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绍清: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备课组长”、“教研组长”、“课题组长”?

栏目:未来教育  时间:2022-12-03
手机版

  原标题:陈绍清: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备课组长”、“教研组长”、“课题组长”?

  【置顶标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好“备课组长”长什么模样

  作者|陈绍清

  来源|乐乡树人

  备课组是年级组、教研组共同领导下落实学校教学工作的教师基层组织。备课组的凝聚力、战斗力如何,直接关系着本年级、本学科的教学质量。

  谋无主则困,事无备则废。备课组长在教研组长、年级组长的直接领导下,既负有教学研究的职能又负有教学管理的职能,是开展教学工作的学校基层负责人。

  

  在当前新课改“双新”(新课标、新教材)背景下,探讨好备课组长的角色转型和教研力修炼问题,有着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好备课组长长什么模样?笔者想从“三重”角色和“三力”修炼的视角予以解读。

  一、主动修炼“统筹力”,成为学科教学的“领跑人”

  “一头狮子率领的羊群一定能打败由一个羊率领的一群狮子”。这句话精辟概括了备课组长作为团队领袖的重要性。

  要成为真正的团队领袖,备课组长必须要修炼统筹力。

  何谓统筹力?统筹力是统筹能力的简称,指洞察事物、工作谋划、整合协调和创造性思维等方面的能力。

  一个好备课组长,要有大视野、大格局和大境界,努力修炼统揽全局、筹备谋划的能力,成为备课组的一面旗帜、一根标杆、一只明灯。

  如何修炼统筹力,成为学科教学的“领跑人”?首先,打铁还得自身硬,当“学科领袖”要底气足,以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的学术魅力去服众,激励带动全组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相互竞争,你追我赶,争创一流业绩;其次,要具备“搜商”智慧和信息素养。搜商,指通过搜索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种与智商、情商相并列的人类智力因素。作为备课组长,一定要做到信息畅通,知己知彼。及时了解国家、市、县教育政策,教育名校有关精准备考、精准备题、高效课堂建设等方面的鲜活经验,及时总结自己教学中的经验教训,不断调整教学策略,把握教学改革的新方向、新理念、新路径和新方法,做到宏观有思路,微观有特色,努力把想法看法变成办法和做法;最后,要具备把“问题串”变成“微课题集群”的意识和能力。精细梳理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的实际问题,形成“问题串”,然后以科研的方式将“问题串”转化成“课题集群”,带领全组教师全员参与微课题研究,形成可推广的课题成果,助力课堂教学质量整体提升。

  比如,重庆市云阳江口中学校思政教师朱丹在担任备课组长的三年期间,带领本组成员完成两个县级课题的申报(一个结题,一个在研)和一个市级德育基地的申报。在参与课题的过程中,许多教师虽劳力劳心,但大多苦并快乐着,消除了科研神秘感,丰富了理论素养,提升了研究能力,享受了研究带来的妙趣。目前,该备课组实现了人人都有课题、人人参与课题、人人都有教研成果的研究愿景。

  二、主动修炼“表率力”,成为年轻教师的“摆渡人”

  表率是最好的领导力。它意味着示范,成为别人眼中的标杆、榜样、模范;它意味着担当,在困难时冲在最前面,出现错误不躲在后面。

  生命的意义在于绽放,生命之灯因热情而点燃,生命之舟因拼搏而前行。备课组长要成为年轻教师专业成长路上的“摆渡人”,引领他们向下扎根,向上生长,沿着“教坛新秀-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名师-首席教师-正高级教师”的进阶之路勇敢前行。

  首先,备课组长要在年轻教师“生涯规划”上做表率。生涯规划是什么?如何做生涯规划?如何评价生涯规划取得的成效?备课组长要给方向、给路径、给方法、给范例。比如,重庆巴川中学非常重视青年教师的个人成长规划,该校制定的规划书包含个人基本情况、自查个人成长基础、制定近三年成长目标三个部分,在“制定近三年成长目标”板块中,分设了目标定位和三个可检视目标,要求可检视目标必须是外显的、可检验的,如读一本或几本什么书、教学成绩在本教研组达到何水平、参加何比赛获得何奖、撰写论文获什么级奖多少篇、获得什么证书或称号等……

