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方形背景下的线段和最值问题

栏目:成人教育  时间:2023-07-23
手机版

  正方形背景下的线段和最值问题

  

  在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中,四边形章节内容最为丰满,它上承全等三角形、轴对称变换、勾股定理,下接相似三角形、圆,是八年级下学期的重点章节之一,甚至在中考压轴题里,不乏它的存在。

  2024年省考在即,便以一道武汉八年级几何压轴题为例,探索几何解题教学的方向,明确到底怎么考,确定以后怎么教。

  题目

  已知正方形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M是AO上一点.

  (1)如图1,AQ⊥DM于点N,交BO于点Q;

  ①求证:OM=OQ;

  ②若DQ=DC,求(NQ+MN)/DM的值;

  (2)如图2,M是AO的中点,线段EF(点E在点F的左边)在直线BD上运动,连结AF、ME.

  若AB=4,EF=√2,则AF+ME的最小值是_________,当AF+ME取最小值时DF的长为_________.

  

  解析:

  (1)①第一个结论非常容易得到,图中可证明△DOM≌△AOQ,从而得到OM=OQ;

  ②新增DQ=DC条件,我们立刻可以得到等腰△ADQ,在这个等腰三角形中,AQ⊥DM可以推导出点N是AQ中点,理由是三线合一;同时点N还是Rt△AOQ斜边上的中点,这使我们联想到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因此连接ON,顺便在另一个Rt△DOM内,我们也作其斜边上的中线OG,如下图:

  

  由于在前面已经证明了△DOM≌△AOQ,所以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线段相等,得到OG=ON,也能证明OG⊥ON,因此得到等腰Rt△GON;

  为方便推导线段间的数量关系,我们不妨设NQ=x,则ON=OG=x,NG=√2x,DM=2OG=2x

  于是NQ+MN=NG=√2x,所以(NQ+MN)/DM=√2/2;

  (2)在八年级阶段,涉及到最值问题的两大基本定理是“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垂线段最短”,在本题中,两条线段和的最小值,我们得想办法将它们“拼”到一处,基本思路就是寻找另一条线段,无论EF在什么位置,都能保证分别等于AF和ME;

  由正方形的轴对称性,我们很快可以找到一条始终等于AF的线段,连接CF,于是AF=CF;

  ME又会与哪条线段相等呢?

  由条件EF=√2我们发现,图中长度等于√2的线段还真不少,例如OM、AM,可惜这两条线段虽然长度与EF相同,但是“方向”不同,若要都相同,也不是办法,我们取AD中点H,连接MH,如下图:

  

  由于MH是△AOD中位线,因此MH∥BD,且MH=1/2OD=√2,这样我们得到MH与EF平行且相等,于是能证明平行四边形EFHM,所以ME=HF;

  现在我们成功地将AF和ME分别用CF、HF替代,其中点H、C是两个定点,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可知,连接CH之后,即能得到最小值,如下图:

  

  由勾股定理求出CH=2√5,此时过点F分别作FN⊥CD,FK⊥AD,易得FN=FK,由面积法来求FN长度,S△CDH=4,S△DHF=1/2DH·FK,S△CDF=1/2CD·FN,得方程4=FN+2FN,解得FN=4/3,所以DF=4√2/3.

  解题反思:

  从这道题的三个小题的设置中,我们可以发现源头是正方形中的常见全等三角形,△DOM与△AOQ,前者绕点O逆时针旋转90°后得到后者,以旋转变换作为基本思路,来设置其中的特殊位置,即第二个问题,求比值;

  在第2小问中,突破口其实暗示得很明显,就是等腰△ADQ,三线合一,再联想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从而再一次构造出一个新的等腰直角三角形,这仍然是基于第1小问的结果;

  在探索最值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往往知道两个基本定理,但硬是想不到如何“拼”到一处,至少说明在八年级学习轴对称章节时,对于饮马问题的研究不够深入,我们回到那节课上来看看:

  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上册85页,课题学习《最短路径问题》中,有两个问题:饮马问题和造桥选址问题,分别利用了轴对称和平移,完成了将两条线段“拼”到一处,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解决了问题,这两个问题并不难,在多数课堂上,学生表现往往很不错,在热闹的课堂气氛中,作为教师,需要思考的是:他们是真的明白了?

  所谓真的明白,是理解了为什么要用轴对称和平移,“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中的两点是什么样的两点?线段又是如何连接的?等问题都明确知道结果,在实际教学中,有不少学生只是半懂,这直接反映在解题过程中,将两个动点直接用线段连接起来,然后告诉大家,这条线段最短;或者在解题中,不知道该作哪个点的对称点,不知道该以哪条线为对称轴,这种种迹象表明,在这节课题学习中,教学还存在些许问题。

  在课堂上,遇到不会的问题,听老师讲完,觉得理解了,是假象,这种理解,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上课的热乎劲一过,遗忘便开始,而要解决这种遗忘,需要在课后进行思考,为什么我没想到?老师是如何想到的?沿这条反思之路,很容易触及数学的本质,这也是老师希望学生走的方向。

  从教学角度,为什么学生在老师讲完之后,仍然不能领悟,遇到同类型问题依然不会呢?是讲得不够多?还是不够细?我觉得都不是,老师讲只是单方向输出,还要考虑学生的接收,消化,通常情况下,课堂上应留有余地,教学设计中要留白,这些空余时间就是给予学生反思的时间,毕竟在课堂上,在老师注视下,学生的反思很容易被捕捉,方向也可控,至少比学生回家后可控。

  学生是否养成了反思习惯,和老师密切相关,学生最容易模仿的对象,就是老师,因此平时教学中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在向学生传授,请问老师们,平时的教学,反思了吗?

  做好教学反思,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同时也不是一件难事,这两句看似矛盾的话其实是统一的,它简单在于,我们每天都能够进行教学思考,随时都可以思考,课后10分钟,批改作业时,同事交流时,而难处在于,思考要有导向,不能流于形式。

  从反思中学习,从反思中进步,活到老,学到老,是每位老师的“终身大事”。

  如果不清楚如何反思,建议参考《从优秀试题研究中领悟初中数学教学》(张钦著),获取请留下邮箱

  举报/反馈

上一篇:合成生物学:南京趣酶,完成近亿元A轮融资
下一篇:年轻人流行“晒背”!厦门日头公:你们果然不会辜负我!

最近更新成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