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区域制造业发展需求 构建职业教育层次与专业结构动态调整机制

栏目:成人教育  时间:2023-06-04
手机版

  

  来源: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创新研究报告》

  第13期(总第550期)

  按:职业教育因其招生以所在区域为主,投入以地方政府为主,毕业生主要在所在区域就业,而具有显著的区域性特征。因此,职业教育必须紧密对接区域制造业重点领域和发展需求,及时进行专业结构调整,培养数量充足、层次合理、技艺精湛的技术技能人才队伍,从而更好地赋能区域制造业发展。本报告分析了职业教育在服务区域制造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层次结构不适应、专业结构不匹配等问题,并提出政策建议。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和命脉所系,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到2025年我国迈入制造强国行列的战略目标。“制造强国”建设、区域制造业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要更多数量、更高规格、更高质量的技术技能人才,迫切要求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层次和专业结构适应性变革。

  一、职业教育层次与专业结构改革服务区域制造业发展的实践成效

  一是提高人才培养层次,为区域高端制造业提供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支撑

  2021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显示,共有本科层次职业学校32所,覆盖了20个省市,设置职业本科试点专业80个,职业本科招生4.14万人,职业本科在校生12.93万人;根据国家政策,到2025年,“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不低于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10%”。

  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招生规模。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明确提出,到2025年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到硕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的2/3左右,大幅增加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数量。

  二是瞄准制造业需求,不断优化职业教育专业布局结构

  2016年,教育部等三部门发布《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要求紧密围绕制造业重点行业的布局规划,集中建设一批支撑作用显著的专业集群,提出“到2020年基本形成与制造业产业布局相适应的学科专业布局”的目标。近年来,职业院校主动适应制造业转型升级和技术变革,扩大制造业重点领域、紧缺领域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规模,学科专业布局不断优化,与制造业产业契合度显著提升。

  “双高计划”重点布局制造业领域。“双高计划”旨在引领职业教育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更好地支撑区域制造业转型升级。据统计,“双高计划”的197所高职院校,紧密对接《中国制造2025》,共申报389个高水平专业群,对装备制造大类进行了重点布局,共布点90个,占23%。

  调整职业教育专业目录更好地服务制造强国建设。2021年3月,教育部发布2021年版《职业教育专业目录》。新版《专业目录》紧密结合“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面临的新形势,面向制造业重点领域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充分体现新的职业岗位、新的职业场景对技术技能人才提出的新需求,力求通过专业目录的调整,深入推进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改革。

  三是扩大人才培养规模,职业院校日益成为区域制造业技术技能人才的蓄水池

  近年来,职业教育着眼内涵式发展,着力提质培优,职业院校为我国制造业发展培养大批高水平职业人才。据统计,“十三五”时期,在制造业的重点领域,高职院校相关专业点增长了21%,相应招生人数增长了近50%。山东省职业院校每年输送近70万名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山东新旧动能转换“十强”产业等领域新增劳动力7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职业院校毕业生为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浙江职业教育着力为“浙江制造”铸就坚实的人才基石,近5年,有200多万名中、高职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为浙江制造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二、职业教育规模和结构与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的匹配度仍然偏低,支撑区域制造业转型升级能力有待提升

  一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规模与区域制造业发展需求严重失衡,“人才红利”尚未充分显现

  从全国看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对2021年第四季度“最缺工”的调查显示,在最紧缺的100个职业排行中,有43个职业属于“生产制造及有关人员”。《人民日报》对制造业企业的调查数据显示,高达73%的被调查企业认为,“技术技能人才缺乏”是企业高质量发展最主要的制约因素。根据《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预测,到2025年,我国制造业十大重点产业领域的人才需求为6192万人,人才缺口将达到2986万人。

  从区域来看

  我国东部地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总量较大,中部地区人才需求快速增加。长三角地区计算机等电子设备制造、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等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制造业比较集聚,装备制造类的人才供不应求。据统计,粤港澳大湾区内地9市,急需紧缺人才数量最多的是制造业(19.97万人),超过总需求人数的一半(61.93%)。

  从人才培养规模看

  2020年我国职业教育为制造业行业输送制造类技术技能人才370万人,其中中职制造类毕业生197万人,高职制造类毕业生173万人。显然,同2025年约3000万的人才缺口相比,制造类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模还亟需扩大。

  从省域来看

  虽然不同省市制造业人才紧缺程度有所不同,但是紧缺度都有日益加大的趋势。以天津为例,2020年天津中职、高职制造大类毕业生共计不足5万人,同9万人左右的用工需求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制造类技术技能人才严重短缺,势必影响我国制造强国战略及其目标的达成。

  二是高技能人才供给不足,高端制造业发展缺乏充足的人才支撑

  从需求端来看

  随着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制造、数字制造的转型升级,迫切需要大批高技能人才服务于更加智能、日益复杂的职业岗位。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近年来,我国高技能人才市场的求人倍率维持在2以上紧缺水平。对于一些紧缺工种,高级技师的求人倍率一度达到了3.1。中智集团对全国267家制造业企业的招聘需求调查分析表明,有41%的企业急需高级专家技术人员。从广东省热招岗位类型来看,半导体/集成电路等制造业高端工程、技术类岗位人才需求增幅最大,且平均年薪均在25万以上。BOSS直聘研究院报告显示,2022年春季,约1/3的高端制造业工程技术类岗位需求和近一半的医疗制药类博士招聘岗位来自长三角城市群。

  从供给端来看

  我国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层次主要集中在中职、高职层次,职业教育本科乃至专业硕士等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匮乏。新设立的32所职业技术大学正在开展本科职业教育的探索,大部分还没有毕业生。