  其次,备课组长要在“好课多磨”中做表率。要围绕“课”字做系列文章,比如:主动登山台上示范课,发挥自身好课例的辐射引领作用;引领全组教师开展“智囊团对抗式同课异构”,让每位参与教师深深卷入其中,利用集体智慧打造精品课例;引领新入职教师开展“一课三上四研”活动,助力新教师尽快站稳讲台,成为恪守常识、优雅从教的“大先生”。比如,重庆市云阳县第三初级中学,常态开展“一课三上四研”备课活动,形成覆盖全学段、全学科的组本教研系列成果,锻造了一大批备课解题能手、课改明星、学业质量优秀教师。

  最后,备课组长要在“专业写作”上做表率。目前,不愿意写作的教师特别多,他们惧怕专业写作,常以“没时间没精力写作”“没兴趣没能力写作”等作为托词,这是极其悲哀的事。专业写作需要教师能够静下心来,在持续的专业阅读过程中积淀素材,在常态的深度思考中酝酿“写作点子”,在课余饭后中坚持“爬格子”,这是一条注定孤独但又前景广阔的专业成长之路。备课组长作为“摆渡人”,要带头修炼写作力,以丰硕的教研成果影响、带动组内教师以写作的名义讲好自己的教学故事、教研故事、育人故事,力争让年轻教师跑出专业成长“加速度”。比如,重庆市云阳高级中学校正高级教师张锋,近30年来潜心教书育人,带领年轻语文教师走“专业阅读-专业研究-专业写作”之路,让一大批语文教师在历练教学技能、奠定学术根基、厚实学科素养中成“名”成“家”。

  三、主动修炼“教研力”,成为学科教研的“点灯人”

  教研力指教师研究教学的能力,包括常规教研和课题研究能力。常规教研能力是指教师研究课程标准、教材、教法、考试和评价的能力;课题研究能力通常是指教师把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变成课题,通过提出假设、收集资料、验证假设、得出结论等一系列探究过程,解决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现实问题开展组织工作的能力。教研力是备课组长的核心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讲,强大的教研力可以保障备课组长“呼风唤雨,应者如云;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课题研究前文已经涉及,不再赘述。这里侧重探讨常规教研能力问题。备课组长如何带领组员聚焦教学真问题,研究解决真问题,考量的是备课组的集体智慧。

  这方面,重庆市云阳盘石中学校高三年级9个高考学科备课组长探索了两点成功经验。一是围绕“命题做题”出“真招”。组员人人参与学校、全县开展的两级“命题大赛”,通过比赛倒逼教师开展基于新课标、新教材、新考纲、新学情、新教情、新校情的深度教研活动,整体提升教师文本解读力、教学设计力、课堂实践力;二是围绕“集体备课”出“新招”。坚持“一课一研”教研理念,探索“四定”“四内容”“六步骤”操作模式,“四定”,即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主讲人;“四内容”指学情分析;单元教学目标、内容、重难点探究;本课思路设计、教学方法、重难点突破;分层作业设计。“六步骤”,包括“提供”(“三案”加课件)——“主讲”(一人主讲,二人副主讲,其他人人讲)——“讨论”(全员、全身心参与)——“点评”(组员互评、领导点评)——“个案”(根据个人风格及所带班级情况弹性修定)——“反思”(按照“闪光点-遗憾点-生长点”反思流程规范进行)。

  常规教研助推了盘石中学教师的教研力,近年来该校学科备课组教师参加各级竞赛,获得28项市县级等级奖,其中市级二等奖、县级特等奖各1项,县级一等奖6项,获奖等级和获奖数量居全县同类学校前列。

