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学科根本,把握素养立意

栏目:未来教育  时间:2022-12-01
手机版

  与2011版课程标准相比,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和课程实施等方面都有不少调整、补充,更加凸显了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特点。深入把握语文学科特点,能更精准领悟语文学科育人的特有价值和特定路径,从而科学、有效地让新课标落地。

  课程目标彰显语文的学科价值

  “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是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在核心素养中的另一种表现形态。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具体指向“文化自信”“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其中,“文化自信”是主导,是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的发散源。学生通过学习古今中外优秀文化,建立起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同时提升思维品质,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而“语言运用”是基础,是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的根据地,学生建立文化自信,发展思维能力,体验审美创造,都是通过学习运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而实现的。因此,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决定着语文课程核心素养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我们应该在核心素养目标框架下,紧紧抓住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学科特点,巧妙融合语言学习和人文养成,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中不可替代的奠基价值。

  课程内容凸显语文的学科本质

  纵览学习任务群的“学习内容”和“教学提示”可以发现,“学习内容”提供了“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成果”的代表作品,时代性与典范性兼具,覆盖了实用类、文学类、论述类等基本语篇类型。这是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对“学什么”的具体要求。而“教学提示”涵盖积累、梳理、阅读、交流、表达、探究等常用语文学习方式,这正是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对于“怎么学”的具体指导。深入到每一类学习任务群,还发现“学习内容”与“教学提示”匹配度极高。

  以发展型学习任务群“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为例,“学习内容”主要涉及各学段适合阅读的文学类作品。与此相匹配的“教学提示”是“在主题情境中,开展文学阅读和创意表达活动,引导学生感受文学之美、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例如,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走近鲁迅”,教师整合鲁迅写的和写鲁迅的文学作品,设计实施“我来制作鲁迅宣传册”项目学习,这实质上就是“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

  “学习内容”与“教学提示”的高匹配度,体现了人文要求与工具特性的和谐统一,能指导教师把握好“教什么”与“怎么教”的关系,发挥出培养核心素养的语文学科的特定功能。

  学业质量反映语文的学科实践

  新课标增加了第五块内容“学业质量”。学业质量描述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按照日常生活、文学体验、跨学科学习三类语言文字运用情境,描述每个学段学生语文学业成就的关键表现,体现学段结束时学生核心素养应达到的水平。

  值得关注的是,新课标首次明确提出考试命题要以语用情境为载体,依据学生在真实情境下使用语言文字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评定学生的语文学业水平。命题情境可以依据日常生活、文学体验、跨学科学习设置,也可以从个人、学校、社会等角度去设置。作为题目的主体部分,即情境中的问题或任务,按照语文实践活动的不同类别,可侧重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中的某一方面,也可以设置综合型题目。

  比如,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习作“介绍一种事物”,要求学生通过细致观察和搜集相关资料,从几方面写清楚事物的特点,并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尝试分段介绍。阶段性测试命题设计了做“杂志编辑”的任务:“选择自己最熟悉或最喜爱的一种花,以一页杂志的形式介绍它,让大家了解它、喜爱它。”除了任务,题目还提供了玫瑰花、荷花、郁金香等花卉资料和三类杂志页面模板,充实的材料架起了真实具体的任务情境。这一命题促使学生在日常生活和跨学科学习情境中,挑战信息统整、谋篇布局、创意表达等综合能力。

  可见,素养立意下的语文学业质量评价,是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经历学以致用的过程,所表现出来的是综合了一定的思维能力、审美经验或文化积淀的语文学科实践,能真实表现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

  综上所述,只有抓住学科根本,才能更加准确而全面地把握语文课程的地位和作用,只有坚守学科特点,才能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独特的育人功能和素养奠基作用。

  (作者系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教育研究院教研员)

  《中国教师报》2022年05月18日第6版

  作者:汪燕宏

  举报/反馈

上一篇:香港理工大学申请专业一览
下一篇:西南石油大学925计算机学科综合考研真题大纲参考书复习笔记

最近更新未来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