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冈石窟”,来苏州了!

栏目:成人教育  时间:2023-07-11
手机版

  

  

  

  吴文化博物馆

  北魏时期的平城到底有多强盛?

  “云冈模式”如何形成?

  佛像艺术经典如何被创造?

  穿越1500年,跨越山河湖海

  我们得以看到历史的馈赠

  经典与范式,创造与延续

  在这片土地上熠熠生辉

  平城时代|创造经典|成为范式

  北魏时期等你来探索

  2023.7.1-2023.10.8

  

  

  PART 01

  / WU WEN HUA BO WU GUAN

  ■“云冈石窟”,来苏州了

  

  吴文化博物馆、云冈研究院、大同市博物馆、定州市博物馆、沁县南涅水石刻博物馆联合推出 的《经典与范式——平城实力和云冈时代》展览昨天在吴文化博物馆正式开展,这也是它第一次来苏州。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大同西16公里的武周山麓,是中国规模最大的石窟群之一,与印度阿旃陀石窟、阿富汗巴米扬石窟合称为世界三大石雕艺术宝库,犹如一部刻在山崖岩石上的史书。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云冈石窟,融汇了鲜卑、汉等民族以及中亚文化的精髓,是北魏文明的绚丽瑰宝,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结晶。

  

  

  

  展览共有130余件套展品,展现了公元5世纪到6世纪中国最杰出的佛教石窟艺术,展览中运营了很多说明牌,讲述每个造像背后的文化元素,包括相关的故事,以及造像的形制是如何吸收西方及东方的文化元素的。

  本次展览展现了佛教石窟艺术对当时的西方文化、北方游牧文化、南部汉文化进行继承、吸收和融合,它既是佛教艺术的中国经典,也是流播至今的审美范式。

  PART 02

  / WU WEN HUA BO WU GUAN

  ■看精美造像

  

  佛立像

  东魏 定县出土 定州市博物馆 藏

  白石质。为单尊佛立像,头残缺,颈纹两道,右手施无畏印,左手施与愿印。内着僧祇支,胸部束带,带端下垂。该尊佛像身躯健壮,有别于北魏后期的秀骨清相。双勾阴线技法的应用,为东魏首创,又开北齐此种纹饰的先河。改造像体型高大,雕刻考究精美,为东魏造像中的杰作。

  千佛

  

  1992年云冈石窟窟前遗址出土,砂岩质地,原为云冈石窟立壁造像,后因外壁风化等原因脱落,千佛是大乘佛教主张一世多佛,即在过去、现在、未来世(或称三劫)中,每一世都各有一千佛出现,也是石窟造像中最为流行的一种题材。千佛除在时间上贯穿过去、现在、未来以外,还在空间上充满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上、下十方,因此又被称为十方三世诸佛。佛经上说营造千佛或抄念千佛名号,功德无量,可忏悔往世的生死之罪,也是北魏禅观主要对象之一。云冈石窟中千佛,形式多样,有千佛壁,千佛洞,千佛列柱,千佛列龛。

  “富贵万岁”瓦当

  

  北魏 直径15cm,厚2cm

  2011年云冈石窟窟顶东区北魏辽金佛教寺院遗址出土

  云冈研究院藏

  灰陶质地。瓦当边轮较窄且突出,当面以井字格分区,四面各置一字,为阳文隶书。当面中央饰一大乳钉,四字之间饰以小乳钉,大小乳钉以圆圈弦纹环绕。

  刻铭方柱四面佛龛石造像

  北魏建义元年(528年)

  上宽28cm,下宽30cm,高118cm1957年沁县南涅水出土

  沁县南涅水石刻博物馆藏

  - 砂石质。石体四面开龛造像,各面均开凿双层龛,共8龛,造主尊佛像6尊,主尊菩萨像2身,残存供养菩萨1身。

  龛内主尊佛长方脸,下颌略尖,面相清俊秀丽,胸腹部挺拔,体态端庄,着圆领袈裟,施禅定印或与愿无畏印,结跏趺坐于高方台上,衣裾遮覆莲台。菩萨为立姿,头上戴宝冠,披帔帛,帛带腹际交叉穿璧,双手胸前合掌或作持执法物状侍立。装饰素雅简洁。石体下部均有阴刻造像铭记。从石雕形式、造像风格、纪年铭记均可谓之标准造像。