  总之,在新的教育形势下,好备课组长需要修炼统筹力、表率力、教研力,当好领跑人、摆渡人、点灯人,通过“六破六兴”捍卫教育人的职业尊严,即破“因循守旧”之弊,兴“改革创新”之风;破“等靠要看”之弊,兴“主动快干”之风;破“畏难怯战”之弊,兴“攻坚克难”之风;破“精神懈怠”之弊,兴“担当入局”之风;破“小进则满”之弊,兴“勇创争先”之风;破“虚飘浮假”之弊,兴“实干笃行”之风。

  好备课组长,怀揣新教育梦想的的教育行者,永远躬行在探索新课改的路上。

  邓伟雄:新学期,如何教研与备课?

  陈大伟:谁是最具成长力的教师?一个秘诀,让教科研不再 “乘兴而去,败兴而归”!

  好“教研组长”长什么模样

  作者|陈绍清

  来源|乐乡树人

  教研组长是学校教研工作的核心,其工作动机与工作能力直接决定一个学校教研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可现实的状况往往是,教研组长在绝大多数学校非行政职务,一些教研组长害怕激发矛盾,逐渐将自己修炼成“好好先生”,只充当“上传下达”的“传话筒”,导致传达变味、执行变通、甚至欺上瞒下的状况时有发生。

  好教研组长长什么模样?笔者认为,他应该热爱教研,主动作为、积极思考,做教研的“点子王”;他应该热爱学习,统筹全组,激励引领,做教研的“风向标”;他应该热爱教师,搭建平台,积极宣传,做教研的“吹鼓手”。

  一、好教研组长应该是教研“点子王”——一棵会思想的芦苇

  教研工作要常中有新,常中出彩,离不开教研组长一个个充满智慧和创新的点子。当足够多的点子连成“线”,串成“网”,形成系统,其创造的价值将会难以估量。因此,好教研组长应该是教研“点子王”——一棵会思想的芦苇,用思想者的慧心时时思考教研,不断修炼点石成金的本领。

  如何成为这样的“点子王”?寻找标杆非常关键,河南省民办教育共同体理事长王红顺就是这样一位课改“点子王”,他在对于前期大破大立、浩浩荡荡的课改进行冷静思考的基础上,提出了“微创教学改革”的理念,从备课、作业设计、培优补差等一些老生常谈的常态化工作入手,聚焦真问题,寻求真点子,终成独具一格的教研智慧。在这里以培优补差为例,分享一下他的观点和做法。

  当前的培优补差,多是由教师在课前饭后、学生放学后、甚至牺牲星期天进行,这不仅大大加重了教师负担,还因学生主观上不太乐意,补差不在状态,故效果也不太明显。王红顺认为,培优补差主战场应在课堂,在课堂上落实培优补差,形成独到的“点子”。例如,在英语、语文早读课上,优等生不陪读,完成规定任务后可以养成并启动个人早读目标;把学困生单独集中在教室后面,让班级设立的领读员帮助学困生先会读(不会认的字和不会读的单词句型),然后再回到座位上去背诵、去记忆。例如,在自习课上,“1+1X3自习法”,让前10名特优生自主“拔高”,中间10名优等生为后30名普通生讲题,让差生学会,中等生也更清晰明白,这样,在一节自习课上,制定内容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发展。再如,在作业布置上,提出按照“学困生与优等生做题的数量时间应大致相当”的原则,优等生可不同类型各做一道,重题型;学困生基础重点同类型做多道,重掌握。

  其实,想要成为“点子王”并不难,需要教研组长变被动接受工作为主动思考工作,用教学实绩和创新精神锻造学术魅力,用人格魅力融洽组内关系,浓郁教研氛围,用舍我其谁的锐气锤炼自己的思考力、学习力、创新力和行动力,带领组内成员个个创先争优,在合作竞争中人人出彩。

