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区普通高中国家级“双新”示范区建设成绩斐然

栏目:未来教育  时间:2022-12-01
手机版

  (来源:海淀教科院)

  原标题:海淀区普通高中国家级“双新”示范区建设成绩斐然

  2022年是北京市普通高中全面进入“四新”时代(新高考、新课程方案、新课标、新教材)后首轮高中教育完成之年。海淀区作为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区(以下简称:“双新”示范区),为切实推进“双新”示范区、示范校建设,海淀区成立了“双新”示范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加强顶层设计,制定了《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区建设工作三年规划》,将“双新”示范区建设作为全区专项改革任务,以3所示范校为引领,普通高中校全员参与,激发高中学校办学活力,加强专业支持和经费保障,全方位提升海淀高中教育质量,促进高中学生全面发展。

  海淀区普通高中“双新“示范区采取了以下有效策略:

  一是全区整体推动,所有普通高中校全部参与示范区建设,落实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工作;

  二是规范实施新课程,彰显各校课程特色,满足学生发展需求;

  三是发挥专业支撑引领作用,分专题开展重点研究,全面提升课程育人质量。

  区域推进形成的主要经验有:

  一是以“双新”实施带动学校内涵发展,建设五育并举的课程规划,以特色课程建设支撑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

  二是系统推动学科建设2.0行动计划,以“深度学习”项目引领普通高中常态课教学改进;

  三是系统探索评价改革提升高中教育质量,实施素养导向的评价,健全综合素质评价,试行增值评价,合理运用评价结果改进教学;

  四是建立适应新高考、新课程、新教学的全方位学生发展指导体系,促进高中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培养创新后备人才;

  五是依托智慧教育“双区”平台,建立区级普通高中教学教学资源保障体系,探索“空中课堂”“双师课堂”“融合课堂”教学模式;

  六是探索创新人才贯通培养模式,发挥近40所一贯制学校优势,探索小初衔接、初高衔接、高中与大学相互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

  海淀区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各项工作形成了稳固的工作机制,成为区域教育发展的强力保障。区级层面,行政牵头、教研支撑、科研引领,密切互动,统筹实施,形成“行政-教研-科研-学校”四位一体工作机制,保证每一项实验研究工作的专业水准。各校校长是本校落实“双新”示范区建设要求的第一负责人,校长带领班子全面落实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工作,不断提升海淀普通高中教育水平。

  示范区推进在普通高中学校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在此推广6所普通高中优质学校“双新”建设的成效。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

  教育“领头雁”示范帮扶 打造“学校发展共同体”

  “双新”示范校建设的任务之一是示范帮扶,通过先行先试探索有效经验,发挥示范、引领和帮扶作用。人大附中以“引领”“担当”为己任,基于近20年教育帮扶的积淀,统筹规划,融合推进。在实践中,着力探索精准型、长效型、治本型的示范帮扶,逐步形成“两面向”的实施方针。

  

  人大附中联合总校干部教师研修活动

  

  新课标新课改全学科联合教研活动

  面向人大附中联合总校成员校。人大附中联合总校于2012年成立,通过托管、合并、承办薄弱校、开办新学校等,至今已有20余所成员校。人大附中派出管理干部、骨干教师,带去人大附中的教育理念、办学经验、精神文化,在成员校积极发挥“头雁效应”。通过新教师统一培训、跟岗学习、成员校教师集体备课、联合教研、跨校合作研究等,共享师资资源,孕育教师“自发展力”。在帮扶过程中,因校施策,在充分尊重和深度融合的基础上,帮助每所成员校找到生长点,走出自己的特色办学之路。通过这些举措,为各成员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同时,将各成员校紧密联合起来,成为“文化价值共同体”“教师成长共同体”“教研科研共同体”“学校发展共同体”。

  

  劳动课上学生们在学习插花艺术

  

  人大附中体育节

  同时面向人大附中联合总校以外。人大附中积极承担,借助多种平台、项目、手段,统筹调配各种资源,形成“组合拳”,多措并举地开展示范帮扶行动,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近年来,通过承办百余次市、区教学研讨会、现场会等,承担240余次区教研活动,如课标及教材教法分析、学科课程建设等,及时将在课改关键领域形成的有效经验向外辐射。通过网络平台展出公开课、精品课,2020年人大附中入选“双新”示范校以来,每周录制人大附中初、高中公开课,合计400节上传“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联盟”平台,录制“基础教育精品课”、北京空中课堂、海淀空中课堂等300多节,供同行观摩。对口帮扶陕西延安中学、云南兰坪一中、河北保定三中,积极承担部署高校县中托管帮扶项目、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提升县域普通高中发展等,以教育帮扶服务国家发展战略。

