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推荐 丨 《核心素养——成长的力量》:跨学科、跨学段一体化的教学设计

栏目:成人教育  时间:2023-11-06
手机版

  将“书香上海”设为置顶星标

  让书香与您常伴

  

  《核心素养——成长的力量》

  陈珍 朱立祥 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核心素养既是新时代教师引领学生成长的目标和方向,也是新时代教师撬动自身专业发展的支点,核心素养是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核心素养——成长的力量》一书通过跨学科、跨学段一体化设计,反映了中学专家型教师从教书到育人的理念转变、实践方法、经验成果,体现了较强的创新性、操作性,对我国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与实践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本书立足“核心素养”,从“宏观教学主张提炼”“中观教研课题研究”“微观教学课例研究”三个维度进行一体化设计,全面、立体、系统呈现了厦门市第八期30名专家型教师在教学主张、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方面的研究成果,描绘了厦门市专家型教师的群体画像,他们横跨初中和高中两个学段,包括政治、历史、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音乐、美术、体育、通用技术等学科,他们的教学研究立场不同、视角不同,给人的启迪也呈现多元性。

  主编简介

  陈珍,中共厦门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厦门市教育局局长,发表多篇论文,出版多本著作。

  朱立祥,中国教研网主编,中国教师研修网副主编。

  目 录

  序一

  序二

  上篇 撷英咀华:课例研究

  中篇 求学问道:课题研究

  下篇 一管之见:教学主张

  

  从理论知识更新到教学实践反思

  文 | 李涛

  学科教育理论素养是学科专任教师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综合体现,其核心是运用学科教育理论(包括学科本体知识、学科教与学理论等)解决学科教学实际问题的关键能力,是长期形成的认知体系、思维方式和问题解决范式。学科教育理论素养提升的过程,是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践到经验、又从经验到理论的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理论知识更新和教学实践反思起到关键作用。下面,以初中文言文教学为例具体分析。

  

  一、理论素养的缺失与教学实践的困境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加大了古诗文的比重。全套教材一共选编古代诗文124篇(首),约占总篇目数的51.5%;此外,每册教材的综合性学习中有一个专门的传统文化专题。在文言文教学中,“文句理解”往往是重中之重,“逐字逐句落实”似乎成了教学的不二选择。重视文言知识积累和文本内容把握,固然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但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角度看,这是远远不够的。选文所承载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通常被矮化、窄化、庸俗化,学生无法真正理解文章中的思想精髓,对文化的理解和传承也就无所附丽。

  究其原因,除了考试压力带来的“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的“实用”思想,根源还在于教师学科理论素养的缺失:一是教师对选文的文本价值的挖掘不够(或过度演绎),不能带领学生真正领略文本的独特魅力;二是教师对选文在教材体系和核心素养培养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不到位,不能准确把握选文的单元意义,不能找到选文与选文之间、选文与相关课外文章之间的内在联系,也就不能帮助学生建立起较为完整的认知框架;三是教师教学方式方法单一,重讲授轻活动,不能调动学生的“前结构”,不能激发学生内生动力使其自主参与学习,也就不能实现文言文教学的“保值”和“增值”。

  

  因此,我们亟须通过理论知识更新和教学实践反思,来促进“理论—实践—经验—理论” 的循环,以提升自己的学科理论素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审视教学,以深 厚的理论素养开展教学、研究教学,不断提高教学效能。

  二、理论素养与“什么教”“怎么教”

  关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我们大致有三大追问:教(学)什么?怎么教(学)?教(学)的效果如何?这三个问题又大致对应着学科教育理论知识的三个方面,即本体性知识(学科思想、学科专业知识),条件性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和教法学法),实践性知识(课堂情境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即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当然,这种对应关系不是绝对的,互有交叉。有人以为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是具备教师资格的先决条件,走上教学岗位之后不需要再学习,主要精力应放在实践性知识的学习和积累上。这其实是一种误解。无论是新手还是成熟教师,三个方面的理论知识都需要不断更新。

  从本体性知识看,就文言文教学来说,教师自身迫切需要提升文言文阅读素养,没有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功底,怎会有文言文阅读心得?又怎能引领学生提高?我们知道,文言文阅读要做到“文”“言”结合,文言、文章、文学、文化“四文融合”。提高文言文阅读素养,就要从这些方面着手。

  

  又如,从“文化”角度,须“向内”“向外”拓展文本解读空间,以充分挖掘文本丰富资源。向内,要关注形式与内容(实质)的统一、人与文的统一,我们所熟知的抓关键词句、抓矛盾处、品味语言、分析写法等,都要围绕这两个“统一”来展开,这样才能看到朱光潜先生所说的语言、 思维“一体的、整全的生命”,也就是经典文本“一体的、整全的生命”。向外,则要从文本出发,为准确解读文本找到一个参照系。

  提升文言文阅读素养,须对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历代文论、诗话词话,文化史、文学史、哲学史等有所涉猎,诸如《说文解字》《文心雕龙》《诗词例话》《谈艺录》等书籍当成为语文教师的案头书,时常翻阅,常读常新。

  从条件性知识看,也需要我们打破满足于文句理解、知识学习的“串讲式”教学模式,寻求更加适切的教学法。

  

  进入新时代,以立德树人、五育并举为主要特征的育人方针,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出更高要求。特别是近期中办、国办下发“双减”通知,更增强了优化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在校学习效率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方式,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方式,与现代教育技术融合的情境教学、差异化教学和个别化指导等,都要求教师不断学习、研究与实践。

  三、理论与实践的良性循环

  实践性知识与教学实践反思,是同质的。不同在于,实践性知识可以是直接经验,也可以是间接经验,而教学实践反思,却不能从“纸上得来”,它是“躬行”的结果。未经实践检验的理论仅有文本意义,只有通过教学实践和反思,教师的学科理论素养才能真正形成。这里以笔者执教的《周亚夫军细柳》为例,进行阐述。

  周亚夫在文末才出场,仅说了一句话,但是他的形象、他的品格和精神却呼之欲出,不得不赞叹作者烘云托月手法之巧妙。怎样帮助学生理解、感受《史记》长于记人的特点?笔者以主问题引发学生讨论,及时点评学生的回答,发现并明确学生回答中隐含的语文知识和思维方法,并因势利导,不断追问,促发学生再度思考、提炼。当出现不同的回答时,又发起讨论, 一步步把学生引导到对写作手法的赏析上。最后及时小结,明确拟题的用心、写法的巧妙,同时回应单元人文主题,加深了学生对周亚夫这一形象的认识。

  

  从这一课例可见,教学行为背后一定是教学理念,教学理念又来源于学科教育理论素养。只有当我们提高理论自觉,主动把学科教育理论运用于教学实践之中,并通过教学反思不断调整学科教育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范围、程度、方式等,才能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契合点,也才能不断提升我们的学科教育理论素养,这就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在这个循环之中, 理论知识更新和教学实践反思,将发挥关键作用。我想,这就是学科教育理论素养的提升之道吧。

  (本文节选自《核心素养——成长的力量》上篇 撷英咀华:课例研究)

  

  资料: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编辑:姚怡辰

  

上一篇:今早上海地铁7站限流!2号线部分出入口临时关闭,11号线花桥站换乘有调整
下一篇:东方快评

最近更新成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