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当前,未来教育如何应对:好奇心,通往AI时代的金钥匙
01
如果在刚过去的20世纪,我们还能肯定地说,成绩好坏与孩子的未来成就,属于正相关关系:学习越好,未来就越有竞争力。
但是在智能革命浪潮席卷全球的情况下,还坚持说成绩好的孩子,就能找到好工作,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那就稍显武断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
曾经因为小说《北京折叠》荣获第74届雨果奖的80后科幻作家郝景芳,曾经采访过人工智能领域的10多位专家,并向他们提出同一个的问题:
“未来人工智能会取代多少人类工作?”
专家们的估计有一定差别,但共识是:
在未来的20 年内,随着机器学习快速发展,人工智能会在各个领域大面积使用,目前的重复性劳作、简单的脑力和体力劳动,未来交给人工智能去做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具体有多少工作会被取代还说不清,白宫的报告给出的数字是当前工作的47%,麦肯锡的报告估计是49%。更有计算机专家提出,在2040年,机器智能就能达到与人类相同的水平。
到那时,“免费的钱将成为司空见惯的事情。许多经济学家甚至设想了一种新的世界经济秩序,在这个新秩序中,富有的人给其他人提供食物和衣服,能够解决基本温饱问题,不流浪街头就可以了。
从目前的情况预测,即便按最低估计看,也有近一半工作受到威胁。属于人类的未来之路,究竟去向何方?
02
在传统的观念里,我们也曾经盲目自信,认为很多事情只有人类才能做到,机器无论怎么发展都是做不到的。
但是现在人工智能的发展,人们渐渐发现,机器可以做的事情越来越多,比如编曲、绘画、写小说、编纂新闻,甚至与人交谈。这不禁引起我们的反思:与人工智能相比,人类独特的能力还剩哪些?
我们的信息量前所未有地增大,我们的新技术就像浪潮一样不断涌现,拍打着我们自以为恒久不变的生活。现在,一部分简单工作已经能被机器人取代,人工智能、大数据也将触角深入传统领域,变成智慧农业+、智能制造+等等。
谷歌前CEO艾瑞克·施密特的说过,人类每两天制造的信息,相当于自文明开始到2003年之间创造的信息的总和。
可想而知,现在孩子们学的知识,有多少是已经陈旧许久未更新的?又有多少能未来能用上的?
在此情况下,由于人工智能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应用,也引起了教育届的关注。人工智能不仅改变的是我们看待未来的方式,更会改变我们教育孩子、启迪孩子的方式。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就说:
“未来不是我们要去的地方,而是我们正在创造的地方。”
03
打开各种媒体设备,我们发现有越来越多的学校、家长希望使用“黑科技”提高教育水平的新闻层出不穷。
前有江苏某高校为学生建立电子身份牌,学生们的行动轨迹随时记录,并可以被家长随时查看;后有浙江某小学为孩子带上“注意力监测头环”,孩子们一个溜号也会被即时传输到教师、家长的电子终端,实现同步查看。
先不说这些“头环”之流有没有用,但是现在大家关注的科技改变教育的方式,还是停留在“术”的层面。像监视对象一样全天候地监控孩子,他们真的就能全神贯注地学习,学得更快更好吗?
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在长期的高压监控之下,孩子们失去了自由发挥的空间,只会让他们感到束缚,情况越来越早而已。
那么,如何凭借人工智能的东风,让教育更好地发挥作用呢?
在11月末刚刚结束的GES2019未来教育大会的教师发展系列论坛上,就提出了一个观点:未来教育的根本是教师。
在我看来,这个教师的含义,既可以是在学习中“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也可以是在生活中带领孩子玩耍释放天性的父母。
尽管AI技术可以代替人类从事很多工作,但是在未来的弱人工智能时代,那些需要创造力、想象力的工作,还是需要人来完成的。
其实人工智能本身,是不能创造任何“新事物”的,它们通过不断的机器学习,是可以将现有的事物进行拆分和组合,但是毫不关心他们的来源。
而未来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过去人类文明“积攒”的东西,可能已经被机器学习的差不多了,需要不断补充新的创意才可以。
这一部分的“新创意”、“新事物”,就是留给我们孩子可以自由发挥地空间。
孩子们的创新力、想象力从何而来?都是由于他们的好奇心幻化而来。而且好奇心不能被锻炼、培养,它是孩子与身俱来的能力。
而只有富有同理心的家长和教育者,才能更好地呵护孩子的好奇心。
04
专栏作家、演讲家、编剧,伊恩·莱斯利曾经写过一本书《好奇心:保持对未知世界永不停息的热情》,书中介绍了人类好奇心的“前生今世”。
在书中,伊恩·莱斯利将好奇心分成为两类,分别是:消遣性好奇和认识性好奇。
消遣性好奇,就是类似小孩子爱问十万个为什么,因为不了解新事物,就会产生探究之心。但是这种好奇心,也被称为“无用的好奇心”,是孩子的天性使然。
认识性好奇,则更类似于求知欲。随着人类认识疆域的不断扩大,对某一类事物产生了浓厚好奇心。
结合本书内容和我国国情,以下给大家介绍下如何保护孩子好奇心的方法。
1.不要溺爱孩子,尽可能放手让孩子去尝试
家长无意识地代劳,其实是在剥夺孩子能力,会让孩子丧失对新事物的探索欲,最终丧失对世界的好奇心。
2.不要做专制型的父母,而要积极回应孩子的问题
专制型的父母,喜欢一切尽在“掌握”的感觉,所以永远给予孩子的都是简短的命令,而不会与孩子探讨更多的可能性。
这种父母,很少能“看见”孩子,对孩子的问题也会避而不答,或者直接转移话题。
在此种家庭氛围中长大的孩子,会习惯于不同父母商量任何事情。自我效能感低,学习能力差,对新鲜事物也没有什么好奇心。
3.培养孩子建造自己的“数据库”
有人问爱因斯坦:您可谓物理学界空前绝后的人了,何必还要孜孜不倦地学习?”
