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凝聚“匠心” 新华网教育论坛在京举办

栏目:未来教育  时间:2020-12-24
手机版

  日前,由新华网主办的第十一届新华网教育论坛“2020·CIP教育创新大会”在新华网媒体创意工场举办。本届论坛围绕“Creation创新、Interconnection互联、Participation 参与”等维度,聚焦高等教育、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三大领域,研讨教育发展新变革,探讨教育高质量发展之路。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教育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开创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在线教育。“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对教育和学习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更崇高的使命与责任。

  新华网董事长、总裁田舒斌在致辞中表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越是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就越需要发挥教育的作用。他建议:要助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教育事业要更加关注国家所需、瞄准世界前沿,调整优化教育教学理念、学科结构、培养模式,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同时为高质量发展赋能;努力培养时代新人,教育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主线,努力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着力创新教育模式,把握科技浪潮带来的新机遇。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刘川生表示,在高等教育成为国民“基本需求”、成为国民职业生涯“基本储备”的情况下,要实现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发展,不仅要求我们学习借鉴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先进经验,也需要我们深入研究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的特征和规律,更要求我们进一步提高站位、拓展视野,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战略全局的高度,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推动教育事业改革创新,构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高等教育的期盼,满足党和国家事业对高等教育的新需求。

  “振兴本科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需要我们持续发力,久久为功,牢牢地抓住关键环节,扎扎实实地做好每项工作。”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徐青森重点介绍了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三个关键环节。第一,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课程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须向课程建设,特别是课程思政要质量。”第二,大力推进一流专业建设。“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是教与学的交汇点,是高校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对接点,专业强了,高水平的本科教育的四梁八柱就建起来了。”推进专业建设,一是要优化结构,二是提升内涵。第三,加快推进教育教学的方法创新,以学习革命来推进高等教育的质量革命。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发展新阶段,普及化时代如何更好地实现学生高质量就业?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副司长吴爱华说,2020届毕业生就业结果总体稳定、好于预期。“普及化时代,使毕业生顺利走向社会关键在于创新。从精英时代到普及化时代,就业形势以及整个高等教育的使命和目标都是有新发展的。现在很多技能领域非常缺乏人才,比如物联网安装调试员、无人机驾驶员、电子竞技员等。产业结构在调整,社会管理在创新,真正有技能的人才需要加大力度来提升供给。”他表示,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高校要从政策、产业、企业、技能、区域、创业等方面为学生挖掘更多的就业新空间。

  普及化阶段更加呼唤高质量的教育。圆桌论坛环节,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学校长孙宝国,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郑庆华,天津大学副校长巩金龙,围绕《迈入普及化阶段的高等教育》展开探讨。本场圆桌论坛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秘书长王小梅主持。

  怎样办好一所具有商科、轻工特色的高等院校?孙宝国说:“在夯实本科教育质量的具体举措方面,我们除了系统地对课程体系进行适当改革之外,也采取了一些比较有特色的做法,比如大学教育、期末考试。其中,期末考试全校所有同学、所有课程都在文体馆一起考,通过‘千人大考’,学生考出了信心。”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郑庆华认为,在教育评价改革当中,高校要立足三个方面,一是改革教师的“教”,把潜在的真正影响人的灵魂、思想、价值观、人生观的东西凝练出来。二是改革学生的“学”,高阶性、探索性、研讨式的教学是改革“学”当中非常重要的导向。三是改革学校的“管”,可以利用大数据平台来全面地采集分析评价学生的“学”、教师的“教”以及学校各个方面的“管”。“用优秀的人去培养更优秀的人,要进一步深化和落实这个理念。”巩金龙表示,在整个评价体系中,要充分运用好专业或者评估体系,特别是国家级和国际级的认证体系。另外,对于课程、专业和学科建设,要制定高标准、可操作的评价、淘汰和流出机制,形成一个良性、动态的循环。

  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一招,课程思政建设的效果怎么样,关键在教师。教师应该怎样更好地将思政内容融入专业课程中,打造出“金课”?高校应该如何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思政课教师队伍?第二场圆桌论坛中,多位嘉宾围绕《共建课程思政育人大格局》这个主题展开讨论。本场圆桌论坛由新华网教育事业中心内容总监商亮主持。

  中国人民大学副书记郑水泉强调,思政教育和专业课程并不是两张皮。思政教育是专业课程教育的内在部分,要依托专业课程来开展思政教育,而不是把思政教育和课程教育、专业教育割裂开来。他表示,在课程思政方面要打造一批“金课”,因此,要优化课程体系,建设好教材,提高教师开展思政育人的能力,“教师有没有开展课程思政的意识和能力是决定能不能实现课程与思政融合效果的最关键核心要素。”中央民族大学副校长宋敏表示,建设“金课”最终的目标是能够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课程思政不是一门课一门课独立地、小单元地去设计,学校要有一个顶层设计。”为此,中央民族大学打造了思政铸魂工程、文化育人工程、实践育人工程,希望通过这三个工程能够使学校的思政铸魂工程有人文情怀、有生动实践,并基于此系统推进学校的课程思政。“想要提高课程思政的效果主要要解决‘融’什么和怎么‘融’的问题。”在大连理工大学副校长朱泓看来,关于“融”什么,不能用简单的一种模式渗透,有一个原则是专业的内容和思政的内容不能是简单的叠加,因此,案例的挖掘、思政元素的挖掘显得尤为重要。怎么“融”?她认为,“在课程思政设计的过程中,思政的元素要像调料一样进去,只能尝到、闻到,但是看不到,这样才能达到我们想要的效果。”如何理解“课程”“思政”这两个词?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邬小撑认为,“课程”是主渠道,“思政”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要通过讲好故事的方法把两大功能有机结合起来。何为“金课”?在邬小撑看来,它有表现形式和背后的逻辑,从矛盾论角度看,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仍在于教师,教师要有理想信念、有爱国情怀、有学识见识、重视育人的方式方法问题、要严肃活泼。

  新华网教育论坛如今已经走过了11个年头,11年来,新华网教育论坛始终着眼于老百姓最关切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探讨,将传递有效建议给教育改革的决策者、执行者作为自身的职责,为实现教育现代化、建成教育强国履行媒体担当,未来,新华网将继续发挥主流媒体优势,为教育改革发展贡献力量。

上一篇:北京城市副中心“十四五”规划正加紧编制 未来五年什么样?
下一篇: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着力打造教育高地 | 市教育局迅速传达市委全会精神

最近更新未来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