  从研究生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供给来看

  2020年,我国专业硕士毕业生369459人,专业博士毕业生仅有2666人。由此可见,同区域制造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相比,职业教育本科乃至专业硕士、专业博士的培养规模严重不足。

  三是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不能很好地匹配区域制造业产业体系,不协调不适应现象比较突出

  专业结构与区域制造业产业结构契合度偏低

  具体表现为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不合理,没有主动对接区域制造业产业结构,对区域制造业人才需求缺乏合理规划和预测,人才培养缺乏前瞻性。出于办学成本考虑,一些低成本专业设置过多,一些制造业紧缺专业开设比较少,不能很好地适应区域制造业的发展需求。

  专业设置口径狭窄

  职业院校专业之间的界限比较明显,具有较高的岗位指向性,不利于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不能有效支撑区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需求。

  专业布局结构调整滞后

  目前职业院校专业调整市场意识淡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不健全,专业设置与区域制造业产业脱节,培养方案与岗位需要脱节,学生就业与区域产业脱节。有学者通过对无锡市高职院校、产业发展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2010-2020年高职院校专业与产业结构间的协调发展系数维持在0.7左右,且近年来仍然有所下滑,与较为理想的系数0.9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说明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不协调问题比较突出。

  三、对策建议

  一是建立区域制造业人才需求预测及其定期发布机制,提供人才供需的“晴雨表”

  构建制造业人才大数据平台。建议由人力社保部门牵头,有效整合国家相关统计数据、行业协会统计数据、人才培养与就业数据、大型人才招聘平台数据等数据资源,建设集制造业发展数据、相关从业人员数据、人才需求和培养数据等于一体的制造业人才大数据平台。编制并定期发布制造业人才需求预测报告。建议借助专业研究机构和人员的力量,充分利用大数据获取、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等关键技术,编制区域制造业人才需求预测报告,科学分析制造业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明确从业技术人员数量、教育背景、职业岗位序列、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等制造业人才队伍现状,分析职业院校制造业相关专业设置、毕业生规模等人才培养供给情况;对未来5-10年我国制造业重点领域和分省市、分区域制造业人才需求情况、人才缺口数量等作出预测,科学编制制造业紧缺人才需求目录,由人力社保部门及时向社会公开发布,从而为院校专业布局调整、制造业紧缺人才培养培训等提供参考和依据。

  二是扩大制造业重点领域的招生和培养培训规模,做好服务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助推器”

  受区位优势、发展基础等因素的影响,制造业发展有较为明显的区域特征。京津冀正在着力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产业集群,聚焦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等重点领域;长三角先进制造业集群化发展趋势明显,智能制造、绿色化工、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优势突出;珠三角是我国先进制造业集中地,对高素质制造业人才需求迫切,尤其是新材料、信息科技等领域人才需求较大。区域教育行政部门编制招生计划时,紧密对接区域制造业优势主导产业,扩大制造业类重点领域相关专业招生和培养规模,以更好地服务区域制造业发展。加大对制造业紧缺工种的岗位技能培训。职业院校要积极面向所在区域开展制造业相关工种职业培训,以满足制造业基础岗位对熟练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同时,随着现代制造业、高端制造业的发展,制造业企业在岗职工的继续教育与培训需求日益旺盛,要加大面向制造业在岗职工的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培训,适应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的发展需要。

  三是加快构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层级体系,打造技术技能人才“金字塔”

  要加快构建“中-高-本-研”贯通衔接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满足制造业不同岗位对各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中端技术技能人才,主要由中高职来培养和提供。对于高端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要重点抓好两个方面。

  一个方面是着力提高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推进校企深度融合,激励制造业行业企业参与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全过程,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内外部质量保障体系,进一步凸显本科层次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特色,更好地支撑区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建议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制造业较为发达地区,扩充职业本科教育试点学校数量,打造区域职业本科教育示范高地。

  另一方面遴选部分优质本科职业院校,探索开展硕士乃至博士层次职业教育。聚焦制造业的重点领域,瞄准制造业高端人才需求,深化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鼓励支持制造业重点企业参与研究生培养,强化人才培养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导向,重点培养学生重大技术革新、解决复杂技术难题的能力,培养一批制造业“技术能手”“工程师”,为区域制造业发展提供高端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

  四是健全职业院校专业动态更新机制,实现专业调整与制造业产业需求“同频共振”

  完善专业动态更新机制。建议教育主管部门牵头,联合人社部、行业协会等相关部门,成立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指导委员会,结合区域产业发展与高端制造业产业结构变革趋势,以及对职业技能人才需求情况,及时调整职业院校专业结构。对于区域制造业发展亟需的技术技能人才,及时增设相关专业,协同高端制造企业、行业,共同参与相关专业建设,建构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结构体系。定期对专业建设情况进行评估,强化过程监测,实行专业预警机制和退出机制,对于与区域制造业发展需求不一致、毕业生就业率低或办学条件不足的专业,及时撤销、停止招生。形成专业特色发展机制。鼓励职业院校根据区域高端制造业的竞争优势,结合职业院校自身办学特点及人才培养特色,优化专业结构布局,升级改造传统优势专业,培育一批体现区域制造业特点的特色专业群,培养区域高端制造业发展所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

  文章来源: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科研项目“我国职业教育服务制造强国的战略研究”

  作者:马廷奇1、王良1,2、孙击翔3、王雅蓓1、刘思远1

  1 天津大学教育学院

  2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3 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责任编辑:黄诗愉

  感谢您的支持与关注,欢迎赐稿交流

  投稿邮箱:nais-research@cnais.org.cn

  举报/反馈

上一篇:现在最火的角色扮演手游推荐 2023高人气角色扮演游戏排行榜
下一篇:郑州轻工业大学主题教育读书班开班

最近更新成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