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位世界顶尖大佬加入,华为要700多名数学家到底有什么用?

栏目:成人教育  时间:2022-12-01
手机版

  《军武次位面》作者: 罗夏

  12月6日,在加入华为3个多月后,法国数学家、2002年菲尔兹奖得主洛朗·拉福格第一次在镜头前接受了采访。

  在此之前,已经有3位菲尔兹奖得主同样加入了华为。

  这里要先说一下菲尔兹奖到底代表了什么。一般大家提起科学奖项,第一个想起来的就是诺贝尔奖,尴尬的是,诺贝尔奖包括了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甚至还有文学以及和平奖,就是没有数学奖。关于这一点,还衍生出很多捕风捉影的八卦,甚至有说法称因为诺贝尔跟著名数学家米塔格·列夫勒是情敌,所以才不设立数学奖。

  没有就没有吧,反正数学界又不是没有自己的奖项,菲尔兹奖的地位基本就相当于数学界的诺贝尔。而且跟诺贝尔奖不一样,菲尔兹奖每4年评选一次2—4名获奖者,获得者年龄不能超过40岁,能获奖的基本都是天才级别的年轻数学家。

  截止到2018年,全世界获得此奖的数学家有60位,其中只有两位华人数学家。一位是出生于广东汕头,33岁获此奖的数学大家丘成桐,一位是数学天才陶哲轩。

  巧的是,洛朗·拉福格2002年得奖的时候,正好是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领取的奖章。

  ▲2002年国际数学大会在北京举行

  除了洛朗·拉福格,另外三名加入华为的获奖者分别是2018年菲尔兹奖得主阿莱西奥·菲加利、1998年菲尔兹奖得主马克西姆·孔采维奇,和1994年菲尔兹奖得主皮埃尔-路易·利翁。

  短短几年就有4名世界顶尖数学家加入,华为收集顶尖学者的势头跟年轻人买手办差不多,非要凑齐这个菲尔兹系列套装。

  如果只是为了充场面,这几个数学家的分量已经足够了,不过任正非在2019年接受采访的时候曾经透露过,公司里面有700多个数学家、800多个物理学家以及120多个化学家,另外还有6000多名专门进行基础研究的专家以及60000多名工程师。要真是为了充场面,这规模未免有点太奢侈了。

  跟华为的业务比起来,这个规模就显得不算那么夸张了。

  平常消费者能够接触到的华为产品,基本上就是手机、平板、电脑,以及智能家居这些电子消费品,能够体现科技实力的地方主要是芯片和5G通信技术,就算要研发,也不需要这么多从事基础科学研究的科研人员。

  实际上,就连手机业务,华为也算不得抢占先机。华为是在1987年成立的,直到2003年才成立手机业务部。在90年代,中国几乎没有自己的手机品牌,基本上都是在给摩托罗拉和诺基亚代工,伴随着诺基亚手机业务的爆发,从1996年到1997年底,短短一年,中国手机产量从400多万部暴涨至5000万部。

  1998年国家出台了《关于加快移动通信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开始给手机生产颁发牌照,许多国产手机项目开始上马,这一时期风头最劲的国产品牌是波导手机,相信很多人还记得那句著名的广告词:“波导手机,手机中的战斗机。”

  本来国产手机在诺基亚的阴影下,几乎没有什么反抗的能力,但是2007年的时候,机会来了。这一年初,乔布斯在发布会上点亮了初代iPhone的屏幕;11月,谷歌与全球84家硬件制造商、软件开发商及电信运营商组建了开放手机联盟,共同研发改良Android(安卓)系统;与此同时,国家取消了长达9年的被称作“手机牌照”的制度,大大降低了入局门槛。

  随后,诺基亚手机逐渐衰退,国产手机经历了几年山寨机的洗礼之后,“中华酷联”(中兴、华为、酷派、联想)开始脱颖而出,即便在这个时候,华为手机也并不突出,2012年只占中国手机市场份额的8.7%。余承东对当时的情况记忆犹新:“2011年三亚会议,当时我在现场问有多少人用华为手机,举手的只有两个人,还只是当备机用。”

  ▲当年的“四大天王”

  从1983年到2012年将近30年的时间,真正接触到华为的普通消费者数量很少。在最开始,华为曾经卖过减肥药,任正非甚至还派人调研过卖墓碑行不行,业务范围相当不羁,直到开始倒卖电话交换机,华为才算找到发展的方向。

  不管是倒卖代理也好,买原件组装也好,基本上都是在给别人打工,说白了就是挣不了大钱,想挣钱就得能自己造。

  造芯片和买减肥药不一样,减肥药谁都能吆喝两句,但是芯片没有专业人员就是造不出来。1991年,邮电部在西安办了一个程控交换机学习班,汇聚了全国做交换机开发的技术骨干,于是华为派去的人白天学习,晚上就挨个到宿舍敲门挖人。

  1991年,华为首颗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ASIC一次就流片成功,这是一颗用在交换机上的多功能接口控制芯片。1993年,华为第一颗用自己的EDA平台(重金购买的西方EDA设计系统)设计的ASIC芯片问世。这之后,华为的交换机业务才开始走上正轨。

  如果没有通过研发转型,说不定现在你能喝到华为牌减肥茶。

  在面向运营商的业务稳固之后,华为才开始发展消费者业务,以及之后面向企业客户的服务器、云计算等业务。

  任正非在接受采访时说过,按照传统的做法,应该是大学进行基础研究取得成果后,然后再由公司进行工业实验,并最终制造出产品,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这种分工模式已经不适用迅速变化的现代社会,公司不可能等待这么长时间,于是只有自己培养科学家。

