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语文高考,隐藏着哪些未来语文新趋势?低年级学好语文的关键有这3点

栏目:成人教育  时间:2023-06-12
手机版

  今天是2023年高考的第二天,全国千万名考生走进考场,迎接挑战,追寻梦想。据教育部数据显示:今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达到1291万人,比去年增加98万人,这已经是高考报名人数连续四年“创新高”。

  第一天结束后,语文考试和作文话题是大家最关心的话题,去年,全国甲卷的《红楼梦》作文题难“爆”热搜。今年哪张试卷最奇葩?哪道题最简单?注重考查学生的哪方面能力?折射出语文教育的哪些新趋势?

  ① 全国甲卷

  人们因技术发展得以更好地掌控时间,但也有人因此成了时间的仆人。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② 全国乙卷

  吹灭别人的灯,并不会让自己更加光明;阻挡别人的路,也不会让自己行得更远。“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花朵,就算这种花朵再美,那也是单调的。请据此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③ 新课标I卷

  好的故事,可以帮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可以触动心灵、启迪智慧;好的故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故事是有力量的。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④ 新课标II卷

  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II提到的“安静一下不被打扰”的想法,在当代青少年中也不鲜见。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有时希望有一个自己的空间,放松,沉淀,成长。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⑤ 北京卷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不透露所在区、学校及个人信息。

  (1)“续航”一词,原指连续航行,今天在使用中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如为青春续航、科技为经济发展续航等。请以“续航”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2)舞台上,戏曲演员有登场亮相的瞬间。生活中也有许多亮相时刻:国旗下的讲话,研学成果的汇报,新产品的发布……每一次亮相,都受到众人关注;每一次亮相,也会有一段故事。请以“亮相”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⑥ 上海卷

  一个人乐意去探索陌生世界,仅仅是因为好奇心吗?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⑦ 天津卷

  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与挑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和担当。一个世纪前,在津求学的青年周恩来撰写了这副对联,在交友处事与读书求知方面警勉自己。品读此联,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任选角度,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1

  高考作文真的简单吗

  强调逻辑思维和思辨能力

  今年语文考试结束后的热搜上,有一个词条是:2023年“高考作文简单”。

  虽然今年审题比去年“简单”,但真的写起来就未必了。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题目,可以猜测应该是高考语文命题的顶层设计上发生了变化,这个变化的时点大概就是 2021至2022年之间,题目整体风格这两年出现了“转向”。

  “思维”已然成为其中的关键词,呈现出鲜明的逻辑与思辨色彩,甚至还体现了跨学科思维的考查。

  逻辑思维是指人在认识过程中借助概念、判断、推理反映现实的思维方式。逻辑思维能够帮助青少年更好辨识信息、把握事实真相、清晰表达见解。

  一位清华大学本硕博的答主@陈白丁,认为出题人近年来更注重作文的思辨深度。

  先看去年四套作文题(全国甲、乙卷,新课标I、II卷),本质上都既有哲学思辨色彩(辩证与选择),又蕴含着时代精神的映照(继往开来,传承与创新)。

  审题难度降低,不管是新材料作文还是任务驱动作文,材料都只是烟雾弹,命题人已经把这些关键词在题干中充分提示出来,尽最大可能帮助大家减少在审题关跑题的可能性。

  出题人接下来几年要做的都是:降审题难度,重思辨深度,剪除套路作文对考生的长期桎梏。

  今年的四张全国卷和去年呈现的特征如出一辙,审题难度都非常有限,整体上不再出现玄之又玄的怪诞素材或者莫名其妙的漫画,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中等宽容程度的哲理或社会思辨话题。

  现在以及未来的的高考作文题是否还可以套模版,其实我们能发现是越来越困难的,除非是冲着45分这个二类中的分数目标去的,那套模版还有机会,但往上冲刺的话,套作在思辨类题目面前真的毫无招架之力。

  @陈白丁给后续备考同学的建议是踏踏实实多读书,多读课外书,多读一些社科类读物,以后会越来越有用处的。

  2

  基于试题的变化

  总结与反观高考趋势

  深圳一位语文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提出,今年题目表面上看是些常识性论题,但真思辨起来,又是可以上升到哲学层面的。像人与时间的关系、与人为善还是为敌的关系、青年该有一个自己的空间还是积极走向群体等,都可以深入探讨。

  今年的作文命题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启迪,主要体现了以下三点。

  第一,生活是语文学习的外延,对当下时代的、自己日常的生活的观察、思考和理解,才是语文学习的内容和途径。

  第二,哲学思考是现代语文的高度,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常识问题进行趋近本质和系统的考查与追问,是语文必要的走向。语文虽然关涉文学,但更需要哲学的理性思想。平时的语文课堂有这种对常识性问题的哲学追问和思想储备,驾驭这样的作文命题,自然容易,否则,可能只是泛泛而谈,难有深度。

  第三,思辨是语文学习必要的能力。这些题目看似简单,但思辨起来却是复杂的,譬如故事的力量,有什么力量,力量从哪里来的,好故事好在什么地方,是故事有力量,还是人感受到故事的力量等,可以发散出很多思考。

