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岁老教师希望来世继续教书育人是怎么回事,关于希望老师继续教下去的新消息。

栏目:未来教育  时间:2022-12-06
手机版

  95岁的中华古典诗词大家叶嘉莹先生于2019年教师节当天,在自己归国执教四十周年的学术研讨会上许下心愿。

  

  叶先生许下了什么心愿?

  让我们通过这篇文章寻找答案吧——

  1979年的春天,叶嘉莹归国执教,来到南开园。如今,整整40年光阴过去了。

  2019年9月10日,南开大学主楼小礼堂内星光璀璨,诗意盎然。

  

  

  叶嘉莹教授归国执教四十周年暨中华诗教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此举行。这是一次特别的聚会,来自美国、加拿大、新加坡、日本与中国大陆、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17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庆祝叶嘉莹教授归国执教40周年,共话中华诗教的传承弘扬。

  9月10日,也是我国第35个教师节,这位中国最后一位“穿裙子的士”,已在古典诗词教育领域耕耘70余载,先后在台湾大学、哈佛大学、密歇根大学、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南开大学讲学教课,可谓“桃李满天下”。

  得知叶嘉莹教授归国执教四十周年暨中华诗教国际学术研讨会将要举办,海内外众多钟情于中国古典诗词的文化名人和专家学者,以及叶先生的多年知交和学生弟子纷纷到场祝贺。

  

  

  会议开始前,叶嘉莹先生身着菡萏色长袍,在大家的簇拥和众人的注目下坐着轮椅缓缓进入现场。95岁的她,精神矍铄,优雅从容……全场观众纷纷鼓掌,向叶先生致敬。

  马凯在“七绝——贺叶嘉莹先生”一诗中写道:“叶先生生于荷月,爱荷、写荷、如荷。再读先生居海外时所作宏诗《祖国行长歌》,又感佩归国执教四十周年,以诗化人,桃李天下,诗以记之。‘根归热土乘长歌,月伴迦陵漫咏荷。翠盖摇风心底叩,花开莲现问谁泽。’”

  中国科学院院士、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也发来祝贺电邮,他在电邮中称赞道:“叶先生对几代中国青年学生产生了积极影响。个人成就无与伦比!”

  

  1979年回国以来,叶嘉莹先生一直支持南开大学发展并作出重要贡献,为了向她表示崇高敬意和诚挚感谢,叶嘉莹先生被聘为南开大学终身校董。南开大学党委书记杨庆山、南开大学校长曹雪涛共同为叶嘉莹先生颁发终身校董聘书和校董徽章。

  

  曹雪涛表示,叶嘉莹先生是中华古典诗词的吟诵人和传承者,从教七十余载,以弘扬中华诗教为己任,学贯中西、著述斐然,奔波四海、桃李满疆。纵踏遍世间坎坷,却始终心系祖国、初心不改,培养了大批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和精研古典文学的优秀人才。叶嘉莹先生在古典诗词领域取得的巅峰造诣,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和传承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她是南开学人的杰出代表与骄傲,更是我们每个人学习的楷模与榜样。今天的庆祝大会,就是要礼赞先生热爱祖国、胸怀大公的崇高理想,学习先生严谨治学、淡泊名利的价值追求,颂扬先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高尚品格,这才是“南开大先生”应有的学养、气度与风骨!

  

  当天,诸多重磅嘉宾来到现场,并在发言中祝贺叶嘉莹先生教师节快乐,对叶先生多年来为弘扬中国古典诗词文化所作出的巨大贡献表示崇高敬意。

  

  “从1979年叶先生到南开讲第一堂课,我就坐在下面聆听,我是叶先生的学生。40年来,我们在叶先生的带领下,在中华诗教领域不断前行。叶先生做了很多开拓性工作,她辛勤的、孜孜不倦的工作态度十分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

  ——天津市文联主席、

  南开大学讲席教授陈洪

  

  “叶先生是中华诗教的代表,是中华诗魂、中华诗韵、中华诗风的感受者、体验者、回应者,叶先生将中华文化作为立身之本,同时是中华文化走向全球的使者,她以国际的眼光视野、现代的学问理论、自身的独特感受,将中华诗学感染到全世界,她话语清晰、条理清楚,是一位值得我们尊敬的好老师。”