  比如:云阳县南溪中学为锻造高绩效教研组,近年来非常重视教研组长的放权、分权问题,激活了教研组长的管理智慧,许多教研组长成为创意无限的“点子王”和“细节控”。思政教研组长聚焦“议题式教学法”,开展了课例探析、还原研究、教学再创等一系列研究;初中数学教研组长开展了现场解题说题活动,检验并提升教师专业基本功;物理教研组长开展了“一题多解”活动,即选用典型高考真题,由教师搭建思维阶梯、举一反三变式等进行多角度解读,拓展学科思维。

  二、好教研组长应该是教研“风向标”——一只聪明的懒蚂蚁

  教研组长是教育系统最小的“官”,没有“实权”,难以从行政上约束教师,更难从经济上激励教师。

  基于这样的角色认知,笔者认为,教研组长不妨换个视角看问题,做一只“聪明的懒蚂蚁”,不给答案给方向,不给批评给激励,不给资金给机会,让每一位教师都练就压箱底的绝活,成为引领前沿教研的“风向标”。

  教研组长要成为教研“风向标”,自己必须“研”在前面,针对新课程标准、大单元教学设计、双减等热门领域开展深度教研,关注已有研究成果和研究短板。同时,带领每个教师明晰研究方向,全身心卷入研究过程,尽享研究带来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这方面,云阳县石小燕中学思政名师工作室有许多探索之举。主持人石小燕是一所农村高完中的教科室主任,自担任名师工作室主持人以来,多维审视“教研组长”这个全新的角色。石小燕认为,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其实就是一个“大教研组长”,用大平台凝聚大智慧,用大项目撬动每个成员的专业大发展。于是,在县教科所专家的指导下,石小燕带领15名学员构建学习发展共同体,共探教师专业发展之路。

  该工作室成员中,有一部分是学校推荐,但也不乏“慕名而来”的个人成长起点较高的“追随者”。这些成员对于自己的发展优势和短板有清晰的认知,对于自己未来三年、五年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有明确的规划。作为领头羊的“大教研组长”,石小燕非常用心地做了两件事:第一件事,精细了解每一位成员想要什么;第二件事,为每一位成员寻求适当的发展路径,满足其专业需要。

  朱丹老师和刁显利老师是两位优秀成员,目前已是县级骨干教师,加入工作室无任何功利性目的,纯粹只为更进一步提升自己。朱丹老师是研究生学历,在专业知识解读、高考方向把握等方面有明显优势,尤其是论文写作、课题研究方面有独到见解,但参加各级赛课却总是“千年老二”,她的未来发展动机在于教学设计与课堂驾驭能力的提升;刁显利老师则恰好相反,应对不同公开课游刃有余,但在研究和写作上存在明显短板,加入工作室是为了凝练教学智慧,成为“研究型”教师。于是,工作室成立之初,石小燕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了解每一位成员的现状与动机,然后因人而异制定个性化成长目标,第一年强优势,第二、三年补薄弱。目前,15名工作室成员,个个是组长,人人有任务,天天有成长。

  三、好教研组长应该是教研“吹鼓手”——一位优秀的宣传员

  好教研组长要苦练“吹功”,当好宣传员,成为优秀的“吹鼓手”。

  每个教师都是一座潜能无限的富矿。好教研组长要善于发现教师的潜能和特长,搭建多层次的展示平台,让每个成员“走出去”上公开课、作报告,甚至著书立说,成为教坛明星。同时,巧妙利用各种媒体宣传组员的教研风采,让每个成员都能成为最美最好的自己。

  比如,重庆市中山外国语学校凭借其自身优势,在培养名师、宣传教师上特别“给力”。

  开展“四级晒课”,展示教学风采。行政管理人员率先上引路课,引领全体教师贯彻学校教学常规、课改教改、校本教研要求;骨干教师上示范课,围绕常态课堂的“四高”要求(参与指数高、兴趣指数高、思维指数高、目标达成度高)作深度探索;新教师上研讨课,推动新问题研究与验证的同时引领新教师快速成长;老教师上展示课,传承教学智慧,凝练教学风格,防止职业倦怠。通过这种方式,将全体教师“逼”上讲台,尽情在课堂展示专业风采。

