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类APP乱象丛生该出“负面清单”了

栏目:未来教育  时间:2022-12-11
手机版

      暑期来临,很多家长将学习类APP作为孩子的学习工具。殊不知,部分学习类APP“挂羊头卖狗肉”,乱象丛生。比如,有的自习软件成了孩子交友聊天的工具;学习类APP中被插入大量广告,还有些涉黄涉暴的内容。

      所谓学习类APP,首先要保证 “学习”二字,然而很多软件已经跑偏,甚至“忘本”。如同报道中所提到的,有家长给孩子下载了自习软件之后,发现孩子学习成绩直线下降,于是自己体验了一把,发现所下载的软件,“虽然有学习功能,但更像一款休闲娱乐APP,聊天室里更是乌烟瘴气”。

      作为直接面向孩子的APP,需要加强审核,做好服务,而非一门心思“收割”。在第三方投诉平台上,不少消费者称自己在学习类APP上被“免费领取课程”“一元抢课”等宣传语吸引,点击报名后,遭遇了无休止的推销。这其实就是把用户当作“韭菜”,利用未成年人心智不全以及父母在教育上投资不计成本的心理,打着各种幌子先吸引流量,再诱使消费。

      针对学习类APP的种种乱象,依法依规进行规范已刻不容缓。市场经济之下,平台方想赚钱的心理当然没有错,但是淡化学习功能,进行无底线营销,就本末倒置了。相关平台的做法,显然已涉嫌违法违规。我国《广告法》明确禁止涉黄涉暴广告传播,《未成年人保护法》也有相关规定。以未成年人为服务对象的在线教育网络产品和服务,不得插入网络游戏链接,不得推送广告等与教学无关的信息。监管部门应依据现行法律法规,严格执法,对这类APP的责任主体进行规范。

      部分学习类APP肆无忌惮,就是因为缺乏“痛感”。此前,在“扫黄打非”部门开展的专项整治过程中,“互动作业”“小猿搜题”“纳米盒”等20余个学习类APP被查。责令“互动作业”APP停止运营并给予罚款5万元,责令“纳米盒”APP关闭问题板块并给予罚款8万元。应该说,“停止运营”本应具有一定震慑力度,但因准入门槛太低,有的学习类APP被查之后,换个“马甲”就能继续出来牟利。偏低的罚款力度,更使其实际运营者无所顾忌。

      所以,对于学习类APP理应提高准入门槛,对违法违规者加大惩治力度。近日,北京市教委等三部门发文明确,教育移动应用所提供的内容不得有不良信息,不得出现游戏链接和广告等,这也是相关法律法规的进一步明确。今后还应推出“负面清单”,细化相关规定,比如,列出禁止学习类APP设置聊天室、网络游戏、弹窗广告等条款,凡违反者一律下架处理。只有严管加重罚,才能引导APP开发者聚焦主体功能,回归辅助孩子学习的初心。

      本报评论员 王学义

上一篇:IGN 2022年高分游戏汇总:满分仅三款
下一篇:寻人启事的格式及范文图片(寻人启事的格式)

最近更新未来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