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二十年 桃李竞芳菲

栏目:成人教育  时间:2022-12-06
手机版

      在纪念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暨东营市成立25周年之际,市一中迎来了她青春激扬的20岁生日。

      20年艰苦创业,学校规模不断扩大,总体实力不断膨胀。

      20年科学发展,教育质量全面提高,办学水平稳步提升。

      20 年来,市一中先后获得“省文明单位”、“省师德建设先进集体”、“省德育工作先进单位”、“省教学示范学校”、“省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单位”、“省卫生先进单位”等70 余项市级以上荣誉称号,并荣获“五一”劳动奖状。勤奋与汗水、灿烂与多姿、信念与理念、实力与成效,让年轻的市一中赢得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

      百年育人  质量第一

      “一所学校如果没有质量作保障,所谓的灵魂、内涵、特色就失去了依附,学校发展也就失去了立足之基,兴旺之本。办学,无论是硬件建设,还是软件发展,都是为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东营市第一中学校长刘晋伦如是说。

      确实,市一中能有今天的辉煌成果,能在全省教育系统赢得良好的声誉,这得益于这所年轻的学校对于“质量强校”理念的执著坚守,得益于广大师生二十年如一日的不懈探索。建校 20年来,市一中历届领导班子团结带领全体教职员工艰苦创业,发奋图强,改革创新,追求卓越,一路高歌猛进,迎来了一个又一个春华秋实。 1993年6 月,当时仅有24 个教学班、1000 名在校学生的市一中,在全市率先跨入了“省级规范化学校”行列,实现了学校发展的第一次飞跃。

      面对业已取得的成绩,市一中没有骄傲自满。在学校领导班子带领下,全校师生意气风发、斗志昂扬不断朝着新的奋斗目标迈进。 1998年至 2001 年,学校对东院的体育馆、图书馆、教学楼进行了改扩建,新建2号、3号宿舍楼、实验楼和塑胶体育场,投资6000万元,建筑面积达3万平方米。学校的办学规模,也由原来的24个教学班扩大到了60 个教学班。2002年至2005年,在完成东院第四教学楼建设的同时,市一中完成了北院新校区建设,投资 7000 万元新建了第一教学楼、第一餐厅、4 号和5 号宿舍楼,总建筑面积 3.7万平方米。学校规模再次由60 个教学班扩大到90 个教学班。2006年,位于市一中南院的第二教学楼改扩建工程被列入当年全市“ 十大重点工程项目”,改扩建面积 1.8万平方米,总投资2500 万元;2007年,投资2800 万元新建了集学生宿舍、餐厅于一体的综合楼。到目前,学校规模已发展到 134 个教学班,在校学生达到7660名。

      这是成绩斐然的 20年,这是矫捷稳健的三大步。市一中以追求卓越的姿态,无私奉献的精神,在高质量完成教育教学目标任务的同时,实现了从设施到内涵的脱胎换骨。绿树、红楼、芳草、鲜花,南、北、东三个有机衔接的院落,共同组成一幅美丽的图景。今天的市一中,已经成为一所人人向往的花园学校。该校有关负责同志告诉笔者,市一中占地150亩,拥有教学楼、科技楼、音美楼、体育馆、图书馆、大礼堂、教师公寓、学生宿舍楼等单体楼15栋,总建筑面积 11 万平方米;音、体、美、理、化、生、网络、电教等教学设备配置水平均达到了省内一流。学校总资产由10年前的不过800万元,发展到目前的2.11亿元(不含地产)。

      学校环境的改善,办学条件的提升,极大地激发了广大教师员工干事创业的热情。一中的老教师们始终把学校当成自己的家园,省内外的一大批优秀教育工作者荟萃于这个建功立业的大舞台,众多的师范类高校毕业生都把能进入东营市一中执教作为自己从业的首选。为培养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市一中近年来先后实施了名师培养工程、青年教师培养工程、科研强师工程等三大工程,着力造就一大批名师,让他们在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中大显身手。“三大工程”成为了市一中教师成长的“助推器”和教学教研成果的“孵化器”。截至目前,该校已经拥有市级劳动模范3人、市级优秀教师7人、 市级教学能手40 人、市教育科研骨干6人、市级骨干教师25人,省特级教师4人、省优秀教师4 人、省教学能手6 名、省骨干教师11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全国骨干教师5 人。全校教师先后获省级以上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一、二等奖120余项,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教育科研论文、教育案例300余篇,出版教育专著2部,获得山东省优质课比赛一等奖7人次,开设市级以上公开课、示范课及作典型经验介绍30余人次。