  借助各级平台,力争人人成“名”。借助县域内每年开展的新教师培训、新课标学科培训、新高考全员培训、山东威海名师赴云阳县送教活动等契机,让一大批青年教师登台露脸,一展“芳华”。比如,在2021年高三一轮复习备考研讨活动中,该校将教龄不到一年的青年思政教师叶丽“逼”上讲台,与重庆主城名校的大师同台上课,在同课异构中展现学校“双主互动”课堂范式的风采。

  利用集团优势,推动个个成“家”。中山外国语是一所隶属于上海新纪元集团的的民办学校,集团范围广,学校多。集团内部经常性开展一些学术交流活动,这就倒逼学科教师将自己的教研成果理论化、系统化,成果化,许多名不见经传的一线老师就是通过这些平台的历练,成为集团内外、县域内外的教研专家、教学能手、市县学科带头人、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甚至正高级教师。

  总之,一位好教研组长就是一个品牌教研组,一个品牌教研组可以带动一批品牌教师,一批品牌教师可以培养一批品牌学生,一批品牌学生可以成就一批品牌学校。故,在新的教育形势下,教研组长要顺势而为,主动有为,在平凡教坛夯实底气、展现锐气、营造风气、成就大气,以自身的气质和品位,引领一线教师从普通走向优秀,从优秀走向卓越,真正成为受人尊敬的点子王、风向标和吹鼓手,真正成为德艺双馨的学术领袖和精神标杆。

  教研如何为教师“双减”赋能?教研员,怎样能“教”又能“研”?

  好“课题组长”长什么模样?

  作者|陈绍清|来源|乐乡树人

  当我在电脑键盘上敲下本文的标题时,耳边清晰地响起众多课题组长向我抱怨、诉苦的声音:“清老师,我想向你反映一线课题研究的真实现状。实话实说吧,现在的课题研究变了味,大部分教师搞课题研究都是为了评职称,只要职称一评完,就与课题研究没有半毛钱的关系了”。

  

  课题组长的抱怨话糙理不糙,值得教育人反思与警醒。确实,在众多教研生态不好的一线学校,课题研究要么被边缘化,要么成了学校领导和一线教师作秀的“塑料花”,存在种种乱象。比如:课题研究开题热热闹闹,过程冷冷清清,结题成果造假;许多教师把课题研究等同于撰写教研论文;课题组长指挥不了主研人员和参研人员,成为身心俱疲的“大杂工”;课题研究与教育教学脱节,造成“两张皮”现象;课题研究成果意识淡薄,成果推广机制滞后;重课题数量申报,轻课题质量监管……

  课题研究是推动学校内涵发展的有效手段和必要路径,是教师教育能力的外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磨刀石。如果把课题组比作乐队,课题组长便是乐队的“指挥”,课题组长的科研意识和工作能力决定着学校顶层文化、特色发展的走向和质量。

  如何将课题研究做真、做实、做细,整体提升学校教科研“软实力”?笔者想对课题组长提三点建议:

  一、好“课题组长”要引领教师开展“真学习”,用“真学习”引领“真成长”

  一线教学中的课题,主要是以行动研究为主,要求研究者重视实践反思与自我批判,是一种“基于实践改进”的研究范式。

  但光重视行动研究肯定不行,因为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没有理论指引下的行动是盲目的行动。课题组长作为课题组的灵魂人物,如何提升课题组每个成员的科研素养?

