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丝路外交起点”的西安城墙含光门遗址

栏目:成人教育  时间:2023-06-01
手机版

  作者:王新民

  侠骨柔情骆时秋04:11来自白浪情

  唐长安城总面积84平方公里,是中国古代乃至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宏大、规划最严整的伟大都城。唐长安城皇城为中央衙署所在地,内设三省、六部、九寺等重要机构,与居民住宅严格分割。

  皇城以北为宫城,供皇帝听政及居住。外郭城从东、西、南三面环卫着宫城和皇城,是百姓和官僚的住宅区,其中东、西市为商业区。

  

  隋唐长安城作为隋唐两朝的首都,由皇城、宫城、外郭城、禁苑、坊市组成,是中国古代规模最为宏伟壮观的都城,也是同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

  含光门是隋唐长安城皇城南墙偏西的城门,始建于隋初,历经唐、五代、宋、元代封闭,明初被包砌在拓建的城墙之内。

  含光门是公元6一10世纪丝绸之路鼎盛时期东方起点城市的重要通道,被誉为“丝路外交起点”。

  

  西安城墙共有18座城门,而南城墙从西至东共有7座城门,含光门是位于城墙偏西的1座门。

  

  这座隋唐含光门复原模型,是根据傅熹年先生对唐长安城明德门的原状研究及含光门遗址考古资料,由工艺大师赵齐刚先生按照1:10比例进行设计、手工制作的。该模型城楼为庑殿式楼阁建筑,城墙及城门为仿夯土过梁式结构,下有三门道,质地为木质。

  

  含光门建于隋开皇二年(公元582年),已有1400年的历史。之所以叫“含光”,则取自《易.坤》中的“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之意。

  

  唐代经济繁荣、国力昌盛,在国际上享有极高的声望,当时有70多个国家与唐朝通使、交好。唐德宗时,一次外国使者入唐而暂时不能返回,4000多人的食宿供养均由鸿胪寺负责,皇帝还敕批建立“秦寺”(即清真寺),便于他们礼拜。

  

  含光门作为唐长安城皇城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称为“开放之门”、“外交之门”。

  门内以东,为鸿胪寺和鸿胪客馆所在地。鸿胪寺是唐朝政府处理一切外交和民族事务的常设机构,鸿胪客馆是接待各国及少数民族来使的馆舍。

  门外越两坊之地,有“大唐金市”一一西市。来自西域及中亚、西亚等地的商贾,通过丝绸之路来到长安,到达西市进行贸易。

  作为唐代“丝绸之路”的外交起点,含光门与鸿胪寺、鸿胪客馆、西市共同构成了唐代中外社会经济文化交流的窗口。

  

  开放包容的大唐王朝,常常会迎来世界各地,肤色、语言各不相同的使节,所有的外事接待活动都要经过含光门。

  

  隋唐含光门内的西北侧,是社稷坛,也称大社、太社,是历代帝王祭祀土神与谷神的祭坛所在,是王朝政权的标志和代称。

  

  含光门见证了出使西域的商队,将无数绫罗绸缎、玻璃瓷器带到各个国家,传播着优秀的中国文化,使其成为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

  

  唐朝末年,藩镇林立,烽烟四起,长安城在连年的战争中几乎化为灰烬。唐二末天祐元年(904),长安城遭受了毁灭性的破坏,同时也失去了国都的地位,朱全忠迁昭宗于洛阳。

  驻守这里的韩建放弃了破烂不堪的外郭城和宫城,并对皇城加以修整,名为“新城”。

  到了宋代,含光门的中门洞和西门洞被封,只保留东门洞作为通道。到了元代,东门洞也被封了。明清时期,含光门被包裹到新修的城墙内,就此从人们的视野里消失了700余年。

  

  20世纪50年代之前,含光门遗址上西半部一段老城墙倒塌,形成了一个豁口,市民由此自由出入。

  五十年代初,因修筑沥青马路,含光门成为出入城的南北通道。虽然含光门遗址的中、西门道之间的隔墙,以及两端门墩又被破坏了,但门址底部仍然保存了下来。

  

  1986年,西安市对城墙进行大规模的整修,发现了含光门遗址,在考古发掘中,千年之前的含光门原夯土高台,再次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

  

  西安城墙含光门东门道遗址考古发掘(20世纪80年代)

  

  2008年9月27日,“西安唐皇城墙含光门遗址博物馆”正式开馆,展厅建筑面积3980平方米,展示内容有唐代含光门门道、城墙断面和过水涵洞遗址等。

  

  2003年底开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唐城考古队,又对含光门遗址进行了清理,在城墙底部发现了一处隋唐皇城过水涵洞遗址。

  