  ——著名作家、原文化部部长王蒙

  

  

  “和叶先生谈论的内容一直是围绕诗词书画,叶先生是和我作诗相赠相和的第一人,我也曾作李清照、班昭的画作送给先生,先生是能够和她们并肩的才女。”

  ——著名书画家、南开大学终身教授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凝练丰富地表达人民生活中的情感,一部诗歌史也是中华文化史。叶先生40年前正式回国,为传播诗词文化走遍大江南北。诗歌是良药,能够给人们的心灵洗澡。我们应以先生为榜样,致力于诗教的薪火相传。”

  ——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

  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

  

  “当叶先生婉拒朋友好意,坚持独自爬上土坡,望着在秋风中簌簌作响的玉米田和天边略微朦胧的红日时,她遇见了三千年前的那首诗,‘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叶先生不仅是用一生全心全意传扬中华诗教,而且用一生的坎坷经历与坚持证明:一首诗,我们可以是它的读者,也可以是它的作者。”

  ——著名诗人、画家席慕蓉

  

  “我是南开大学中文系1977级学生,是叶嘉莹先生在南开的第一批学生。是叶先生的课,在蓦然回首间改变了我的人生学术选择,点燃了我的古典文学梦想,是叶先生让我理解了文学的力量在于兴发感动,也是她的言传身教,让我知道生命的意义在于生生不息的追求。近一个世纪以来,先生用生命书写对祖国文化历史最真挚的爱,是她传授给我们的最宝贵财富。”

  ——南开大学中文系1977级校友代表,

  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刘跃进

  

  “叶先生生活中是词,生命里是诗。诗以言志,词却有婉约,它们能表达中国人内心最细腻的情感。从火柴到火炬,中华文化的传承从来不是人山人海,都是靠每个时代仅有的寂寞坚守者而薪火相传、一路走来,叶先生最初就像一根火柴,一路点亮,然后众人追随。好在叶先生这根火柴足够长,走到今天变成了一把火炬,它不仅聚拢、光耀,而且照亮前方的路。”

  ——著名主持人、记者白岩松

  

  “叶先生一生勤学不怠、教书育人,能见常人所未见,发常人所未发,深入中华文化的深邃,以扎实深厚的学养,为中华古典文化注入新诠释和生命,更为世人广传文学的馨香与风华。”

  ——叶先生家属代表、

  台湾长庚大学校长包家驹

  

  “归国40年来,叶先生在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为中国古典诗词的创作、研究、普及作出了突出贡献。先生总说她归国回来得晚,不能为祖国更多地尽一些力量。我想说,先生您什么时候回来都不晚,祖国永远是您的家。”

  ——中央文史研究馆文史业务司司长耿识博

  

  “50年前,叶嘉莹先生赴北美讲学,为古典诗词续写新生命,将中国诗词之美介绍给世界;40年前,先生申请自费回国讲学,两地奔波授课,开始了‘候鸟’般的人生旅程;去年,先生将全部个人财产捐赠给南开大学,设立‘迦陵基金’,用于中华诗教的研究与传承。先生用她‘多难、真实和审美的一生’教育后人。”

  ——高等教育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苏雨恒

  

  “叶先生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坚毅执着的文化担当、春风化雨的大师风范、超凡脱俗的无我境界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执教70余年来,叶先生知行合一,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培育了大批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人才。正如她晚年写下的‘柔蚕老去应无憾,要见天孙织锦成’的诗句,这正是中华诗教最现实、最直观的体现。”

  市委宣传部部长陈浙闽

  对于很多人来说,诗词或许只是小时候的学习课程,能真正热爱诗词一生,并且把毕生心血都放进诗词的人,实在是少之又少。

  叶嘉莹就是其中一位。

  

  1924年,叶嘉莹出生在北京的一个旧式四合院内。她幼承庭训,17岁考入辅仁大学,受业于诗词大师顾随先生。上世纪40年代末,叶嘉莹赴南方结婚,离开了故乡,从此开始了一生漂泊。从北平到上海,从台北到波士顿,从密歇根到温哥华,都留下了叶嘉莹生命的印迹。时空变换,唯有诗词是她不变的追求。