  不论是通讯技术还是芯片设计,都跟数学密切相关,早在1999年,华为就在俄罗斯设立了数学研究所。往大了说是注重技术创新和储备,往小了说就是真能赚钱。

  任正非在接受采访的时候曾经提到,俄罗斯有一个科学家小伙子不会谈恋爱,只会做数学,到公司来十几年天天在玩电脑,不知道在干什么,“管研究的人去看他,打一个招呼就完了。我给他发院士牌时,他‘嗯、嗯、嗯’就完了。他不善于打交道,十几年干什么不知道,之后突然告诉我,把2G到3G突破了,马上上海进行实验,我们就证明了,无线电上领先爱立信,然后大规模占领欧洲,用了4G、5G。”

  就算不提那些高大上的理由,这也是实打实的利润和市场份额。

  除了俄罗斯,华为又相继在全世界设立了15个研发中心,地点包括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日本、芬兰等国家。

  通过这么多研究中心,把基础科学研究和工业设计直接联系在一起的模式,其实也算不上少见,很多大公司尤其是科技公司都有类似的机构或者动作。2015年,Uber从卡内基梅隆大学的机器人实验室带走了40人;谷歌在前一年收购了后来开发出AlphaGo的DeepMind。

  只不过,这种组合往往因为双方目标和节奏的不一致最终分裂,毕竟对公司来说,最重要的往往是尽快能够看到利润。拿DeepMind来说,自从2010年正式成立以来,他们就从来没有实现过盈利,他们的联合创始人自己也说,“如果谷歌没有以6 亿美元的价格收购DeepMind,他们的AI实验室可能已经破产。”因为一直亏损,DeepMind和谷歌之间已经吵了好长时间。

  ▲AIphaGO击败李世石

  这实际上是一个有点自相矛盾的问题,公司最强烈的追求是获取利润,而进行基础研究很多时候并不能直接带来利润,至少在短期内不行,这就是考验公司实力和格局的时候了。

  公司中的这种科学研究机构要想良好发展,要么研究的内容能够迅速转化为公司的盈利项目,要么公司必须有足够的耐心和资源让科学家们安心研究。

  把这两方面结合的最完美的例子,恐怕要数大名鼎鼎的贝尔实验室了。

  贝尔实验室,取名于亚历山大·格拉汉姆·贝尔(Alexander Graham Bell),1876 年获得世界第一台可用电话机专利权的人。1877年他创办了贝尔电话公司,1895年,贝尔公司将全美范围内的长途业务项目独立成一个新公司——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即 AT&T。

  1899 年 AT&T整合美国贝尔的业务和资产,反而成为了贝尔系统的母公司。在1925 年 1 月 1 日,AT&T 收购了西方电子公司的研究部门,并成立一个名为“贝尔电话实验室公司”的独立实体,后来改名为“贝尔实验室”,传奇开始了。

  ▲贝尔实验室

  AT&T公司从电信业获得了巨额的垄断利润,将销售额的3%用于贝尔实验室的研发工作,来到实验室的科学家和研究人员根本不用担心经费不足的问题。即便是一般的研究员和工程师,也会有很好的收人、可靠的退休保障及受人尊重的社会地位。

  简单列举一下贝尔实验室的部分成果:

  1927 年,克林顿·戴维森和雷斯特·革末通过实验验证了电子的波动性;

  1933 年,卡尔·央斯基发现银河中心在持续发射无线电波,奠定了射电天文学的基础;

  1947 年,约翰·巴丁、威廉·肖克利和华特·豪舍·布拉顿成立的小组发明出了晶体管,电子工业革命开始,人类开始进入信息时代;

  1948 年,克劳德·香农发表了《通讯的数学原理》,奠定了现代通信技术的理论基础;

  1954年,贝尔实验室制作出了第一个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太阳能电池;

  1962 年,约翰·罗宾逊·皮尔斯发明的史上第一颗通信卫星 Telstar1 成功发射,并首次实现了跨大西洋的电视实播;

  1969 年,肯·汤普生在小型计算机上开发出 UNIX 系统;

  1973 年,丹尼斯·利奇开发出了C语言;

  1980年,贝尔实验室获得了 TDMA 和 CDMA 数字蜂窝电话技术的专利,也是现代无线通信技术强而有力的基础;

  1983年,比雅尼·斯特劳斯特鲁普开发出C++语言......

  贝尔实验室自成立以来共研发出27000多项专利,平均每个工作日研发出4项专利。

  ▲发明晶体管的约翰·巴丁、威廉·肖克利、华特·布拉顿,三人于195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实验室11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16位获美国最高科学、技术奖——美国国家科学奖章和美国国家技术奖章,均由总统亲自颁奖;4位获得了图灵奖……可以说,现在地球上每一个人都受到了贝尔实验室发明的深刻影响。

  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研究人员拥有近乎没有限制的经费,也没有什么硬性的考核标准要求他们必须出成果或者赚钱,如果没有后来的反垄断调查和拆分,很难想象实验室究竟还能取得什么样的成果。

  ▲贝尔实验室总部

  最近很多人又重新在讨论“贸工技”和“技工贸”两种发展方式的对错,事实上很少真的有公司能够在一开始就可以凭借技术在竞争中立足,当作为追赶者的时候难度更大。贝尔实验室最辉煌的时候,要求一个刚诞生的企业摆脱它的影响显然不现实,它要担心的是怎么活下去。

  实际上,华为也不是严格遵循的“技工贸”路线,也是从最开始的代理销售到自行组装,再到自主研发。“贸工技”不是问题,真正的问题是,走完贸工之后,到底有没有下一步的“技”。

  从现在的情况来看,中国顶尖公司招收的科学家不是太多,恰恰是太少。

  举报/反馈

上一篇:新手怎么学习画素描?素描零基础入门学习
下一篇: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第二单元背诵内容分享

最近更新成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