 “定期锻炼、身体素质好”、“长个儿早”。

  所以,对于绝大多数孩子来说,都是可以学习奥数的,而不是很多家长认为的“奥数、竞赛之类的是聪明孩子学的,我家孩子学不了。”

  但现实中,能在奥数、竞赛等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的学生确实是少数,参加自招的学生也非常少,这种现象给人造成了一种看起来无比正确的错觉:“能参加竞赛、自招的都是少数绝顶聪明的孩子,其它的孩子都是学不了竞赛、参加不了自招的”。

  这种认知是极其肤浅的,非常错误,如果家长持这样的观点,则对子女的危害非常大。

  如果家长觉得孩子成绩优异是因为“天生聪明”、“基因好”、“是万中无一的天才”等,那么孩子就容易产生骄傲自满的情绪,认为自己是“天选之子”,很难在学习时全神贯注,不但容易江郞才尽,而且还容易养成很多不良的习惯和性格;

  “恃才傲物”的人可能真有才,如果有一天发现自己的“才”被别人碾压,就比较容易自省、明白“一山更比一山高”的道理,然后慢慢变得谦虚起来;但“恃‘天赋’傲物”的人,如果有一天发现比他更有天赋的人、或者发现比他实力更强大的人,则比较容易怨天尤人,产生嫉妒、憎恨等心理,把问题归因于外部的人、事、物,这种危害是巨大的。

  如果家长认为孩子成绩差是因为“孩子笨、不聪明”、“男生不擅长学文”、“女生不适合学理”、“他爸上学时数学就不好”、“她妈上学时物理就很差”之类的,这些毫无科学根据的言论,却可能成为孩子不努力学习、安于现状的最好借口,孩子容易认为自己成绩差是天生注定的、是无法通过个人努力改变的,这样的孩子怎么可能全向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学习效率低、学习成果差不是很正常的事儿吗;

  假设一个中国的幼儿园里,没有一个会说汉语的老师和工作人员,你觉得孩子们在这样的环境里,能学到什么东西?

  很明显,孩子不听老师的命令、学不到东西是因为他们听不懂老师的话,不是因为孩子调皮捣蛋天赋差、不聪明;

  同样的道理,很多学生成绩差,也根本不是因为学生笨、学不会、学不好,而是因为学生听不懂老师讲的东西。

  明则易,不明则诡!

  学生理解了,就没有什么难的;学生不理解,看什么都觉得很神奇。

  小时候玩的军棋、动物棋等,大小关系都是确定的,碰见谁能吃、看见谁得跑,都是确定的;

  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都觉得中国象棋很神奇:一会儿车吃了马,一会儿马吃了车;车马能吃卒,卒也能吃车马,根本就判断不出谁大、谁小,直到有一天,我知道了象棋的规则,之前的疑问都不再是疑问;

  我没有专门学过象棋,也没钻研过棋谱,但还是可以和普通人对上几局的,也能偷得几局胜利,也能看懂棋谱和残局的破解方法;

  曾经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也觉得竞赛题、自招题是很难的,那是那些参加竞赛或自招的学生需要做的,既不参加竞赛、也不参加自招的学生是不需要做那么难的题的,而且中高考的题型、考法与竞赛、自招的有很大区别,学生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中高考不考的问题上,是不值得的;

  但是,当我认真做过一些竞赛、自招题之后,才发现:事实完全不是之前认为的那个样子。

  竞赛题、自招题的质量要比一般的练习题高,综合性也更强一些,能够很好地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提升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非常好的练习材料;

  参加竞赛、自招的学生肯定要做一些相应的练习,但是既不参加竞赛、也不参加自招的学生,更应该拿一些竞赛题、自招题做练习。

  可能很多家长和成绩不好的学生会认为:简单的题都做不好,又怎么可能做好竞赛题呢?

  那么,既然简单的题也做不好,那么简单题、竞赛题、自招题又有什么区别呢?

  我曾经见过一个学生,跟着一个自称是浙大硕士毕业的老师上预习课,结果连直接用阿基米德原理求浮力都不会,还有比直接套公式更简单的题吗?一个正常的初中生真的能差到这种程度吗?