  - 四面造像为:

  圆拱龛,龛楣饰桃尖宝盖,楣尾上卷。上下两龛,龛内造佛施禅定印,结踟趺坐于高台座,衣裾遮覆莲台。

  拱龛,上下两龛,龛内造菩萨站立莲台。

  圆拱龛,上龛坐佛一尊,残损。下龛内造一佛二菩萨,主尊佛施与愿无畏印,结跏趺坐于高台座上。两侧胁侍菩萨,戴高冠,外披圆领大衣,双手合十侍立护法狮子头顶部。

  圆拱龛,上部龛楣饰二龙缠绕。上龛内坐佛一尊,残损。下龛内立佛一尊,面部残损,外披圆领大衣,左手施与愿印,右手抚于胸前,站立莲台。

  · 铭文:

  李保成妻倪皇陵

  唯大代建仪元年岁/在戊申五月丁巳朔十四/日己巳石像主李保成/合门大小上为皇帝陛/下太皇太后因缘眷/属一切遍地众生一/时成佛/宗祖李德武乡/令生二祖李齐

  刺史……/从事齐/王献牍/平元令(图4——159)

  父李道……/加为雁门太……/成北道……/仲加为……/□富安……/□贾姜息..

  亡息僧智妻张/息女齐姬世光/.…礼……子孙……

  比丘尼昙媚造像题记

  

  北魏景明四年(503年)

  高29cm,宽30cm,厚4.7cm

  1956年云冈石窟第20窟窟前遗址出土

  云冈研究院藏

  玄武岩质。近似方形,共10行,每行12字,约110字。不同于一般具有明确个人意愿的造像发愿文,该题记为颂扬佛教功德,赞颂云冈佛像的光辉与灵觉,倡导佛教徒开窟造像的感召文书。碑文中有明确纪年﹣﹣景明四年,结合北魏景明时社会实际可以看出,此碑是对当时朝廷限制立寺造像和度僧的"景明之禁"的一种抗议;亦证明了北魏迁都洛阳后,宣武帝景明年间云冈仍有造像活动。该造像碑的发现,对云冈僧尼造像活动,以及唐人记述的云冈石窟"东头僧寺,西头尼寺"提供了资料依据。碑文字书颇有特点,有别于一般魏碑,是魏碑渐向楷体的过渡阶段。

  · 碑文如下:

  □□[夫光]灵镜觉凝寂迭代照周群/邦感垂应物利润当时泽潭机/季慨不邀昌辰庆钟播末思恋/灵福同拟状金石冀瞻容者加/极虔想像者增忻怖生生资津/十方齐庆颂曰/灵虑巍凝悟岩鉴觉寂绝照周/蠢趣澄浊随像拟仪瞻资懿渥/生生邀益十方同沐/□[景]明四年四月六日比丘尼昙媚造

  菩萨头像

  

  北魏

  高13.7cm 宽9.6cm

  2011年云冈石窟窟顶东区北魏辽金佛教寺院遗址出土

  云冈研究院藏

  泥塑。菩萨面相丰圆,弯眉细目,鼻梁宽直,口小唇薄,嘴角上翘。头戴宝冠,冠中央饰团莲,莲房中出人字形联珠纹饰带,与额上发际形成一个三角,在三角区域之内塑一枚六瓣莲花装饰。两耳下垂,左耳饰莲花形耳铛,右耳铛残。

  玻璃钵

  

  北魏

  直径4.9cm,高2.7cm

  2002年大同迎宾大道北魏墓群出土

  大同市博物馆藏

  深蓝色,整体呈半球形,圆唇,圆底,造型精巧别致。分析其成分和工艺,应是中国本土吹制玻璃器的早期作品。

  平国侯韩弩真妻碑

  