      20 年风雨历程, 20 年探索实践,市一中赢得了满园春色、桃李芬芳。2000年至2008年的9次高考中,市一中七次夺得全市第一,一次获得第二(2008年未作评价);四次夺得全市理科状元,其中2004届毕业生张瑞以文科 732分的成绩获山东省理科状元;2006年全市高考理科前 10名当中有5名出在该校,文科前 10名中该校占居2席;2007届毕业生闫聪以671分的实考成绩夺得山东省文科状元。2005年、2007年学校培养的西藏学生,囊括了山东省两届共3名高考状元(2007年两人分数并列第一),在全省有资格招收藏族学生的名校中,市一中藏族学生的高考成绩遥遥领先。 2007年,清华、北大在全国共录取藏族学生7名,其中有2名是从市一中校园走出来的。也是这一年,市一中考取本科的学生首次过千,赢得了万人比全省第一的好成绩。

      以人为本  管理增效

      班级管理就是经营人心,人心所向,战无不胜。

      这是市一中的教育教学理念,也是学校对教师提出的明确要求。市一中拥有近8000名学生,这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也是必然面临的管理任务。要让这些花季少年既不虚度年华,又能切身感受到领导的关怀、老师的关心、学校的温暖,那就必须坦诚相待,以心换心。早在2000 年,市一中规范化管理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候,刘晋伦校长就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学生的心理需要为思想工作的基点,以学生的成长需要为教育工作的准则,以学生的未来发展需要为教学工作的原则。要求每位老师都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会做学生的思想工作,能打开学生的心结,滋润学生的心田,把学校建成和谐的育人圣地。学校将“爱学生”列入教师考核体系当中,要求老师尊重热爱学生,平等对待学生,重视并认真对待每一个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思想情感。

      市一中的老师们正是用这样的理念管理学生、呵护学生、影响学生的。一位班主任老师发现班上一名女同学因感情问题导致成绩下降,这位老师耐心寻找根源,细心呵护其情感,思想工作入情入理,巧妙细致,用教育智慧化解教育难题,帮助她认清人生发展的阶段目标,引导她正确对待,理性处理。女同学在这一段经历后,对此深怀感激。一位青年教师批评学生,学生不服,二人发生争执,这位老师找到分管副校长,希望校长为其“ 挽回面子” 。 分管副校长耐心听完事情的经过,语重心长地对青年教师说:“我只强调你是老师,他是学生;你是成人,他是孩子。”接着,分管副校长首先向老师表示歉意:“老师教育不好学生,我身为校长,负有责任。”青年教师不由肃然起敬,态度转变。然后,分管副校长和老师一起给学生道歉。学生哭着追出来,一遍遍说:“实在对不起,老师,是我不对。”

      在市一中,像这样人性化管理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用自己无声的爱心抚慰着学生的心灵,用辛勤的汗水滋润着祖国的幼苗。同时,他们也是在身体力行诠释着市一中独特的管理文化和校园精神,那就是建立在爱心基础上的规范化管理。