  

  1979年叶嘉莹先生(前排居中)应邀来南开讲学

  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诸多海外游子渴望归国。大洋彼岸,叶嘉莹第一时间寄出了一封发往国家教育部的长信。信中她满含深情地述说回国教书的诚挚要求。此时,她已定居温哥华近十年,并被聘为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1979年,叶嘉莹的申请得到批准,回到天津,于南开大学中文系执教。此后,她便过起了候鸟般的生活,按照时令奔波于大洋两岸。

  叶嘉莹讲授古典诗词的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1993年,她受邀担任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并捐献出一半退休金——约十万美元设立“驼庵奖学金”和“永言学术基金”奖掖后学。

  

  叶嘉莹先生在迦陵学舍启用仪式现场

  2015年,叶嘉莹定居南开后,有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在家中的小客厅里,她每周给学生上一次课,逐字逐句地帮学生批改论文。她的听力不如往昔,上课时学生发言,需要坐得离她近一点,声音大一些。

  

  叶嘉莹先生全程站立完成讲座

  2016年,叶嘉莹已经92岁。一次安排好的的讲座,叶先生冒雨而来,颤颤巍巍站上讲台,声音洪亮、逻辑严密。在讲诗词时,她笑得像个女孩,丝毫看不出饱经风霜的一生带来的磋磨之感。叶先生婉拒了中途学生搬来的椅子,站着完成了长达130分钟的讲座。

  

  叶嘉莹先生与“迦陵杯”决赛选手交流

  今年8月,教育部语用司主办的以叶嘉莹先生的别号“迦陵”冠名的“迦陵杯·诗教中国”诗词讲解大赛在全国中小学语文教师中产生强烈反响,全国32个省市区近3万名教师踊跃参赛。最终来南开园参加决赛的200多位选手,也在比赛中经历了人生的洗礼和精神的升华,离津前纷纷给叶先生留下书信表达自己传薪诗教的决心。新疆乌鲁木齐市第16中学孙艳丽老师说:“叶先生您说诗歌能唤醒人内心最真实最纯真的感情,的确,您的话让我这个内心喜爱诗歌的人心中腾起了一把火,诗歌就是一条能让人领悟人生真谛的渡船,渡人驶入精神与心灵的彼岸。”北京156中学王丽丽老师说:“从叶先生身上,我看到了对教育事业的坚守和始终不忘的初心,我希望自己也能像叶先生一样,心中火焰始终不灭,像一颗火种,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中国文化中美好的东西传递给我的学生们。”

  回顾自己70多年的执教经历时,叶嘉莹说,“我别无所长,就是喜欢诗词,而且愿意把我喜欢的诗词介绍给年轻人”。基于这样的初心,2018年,叶嘉莹将自己的财产捐赠给南开大学教育基金会,用于设立“迦陵基金”,继续支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目前已累计捐赠3568万元。

  

  叶嘉莹先生在“叶嘉莹教授九十华诞暨中华诗教国际学术研讨会”现场

  “如果人有来生,我就还做一个教师,仍然要教古典诗词。‘莲实有心应不死,人生易老梦偏痴。’只要还能站在讲台上讲课,我仍然愿意继续做这样的工作。”叶嘉莹在自己90岁的生日上许下心愿。

  

  2019年,95岁的叶先生在自己归国执教40周年的活动上再次表明愿望:“我现在95岁了,因为这两年生病的原因,我不敢再说努力地工作,但如果我幸而不死、身体得以恢复,我还有一个愿望:就是在有生之年把即将失传的吟诵留给后学者。”

  作为一名执教已70余载的古典诗词教师,叶嘉莹觉得有些对不起她的早期学生,“以前我上课没有怎么教学生吟诵。中国的古典诗词本来是以吟诵为主的,吟诵不是歌唱,不是现在把一首诗编成一首歌来唱,它是真正有平仄韵律、含着作者内心感发的吟诵,这种兴发感动的力量是伴随着声音出来的。我希望中国的吟诵不要失传,我想要把我所有留下的从古至今的诗词歌赋的录音整理出来,能够为国家、为后面的年轻人留下一些我们中国几乎失传的吟诵,不然我真是上对不起古人,下对不起来者。”

