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理念 新思维 新方式 今天我们这样上体育课

栏目:成人教育  时间:2022-12-12
手机版

  近日,国家教育部就体育学科的改革出台了新规,规定中将体育课升级为主科,并将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情况、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和运动技能等级纳入初中、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评价体系的变化也改变了体育学科教育教学的方式,作为基础体育培养的关键环节,小学体育课的变化尤其明显。

  多彩多元 让孩子爱上运动

  “接住,还有还有,再传。”“老师。我终于接住了!”在市实验小学的操场上,孩子们正在进行气排球的小组传球练习。在一旁的体育老师郭林时刻关注学生的技术动作,还不时地上前做以指导。之后的正面双手颠球练习、小组互助讨论和最后的颠球王比拼更是让学生们全情投入,一堂课下来孩子们虽是满头大汗但却直呼没玩够。另一边,市南一小学的足球课也激情开踢,长距离射门、带球过人,绿茵场上学生们奔跑、跳跃,拼劲十足。

  有些体育项目让热血沸腾,有些则是暗中较劲。早在课程改革期间,东胜小学就引进了围棋、国际象棋等静态体育项目。一名正在下棋的学生告诉记者:“现在在体育课上我们能学习的项目可多了,有足球、篮球、花式跳绳、软式排球、软式棒垒球,还有各种棋类,感觉体育课堂像个大超市,每个同学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项目,所以大家都很喜欢上体育课。”

  与多元化课程相匹配的是学校为学生搭建的多样化的展示平台。郭林说:“学校会定期举办校际联赛,从班级间到年级间都有比赛。学以致用才能一直保持兴趣,体育也一样,比赛中的竞争能促使学生更好的磨练技能,以赛促练。同时,他们在比赛中,品尝胜利,得到肯定,获得继续坚持的动力。”

  除了校内比赛,近年来,不少省、市,甚至国家级的比赛中都能看到我市各校队的身影,体育也把孩子们带到了更大的赛场。作为东胜小学负责体育的副校长,李赛多次带队参加比赛,他最大的感触是,“孩子们是从心底里喜欢上了运动,并把这种对运动的热情带到了生活中,不少学生周末也会来打球,在他们的心里有了终身体育的意识。”

  从重活动到重技能 对体育我们是认真的

  “现在评价一节体育课,除了看学生是否能达到规定的运动量,还要看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掌握了哪些技能,这体现了对体育专业性的重视。”学习体育教育专业出身的郭林对近年体育课的变化给出了自己的总结,“从重活动到重技能”。在他看来,过去的体育课多以趣味性的活动为主,充分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动起来。现在不仅要动起来,还要系统地学习某一项运动的专业技能,要有打比赛的水平。

  现在小学体育老师之间有这样一句顺口溜。“上课会学,下课能打。”这句话说着简单,事实上,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对专业项目的掌握程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体育课考查方式的转变,也带动了教育教学理念、方式等一系列的变化。在李赛眼里,现在体育学科备课和语文、数学这样的传统主科没什么区别,“现在体育课备课偏向共研共讲,每位老师都会在课前试讲,之后大家探讨,提出更优化的方案,这样的备课方式在过去是不常见的。”课堂的模式不同了,师生的相处模式也有变化,这样的感触源于李赛的日常观察,“现在老师和学生的相处模式是师生、更是朋友和队友,大家一起学习,一起比赛,师生之间更亲密,走得更近了。”

  或许在前些年,体育课在学校还属于边缘学科,经常给其他科目让路,但在国家重视体育,强调开足开全体育课的大背景下,体育课被占的情况越来越少,学校对体育课程设置和体育老师的培养也越来越重视。为使体育老师能站在体育教学发展的前沿,市南一小学选择参与了国家重点项目《综合性运动干预项目》的实践和研究,并在2018年引入《KDL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和《KDL幼儿运动游戏课程》等先进课程。与先进课程的接轨让从事体育教育20多年的唐立荣深受触动:“前段时间,我们去华中师范大学专门听了KDL课程的培训课。这套课程注重从基础的能力抓起,比如静态与动态平衡、基本移动技能、柔韧与灵敏等等,提升孩子身体素质,为孩子将来进一步学习体育项目打好基础。同时,课程中还有团队体验和亲子活动,让孩子们学会合作,也把体育教育延伸至家庭,让体育课更丰满。”

  采访中记者还发现,和过去的照本宣科不同,现在的体育老师愿意投入了更多精力研究专业、参加培训,不少老师把课堂实践上升为理论,在各类体育期刊上发表论文。

  应该跳出体育看体育

  在“第四届全国学校体育器材装备展示会暨第三届全国中小学创新体育器材现场教学观摩研讨会”上,市南一小学校长胡延敏作为特邀嘉宾做了“无体育不教育”的主题演讲。为何如此重视体育教育,胡延敏说:“我们应该跳出体育看体育。纵观中西方的教育,我们不难看出体育的重要性。清华大学有‘无体育不清华,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口号,西方的精英大学更是注重培养有体育背景的学生,因为体育运动形塑了他们的性格品质,让他们拥有了难以击垮的信心。”她认为,从文化角度观察,体育早已从单纯的肌肉活动与文化隔离的状态下解脱出来,成了既是体育也是文化,既是锻炼也是娱乐,既是运动也是教育的特殊社会文化现象。一流的学校需要一流的体育教育。

  “体育课堂的变化,为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打下了基础。”对于体育课的变化,市教师进修学院小教部体育教研员赵燕给出了专业的分享。她告诉记者,从2017年开始,小学体育教研工作开始进行体育室内课的研究与开发,即使天气不好,孩子们也可以在室内完成体育课,保证开足体育课。同时,使室内体育课服务于室外体育课,例如孩子们通过室内游戏学习各类体育项目的比赛规则,学习如何欣赏体育比赛和简单的运动损伤的处理方法等等,丰富他们的体育理论。在常态教学培养中,着重加强学生的运动能力,让学生懂得运动原理,学会运动技术技能以及自我保护,并应用在生活中。“当前,体育课程的评价体系有所变化,老师们要善于挖掘体育活动内容的各种设想,在具体和动态中把握学生状态,用与时俱进、灵活多变的思维和观念看待今天体育课。”赵燕说。

上一篇:三胎政策来了!二胎还有奖励!给你100万,你敢生吗
下一篇:教孩子认字从《三字经》开始

最近更新成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