      “80后”、“90后”被赋予了更多的心理和感情色彩,学生管理工作越来越成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如何把握学生脉搏,实现学校、家庭、老师、学生心灵的和谐共振,这是市一中积极探索的一项重要课题。 刘晋伦校长习惯用“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来形容身为人师的感受。他说,我们都知道孩子在父母心中的分量,家长把学生交给我们,我们就要担负起教育责任。不管理,培养不好,或者管理方式生硬,伤害孩子的自尊心,都会对学生的一生产生负面影响。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担当不起啊!为塑造学生健康的思想、端正的态度、宽广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市一中坚持把“德育”和“心育”结合起来,加强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他们聘请曲阜师范大学、中国石油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定期为学生作心理报告,建立了省内一流的“心理咨询室”,定期出版学生心理辅导校刊《心桥》,为广大学生解答和指导学习上的困难,排解和调适生活中的苦恼、心理上的困惑和情感上的迷茫,使青春期高中生的心理和生理变化与社会正常的道德法律规范协调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广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和谐发展。同时,在校刊《弘毅》开辟“心语信箱”栏目,解答同学们的心理困惑;通过热线电话、面对面交流等多种形式,与学生进行心理沟通,疏导他们在学习、生活、交往、情感等方面的困惑。特别是高考前期的心理辅导和调适,帮助很多学生甩掉了心理包袱,以稳定的心态沉着应战,取得了优异成绩。深入细致的心理咨询服务,深受学生、家长和社会的欢迎。

      “我们的孩子”,这是市一中领导和老师们在称呼学生时,经常使用的一个词语。在教育教学管理中,“呵护每一个稚嫩的心灵”成为整个一中的至高准则。他们所从事的一切管理,无一不是为学生的发展和未来负责,为学生一生的幸福奠基。正是在这种人性化、规范化的管理中,学生们体验了真正的师生之情,并努力将这种情感内化为个人的高素质,增强责任心、荣誉感,激发将来回报母校、回馈社会的动力。

      20 年来,从市一中校园里先后走出了 1.5 万名学子,从未出现一例学生违法犯罪案件。 学生管理的突出成绩,为一中赢得了“山东省文明单位”、“东营市群众满意的窗口单位”等荣誉称号。

      校园文化  彰显精神

      走进市一中恢弘大气、生机勃勃的校园,你会在不自觉间感受到特有的文化气息。这种气息无法用简单的语言去概括描绘,但它就像空气浸润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熏陶着全校8000余名师生。

      用先进的现代文化引领学校的素质教育,锻造有理想、有文化、有智慧的一代新人。这是市一中大力倡导并一贯践行的治校理念。20 年来,市一中始终坚持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学校管理与发展的要务,不遗余力地通过物质文化建设、观念文化建设和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着最佳学习环境,让学生在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氛围中问疑破难,明是知非,求真向善。

      走进市一中,首先展现在眼前的是博大而含蓄的银色广场,迎面的主体建筑宏伟壮观。学校教学区以坐落在广场中心线上的“智慧之光”雕塑为中心,分为南北两大校区;校园建筑立面以红白两色为基调,红色象征着蓬勃向上的朝气和活力,白色象征着教育的圣洁和纯净。始进校园是以“金钥匙”命名的雕塑:一位女教师右手擎着书本,左手持着金钥匙,寓示着“读书能开启心智,走向成功”。“萃苑广场”则是由学校美术组全体教师集思广益,构思设计了“智慧之光”的大型雕塑。这尊寓意深远的雕塑垂直高度为21米,由21本红色巨著旋砌成DNA螺旋结构, 21个台阶步步攀升,巨著周围矗立着 21位科学巨匠的雕像,或立或坐或沉思或远眺,形态各异,神仪兼备;数字“ 21”昭示着一中人在新世纪里有更高远的追求和梦想;巨著顶端是自动旋转的地球,象征一个有生命、有活力的世界要靠知识和智慧把它托起。整个雕塑寓意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需要知识、科技和智慧,而那些为人类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巨匠,其彪炳千秋的成就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时时激励着一中学子发愤图强,努力用科学知识武装头脑,不断提高报效祖国的本领。

      为实现校园文化历史纵深感和现代开放性的有机组合,市一中把雕塑“金钥匙”和“ 智慧之光”与成“门” 字形的水系、广场、环形道路设计成蕴含深厚的景观,意指学生跨入市一中大门,便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打开心扉,绽放思维,以科学家为榜样,汲取知识营养,发扬创造精神,成为未来实现“科学强国”理想的一分子。

