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细无声

栏目:未来教育  时间:2022-12-05
手机版

  吴桑梓

  文化馆是群众文化工作的中心,记得七十年代,我们县的文化馆,小小的一幢房子里一间屋子一个系统:体育、考古、音乐、画画、文学、图书等等,很难想象几十年以后的现在,一个系统一幢楼。

  润物细无声

  七十年代我成为了一名工人,那埋藏在心底的写作欲望跃跃欲试,正好当时的广播站举办了一个乡土文化节目,我参与其中。可是广播站用稿听过就完了,没有文字记录,心里不是个滋味,知道了文化馆有个刊物,手头又有稿子,于是鼓起勇气背着文稿闯进了文化馆的文学室。

  文化馆接待我的老师姓徐,他看了我的稿子后,说:“我们正要编一本乡土文学的书,你的稿子不错,留下吧。”我一听高兴得似乎要跳起来,这个徐老师不但收下我的稿子,还给了二本格子稿纸,要知道,一个工人当时的月工资只有三十多元,买一本格子稿纸要几元钱,所以,我平时写稿是写在包装纸上的,只有定稿了才誊写在格子纸上,所以接过那二本格子稿纸我好象得到了宝贝。后来文化馆出的那本乡土故事集,用了我的文章题目做封面,而且书中我的稿子最多,从此我走上了搜集整理乡土文学的路,那位徐老师也成了我的恩师。在文化馆行走时,让我眼馋的是图书馆,虽然图书馆很小,只有一架子书,但对于我来说却已经是了不起了。要知道当年的我,买不起书,只有去书店蹭书看,要查资料也是去书店,看到文化馆有书而且还可以借,真是开心极了。

  有了图书馆的书滋润,又有了文学老师的指导,我的脚步走遍了家乡的山山水水,稿子也越写越多,但我是个小镇工人见识不多,手头的稿子没有发表的园地。有一天,徐老师给我写了一封推荐信,让我背着稿子去山海经杂志找编辑,说那里可以发表乡土文学,于是我又背着稿子去了山海经杂志社,一位姓陈的编辑接待了我,他收下了我的稿子,没过几天,他来信了,说是挑选了我的几篇稿子,不久将在山海经上刊出,我真是喜出望外,马上把这个消息与徐老师分享。通过山海经我知道了全国有好多家乡土文学的刊物,于是就到处投稿,后来也在全国各地发表了不少作品。

  润物细无声

  那年文化馆要开展新故事创作并演讲活动,我参加了创作学习班。那一次文化馆是借了党校的房子,那些从各乡镇上来参加学习班的吃住在那里,因为有故事演讲班和创作班,所以人不少。不但文化馆的老师讲课,还请了省城和市里的老师来讲课。这是我第一次参加有关创作的学习班,很新奇也很感动,所以我听得很认真,也从中找到了创作的技巧。

  可以说那次学习班文化馆培养出了一支故事创作和演讲队伍。后来市里多次进行故事赛讲,我们这个县成了匹黑马,每次都能捧着大奖归。再后来这批人中的农村人员都成了乡镇文化站的干部。

  润物细无声

  我虽然还是个工人,但也是故事创作中的一员,因为要参加市里省里比赛,文化馆很重视创作的故事脚本,每一则故事,作者从初稿写成到修改定稿都要经过多次讨论,有时候已经三稿了,还要被撤下。那时虽然很磨人,但是也让我的创作大有长进,也多次获奖。

  润物细无声

  我这个业余作者在创作的道路上,一路走来,到现在不但在民间文学方面有了成绩,出了几本书,新故事作品也在全国的刊物上多次发表,现在年已古稀创作也还在继续,还在得奖。这些成绩都与文化馆当年润物细无声的培养分不开,还有那些在文化馆培养下的文化站干部们,有好几位成了文化系统的骨干。

  文化馆是一个群众文化的摇篮,为着群众文化默默地奉献着!也在无声地培养着一代又一代的群众文化人!

上一篇:江苏小学生上课时看课外书,老师一看书名,让老师又好气又好笑
下一篇:8岁小学生自行车架上做作业

最近更新未来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