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不写毕业论文,行吗?

栏目:未来教育  时间:2022-12-04
手机版

  最近,“如何评价中山大学新规‘本科生毕业论文不能写综述类论文’”的话题引发网络热议。有人认为,不允许本科生写综述类毕业论文,降低了论文拼凑、抄袭的可能,对本科毕业论文的创新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但也有一些人表示不能写综述类论文是强人所难,一些学科本身就很难作出独创性的研究成果,对于缺乏学术训练的本科生而言,能够写出一篇高质量的综述类论文就已经不错了。

  在上述讨论的基础上,有人干脆抛出了“要取消本科毕业论文”的观点——既然学生无法实现写论文的预期效果,那么与其在将就中不适,不如取消这项考核,让学生和负有指导职责的教师都得到解脱。还有人横向比较国外许多高校的做法,提出本科生写毕业论文并不是所有学科的惯例。

  其实,为了降低本科毕业论文的难度,让学生“平安”毕业,大学已经作出了不少努力。在允许学生自选选题的基础上,有的院系和专业会给出毕业论文选题的参考目录。学生依照教师提供的选题写作,就不用费劲寻找其他选题。但是,这也带来了新问题,那就是不少本科论文的选题看上去大同小异,甚至后几届的学生会把前面学生研究过的问题再研究一遍。

  如何平衡对论文的创新性要求和学生的完成度,对一线教学来说并不容易回答。一方面,尽可能让学生满足毕业要求顺利毕业,是教育工作者发自内心的期许;另一方面,如果为了让学生拿到学位而故意“放水”,无疑脱离了毕业论文考察的初衷,也有违高等教育的使命职责。

  在规则层面,对本科生要不要写毕业论文并无强制性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对授予学士学位仅提出两条学术水平的标准:(一)较好地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二)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而《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针对本科生虽然提到了“毕业论文”,但后面还加上了一个括号,表示可以用“毕业设计或其他毕业实践环节”替代毕业论文。

  而在各大高校的执行层面,每所大学的不同院系都存在不同操作。例如,在北京大学工学院官网公布的《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基本要求及格式》中,明确“毕业论文写作是本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毕业论文写作在教学计划中作为独立的一门课程设置,共6学分”,并要求“所有学生均须参加毕业论文答辩”。而根据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公布的一份《本科生科研作品替代毕业论文(设计)暂行办法》,学生申请后可以用科研作品替代毕业论文。

  既然本科生毕业论文本来就是“选答题”,为什么高校和学生依然为之苦恼?对“论文”的路径依赖,限制了许多学科在丰富本科生毕业考查形式上的作为。无论是毕业论文、毕业设计,还是其他形式的科研作品考察,起关键引导作用的都是指导教师。而指导教师作为专业的学术研究者,对论文这一形式无疑更加熟悉。很多教师在长期的学术训练中养成了“论文式”的思维习惯,考察教师专业水平往往也只有论文专著发表这一主要指标。在这一现状下,指导教师便更倾向于让学生写毕业论文。

  对本科生写毕业论文的传统更坚持的专业,往往也是“学术性”更强的专业。有的学科是高等教育“自由而无用”的体现,倾向于理论研究是其天然的定位。然而,有的学科本身有着强烈的行业实践指向,理论研究的资源大量来源于行业实践,其成果也应当用于指导行业实践。比如,表演专业就是为培养表演人才服务的,新闻系就是为了新闻行业发展服务的。如果脱离实践而追求“纯粹的学术”,恐怕是本末倒置,没有认清学科发展建设的意义。

  因此,解决本科生该不该写毕业论文的问题,首先要厘清学科自身定位和学术研究生态。比如,在师资配备上,如果缺乏具有行业实践经验和创作能力的教师,那么对学生进行实践层面的指导就无从谈起。有的实践类学科的教师从本科一路读到博士,缺乏行业实操的磨炼,指导学生写学术性质的毕业论文尚可,而要他们指导自己也不熟悉的行业实践作品,恐怕就存在一种本领恐慌。

  应该明确的是,以其他形式来取代毕业论文的考察,并不违背“加强本科教育”的要求。正如很多文章所分析的,目前,本科生未来从事学术研究的比例极低,他们在大学期间更需要积累专业知识,掌握扎实的实践能力。加强对本科教育的考察,不应局限于理论层面,体现本科生学科能力的也不该只有论文这一种形式。

  结束对本科毕业论文的路径依赖,以毕业设计、科研作品等形式考察本科毕业生,需要高校教学理念和方法的重大调整。回答本科生能不能不写论文的问题,先要问高校是否做好准备。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举报/反馈

上一篇:自学考试学士学位申请条件及流程
下一篇:专套本和函授本科的区别是什么?

最近更新未来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