      市一中历来重视观念文化的提炼和建设,并以此作为学校发展、教师和学生成长的指南。学校的办学宗旨、育人目标、校训、校歌、校徽、校风等,都体现着一中师生的精神风貌、理想追求和为人为学的风格。面对时代的发展,学校提出了“以服务为责任,以育人为核心,以学习为支撑,以创新为动力,以发展为目的,把学校建设成省内一流全国知名的品牌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目标,其蕴含的“责任文化”、“育人文化”、“学习文化”和“创新文化”,一直是市一中观念文化的主导。结合素质教育的实施,学校又提出了“三本”育人目标,即“以人为本,以能力为本,以发展为本”,体现了学校教育思想与教师教育行为取向的和谐统一。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教育的改革,学校也与时俱进,吐故纳新,时时为自身的办学宗旨、育人目标和校训校风注入新的内容,使其永远鲜活而富有感染力、影响力和号召力。

      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动机”,是校园文化中最活跃的因素。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一直都是市一中校园文化建设的“催化剂”,也是培育校园精神、激活文化资源的有机载体。课余时间、节假日开展的丰富多彩的师生文化艺术活动,逐渐成为一中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道靓丽风景。组织科技、音乐、绘画兴趣活动小组,开展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实践活动,举办英语口语交际、古诗诵读、专题演讲比赛,开展小发明、小制作竞赛,成立文学社,组建歌舞队、军乐队、运动队,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让人目不暇接。才艺展示、球类竞赛、书画展览、精品课展示、论文和教学案例评比、演讲比赛、学术沙龙或讲座、教师的文化活动展现出他们精神文化生活的另一面。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动,丰富了师生课余文化生活,培养了师生的审美情趣,有效地抵御了社会上不健康文化的侵蚀,形成了学校朝气勃发、 活力洋溢的精神风貌。在助推师生提高文明程度,净化心灵、陶冶情操、规范行为的同时,让每一位学生、每一位教师,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都有展示自我的平台和握手成功的机会。校园文化活动的突出成效,让市一中先后荣膺“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实施办法先进单位”、“山东省科普示范学校”、“山东省文学艺术教育先进学校”等荣誉称号。

      市一中校园文化产生于学校自身,得到全校师生员工的高度认同、 自觉维护与认真践行,并随着学校的发展而日益强化,成为学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

      满园春色  百花齐放

      如果说一所学校的建设靠质量立本,靠管理筑基,靠文化立魂,那么注重学校特色建设,则是学校兴旺发展的标志。20 年来,市一中孜孜以求,锐意改革,努力寻找学校特色建设的突破口和有效载体,实现了教育教学的全方位创新,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一中特色”。

      学校最有效的投入,是德育的投入;学校最具核心力的竞争,是德育的竞争;学校最具特色的工作,是德育工作的创新。谈到德育为首,刘晋伦校长感触颇深。他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学生学知识是我们的责任,教学生做人更是我们的责任。要让学生成为有知识、 有能力、有责任感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贯彻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方针,紧紧抓住德育工作不放松。为真正落实德育为先,切实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市一中建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构建了“校委会—政教处—年级部—班级”四级德育管理体系,形成了学校、家庭、社会“一主两翼”德育教育模式。 学校网站特辟“德育之窗”网页,及时传递德育工作信息、交流德育经验、宣传德育典型、推介研究成果。学校重点培养和使用青年班主任,要求班主任通过个别访谈、观察、家访等途径,了解学生、熟悉学生,从行为规范、心理素质、道德品质等各方面,为每位学生建立“健康成长卡”。制定针对各类、各层次学生的分类、分层次教育的具体措施,并根据其不同学生的实际,实施与之相适应的指导教育。每年一度的学校“十佳德育工作者”、“优秀班主任”以及各类学生标兵评选,为大家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把法律和道德规范教育寓于丰富多彩的系列主题教育活动,是市一中德育工作的又一特色。学校以升旗仪式、军训、传统节日和纪念日为契机,经常开展“缅怀先烈,立志成才报国”、“爱党爱国讲奉献”、“法律法规知识竞赛”、“争做一中文明人”等主题校会、班会,以及远足、春游、运动会、文艺汇演等文体活动,既提高了学生遵纪守法、遵守公德的自觉性,又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报国的使命感和立志成才的进取精神。