  首先,课题组长要补理论的“钙”,夯实自己的理论素养。一是在研读学术专著中夯实理论功底。学术专著,大多集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丰富理论,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面对厚厚的学术专著,课题组长如果能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潜心研读系列学术专著,长久坚持,长期积淀,必会提升自身理论素养。比如,笔者研读《濯足急流的蝶变——区域中小学学习型组织建设探索》一书,面对书中众多冷冰冰的、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丝毫没有畏惧之感,反而以不急不燥、淡定超然的心态静心夜读,收获了有关思维、问题、行动学习、项目等诸多方面的理论知识。二是在研读专业报刊中夯实理论功底。如《人民教育》《中国教育学刊》《中小学管理》《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等等。这些专业报刊中有许多文章是大学教授、博士生撰写,理论性强,引领学术研究的前沿方向。这些文章初读可能感觉太艰深,但如果静下心来结合自己教育教学工作中暴露的问题进行细读,就会觉得特别有意思。坚持读下去,自己的理论功底必会悄然渐长。笔者每天都要为“清言清语”微信群推送此类文章,“煽”动徒弟们主动阅读,从中受益。

  其次,课题组长要带领课题组成员开展专题学习,大兴广开言路的学风。比如,学习国家、省、市、县出台的课题管理文件,清清楚楚地知道课题研究的方向和要求;学习课改名校推广的课题研究成果,明明白白地知晓课题研究的路径和方向;学习课题研究专题网站上推介的系列文章,引领教师恪守课题常识,科学地开展课题研究。

  第三,课题组长要编辑《科研情报参考》电子刊,搭建信息共享平台。身处自媒体时代,面对海量的科研资讯,课题组长要安排专人收集、筛选、整理优秀科研信息,围绕主题编印《科研情报参考》电子刊,供课题组成员研读借鉴。比如,如何撰写课题申报书,如何撰写开题报告,如何撰写中期报告,如何撰写结题报告,如何撰写成果公报,均可以“专题”的形式编辑推荐,这种专题性文章,有理论指导,有案例引路,教师一读就懂,可以快速地学以致用。

  众多实践证明:好“课题组长”非常重视“真学习”,想方设法调动课题组成员的学习兴趣,通过“真学习”夯实自己的科研底气,奠定自己的学术根基。

  二、好“课题组长”要引领教师聚焦“真问题”,将“真问题”转化为“真课题”

  从某种意义上讲,课题组长能够引领教师发现自己工作上的“真问题”,远比做100件具体事更有价值。因此,课题组长要善于引领教师聚焦“真问题”、研究“真问题”、解决“真问题”。

  首先,课题组长要善于聚焦“真问题”,引领教师建立“问题追问”机制。比如,在我的教育、教学、教研工作中,到底存在哪些典型问题?其中排在前三位的高频问题是什么?就一节课而言,我的课前、课中、课后存在哪些典型问题?就一个教学片段而言,我在“教”和“学”的方式上存在哪些问题?就学生学习角度观察,独学、对学、群学、展学、竞学是否有效?如何通过分层训练调动中等生、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只要养成“问题追问”意识,每个教师都会清楚自己的工作“痛点”和“泪点”在哪儿。

  其次,课题组长要善于研究“真问题”,引领教师对“真问题”进行归因分析。这是训练思维力的良好机会。思维力也叫思考力,包括理解力、分析力、整合力、比较力、概括力、抽象力、推理力、论证力、判断力、心算力等。它是整个智慧的核心,参与、支配着一切智力活动。每个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都离不开思维力。对“真问题”进行归因分析,分析过程就是寻找理论支撑,进行科学思考、论证、求索的科研过程。教师如果养成追问“为什么”的好习惯,就会提升自己运用科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三,课题组长要善于解决“真问题”,引领教师将“问题串”转化为“课题群”。由“问题”到“课题”再到“课题群”,这个转化过程充满挑战和智慧。教研组长要将“问题”当“小课题”研究,积累研究经验。再将典型问题转化为正规课题,如果申报成功的课题较多,就自然形成了“课题群”。好的课题总是能够抓住关键领域的“真问题”,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时代特别和价值取向,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众多国家、省、市、县正式立项课题中得到佐证。比如下列立项的课题:1.学前教育类。《游戏问题导图:提升幼儿问题解决能力的支持方式探究》、《幼儿园男教师职业生活现状研究》、《大班幼儿克服单独睡觉恐惧心理的有效策略研究》;2.特殊教育类。《特殊儿童心理问题分析及教育案例研究》、《支架式教学模式下听障生英语写作课堂教学策略研究》、《议题式教学在高中听障生思政课堂的应用研究》;3.中小学类。《中小学阅读教学的现状与策略研究》、《小学第三学段“消极沉默”现象的干预研究》、《高中数学“问题链催化生成策略”的研究》。上述课题名称中,可以明显感受到课题申报者抓住了来自日常工作中暴露的“真问题”,课题由“真问题”转化升格而成。

