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孩子的习惯,你不仅要教育孩子,更要教育你的父母

栏目:未来教育  时间:2020-12-24
手机版

朋友说:“我现在一点也不希望老人帮我带孩子。”我惊讶的问她怎么了,她反问我,是不是所有家庭的老人都是孩子的“习惯杀手”?

原来事情是这样的,朋友的孩子吃完晚饭,抱着手机拖拖拉拉不愿意写作业,孩子爸爸刚刚催促了两句,奶奶就站出来说:让孩子玩会儿怎么了?学了一天怪累的。这让本来要教育孩子的爸爸,突然无从下手。一边是拿着鸡毛当令箭,偷偷摸摸玩手机的孩子,另一边是生他养他的亲妈。教训儿子,奶奶肯定要护犊子,场面倒向了家庭教育冲突和一地的鸡毛鸭血。

朋友说她宁愿和孩子爸爸两个人带娃,也不想老人用这种粗糙,甚至有些不负责的方式带孩子。她把这种想法跟老公交流,老公试探性的和孩子奶奶商量,能不能先回老家,有空带孩子回去看他们的时候,差点没爆发更大的矛盾。

老人家也感到很委屈,伺候大大小小的他们也不容易,他们追问到底错在哪里?孩子爸爸百口莫辩。教育观念不能统一,孩子的习惯在向着“娇纵”滑坡,到底是谁的错?又应该怎么办?这是很多育儿家庭恒久的困惑。

育儿观念不一样,孩子的习惯滑坡,究竟是谁的错?

在两代人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没有办法讨论对与错。哪个当家长的,不是把孩子当宝贝疙瘩,初心都是希望孩子能开心快乐。那么问题出在哪里?为什么总有一个怎么劝说都不听的“奶奶”?为什么奶奶总是固执己见地用“老一套”带孩子?

为了找到问题的本质,帮助面临这个问题的家庭,我们首先需要理解,理解父母以及他们行为的成因,最后才能对症下药,让整个家庭走在积极的轨道上。那么问题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我们需要从父母辈的儿童时代说起。

了解中国历史和近现代史的朋友都知道,中国发展迅猛,现在经济日益飞腾。可是,在新中国成立那会儿,中国还很困难,五〇后的父母,很多都是苦过的,经历过磨难的。所以,关心孩子吃没吃饱,穿没穿暖成为了他们的基本诉求。

紧接着,时代开始变化,人民的生活开始得到了有效的发展,同时,人对生活和品质的追求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才有了六〇后的父母,渐渐重视孩子教育问题;七〇后的父母,开始注重孩子的个性培养问题;八〇后的父母,则是关心孩子抗压能力问题的划时代差异。

每一代父母在成长中遇到的遗憾,都不希望再在孩子身上重现。所以,大时代背景下的差异,和每个家庭具体的不同,就出现了养育观念不一样。但是,我们的目的都是希望孩子能绕过当初自己走过的坑。

我们为什么要探究这件事?因为我们需要先与父母辈儿和解,理解他们的出发点,并用实际行动证明,你能让孩子发展的很好。这件事无关对错,但必须正视,找到根源最后解决掉。

面对养育观念的差异,孩子的父母如何从容破局?

我们找到了问题的根源,来自每一代人的世界观塑造和大环境影响,因此我们经常会说“观念陈旧”,体会一下现在很多老年人,智能手机都玩不利索,更何况面对需要日益精细划分的育儿思维?

很多人就会像我朋友的老公那样,夹在孩子和母亲之间无计可施。但其实,家庭教育是一件双向的事情,你不仅要教育你的孩子,你更要渗透性地教育“时代停滞”的父母们,而其中的重中之重,就是清晰地告诉他们,陈旧的育儿手段与观念,会对孩子造成怎样的影响。

第一,老一辈的“纵容”,会破坏孩子的规则意识

贝贝和妈妈正在为一块蛋糕僵持不下,贝贝用哭声提出现在就要吃,而妈妈认为蛋糕是甜食,只有饭后吃才不影响正餐,坚持不搭理孩子“无理取闹”的行为。奶奶看着孩子哭觉得心疼,说:“蛋糕不也是鸡蛋做的吗?也可以当主食,就现在吃吧。”

爸爸妈妈们往往都吐槽老人太“溺爱”孩子,老人觉得现在的父母都太铁面无情,很多小事没必要非让孩子哭闹。

但是这种一人一种教育方式,会让孩子混淆规则的界定,不清楚“我应该听谁的”。规则无法好好执行,培养习惯也就无从谈起。

教育方式的不同,还会让家长的形象刻板化,让孩子学会区别对待。爷爷奶奶看起来没那么讲原则,就可以任性倔强一些;父母总是严厉不通融,乖乖听话就成了表象,心里却不理解这么做的意义。

第二,老一辈“休闲式”的生活习惯,容易限制孩子的认知发展

多多才刚刚上小学,却养成了爱看电视的习惯,一提到做作业就磨磨唧唧,看电视却可以目不转睛。多多爸爸妈妈工作很忙,下班以后也总是会继续伏案工作,明明身边有这样努力的榜样,但孩子却照着老人退休的生活方式去模仿了。