      德育教育的目的,就是让高中生能够成长、成熟起来。为此,市一中坚持不懈进行积极探索和有益实践。其扎实灵动、丰富鲜活的德育工作,为学校赢得了“山东省教育普法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集体”、“为印度洋海啸灾区募捐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因为应对高考等众所周知的原因,高中阶段的教学改革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许多学校踌躇再三,在这方面难以迈出实质性步伐。然而,如果高中教学不改革,一味株守“死填硬灌、死学硬练”的传统教学方法,不但无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而且还会泯灭学生的学习兴趣,削弱学生的应试能力。“惟有改革与创新,教师才不会产生职业倦怠,教学才有活力,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应试素质才能提高。”这是市一中领导班子和全体教师的鲜明共识。多年来,市一中在教育教学中始终坚持把研究教材、教法,研究学生、学法作为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按照“较低起点引入,渐进方式探究,较大幅度延伸,问题解决透彻,学生活动充分”这一原则对教育教学方法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实践。分层次差异教学改革、“自主性学习”教学改革、“质疑→释疑→生疑”教学改革等一系列改革成果相继应用在日常教学实践中,产生了良好的效应。

      教学改革也带动了学校的课程改革。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一直是市一中课程设置的三个板块。优化必修课,规范选修课,增加和丰富活动课,是贯彻因材施教原则,正确处理高考与竞赛、 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 均衡发展与特长发展的关系,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层面学生的学习需要,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的重要途径。学校根据学生的需要,开设了英语听读、音美欣赏、舞蹈、文学鉴赏、阅读与写作、书法绘画、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等选修课程,有专任教师、固定教室和固定选修学生,做到讲课有教案、上课有考勤、结业有考试,保障学生学有所好、学有所获、学有所长。在活动课设置上,学校选择两个方向:一是组织部分优秀学生,举办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信息技术提高班,瞄准奥林匹克竞赛和兴趣特长培养,培养未来的“科学家”。二是深入开展研究性学习,指导学生瞄准自然、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热点问题,自主确定研究课题,然后采取自由结合、双向选择的建队方式,成立各种研究小组,再分别搜集整理资料,在合作探究、共同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撰写研究报告,呈现研究成果。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了学生实践探索、合作共事的能力和水平。

      为保证教学改革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市一中创新性地设立了教学督导室,聘请市内外已经离岗的有丰富经验的名师和教研专家为教学督导员,加强课堂教学的专业引领和实践督导。同时,通过名师课例观摩、研究课展示、经验交流、教改名师评选、年轻教师达标检测等方式,不断把改革推向深入。洒下汗水,必有收获。近年来,市一中先后被评为“山东省教学示范学校”,连续6年获得“东营市教学质量优胜学校”称号,有4名教师获得“全市高中精品课展示一等奖”。

      1983年10月1日,世纪伟人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欣然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25年时间过去了,这振聋发聩的声音依旧回响在千万名教育工作者的耳畔。为加快推进中国教育与国际的接轨,为吸纳更多国际化元素进入市一中的校园和课堂,市一中始终在追求、在探索。 2004 年,在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下,市一中联合加拿大有关方面兴办了“中加国际留学生学校”,在全市基础教育界率先开辟了对外教育交流的窗口,疏通了高中生出国留学的道路。四年来,先后有200余名一中学子通过这一渠道参与了国际教育交流,开阔了视界,增长了见识。在市一中师生脚下,基础教育的康庄大道越走越宽广。

      20年领跑教育,神采飞扬。20年无悔岁月,铸就辉煌。

      20 年自强不息,年轻的市一中已经成为一所令人瞩目的品牌学校。

      我们相信,在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新的征途上,富有创新精神的市一中一定能够创造出更好更多的成绩,迎来更加灿烂夺目的明天!

上一篇:新“零工时代”:宠物烘焙师、密室设计师等职业迭出
下一篇:西安高新区2022年少先队活动展示暨教学能手评选活动赛前培训顺利举办

最近更新成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