  含光门共有三个门道,门址的平面形状呈长方形,门墩东西长37.4米,南北宽19.6米,保存比较完整。

  各门道的宽度不一,中间的门道宽5.72米,东边和西边的门道宽约5.35米,门道之间的隔墙厚均3.07米。

  门道的建筑形式是木构架门道的城门,门道两侧各有排列整齐的柱础石15个,两列柱础东西对称。是迄今为止所发现最为完好的隋唐城门遗址。

  

  东门道遗址的宋代路面,门道用夯土垫高,柱础石铺地,路面高于唐代路面0.8米。

  

  中门道遗址的砖璧

  

  西门道遗址的柱础石。柱子下面安放的基石,在传统砖木结构建筑中用以负荷和防潮。

  

  为什么叫“含光门”?“含”字在古汉语中意为包容、宽容,“光”则是明亮、深远之意。

  在中国古代,“含光”两字连用时,就有着“含弘光大”的意思,所以,开放包容的大唐王朝,将进入皇城的必经之门命名为“含光门”,足以体现了唐代的宽大与兼容之气。

  

  城门是沟通城市内外联系的重要通道,其基本功能是交通和防御,同时也发挥着城市管理、大众传媒和礼仪等社会功能,与城市的社会政治、制度运作有着密切关系。

  含光门门道是目前唯一进行过考古发掘的隋唐皇城城门遗址,其考古发掘直接有力地证实了含光门的历史沿革,反映了我国古代城门的管理制度,是考证隋唐城门建制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具有完整性、真实性、唯一性和普遍价值。

  

  通过考古发掘,研究人员还揭开了含光门昔日的“行路”历史。中门道作为权贵门道,行走的人少,利用率低,所以几乎没有维修过,基本上保留着大唐初期砌门的材料与形制。

  东、西门道由于行走的人多,破损严重,经过多次维修,现在保留着的是晚唐时期粗糙的砖砌形制。

  

  此段遗址位于汉光门门道遗址西侧,是一处结构大致完整的城墙断面。断面呈下大上小的梯形,外侧高13米,内侧高12米,底部宽20.5米,顶端宽14.8米。通过城墙断面遗址,能清晰看到隋唐、唐末五代、宋元、明清、近现代五个城墙文化层。

  

  西安城墙含光门断面遗址考古发掘(20世纪80年代)

  

  含光门遗址的平面形状呈长方形,以纯净的黄土版筑而成。共三个门道,形制相同,左入右出,中为御道。

  门道进深约19.6米,东、西门道宽均5.35米,中门道宽5.72米,门道之间隔墙厚均3.07 米。东部的门墩保存高为8.2米,中、东门道之间隔墙高为7.95米,中、西门道之间的隔墙残存高1米左右。

  门道两侧各有排列整齐的柱础石,且东西对称。

  

  唐长安城周围河流纵横,水源丰富。南有滈水、潏水,北有泾水、渭水,西有沣水、涝水,西东有浐水、灞西,共成构成“八水绕长安”的胜景。

  隋唐长安城的水利建设规划有度,为解决城里的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及水运问题,从东南、西南两个方向引清明、永安、龙首、黄渠等数条大渠入城。

  城内开凿多条支渠,使城外所有河流均与长安城关联并得到充分利用,确保城内几乎所有地区均能有渠水流经,除引水诸渠外,城内还设有排水渠、渗井及路旁小沟汇流后的排水系统。

  

  过水涵洞遗址被压在隋代所筑夯土城垣之下,发现时涵洞顶部与西侧已被毁坏,涵洞北部洞壁易亦受到破坏,推测为古时掏挖建筑涵洞的青砖所致,现残存涵洞东壁与少量拱券部分,东壁残长9.6米,壁厚0.95米左右。涵洞南高北低,经测量两端底部高差在20厘米左右,为城内外过水系统。

  

  这段隋唐长安城皇城的过水涵洞,是公元581一582年间建成的,采用了当时先进的砖结构形式,保证了上部沉重城墙的压力和夯筑时的震动,不至于对涵洞产生破坏。

  据介绍,隋大兴城与汉城不同,汉城是先修宫殿,后建水利管道系统,而隋大兴城建设时,则是先规划,再建设,所以首先建设了地下水利系统。(图为工作人员对过水涵洞遗址进行振动监测)

  

  2003年7月,西安市对含光门周边环境进行改造。2005年6月,含光门改造工程结束,以洒金桥中心线为对称轴,向含光门东西两侧各延伸72米,各新开城门洞两孔,每孔高度为7.5米,又在护城河上新建两座跨河桥,桥长45米,使含光门形式了一个半环岛。

  

  2023年4月15日拍摄于西安城墙含光门遗址,4月16日编辑于西安文景小区。

  编辑:方迎欣《白浪情》

  举报/反馈

上一篇:四川专升本自考学前教育专业招生学校及费用明细
下一篇:青岛市园林职业技能大比武,崂山区4家企业获9个奖项

最近更新成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