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古诗词及赏析(共17首,第1

栏目:成人教育  时间:2023-07-03
手机版

  初中课内必背及课外诵读古诗词

  人民教育出版社(简称人教版)出版的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古诗词及赏析(共17首,第1-4首)

  

  * 第1首 《渔家傲·秋思》

  

  【译文】

  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与江南大有不同,大雁要飞回衡阳了,没有一丝留恋。四周的边声伴随着军中号角声连连吹起,在隐隐的重山里,烟云缭绕,落日沉沉,孤城的大门紧紧封锁。

  饮一杯浊酒,让我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人,功业未成不知何时才是归期。远处传来悠扬的羌笛声,冰霜洒满了大地,夜深了仍不能安睡,为了前方战事,将军花白了头发,士兵们不知流下了多少眼泪。

  【作者介绍】

  范仲淹(989年-1052年),字希文,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市)人。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进士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康定元年(1040年),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巩固西北边防。庆历三年(1043年),出任参知政事,发起“庆历新政”。新政受挫后,贬出京城,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扶疾上任,逝世于途中,时年六十四。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赏析】

  宋朝自建国以来,在国防上就处于弱势地位。燕云十六州未能收复,使得北方防御失去了天然屏障,政治上重文轻武,导致军队战斗力低下。仁宗时期,表面上国家一派繁荣,实则危机四伏,而词风仍沿袭晚唐、五代时期的浮华绮靡之气。范仲淹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将一向阴柔婉约的词风转为慷慨豪放,这首《渔家傲·秋思》,可以说是开豪放词之先河,对后来苏轼、辛弃疾等人的创作也有影响。

  词的第一句“塞下秋来风景异”的“异”是相对江南来说,后面开始交代“异”在何处,秋风萧瑟,满目荒凉,连大雁都不想在这里待下去了,何况是人。四周的边声伴随着号角声响起,犹如胡雁阵阵哀鸣,远峰下,长烟袅袅,落日西沉,紧闭的孤城时刻严阵以待,这些景象给塞外边陲带来一片秋日肃杀的景象。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写出了既渴望建功立业,又思乡之情难平的矛盾心理。在时间的流逝中,夜已渐深了,羌笛的声音悠悠响起,大地上结满了秋霜。无眠的夜晚,浓浓的乡愁是将军花白的头发,是士兵悲戚的眼泪,这一刻,他们的心绪是一样的。

  *第2首 《江城子·密州出猎》

  

  【译文】

  姑且让老夫我抒发一下少年的轻狂,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擎起苍鹰。戴上华美的帽子,穿上貂裘大衣,随行队伍浩浩荡荡,席卷平坦的山冈。为了报答全城百姓的热情追随,我也要像当年的孙权那样,亲自射虎归来。

  酒正喝到尽兴处,胸中的胆气更加豪壮,就算头发些许斑白,又有什么关系?什么时候朝廷使者也持节来重新起用我?我会用力把雕弓拉满,像一轮圆月,把西北方的天狼星射下来。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他一生在政治上屡遭打击,但在文学、艺术的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非常卓越的成就,其诗、词、散文、书法、绘画,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同被后人列入“唐宋八大家”。

  【赏析】

  这首词写于苏轼在密州担任知州期间,正值柳永词最为风靡之时。苏轼写成后,因此词有别于柳永的软媚婉约而颇为自得,写信给鲜于子骏说:“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抿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苏轼并非武将出身,所以出猎的狂是一时的豪情勃发,也是他被贬密州长期郁结情绪的喷涌。虽自称老夫,其实正值壮年,他“牵黄擎苍”、“锦帽貂裘”,一身华丽的猎装,英姿勃发,带着马队浩浩荡荡地席卷山冈,这壮观的景象吸引了无数百姓,引得全城万人空巷。太守也要像当年的孙仲谋一样,亲自射杀猛虎,来回馈倾城出动的乡亲们。

  出猎之事本就使人兴奋异常,又开怀畅饮一番,进一步激发了雄壮的狂狷之气,鬓角微微的白发更显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雄心,借出猎的豪兴,抒发了作者心中的理想,希望朝廷能像当年派遣冯唐赦免魏尚那样,对自己委以重任,为国建功立业。最后用一个弯弓如月射向天狼星的英武形象,使自己的形象更为饱满。此词可能是苏轼对豪放词的第一次尝试,对于他自己以及后人的创作具有开拓性的意义。

  * 第3首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译文】

  酒醉中,挑亮油灯,抽出宝剑细看,梦醒后号角声已经响彻军营。将士们大块分食着烤熟的牛肉,各种乐器齐奏出振奋人心的战歌,秋色满天的沙场上正在检阅军队。

  奔驰的战马像的卢一样飞快,弓箭射出的声音像惊雷震耳欲聋。愿为君王完成收复中原的大业,在生前和死后都留下盖世美名,可惜我现在已白发丛生!