  

  

  

  叶嘉莹,从大陆到台湾,再到北美,又回到大陆,漂泊一生,诗词是她一直不变的“行李”。

  白岩松在活动上谈到,“有的时候有这么一种感受,当你谈论起其他一些事情的时候,我们可能很远;可是当谈起诗词的时候,一瞬间我们就变得很近。这个时候你就知道,叶先生所做的事已经不仅仅是文化传承的事,它是这个民族缝隙处的胶水,隔阂处的桥。当你看到远方有很多让你担心或不安,回头看看叶先生和她做过的事,和她推广的诗词,你就不会慌。文化不散,这个民族会过关的。”

  

  会场外的树上挂上了诗词卡片

  

  叶嘉莹教授归国执教四十周年暨中华诗教国际学术研讨会由南开大学、中央文史研究馆、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民生中国书法公益基金会、中国楹联学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促进会联合主办,活动还邀请了十余位与会知名学者专家录制了“中华诗教名家谈”视频。

  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徐晓萍,中国佛教学会副会长、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教授湛如,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前所长、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董乃斌,北京大学人文学部前主任、《北京大学学报》前主编程郁缀,中华吟诵学会会长、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主任赵敏俐,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陈懋章,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王玉明,中国外文局副局长方正辉,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林峰,中华诗词研究院副院长王锡洋,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馆长冯乃恩等嘉宾也出席了当天活动。

  此外,原中央电视台台长胡占凡、“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加拿大中华诗词学会、加拿大华裔作家协会等机构团体也发来贺信。中央文史研究馆特约研究员唐双宁,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民生中国书法公益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肖丽,教育部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姚喜双等嘉宾向叶先生赠送了书法作品。

  

  叶嘉莹,1924 年出生,号迦陵,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现为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

  叶嘉莹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1945 年毕业于辅仁大学国文系。曾任台湾大学教授、美国哈佛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及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并受聘于国内多所大学客座教授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名誉研究员。

  1978年暮春,叶嘉莹申请回国教书。1979年,她的申请得到批准,回到南开大学开始执教。40年来,她应邀到国内几十所大学巡回讲学,举行古典诗词专题讲演数百场。同时,她仍然活跃在加拿大、美国、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讲坛上。1991年,叶嘉莹在南开大学创办“比较文学研究所”,后更名为“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1993年,她担任该研究所所长和博士生导师,并捐献出一半退休金——约十万美元设立“驼庵奖学金”和“永言学术基金”奖掖后学。

  2008年12月,叶嘉莹荣膺中华诗词学会首届“中华诗词终身成就奖”。颁奖词中写道:“叶嘉莹是誉满海内外的中国古典文学权威学者,是推动中华诗词在海内外传播的杰出代表。她是将西方文论引入古典文学从事比较研究的杰出学者,其诗论新意迭出,别开境界,在我国学术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2013年12月,叶嘉莹获得由文化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中央电视台、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共同主办的“中华之光——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奖”,被誉为“在世界文化之大座标下,定位中国传统诗学,她是白发的先生,诗词的女儿”。

  2016年3月,叶嘉莹在“世界因你而美丽——影响世界华人盛典”颁奖典礼上获颁“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颁奖词中写道:“从漂泊到归来,从传承到播种。有人说她是中国为数不多的穿裙子的‘士’。她替未来传承古典诗词命脉,她为世界养护中华文明根系。千年传灯,日月成诗。”

  2018 年4 月,叶嘉莹入选改革开放40周年最具影响力的外国专家名单,并荣获2018 年度“最美教师”称号。

  2019年9月10日,在我国第35个教师节到来之日,叶嘉莹荣获首届南开大学教育教学奖终身成就奖。

  “为了孩子们,我要继续教下去”

  由来:人民日报网-人民日报新闻

  

  纪律严明友在与孩子们沟通交流。 吴婷婷摄

  

  纪律严明友在阅览材料。 资料照片

  纪律严明友,1929年出生于安徽省定远县,定远县朱湾镇朱湾初中退休教师。13岁时,纪律严明友应征入伍;1952年退伍转业,他积极规定到条件艰苦的乡村院校执教,一干便是近40年。1990年退休后,纪律严明友见乡村院校缺乏音乐老师,确定责任山区支教。投身乡村任教70年,纪律严明友固执恪守,关爱孩子们发展。