  三、好“课题组长”要引领教师开展“真研究”,用“真研究”助推“真成长”

  “真研究”是对课题研究人员“真情怀”“真定力”“真素养”“真智慧”的现实考验。要将“真研究”真正落地,课题组长要把握好“三个着力点”:

  “着力点”之一:“虚”功“实”做

  通常情况下,课题研究例会、课题开题会、课题中期督导会常被教师误认为是形式大于内容的“务虚会”,一人声嘶力竭地“讲”,多人“陪坐式”地“听”,讲完听完就散会了事。

  如果课题组长针对这三种会议稍微动点脑筋,给会议“变变脸”,就可以达到“虚”功“实”做的效果。

  比如,课题研究例会,可以开成人人出金点子的“诸葛亮会”。形式之一:按照“提前‘吹风’-现场抽签-中心发言-人人献计”的会议流程进行,课题组长会前“吹风”,人人都有可能当中心发言人,每个人在会前根据会议议题提前作好发言准备(最好是书面稿)。开会时,所有成员参加现场抽签,确定会议“中心发言人”,其他成员必须参与主题发言,且发言内容不得重复前边教师的观点。此形式旨在现场“逼”教师认真聆听他人观点,随时调整自己的发言要点,保证自己的发言“与众不同”。形式之二:对抗式思维碰撞。按照“现场分组-小组研讨-组间对抗-整合观点”的流程进行。将课题组成员分成两个对抗小组,先指定两名有影响力的教师当小组长,然后由小组长自由选择其他教师当组员,保证两个小组的成员实力相当。成果展示环节,小组之间形成思维对抗(观点交锋)。最后,课题组长综合两个小组的精彩观点,形成凝聚集体智慧的研究成果,用以指导、改进课题组的研究行为,保证研究方向明确、路径清晰、策略科学、效果良好。

  “着力点”之二:“小”题“大”做

  这里的“小”题“大”做有两层含义:一是“小切口”解决“大问题”;二是将大家容易忽略的一些“小”问题当作“大”问题进行科学处理,最大限度地保障研究的效度。这里侧重介绍第二种情况的处理策略。

  比如,在文本资料的撰写上,就有很多被大家忽略、被误以为是“小”问题的“问题”。以开题报告为例,其正文内容及顺序如下:1.研究背景与意义;2.理论基础与依据;3.核心概念界定;4.同类课题的国内外研究述评;5.本研究的创新及研究假设;6.研究目标及内容;7.研究对象及范围;8.研究思路及方法;9.研究计划和安排;10.预期成果;11.课题组构成及分工;12.课题经费预算;参考文献(按规范罗列)。

  以上12个部分加上参考文献是专业研究机构(各级课题规划办公室)认定的开题报告文本内容和顺序。许多初涉课题研究领域的教师平时不注重研究文件要求,随意减少内容、调整顺序,导致召开课题开题会时被专家现场“批评点名”。

  再比如,同类课题的国内外研究述评,经常出现重“述”(大量堆砌研究材料)轻“评”(凝聚高阶思维的个性观点)现象,成为专家猛批的“重灾区”。还有,许多研究人员搞不清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之间的关系,未能形成专业的话语体系。

  因此,“小”问题并不“小”,应该“小”题“大”做,课题组长一开始就要引领教师养成“恪守常识做课题”“精益求精做课题”“严守规范做课题”的良好习惯。

  “着力点”之三:“难”事“巧”做

  笔者认为,在整个课题研究过程中,有两件难事令人头疼,让很多教师望而却步。这两件难事分别是:结题报告的撰写和研究成果的提炼与推广。

  如何将“难”事“巧”做?