  北京一零一中

  因才施教 育才树人

  北京一零一中英才学院积极探索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规律和培养模式,致力于培养具有全球化视野、国家发展急需的、具有担当精神的拔尖创新人才。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路径上,英才学院根据学生的特长和优势,分为四大学院:一知书院、学森书院、圆明书院和六韬书院,每个学院结合不同的培养方向,分别设置了丰富的书院课程群。

  

  一知书院立足于培养学科的拔尖人才,以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学五大学科竞赛为载体,邀请五大学科国家级教练、高考命题研究专家、特级教师共同研发“学科竞赛”课程和“强基计划”课程,通过优秀的教师团队、科学的课程管理、成熟的自编教材、为学生搭建拓宽知识、激发兴趣、培养能力的平台,培养一批学科尖子生,助力学生在各类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芯片实验室

  

  航天实验室

  英才学院与中科院计算所合作建立芯片项目实验室,依托于“一生一芯”项目,指导高中生做芯片;为了培养航天领域后备人才,英才学院与军事科学院、航天东方红公司合作建立航天科学实验室,让学生参与到“一零一科普小卫星”的研发与制作中,这颗小卫星也已经在2021年12月26日入轨上星;面对人工智能领域的蓬勃发展,英才学院与北京大学前沿计算研究中心共建人工智能实验室,为同学们打开了通向人工智能学习和研究的未来之门。在大学导师们的指导下,同学们在丘成桐科学奖、犀牛鸟中学科学人才培养计划、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ISEF等国内外重要赛事中崭露头角。

  

  车辆创新实验室

  

  北大心理实验室

  以大学、中学合作机制激活和引领“强潜能”学生志趣。英才学院与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深度合作,建立先进与智能车辆技术创新实践基地,为中学生提供机械工程、车辆工程和能源动力工程等专业的相关知识,让学有余力的中学生提前体悟大学阶段汽车技术领域的课程体系;英才学院与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建立蔡元培心理实验室,积极开展以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以及学生自主探究项目为主的拔尖创新人才交流与合作,为心理学领域提供创新人才储备。

  北京市十一学校

  创造自主学习环境 塑造自主学习之星

  北京市十一学校通过分解课程标准、确立学习目标、重构学习单元、设计学习任务等方式,探索了新课程新教材的落地路径和在课堂上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方式。同时,改造学习空间,孵化学生自我组织,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支持。

  

  语文项目式学习课堂中,学生给老师和小组同学展示自己编写的诗歌选集

  基于认知规律,细化国家课程标准,确立学习目标。以普通高中各个学科的国家课程标准和学科核心素养为指导,重新梳理各个学科的课程体系,并将较为抽象的课程标准进行分解、细化,转化为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形成学生能够理解、能够指导学生学习的学习者目标。

  

  十一学校“从教向学,在课堂上落实核心素养“ 教育年会,老师们进行跨学科研讨

  聚焦重点领域,研发“有意思、有意义、有可能”的学习任务,探索多元学习方式。以学习目标为依据,设计能够启动学习的自我系统且具有目标承载力的情境任务,构建学习大单元,从而深化学生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研发丰富的工具、资源和脚手架,支持学生多元的学习方式。

  

  学生在“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担任志愿者,介绍自己人工智能课程的成果

  改造学习空间,探索学习社区建设。以学生为中心,设计各种形态的公共空间,让师生之间的互动与协作变得更加便利,也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规划、自我组织。改造后的空间,在传递学校的育人观念、价值理念的同时,也孵化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教师之间的连接、协作与互动,为学生的自主成长提供了灵活多样的空间支持。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

  构建综合素质评价系统 促进学生全面自主成长

  清华附中通过建立了包含9个模块46个维度的学生行为记录内容,构建了学生综合素质生成性评价模型,并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开发学生综合素质生成性评价系统。全面记录学生校内外的成长轨迹,从中挖掘学生未来发展潜能和倾向,为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自主、健康和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纪念“一二·九”运动革命历史短剧展演

