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批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公布 校企深度融合培养高端工程人才

栏目:成人教育  时间:2023-09-28
手机版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王峰北京报道  致力于培养顶尖工程技术人才的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近日扩容。

  教育部近日印发通知,公布第二批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高校名单,北京科技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14所高水平大学入选。

  建设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是为了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急需关键领域,培养行业领军人才。

  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的培养方案特色鲜明,对内实行跨学科、项目制教学,对外则强调校企深度融合。

  卓越工程师属于国家战略人才队伍,今年以来,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多次强调,要加快卓越工程师培养,创新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负责人今年3月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时表示,布局建设一批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和创新研究院,以实质性联合培养为纽带,切实调动高校和企业两个积极性,实现高等工程教育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评价标准等深层变革,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

  高端工程人才培养更高要求2022年8月,教育部会同国务院国资委印发《关于支持部分高校和中央企业试点共建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的通知》,在10所工科特色高水平大学和8家中央企业布局建设18个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

  这10所大学全部为“双一流”大学,包括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东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重庆大学以及西北工业大学。

  8家央企基本上是世界500强企业,在制造强国建设中担负重要使命,覆盖了我国工业发展的核心领域。

  近日,教育部公布第二批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高校名单,并要求各高校于9月15日前将建设方案报送教育部。

   

  建设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要助力解决我国关键领域高层次人才供给短缺问题。

  教育部、人社部、工信部联合印发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显示,到2025年我国10大重点领域制造业人才缺口将达3000万,工程技术人才短缺成为影响实体经济发展的急迫问题。

  清华大学2020年的研究显示,人工智能领域全球最顶尖的2000名研究人才,美国拥有1128人,中国仅为171人,高端人才不足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实际上,我国卓越工程师教育由来已久。

  2010年,教育部发布“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旨在培养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

  截至目前,全国已有近200所高校加入该计划,既包含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名校,也包括一批地方工程类院校。

  2017年,“卓越计划2.0”开启,提出布局建设现代产业学院和未来技术学院。经过5年的努力,进入高等工程教育的世界第一方阵前列。

  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洪大用今年3月撰文指出,总体来看,与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时代呼唤相比,与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历史要求相比,与国际一流工程教育相比,我们的工程教育与生产实践脱节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工程师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都还有不足,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支撑还不够有力。

  因此,教育部等部门提出,2022年起3年内,全国将建设50家左右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林健认为,建设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标志着我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在继续稳步深入地推进,是国家重大战略急需高端工程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和明确的要求。

  打破人才培养学科化林健认为,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面向的是急需关键核心领域而不是传统的学科专业。

  具体来说,涉及集成电路、智能制造、航天航空、航空发动机、船舶海洋、机器人、高端数控机床、量子信息、人工智能、核能核技术、新材料、医药医疗、网络安全等关系到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提升和工程技术前沿领域。

  具体到各建设高校,侧重的领域则不同。

  北京科技大学被誉为“钢铁摇篮”,2010年成立高等工程师学院,2022年成立卓越工程师学院。

  据介绍,北京科技大学将聚焦低碳智慧冶金、新材料、智能采矿、智能制造、半导体、人工智能、智慧能源、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等重点专业领域,全面推进以钢铁行业为代表的科技和制造业领域的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改革。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是能源领域唯一一所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高校,据报道,学校将打造培养能源领域未来科技创新主力军的“样板间”。

  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的重要培养项目是工程硕博士。9月10日,上海交通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举行2023级研究生开学典礼,2023级非全日制工程博士、宝武碳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新材料首席工程师雷成作为新生代表发言,可见这个项目招生的拔尖创新程度。

  清华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9月3日举行了2023级研究生开学典礼,迎来了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及创新领军工程博士项目的600多名新生。

  清华大学校长王希勤在开学典礼上说,要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发挥多学科、综合型大学的优势。

  可见,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以培养研究生尤其是博士为主,但也有差异化方案。

  重庆大学国家(重庆)卓越工程师学院2022年首批招生171人,主要围绕智能汽车、智能制造与产品创新三大方向,招生对象是2019级本科生,不仅要求已完成大学本科前三年所有课程学习,还要求具有硬件制作类大赛经验等条件。他们在卓越工程师学院完成剩下的一年本科学习,如果获得推免研究生资格,可选择在工程师学院继续攻读研究生。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林健指出,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在组织架构上打破了人才培养学科化、院系制的传统组织模式,不同于高校现有的二级教学学院,既没有专职教师编制,也没有固定不变的学科专业,只有教学管理人员和学院负责人,是一个介于“实体”和“虚体”之间的组织,在校内作为多学科交叉的教育培养组织平台,整合各实体院系相关学科教育教学资源。

  重庆大学国家(重庆)卓越工程师学院副院长宋朝省则介绍,卓越工程师学院的改革重点,一是学域制,突破传统培养模式,注重通过应用方向培养,而不是通过专业培养,二是项目制,根据实际工程需要去学习、钻研学术和工程问题。

  产学研深度融合深化产教融合是培养卓越工程师的重要突破口。

  洪大用撰文指出,要让高校知识育人优势和企业实践育人优势形成合力,关键是企业要把培养环节前移,同高校一起设计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实施培养过程,实行校企“双导师制”,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

  “工科教育离不开工程实践,工程人才培养更要结合时代发展。”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兼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李志民说。

  李志民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相对于传统的工科人才培养,未来新兴产业和新经济需要的是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

  实践中,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实行一校对多企、一企对多校的联合培养模式。比如,清华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有25家联合培养单位,中国石油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有11家共建高校。航天科工集团不仅建设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还是清华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的理事单位。

  林健认为,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可以采取“学工交替”的培养模式,即学校学习和企业工作交替循环进行的合作教育模式。

  以全日制博士层次卓越工程师的培养为例,学生入学后先用1年时间在校内集中完成学位课程的学习,然后花0.5-1年时间在企业工作及学习、着手博士论文的选题和准备博士资格考试,之后回到学校用0.5-1年时间针对博士论文选题进行文献综述、通过博资考和博士论文开题,而后再回到企业工作1年左右时间完成博士论文的研究。这样学生可以用3-4年的时间,其中学校学习和企业工作时间各半,来完成博士层次卓越工程师培养。

  实践中,高校与企业的配合十分紧密。

  上海交通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不仅按行业企业设立8个行业特色班,还从今年9月开始,将2022级485名联培研究生送往国内15家联培基地,开展为期一年的入驻实践学习,提前感知企业、行业。

  “还可以请企业参与教学设计,满足他们复合型的专业需求。让每名学生都能在实践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设计与课程相关的项目实习制。”李志民说。

上一篇:毕节市养老机构怎么入住?如何办理?这些值得你了解
下一篇:“开学第一课” 高校校长讲了啥?

最近更新成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