  对于绝大多数知道学习的孩子来说,理科成绩差的根本原因是:学生没有真正理解理论,不知道怎么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具体问题,不知道怎么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至少一半的老师,都是在讲模板、套路和各种经典题型,它们大多都是直接告诉学生“这个理论的内容是什么、不理解就先背下来,等以后学的多了自然就理解了”、“那到难题是用什么方法做出来的、不懂就多抄几遍”等等;

  很少有老师会告诉学生“这个理论为什么是这样子的”、“这个理论应该怎么用、为什么这么用是对的、为什么那么用就不对”、“这道难题的解法,是怎么被一步一步找到的”。

  学生不理解,就只能死记硬背、生搬硬套,没记住、记错了、 记窜了是常有的事儿,至于套没套对,主要看运气,无论对错,学生都不知道为什么;

  如果在考场上遇到了新题型、新考法,只能一拍两瞪眼,什么都做不了。就像今年的广东中考数学,考题本身并不难,但网传的市平均分最低的只有19.5分,最高的才49分(满分120分),网上留言,大多都是在说题出的偏、题出的难,甚至还有人说考题超纲的,但实际上,没有一道超纲的题,也没有一道题能难到让大多数学生都做不出来的程度。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

  绝大多数的竞赛、自招题,都是不超纲的,都是只用教材上的基础知识就能解决的,只是老师没有教会学生“怎么才能找到难道的解法”,导致很多的学生看到这类题都无从下手;

  只要把教材上的基础知识给学生讲清楚,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分析和推理,一个普通的初三学生,不需要参加任何的竞赛、自招培训,仅仅依据他们掌握的教材上的 知识,就可以做对今年的奥林匹克数学竞赛题(高中生竞赛);

  你的潜力超出你的想象:普通初三学生竟然能做好国际奥赛题!

  同样,一个普通初三学生,也有能力做对自主招生的练习题

  初三数学:学会分析和推理,初中生也能做好北京大学自招题

  一个普通的初二学生,也有能力做对北京大学的自主招生题

  初二学生竟然能做好北大自招题?孩子的天赋是怎么被埋没的?

  但如果学生不会分析和推理,只会死记硬背、生搬硬套,即使他记住了第二道题的解法,他也几乎做不对第三道题,选择填空有可能会蒙对,但如果是计算题,他可能一分都得不到。

  所以,对于绝大多数的孩子来说,他们天生就具备强大的学习潜力,我们需要用正确的方法把孩子的潜能开发出来,而现在的很多老师,却是在浪费孩子的天赋、埋没孩子的潜能,这是当前教育最大的悲哀!

  回到奥数的问题,中小学的奥数题,再难也有限,不至于用到大学的知识(高中竞赛除外),所以,如果可以,每个孩子都应该学习奥数,但关键是:应该怎么学、应该跟什么样的老师学!

  理科教育的本质是释疑。

  凡是没有从问题入手、不能把分析推理过程讲明白的,只是讲各种套路、模板、诀窍,让学生不断地“套”以提升熟练度的,都是骗钱坑人的;那些套路、模板等都是花架子,是吸引眼球的绝佳素材,是学习中最不重要的东西;这种东西学的越多、危害越大,直到把一个天赋满满的孩子变得平平无奇、泯然众人。

  就像一棵树,如果你想记住树上的每一个树枝、每一片树叶,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因为树在不断生长,每天都有新的枝叶长出来,就算过目不忘、也不可能记得完;

  但只要我们抓住了树干,那些枝枝叶叶的,一个也跑不了,随时用随时取,用不着的时候,还需要管它到底有一千个枝还是一万片叶吗?

  为什么小孩子都喜欢吃糖呢?因为糖是甜的;

  为什么现在的小孩子大多都不太喜欢吃硬糖呢?因为有口感更好的软糖、奶糖!

  一个从来没吃过糖的孩子,他最喜欢的食物可能是糖吗?很明显是不可能的!

  为什么很多人一开始接受不了臭豆腐?因为臭,绝大部分人,应该天生都是喜甜厌臭的;但是也有很多人,当尝试过臭豆腐、真正感受了其中的滋味之后,就会慢慢喜欢上臭豆腐。

  学习也是一样。

  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一般都需要先将知识讲厚,但最终一定是要讲薄的;

  但现在很多的老师,将义务教育引入了歧途,知识越教越厚、丫丫杈杈的、乱七八糟,学生越学越难、越学越糊涂,明明付出的非常多的努力,却始终无法取得理想的成绩,甚至连及格都难,孩子谈理色变、畏理如虎,甚至厌学、弃学,不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吗?

  把理论给孩子解释清楚,把“怎么通过分析、推理,一步一步找到难题的解法”的思路给孩子剖析明白,让学生真正学明白了,成绩自然会水涨船高,就像让孩子亲自体验到糖的甜,他自然就会喜欢,这时候我们关心的问题根本不会是“孩子喜不喜欢糖”,而是“要想方设法控制孩子的吃糖量,以免因吃糖过多而出现各种问题”。

  但是,我个人以为,仅仅把理论解释清楚、把分析推理的过程讲明白这一点,至少60%的老师是做不到的

  所以,理论上 所有的孩子都应该学习奥数,但现实上,几乎所有的奥数班都是坑、弊远大于利,根本就没有上的价值,除非你能找到真正会教学的老师。

  举报/反馈

上一篇:高一理科生月考考了550分,将来能考上一本学校吗?
下一篇:2022年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的一道数论题,只有5%的人做了出来

最近更新成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