  综合素质评价系统自推行以来,系统在实践中日臻完善与成熟,经过几年探索与改革,形成一套科学严谨、分工明确、协调高效的工作体系,逐步形成了“建章立制、全员培训、定期统计、集中答疑”的长效机制。综评系统已融入学校日常管理,系统中社团课程化、活动课程化,全方位的记录与评价切实做到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化发展。

  

  徒步沙漠

  综评系统成了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抓手”,对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起到极大的助力作用。目前,清华附中初、高中各年级均积极使用综评系统,任课教师可对学生进行评价,具体有“课堂考勤”“课堂表现”“作业表现”,其中班主任还可在特色维度“班级表现”“课间操表现”中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评价。同时,学生参与的校级活动或相关社团,如篮球赛、合唱表演等,均可按照学生参与活动的角色(如组织者、参与者等)予以差异化评价。

  

  学生做实验

  综评系统在2020首届新高考中为高三毕业生生成综评报告册近5万份,为“强基计划”提供报告册8千多份,有效为北京新高考改革的平稳落地保驾护航。系统目前已服务北京市、贵州省、青海省等十余个省市自治区的5000余所学校,累计收集数据7亿多条。

  北京市育英学校

  重构教学组织体系 指导学生从“心”发展

  “双新”建设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权与自主权,也对学生的发展指导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挑战。学生的发展是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需要学校全体教职工参与其中,为此学校采取了“以校为本、自我诊断”的组织变革策略,通过“人事机构解冻-组织制度重构-师资协同培养”的方式实现学校组织变革,构建了“扁平化-矩阵式”学校治理体系,提升了管理效率,实现了学校各类资源的高效整合,利于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学生家长进行职业探索讲座

  高中学部从人的发展角度思考如何将学生培养成为发展的人,建立健全了学生发展指导制度。从动力系统、方法系统、保障系统开展了生涯规划指导、学业规划发展指导、心理健康辅导三个层次的全方位学生发展指导方案。

  

  学生完成实验室助理工作

  高中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为学生的多元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但也对传统的教育教学组织产生了较大冲击,为此,学校成立了学生发展指导中心和课程教研部,用于指导学生发展以及高中课程和教学组织。

  

  学生体验教师岗位

  学校通过分析各年级特点,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进行梯级的系列指导。其中,高一主要以“了解自我、适应高中生活”为主题,高二主要以“小学段劳动实践”为主题,高三主要以“了解社会需求,理性选择”等为主题。在高二劳动课程实践中,学校以劳动教育为契机,将深度体验基层劳动体验作为课程核心,让学生在劳动中接受教育,深度思考,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对劳动的尊重融入系统的劳动教育课程。

  北京市第五十七中学

  开创科技创新特色课程 实现初高衔接一体培养

  五十七中学承担北京市“1+3”贯通培养项目试验,在新课程新教材实施中,成功探索了初高衔接一体化培养模式,以科技创新课程群支撑贯通人才培养,形成了飞行员航空科技特色班、“1+3”创新实验班等培养特色,学生素养获得优质发展。

  

  近三年学生申请到四十多项国家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证书

  五十七中学的科技创新课程群分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创新实验课程,通过该课程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思维,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第二个层次是学科融合的科技创新教育,主要以项目为载体,在科学、数学、信息技术、劳技和通用技术中贯彻实施科技创新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第三个层次是创新发明课程,基于生活中真实问题的解决,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设计方案-产品研发-反思与调试-制作模型或产品的过程,培养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第四个层次是创新创业课程,以类似企业家创业的方式开展项目学习,学生学习经历从市场调研、市场定位、产品(或服务)的研发、模拟公司成立并运营、创建企业文化等整个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

  

  创新创业课程学生创办的学生公司展演

  

  飞行员实验班学生在校学习模拟飞行课程

  五十七中学的科技创新课程群进阶式开发,遵循从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的原则,通渐进、综合、系统的科技创新课程实现高质量育人。此外,学校的科技活动和科技社团更是层次多样、内容丰富:校园内的科学普及活动、科技研学活动、科技创新活动和科技竞赛活动异彩纷呈;校外联合大学和科研院所力量,积极拓展学生学习和创新空间,为实现高质量育人搭建了广阔的平台。

  供稿:课程研究中心、海淀报、各学校

  审稿:宋世云

  编辑:李梦漪

  责任编辑:

上一篇:大学专业分为13个学科门类,你毕业时会被授予什么学科的学位?
下一篇:AOC会议平板评测:协作新体验 交互新视界

最近更新未来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