老一辈度过了打拼的年代,现在过着悠闲的生活无可否非,但是孩子们正是培养习惯、为以后打基础的时候,模仿老年人一些过于休闲的状态,就显得不合时宜。

除此之外,老一辈的观念相对陈旧和保守,他们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程度较慢,思维和眼界不太跟得上现在时代的发展。例如,为了节约路费不惜走好几站路,宁愿穿旧棉布衣服也不愿意穿新衣服,家里自己做的东西永远比外面好等。这些生活习惯放在他们这个年龄段,是十分合理的,但却容易限制孩子的认知发展。

第三,对教育目标各执己见,错失培养孩子意志力的良机

对于孩子的未来,每一位家长都有自己的设想。爸爸认为打好文化基础,走遍天下都不怕;妈妈认为有一技之长,更能体现优势;爷爷认为要多户外运动,身体强健才是革命的本钱;奶奶佛系育儿,觉得别太“急功近利”,儿孙自有儿孙福。

在学习的道路上,无论什么知识、技能的学习都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培养孩子的意志力。然而,大人为了证明自己设定的目标更适合孩子,可能会否定正在学习内容的重要性。

这样的争执就让孩子“有机可乘”,为他们懈怠和放弃找到“官方支持”的证据,半途而废的学习经历不利于孩子养成习惯,错失培养意志力的良机。

我们只要能条分缕析地给家长摆事实讲道理,相信大部分的老人还是能接受意见的。当然,实际操作中,需要大家更为谨慎,需要处理地更为细腻一些,不要伤害老人脆弱的自尊心。当我们彼此能够达成共识,找到问题的破局点,接下来就好办了。

应该如何统一观念,培养孩子习惯?

成年人的行为习惯虽然不容易改变,但是一家人统一了教育观念,却还是可以培养出孩子的习惯。

方法一:大人之间设置一个“暗号”,克服教育方式差异

我身边一位同事讲述了她的经历。刚刚请婆婆来帮忙带娃的时候,婆媳俩人也因教育女儿的方式问题产生了矛盾。同事担心时间久了,如果把育儿问题上升到婆媳问题上,就更麻烦了。

最后他们想到的办法是,同事和婆婆商量着一个“暗号”,当同事觉得孩子的一些习惯需要纠正,就会抱着孩子去卧室。婆婆如果看到这个场景,就明白不干扰妈妈对孩子的教育,可以回自己房间打开电视,不去看、不去听外面发生的事情。

这个方式不需要强迫老人改变自己的育儿习惯,却能直接转移老人的注意力,眼不见心不烦,一方面避免两个大人在孩子面前直接起冲突,另一方面也给孩子传递了一个信息:就算奶奶平时很包容,但在关键时刻也会支持妈妈。

在教育方式不同的情况下,可以先约定一个“暗号”,当某一方做出了这个暗号,就提醒另一方:别在孩子面前起冲突。但是,年轻人不一定都是对的,老一辈的观念也不一定都落伍。避开了当场的冲突之后,也要善于沟通,一些育儿的理念也会在慢慢地实践中得到融合。

方法二:调整重心,一个细节改变行为习惯的影响

多多习惯看电视,是因为白天都是爷爷奶奶在照顾,老人家没有别的娱乐项目,强制让老人带孩子的时候不看电视?这样做也不合适。

多多爸爸后来想到一个办法,巧妙地解决了这个问题,那就是把自己的工作台移到客厅里,把客厅的电视移到爷爷奶奶的房间里。

这样一个细节的调整,既尊重了老人的行为习惯,又有效地调整家庭的重心。以前,爸爸独自一个人在书房加班,孩子觉得和爷爷奶奶看电视更轻松,而要做作业和加班一样,是一件辛苦的事情。现在经过一番调整,吃完晚饭这一段时间的重心,十分自然地变成了学习和工作。

想要孩子模仿父母更先进的行为习惯,要让孩子觉得这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如果大人流露出犯难、浮夸的情绪,敏锐的孩子就会本能产生排斥感。调整一下重心,仅仅是一些的小细节上的改变,让习惯的氛围变得不那么做作和夸张,也许能让孩子容易接受得多。

方法三:以孩子为本位,不让教育目标错位

成长目标不一样,其实是价值观差异的体现。我们都希望孩子以后生活美好,但每个大人对美好的定义,可能加入很多个人的愿望,忽略了孩子以后也会形成自己的价值观。

首先,我们可以孩子为本位,也就是说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不要轻易用我们大人自己的喜好或受社会观念的影响去决定。教育的最终目标不应该是我们替孩子做选择,而是让他们以后拥有选择的权利。

其次,在孩子还没有形成稳固、健康的价值观时,我们可以以打基础为主,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别早早地将他们框在一个模子里去培养。爸爸妈妈重视孩子的文化基础或者技能特长学习,老人们希望孩子体魄健康要加强体育锻炼,这些不是对立选项,无论选择哪一种,重要的是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孩子的自控力、意志力都会得到提升。

上一篇:重庆大渡口区第二届教育开放日启幕 重庆首个教育行政部门融媒体中心成立
下一篇:晋江市开展交通安全宣传进校园暨“六守六无创平安 护学护校建文明”平安志愿者服务活动

最近更新未来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