  笔写的谱子,贴在黑板上。掀起丝绒布,开启琴盖,脸朝演讲台,纪律严明友坐着挺直。衣袖擦着钢琴键,早已打磨了毛刺。两手强有力,弹起来琴来分外铿锵有力……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在安徽省定远县朱湾镇朱湾中小学里,窗户外面,消息越过校园内,呜呜直响;房间内,歌唱伴着钟声,脆响洪亮。

  纪律严明友这一生最喜欢的事,便是跟孩子们在一起。不论是退伍转业后当乡村老师,或是退休后责任教乡村小孩音乐,70年以来,他与孩子们的歌唱一直响亮。

  “音乐至关重要,能给大家一往无前的胆量”

  纪律严明友的床底下,藏了一小箱子谱子。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黄河大合唱》《歌唱祖国》……软笔蘸上墨水,歌曲歌词和曲谱,被纪律严明友记在宣纸上。“有一些是以书本上看的,有一些便是听着录音带记录下来的,为了能便捷课堂教学。”纪律严明友进行谱子,铺在桌上,看见一张张手抄的歌曲列表,回想起自身参军的岁月。

  幼年家贫,纪律严明友没有能力学唱歌,不承想,之后却和音乐结过缘。

  13岁那时,中小学刚毕业,他就加入了新四军,变成政工队的一员。“并没有传统乐器,无需伴奏音乐,大家衣着麻鞋歌唱。”在队伍里,纪律严明友唱给战士们听;在田间,他唱给普通百姓听,“我头一回得知,音乐至关重要,能给大家一往无前的胆量。”

  1952年,纪律严明友退伍转业,23岁的他被分派到那时的安徽盱眙县文化艺术科当会计。坐到办公室里,拨小算盘、账本。他人眼里的安逸生活,却不是纪律严明友想要的。63天之后,他辞去工作,拎着负担,赶赴乡村,挑选变成一名教师。

  茅草房里,捧着书籍,纪律严明友用有点家乡话的话音带上孩子们高声课文朗读;站在演讲台,拿出铅笔,他一笔一画地教娃娃们写出自己的名义;背着小旗,哼着童谣,春暖花开时,学生们跟随严老师到郊外登山、加强锻炼。

  明明是语文教师,却弹患上脚踏风琴,纪律严明友的学生们宋健身运动对自己上小学时围住纪律严明友听琴的生活难以忘怀。“一下课,循着声,大家都向严老师家跑。”宋健身运动说,跑的快就凑得近,可以瞅着琴,跑慢了,只有趴在窗户上看严老师弹琴。在严老师这儿,宋健身运动第一次感受到了音乐的韵味。

  “以往,农村孩子并没有过多业余活动,摘片落叶吹出来响声就可高兴半天,传统乐器也是没接触过。”纪律严明友一边滚动着谱子,一边说。为了能提升大家对音乐的了解,他硬着头皮取出40多元钱购买了架八边封,这相当于他那时候一个多月的薪水。

  此后,纪律严明友当上“做兼职”音乐老师,在教语文的与此同时,都用音乐倍伴孩子们。

  “想来想去,我打算重返校园,责任山区支教”

  乡间小路上,常能看到纪律严明友的影子:脚踩帆布鞋,一袭蓝衣女,身背背包,装着谱子,徒步来回11里。“课很少,一星期11节。朱湾中小学上6节,复兴小学在村内,排了5节。”借着能走能唱,纪律严明友想多教一些。

  1990年,纪律严明友上完“最后一课”,本来一定要离去演讲台的。可退了休,在家待着,他心里不踏实。“想来想去,我打算重返校园,责任山区支教,再次给孩子们上音乐课。”纪律严明友说。

  用电子琴教演唱,或许孩子们更容易接纳。怀着这一想法,2006年,77岁的纪律严明友到北京自付学弹钢琴。年纪大,基础薄弱,应对这一“高龄”学生们,连钢琴教师都有点担心。