  先说说结题报告的撰写。执笔人员要注意三点:一是撰写报告前做好“前置研究”。即寻找、研读优秀的结题报告,弄清文本的内容与顺序。一篇规范的结题报告,正文内容及顺序包括:1.研究的背景与意义;2.理论基础与依据;3.核心概念界定;4.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5.研究目标及内容;6.研究对象及范围;7.研究方法与措施;8.研究取得的成果;9.研究影响与效果;10.问题与讨论;11.结论与建议。参考文献(按规范罗列);附录(与研究有关的图表、报告等)。二是精细掌握结题材料,在参考范本的基础上谋划结题报告的逻辑结构。全方位地分类梳理课题结题材料,哪些是创新举措,哪些是创新成果,哪些需要数据统计,哪些需要鲜活案例佐证,存在的典型问题、结论和建议是什么。三是按照“初稿-审稿-定稿”的顺序深度雕琢结题报告。在充分熟悉材料和撰写要求的基础上,先按照文本框架“填装”内容,形成初稿。撰写初稿时不要怕篇幅过长,先把材料“装”进去。集体审稿环节,所有参与人员围绕重点、难点、亮点、生长点提出有实质意义的修改建议。最后由执笔人员综合各方意见形成定稿。

  再说说研究成果的提炼与推广问题。通常的做法是:一本主体资料(按照材料制作要求编辑制作)加上两本例证资料(论文集加教案集)。其实,研究成果的提炼与推广,可以有更多、更新颖的方式。比如,可以打造“结题成果10景”:1.一份高质量的资政报告(将调研报告转化为领导亲笔批示的资政报告);2.一份《课题通讯》或《教科研情报参考》(反映平时专业阅读功效);3.一批有批注痕迹的读书笔记(纸质件,最有可信度的过程佐证资料);4.一批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电子光盘(反映课题亮点成果的精品课例、电子教材、微视频课程、课件等);5.一本“课题实验教研夹”(真实记录研究过程和个人成果);6.一批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将读后感、教学设计、主题发言、研究报告等转化为在正规报刊发表的文章,以样刊形式呈现);7.一本《课题研究微创新50例》(20例、30例、100例均可);8.一本《我们的课题研究小故事》(以故事形式反映研究经历和感受);9.一场“课题研究成果发布会”(与成果专题片、展板、橱窗、颁奖等结合进行);10.一次“我身边的课改明星”评选、表彰与宣传活动。

  “结题成果10景”只是笔者近年来推崇的一些小妙招,课题成果的提炼、推广是一项智慧工程,课题组长在开展课题研究之前,可以大胆想、超前想,提前谋划二年后、三年后“我主持(组织)的课题将让学生、教师、学校得到什么样的发展”(出经验、出规律、出效益)。只要敢想敢探索,完全可以创造出“结题成果30景”“结题成果80景”……

  课题组长是自我素质精进不休的逐梦人,是小组成员不扶而直的领路人,是教育理念吐故纳新的带头人,更是学校教学质量竿头日上的守护人,只要课题组长开展“真学习”,聚焦“真问题”,实施“真研究”,引领课题组成员在乐学中积累,在实践中提升,在反思中成长,定会守得云开见明月,静待花开终有时。

  作者,陈绍清,重庆市云阳县教育科学研究所原业务副所长,中学语文高级教师。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相约真善美,【守望新教育】!

  《麦田里的守望者》有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谓盛德。惟进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德贵日新。常新,自新,全新。 日新无已,望如朝曙。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埋下种子,以日以年;守望岁月,静待花开。——陈东强

  守望新教育: 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实验, 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 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责任编辑:

上一篇:教育部:全国已有9.52万家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通过了资质审核
下一篇:广东省教育厅:校长园长要持任职资格培训证上岗

最近更新未来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