  基于此,大致能够判断高考命题改革的趋势:供料作文为主;提供一些经典的、历史的、现实的生活现象提供参考;让学生关注题目中的核心信息,对信息进行梳理、整合、判断。

  供料作文的方式,既考察了习作,更在习作之前加强了对读题能力的考察。因此,在日常训练中要更加注重学生对文字阅读能力的训练。

  三年高考作文题都不再是就事论事,狭隘微观地叙述题目中产生的问题,而是更注重“高通路迁移”。也就是学生在课内得法之后,能够在更广袤、多样的情境中进行运用,能够对这些信息进行合理地分析并创造性运用。

  海量阅读一定是学习的基础;但在海量的基础上,未来发展的趋势应该是活学活用。未来的教学应有更多的哲学思考、更多的务实、更多的应对。不是比拼看谁书读得多,而是需要引导学生读书的同时,注重读“生活这本大书”,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运用知识,实现高通路的迁移。

  3

  学好语文的关键有三点

  读书、积累、练字

  语文,从小学开始,就是孩子的重要科目,如果在小学阶段不打好基础,后续的语文学习将会越来越难。

  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讲,学好语文的关键有三点:读书、积累、练字!

  像等级考、中高考等大型考试是采用机器阅卷,“卷面分”是非常重要的隐形分数。如果孩子因为时间紧迫,顾不上书写规范导致卷面丢分,或者日常就没有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考试时意识不到自己的书写问题导致丢分,都是非常可惜的事。

  如何孩子的卷面如何能被机器完整地识别,并得到阅卷老师的好感,可以在平时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加强书写训练,既提高速度又保证质量,不因书写问题丢分。

  有人统计了近几年高考语文的卷面字数,平均下来足足有9800字。光是阅读题目的时间,就要耗费三四十分钟。

  部分阅读能力差、速度慢的学生,甚至连作文都来不及写完。语文教材的总主编温儒敏曾直言:“语文高考最后要实现让15%的人做不完。”

  这一现实警醒我们:提高孩子的阅读速度和阅读能力,已势在必行。

  关于孩子阅读,我们常有很多疑问:不同年龄孩子的阅读量,要达到多少才合适?每天该花多长时间进行阅读?

  给大家分享来自美国教育组织 Renaissance Learning 公司的2023年《K-12(幼儿园到高中)学生阅读大数据报告:What Kids Are Reading ?孩子们在读什么》中的一些数据,这是国外老师家长都十分关注的儿童阅读权威报告,可以做一些参考。

  从K年级到12年级,报告统计,这一年超过500万学生读了1.7亿本书,如果所有年级算在一起,平均每个学生读了32本书。(这里的统计,可能没有包括系统没能收录的一些孩子课外零星的阅读书目,实际阅读量应该更高)

  从本数来看,大多数书是小学阶段读的。从本数来看,小学二年级达到顶峰(50.2本);过了5年级,阅读本数下跳不少,到了高中毕业那年,平均阅读量只有5本。

  报告里还为我们展示了这样一个研究结果:每天阅读15分钟以上,和每天阅读低于15分钟的孩子比起来,至少有四个方面的优势:

  词汇量飙升,每阅读1000个单词,学生就能掌握大约一个新单词,研究表明,当学生每天花15分钟以上的时间阅读时,积累的词汇量就会得到5倍以上的增长;

  阅读成绩显著提高,学生花在阅读上的时间越多,他们的阅读成绩就越高,这从标准化阅读测试的排名(PR)可以看出;

  理解力更强,所有每天花15分钟以上阅读的学生,在阅读理解测试中的得分都高于阅读时间较短的学生;

  进步更大,每天阅读15分钟以上,理解力前85%的学生进步最快;在各理解力阶段,每天阅读大于15分钟的孩子都比同龄人进步更多。

  阅读所带来的快乐,需要在生活体验中得到反复证实才能建立起来。给孩子建立最初的阅读兴趣,有一个简单的好方法就是:在家里布置一个让孩子感兴趣的读书角。

  学习语文,一定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

  “语文教学应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从整体上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窦桂梅老师,就十分重视学生的语文积累。她的学生至少积累了1000多个成语,100多个寓言故事,200多条古今中外的名言警句,300多首古今诗词,平均每个学生识字量在3000字左右。

  通过摘抄,学生们在平时收集整理的知识,就成了个人资料库。什么时候有需要,拿出来搜索,方便快捷。

  通过熟读背诵,学生们的脑海中就储存了丰富的好词、好句、新鲜素材、精彩文章等方面知识。

  在有表达需要时,灵感就如泉水,源源不断地涌到脑海,流向笔端。

  学习语文,从来没有一蹴而就的捷径。所有熠熠闪光的背后,都是日积月累的坚持。只有端正态度,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把基础打牢,学习才不会地动山摇。

  当前,成长成才的渠道已经大大拓宽,但高考仍是当下促进社会阶层有序向上流动的重要通道,是寒门学子改变自身命运的重要途径,是守护教育公平及社会公平的重要底线。

  高考是一段青春的浓缩,多年来的挥洒汗水、奋力拼搏,将在这一刻得到集中检验。耕耘于四时,收获于仲夏。少年的书桌上没有虚度的光阴,十年磨一剑,那些看似不起波澜的日复一日,终会让你看到坚持的意义。

  本文部分资料参考来源:央视新闻、新华视点、新校长传媒、小花生网

上一篇:助力交流合作|克而瑞·房教中国支持上海建管职院与江苏城建职院展开专业交流!
下一篇:语文老师化身“高考考生”,看“故事的力量”怎么写?(三)

最近更新成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