  北魏 高45cm, 宽24cm,厚5.5cm

  云冈研究院藏

  砂岩质。是迄今所知北魏平城时期最早的碑形墓志。碑文9行63字,碑上方为圆弧形,有双龙交尾戏珠螭首图形,下刻“平国侯韩弩真妻碑”八字篆额。隶意楷书,字体规范、简洁清峻,型端体正,举止平和,堪称墓铭中的上乘之作。

  · 碑文为:

  维大代兴安三年岁次/鹑火春正月己亥朔廿/六日冥大幽州范阳郡/方城县民平远将军平/国侯韩弩真故妻王忆/变春秋六十有二寿终/故建立斯碑以记之耳

  佛头像

  

  北魏

  2018年云冈石窟附近出土

  云冈研究院 藏

  砂岩质。造像肉髻高耸,面相丰圆,双唇轻抿,结构匀称,线条明快流畅,神性的庄严中,散发着人间气息。

  菩萨立像

  

  菩萨立像 北魏

  1981年大同晋华宫矿马武山采集

  云冈研究院 藏

  砂岩质。菩萨戴三珠宝冠,双耳佩耳铛,面相丰圆。上身斜披络腋,下着羊肠大裙,腰间束带,右手持莲蕾贴置胸前,左手执桃形物垂于体侧,整体与云冈中期菩萨像风格一致。

  造像衣裙腰带及臂钏仅刻出大致轮廓,是一件未完工的作品。雕像表面有明显用扁铲进行修整的痕迹,这些现象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认识石窟造像的雕刻工艺。

  PART 03

  / WU WEN HUA BO WU GUAN

  ■ 沉浸式了解展览

  

  展览分为三个单元,讲述从“平城时代”到“创造经典”再到“成为范式”的云冈故事。

  云冈研究院院长杭侃现场接受采访时说,“云冈石窟是中国北方地区第一个出现的皇家石窟,是一个国家工程,并由此形成了经典范式。这次不单单讲述云冈石窟本身,也涉及到了云冈模式及辐射地区,并以考古发现,文物的角度讲述云冈的范式和其影响力。这也是我们首次以这样的角度来讲述云冈的故事。”

  而吴文化博物馆副馆长、展览负责人陈小玲则表示,“相较于此前上海及浙江举办过的呈现3D数字打印石窟的特展,此次展览希望偏向学术性,用可移动的文物来讲述云冈脉络。云冈近几十年的考古发现为我们的展览提供了实物资料。”

  

  第一单元

  平城时代

  定都平城的398年~494年,是北魏的“平城时代”,其时,平城成为中国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道武帝拓跋珪仿效中原制度的措施起,到文明太后冯氏推行太和改制运动,平城也借助北魏政权成长的契机而获得了跃进式的发展。 传统的农耕文明渗透入西域文明和游牧文化的活力,从而创造出多民族交流的、融会贯通的北魏“平城时代”。

  

  ▲甲骑具装俑 北魏

  司马金龙墓出土

  大同市博物馆 藏

  骑兵和战马都披铠甲称之为甲骑具装。通体施黄褐色釉,上绘白色条纹,用红色条纹带描边。骑兵头戴兜鍪,左手执缰,右手持兵器。战马曲颈颔首,头戴面帘,全身披甲。墓主司马金龙,祖籍河内郡温县肥乡孝敬里。河内郡温县是两晋皇族司马氏的籍贯。

  带领导览的陈小玲说,“在此单元中,我们选择的文物是多样化的,既有玻璃器、也有金银器、陶器、墓碑等。我们希望通过多材质的文物呈现来体现这一历史时期的多元文化交融。”

  第二单元

  创造经典

  北魏和平初年(460年),僧人昙曜在武州山川主持开凿昙曜五窟,成为云冈石窟的滥觞。自文成帝至孝明帝,从和平初年(460年)到正光五年(524年),云冈石窟在北魏一朝营造构建60余年。60余年中,云冈石窟逐渐脱离古印度和中亚佛教造像的影响,融入中国的艺术特点,体现出佛教造像从“像法西来”而逐步本土化的演变过程。

