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评论|“自然建造”的当代风景

栏目:成人教育  时间:2023-08-26
手机版

  金山岭上院 建筑师:柳亦春??苏圣亮

  随着“自然建造奖”完成了第二届评选,“自然建造”——这个由普利兹克奖得主、中国美术学院艺术学院院长王澍提出的理念,越来越有助于鼓励中国当代的建筑师们通过设计重新建立与自然的关系,从一种更本质的层面上回应中国的建造传统,并对近二三十年来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弊端进行反思。

  建筑是风景中一种独特的存在。在建筑创作实践与理论思考中表达的“自然建造”的观念,既有对自然资源和风景的利用,也有对追求自然的哲学思考。在这些实践中,自然景观与建筑、城市之间形成了一种共构的复杂关系。

  在当下社会语境中,首先要理解“自然”的多义。

  第一种是传统意义上的自然。许多欧美前卫建筑师喜欢用卢梭的丛林场景画作为建筑效果图背景,卢梭的作品展现的是一种在前工业社会时期对原始自然的梦境式想象。尚未被现代活动染指的原始自然显露出野蛮的气息,人类对它怀有既想亲近又夹杂着恐惧、欲望和贪婪的复杂情绪。建筑师王澍时常用倪瓒的《容膝斋图》来表达自己对建筑价值观和建筑与自然关系的认知。《容膝斋图》中的“自然”不同于没有人类活动的原始自然,一座四柱支起的简单房屋成为人在自然中的安身立命之所,表现的是人类通过建造与自然环境建立起某种联系。

  第二种是人工的自然。艺术家杨泳梁的系列作品《蜃市山水》,远观是中国传统山水画,近看才发现画中景物是钢筋水泥建造而成的人工构筑物林立在自然山水背景之中。杨泳梁用这样的方式将工业时代的产物“描绘”出青山绿水的假象,仿佛宣告着:人工搭建起来的场景已然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自然”。

  第三种是过度的自然。龚自珍在《病梅馆记》中所写的“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说的是人们刻意挑选、改变梅花原有的自然姿态以满足文人的某种变态的审美意趣。艺术家沈少民的作品《盆景》放大了梅花被人为地由直变曲的过程,表达了对这一“反自然”现象的反讽。当建筑因追求某种表现状态而刻意创造、再现自然时,可能会走向另一个极端。我们是否可以坦然地接受人类已经处于自己建造的自然中,钢筋混凝土房屋就像昆虫的窝一样自然?

  这样一种多义自然讨论的语境,正是我们理解并实践“自然建造”这一概念的背景。例如在乡村建筑实践中,我们不仅应鼓励学习基于地方的建筑观念与建造方式,更应鼓励借鉴一种与自然彼此交融的生活方式;同时,应提倡将传统的材料运用于建造体系并同现代技术相结合,并在过程中增加对传统技术的探索。同时我们也憧憬,以新的建造方式重新使城市、建筑、自然与诗歌、绘画形成一种不可分离的状态。

  建筑可以建构风景。面对传统意义的自然,建筑师用“消失的建筑”探讨建构与自然的关系。在江苏园博园珍宝博物馆设计中,建筑师通过重塑大地景观的方式折叠空间,以扁平、方正的体量糅合空间的营造,将建筑沉入场地之中,与大地相融。在建筑空间成为土地的片段的同时,以折叠丰富的屋顶重现地面形态。

  自然建造强调的是自然而然地建造,顺势而为,而不是基于一整套较完善的审美机制。“否则建筑”设计的龙泉大窑展示馆以规整的长条形双坡屋顶阵列依山势布局,以此来还原考古挖掘保护棚的状态。而九个独立的建筑体量容纳不同的功能,其中两个巨大的展陈体量悬浮于山中,从而最大限度保留原有山地地貌,场地上有大量的古代匣钵(烧陶的窑具)堆积,被选择性地保留展示在坡地上。建筑与山的上下二分关系构成了人工与自然的对话,同时又完整融合成了一幅和谐统一的画卷。展示馆双层玻璃砖的应用以及展厅内每个展品特定的小点灯代替整体照明,营造一个充满漫反射的低亮度的受外界自然影响的光环境。展示馆外部的坎墙及铺地采用龙泉地区的传统工艺卵石砌筑,带来独特视觉效果,强调了对传统工艺及材料的应用,从而增强建筑的文化关联性。