爱因斯坦并没有立即回答这个问题,而是在纸上画了一个大圆和一个小圆,说:
目前,在物理学这个领域里可能是我比你懂得略多一些。正如你所知的是这个小圆,我所知的是这个大圆。然而整个物理学是无边无际的,小圆的周长小,即与未知领域的接触面小,所以感受到自己未知的东西少;而大圆与外界接触的这一周长大,所以感到自己未知的东西多,会更加努力去探索。”
新奇的想法,并不是使用时,一拍脑袋就能想到的,它们需要平时不断积累才能有厚积薄发的火花产生。
灵感的闪现,不是意外或者上帝的眷顾,而是源自对知识长久的储备。就像上面所讲的爱因斯坦的故事,你对知识掌握的越多,你对未知的边界越大,才能有自我驱动力去探索更广阔的天地。
伊恩·莱斯利就提出了知识的群聚效应,已有知识的储备越多,新知识就能被“蕴华化”得越好,且有着更高的创新性可能。
戴维·温伯格在《知识的边界》中曾说过:“当知识变得网络化之后,房间里最聪明的那个,已经不是站在屋子前头给我们上课的那个,也不是房间里所有人的群体智慧。房间里最聪明的人,是房间本身:是容纳了其中所有的人与思想,并把他们与外界相连的这个网。”
这恰巧印证了新东方董事长俞敏洪在在“第六届民盟教育论坛”上的发言:
科技解决不了教育的本质。科技手段也并不等于教育本身。
培养面对未来的学生,技术再丰富也只是手段,是为了提高孩子创造力、想象力的工具,而不是扼杀他们天性的武器。
最后,用美国心理学家托德·卡什丹的一句话结尾:
“创造幸福人生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答案就是好奇心。”
上一篇:别曲解“挫折教育”,“挫折教育”这么重要,九成父母却都错了
下一篇:2亿中小学生的在线教育蛋糕有多大,谁又抢到了头啖汤?
最近更新未来教育
- 打通通关“最后一公里”,青岛海关助力即墨服装产业发展擦亮“针织名城”名片
- 「人社日课·10月20日」试用期未签劳动合同,劳动关系成立吗?
- 还没入学就做课题?大工这波操作很有“未来感”!
- 宜都荣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
- 海报时评丨口碑是“好客山东”最好的名片
-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丨喜看豫东好“枫”景——商丘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
- “以每一位学生成长为中心”培养创新型人才
- 新电商赋能开启“数智新时代” 数字化平台从业者达2.4亿人
- 绿色航空制造业发展纲要发布 相关产业链迎重大发展机遇
- 上海宝山180米、150米超高层项目已开工,轨交江杨南路站将建地铁TOD
- 做细做实“三个强化” 提升老干部归属感、幸福感、使命感
- 68所网络教育都有什么学校 网教有什么优势
- 26岁女孩咳嗽咳痰,以为是感冒,没想到是心脏出了大问题,万分凶险!
- 湖南怀化:房企可给予备案价下浮20%优惠 公积金贷款金额提升至60万
- 自学考试考籍办理要求是什么?
-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区块链技术应用赛河北保定开赛
- 银龄教师发展 提质增量为要
- 科德教育三季度净利润增58.2%,中昊芯英已成参股公司
- 紧密团
- 福建省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向好 前三季度全省投资同比增长3.0%
- 上海已步入重度老龄化阶段!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553.66万人 占户籍总人口的
- 相聚医圣故里,感受仲景文化,探析交流医药零售发展新挑战
-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 是新生,也是新市民!这所大学的始业教育别样精彩
- 计划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