  宿白先生根据云冈石窟的历史年代和艺术源流,提出“云冈模式”的概念。在此概念下,宿白将云冈石窟分为三期,分别为:开凿于460年~470年的昙曜五窟,是平城僧俗工匠在云冈创造的新模式;开凿时间约在471年~494年间的第7、8窟,第9、10窟等,这一时期造像风格迅速汉化,造像故事题材增多,佛像面容清秀,具有汉式“褒衣博带”的特征;公元494年~524年,迁都洛阳后所修建的石窟,主要集中在第20窟以西的西部地区,这一时期的石窟窟室式样急剧变化,装饰出现不少新样式,个体造像更为清秀。

  ▲大同沙岭北魏壁画墓(复制) 北魏

  大同沙岭北魏壁画墓出土

  云冈研究院 藏

  大同沙岭北魏壁画墓是有纪年文字的北魏砖室墓,坐东朝西,由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组成。壁画分布在甬道及墓室壁,总面积约24平方米,场面宏大壮观,有出行图、宴饮图、夫妇对坐图及武士、伏羲女娲等多种题材。人物服饰虽以拓跋鲜卑服饰为主,但也吸收了汉族服饰的特点;墓主人手持麈尾、夫妇并坐于榻的场景,庖厨宴饮图、伏羲女娲等场面,均是北魏在定都平城后,继承和吸收中原汉魏以来的传统而体现出的墓葬文化元素。

  

  在这一单元,还可以看到一件特别的展品存在。它是3D打印展品,呈现了云冈第10窟中的须弥山的故事。

  第三单元

  成为范式

  云冈石窟是石窟艺术中国化的开始。迁洛之后,平城与洛阳之间人员往来频繁,使得平洛道上遗留下了数量可观的中小型石窟。这些石窟大都开凿于北朝时期,分布区域集中在晋中和晋东南,河北地区也有分布。在承袭“云冈”风格的基础上,更加博取众长,成为中国北方重要的石窟艺术源流之地。

  “云冈模式”提供了对我国淮河以北早期石窟进行研究分期的标准尺度。北魏分裂为东西魏后,继之而起的北齐、北周继续对其文化进行继承发展,直至隋唐统一全国,北魏文化参与并开创了中国文明的高峰——大唐。“云冈模式”与“云冈文化”,既是佛教造像的中国经典,也是文化传承的中国典范。

  ▲四面佛龛石造像 北魏

  1957年沁县南涅水出土

  沁县南涅水石刻博物馆 藏

  细砂石质。四面开龛造像,共开凿主龛4个,雕造主尊佛像、菩萨像5尊,供养菩萨像1身,弟子像2身,童子像若干,龛外满饰小佛龛50个。典型清秀造像精品。

  第三单元“成为范式”展出了定州市博物馆和沁县南涅水石刻博物馆藏的造像文物。陈小玲说,“这两家机构的文物来自平城迁都洛阳途中到区域,这些造像无疑是受到云冈模式影响的结果。”

  

  作为统一了十六国的北方王朝,北魏以开放包容的姿态,顺应历史形势,博采众长,创造出融会贯通的政治、文化和艺术。云冈石窟也在以其影响力,辐射至中国多地,为之后的石窟文化打下基础。而北魏在融汇民族文化与中外文化的过程中,促进了汉代文化与唐朝文化的连接,不仅是时代的沉积者,更是后世的开启者。如果您有时间,不妨前往风雅吴中,看它如何让云冈文物绽放出时代风华。

  — FIN —

  视觉 / 喜玛拉雅北坡的鱼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端阳

上一篇:C1驾照:一个月能否考出来?
下一篇:原创幼儿园每月1600,家长无意中看到孩子的伙食,怪不得园长能发财!

最近更新成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