  【作者介绍】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出生在金朝统治下的山东历城(今山东济南市),是南宋时期伟大的爱国词人。他少年时曾参加抗金义军,后来率军归附南宋。他曾上疏力主抗金,却始终没有得到朝廷的重用。其词慷慨雄壮、沉郁悲凉,他被后世视为豪放词派的代表,与苏轼合称为“苏辛”。

  【赏析】

  词的开头写出了一名边境将士的壮志满怀,虽然酒已吃醉,却仍然心潮澎湃,难以入睡,随即“挑灯看剑”,不知何时渐入梦乡。梦醒后已是东方初晓,军营里响彻了号角声,将士们在军旗下大块吃肉,饱餐战饭,“胡琴琵琶与羌笛”齐奏出雄壮的乐曲,沙场检阅的士兵“千营一呼”,在这长风万里的秋日,燃爆了即将出征的战斗热情。

  在“马作的卢飞快”和“弓如霹雳弦惊”中可以看出我军的作战勇猛和神速,敌人纷纷落马,大败溃逃,胜利已是囊中之物,既完成了忠君报国的使命,又赢得了千载美名,如果故事在此刻结束,那真是无比壮哉!可惜这一切只是如果。

  词的前九句极为豪壮,让人心神为之鼓舞,却在最后以一句“可怜白发生”戛然而止,梦想瞬间幻灭。这种如飞龙在天,旋即急转直下的变化,辛弃疾不止一次用过,如《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中的“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又如《阮郎归·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中的“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误身”。也只有经历过空有报国之志,却壮志难酬的一生,才能造就这样非常规的写法,这是辛弃疾的悲情,也是整个南宋朝的悲情。

  * 第4首 《满江红》

  

  【译文】

  在京城小住数日,转眼间又到了中秋佳节。篱下已经开满了菊花,秋色明净得如同刚刚被擦拭过一般。在四面楚歌的残声中,我也如同当年的汉军一样,突破了封建家庭的牢笼,如今一个人思量着在浙江八年的生活滋味。他们苦心孤诣地想让我做一个传统的豪门贵妇,可我对这是多么不屑。

  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儿,但我的心却比男儿还要刚烈。算起来我一生侠肝义胆,总好为别人的事情抛洒热血。凡夫俗子有谁能真正了解我?英雄末路时也会碰到艰难挫折。这莽莽红尘中,哪里能找到我的知音呢?想到这里,眼泪也不禁打湿了衣衫!

  【作者介绍】

  秋瑾(1875年-1907年),女,初名闺瑾,乳名玉姑,字璇卿,号旦吾,东渡后改名瑾,字竞雄,自号“鉴湖女侠”,笔名秋千,曾用笔名白萍,祖籍浙江山阴(今浙江绍兴市),生于福建闽县(今福建福州市),中国女权和女学思想的倡导者,近代民主革命志士。第一批为推翻清朝政权和数千年封建统治而牺牲的革命先驱,为辛亥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提倡女权女学,对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1907年7月15日凌晨,秋瑾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年仅32岁。

  【赏析】

  这首词写于1903年中秋,彼时残破的清王朝正处于内外交困、风雨飘摇之际,秋瑾自幼熟读诗文,后受到新思想的熏陶,对当下时局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立志要挽救国家于危亡,为妇女求得自由和解放。这与她的丈夫王廷钧渐渐产生了思想差异,导致两人之间的矛盾无法调和,秋瑾愤然离家出走,暂居北京阜成门外泰顺客栈,随后不久便东渡日本留学,正式投身革命。

  上阕主要写恰逢中秋佳节,家家团圆的日子,作者一个人回想起八年的夫妻生活,五味杂陈。两人被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安排到了一起,最初夫妻也有过一段琴瑟和鸣的恩爱时光,育有一子一女,但终究因三观不和而渐行渐远,在经历了一次次冲突后,秋瑾终于下定决心冲出封建牢笼。就如同四面楚歌的清王朝,也终究会被新时代的洪流所淹没。

  下阕写出了纵使自己巾帼不让须眉,有一腔男儿之志,却仍然难觅知音,俗子胸襟是对世俗的批判,也是饱含了被自己至亲之人所不理解的失望。但革命者永远不会孤独,经历了短暂的伤心和踌躇,擦干泪水,秋瑾毅然远赴日本,踏上了探索革命之路,在那里,有无数志同道合之士在等着她并肩前行。

  举报/反馈

上一篇:孩子幼升小、小升初,怎么准备?您心中的困惑,这里有答案!
下一篇:初中生被关教室8天,家长怒扯校长衣领讨说法,老师:可别甩锅了

最近更新成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