  从乐理基础知识到弹琴弹法,纪律严明友和时间赛跑,日复一日训练。手里打磨了一层厚茧,人体又薄弱了一些。通过好多个月的学习培训,他最终能演奏一些曲子了;音乐课上,此后传来了悠扬的钢琴弹奏声。

  一天到晚和学生们相处,纪律严明友很快乐。可他却一度担忧,自身年龄太大,孩子们并不喜欢他。因此,80岁那一年,他选择不会再上课的时候。

  想不到,两个学生哭着来找纪律严明友。“娃娃们说,假如没去教音乐,她们就没法学声乐了。为了能孩子们,我要继续教下去!”立在音乐教室中,老年人轻抚着钢琴键,望着孩子们在操场上飞奔的影子,定下了信心。

  渐渐地,音乐使纪律严明友和学生们中间设立了联络,互相加重了掌握。学校里,孩子们遇见他,会出现礼貌地向前道一声“严老师好”;课堂上,铿锵有力的节奏,伴着一阵阵稚气的声音,十分配合默契、和睦。

  教了一辈子书,纪律严明友带过的学生们一茬紧接着一茬。他一直立在教室门口,送行孩子们大学毕业离开学校……

  “见到孩子们有艰难,就惦记着尽自己能够协助许多人”

  纪律严明友挎包里,除开谱子,还装了一个水壶,带上好多个馍馍。“村小离得远,有时候一天都是有课,下午回家不方便。”纪律严明友说,自己带着粮食,下午就在教室里吃一口、歇一会儿。

  走入纪律严明友家,一间砖瓦房,不上20平米。一张桌子、一个厨房灶台、一架钢琴,基本上便是全部家当;一碗面条、一盘荤菜、一碟萝卜咸菜,便是一顿饭。纪律严明友的卧室床,摆满了全新的字典,这是为孩子们提前准备的礼品。

  对自已几近严苛的纪律严明友,心头满眼都是孩子们。听闻有些乡村中小学也想上音乐课,可是缺乏传统乐器,他立刻捐助了7台电子钢琴;假期孩子们想跟着他学音乐,他既教弹琴,又教唱歌,还买水果煮饭,照料孩子们;每月4000多元钱的退休养老金,他大多数捐了出来,留给自己的寥寥无几。

  早已毕业后的刘丹丹,以前遭受过纪律严明友的捐赠。十几年前,获知那时候五年级的刘丹丹家庭困难,无法再次课业,纪律严明友立即拿出来了的身上有且只有的400元钱。自此,从初中到高校,从培训费到生活开支,纪律严明友一直在默默支持着她。“见到孩子们有艰难,就惦记着尽自己能够协助许多人。”纪律严明友说。

  “严老师这一生没有什么存款。”宋健身运动说,以往许多小孩家中穷,他就把自己的粮食赠给她们;如今情况好啦,他又把退休工资都捐了出来。

  有学生们紧紧围绕,与音乐相随,现如今,93岁的纪律严明友身心健康,依然每日来回于朱湾中小学与复兴小学中间,闲暇时,他会有孩子们登山,边登高作业边演唱。聊到音乐来,他语句持续。“我这辈子,最快乐的便是教孩子们音乐。一唱歌就忘记了累,一弹琴就会有使不完的力气,既丰富,又放心……”

  复兴小学简单的教室中,摆了一架电子钢琴,这也是纪律严明友用退休养老金为孩子们增添的。这架琴,针对乡村小孩而言,好似平淡生活中的一束光,教孩子们体会音乐之美,获得追求完美梦想的力量。

  因为可以让大量乡村小孩学声乐,退休后的纪律严明友再度忙碌起来,责任山区支教,乐在其中;他还不管不顾自己的身体和年龄,从零开始学弹钢琴。这名九旬老人,仿佛日夜不停,一直在乡村院校恪守着,陪孩子们一天天长大。

  田里、小河边、芦苇丛,从《我和我的祖国》到《我们的田野》,跟随纪律严明友,孩子们边学习培训边演唱。歌唱与心里话,交汇处在一起,温暖人心,激人往上。

  《 人民日报 》( 2022年03月28日 08 版)

上一篇:刘强东给母校捐了3000万,指定发给贫困生,但2年过去,校长却为难地说:换个方式
下一篇:千亿手游市场新势力,千语手游强势切入

最近更新未来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