  从“自然建造”的概念出发,无论是传统园林或是传统技艺,均为当下提供了反思与批判的契机。中国传统园林中有着亲近自然、与自然共生的哲学理念,体现与自然共存的生活方式。用造园的方式进行设计,既可形成一种人工的自然的缩影,更是将建筑文化从传统延续到当代的一种方式。

  面对现代建筑对建筑与土地关系的漠视,王宝珍将“以地起兴”作为设计的重要灵感源泉。在“容园”近10年的设计探索中,创造庭园话语,以庭、园为主要组织方式,追求可行、可望、可居以及可游之境。在东麓园造园过程中,建构空间与地形的关系,利用现代营造体系,将太行山的余脉引入庭园、室内,这样的一种穿景方式,在符合复杂功能要求的同时,也满足人们对山水自然的内心渴望。有机利用毛石、石板、白灰泥等当地的材料,亦是以当下材料与技术来诠释传统园林的智慧与哲学,同时兼具一种现代意味。在营造的园林场所中,栖居的诗意得以发生。

  面对这个时代的“自然”,建筑师一方面观察研究,一方面守住传统技艺文脉。例如对于当代乡村,承认传统的农耕生产体系不再是乡村赖以生存的唯一基础,承认拼贴式的图像是当代乡村的普遍特征。在这样典型的当代乡村环境下,建筑师不可避免地去探讨“建造”的角色问题。王斌的长漾里稻田餐厅试图用一种工业化的形象和力量表达真实的场地条件,并锚固住地平线上早已不复存在的村落秩序记忆。同时通过清晰的结构展现,用真实便宜的材料创造空间,直面复杂的当代乡村现实,来表达年轻建筑师的一种立场:忠实于当下时代的真实自然,忠实于材料与结构的自然表达。

  新范菜市场是经营了20多年的旧菜场,因结构与卫生存在安全隐患亟需重建。建筑师水雁飞的设计让新建筑基本遵循旧有轮廓,延续原有肌理的策略提高了建筑本身的通达性与公共性。菜场外墙采用了当地盛产的缙云凝灰岩,回应了小镇“石城”的建筑历史文脉。

  金山岭上院 建筑师:柳亦春 ??WangHe

  在柳亦春设计的“金山岭上院”可以看到另外一种对传统自然的解读。金山岭上院并不是古寺,但目力所及之内的古长城却是旷古奇迹。上院建筑的出现为这一片山谷建立了新的观察自然的时间点。一个轻盈、轻触地面的云起堂,以纤细轻薄的结构拉开了新建筑与古长城之间的时间距离。而从上层入口庭院至下部开敞空间的流线,也在空间的开合之间建立了一种与自然的交互。新的建造与古长城的时空对话,契合在山谷的地形地貌与荒野气息里。从上院内望去有远山、烽火台,有断崖峭壁和缓缓游弋天际的云彩,而朝向西侧山谷的水平开口则正好框出古长城和一尊自然石像。古人“以周遍了知之”强调自然是智慧之源,该室以“遍知堂”为名,保留有裸露的天然山石,从而使自然在内外空间中得以互相延伸。

  这些设计作品在不同语境中去理解“自然”,不管是作为名词的“自然”,表达一处环境或景观,还是作为动词的“自然”,表达“自然而然”地建造,体现了“自然建造·Architecture China Award”鼓励倡导的一种建造观:从场所营造、对材料和建造的真实关系的强调中找寻建造的诗意,模糊了建筑与景观的界限。

  作者:李翔宁 姚微微(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教授;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讲师)

  编辑:范昕

  策划:周敏娴

  责任编辑:邵岭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举报/反馈

上一篇:史上第一高!2023暑期档票房破历史纪录
下一篇:双鸭山民办教育申办许可难点他们这样破解

最近更新成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