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优化防控十日记:“方舱客”居家转阴,更多人“严阵以待”
“无症状人员今天没有报告了吗?”
12月15日,微信公众号“上海发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每日报告》评论区,一位网友这样询问。
“上海发布”回复,当前,新冠肺炎核酸检测实行愿检尽检的策略,许多无症状感染者不一定参加检测,无法准确掌握无症状感染者的实际数量,国家卫健委自12月14日起已不再公布无症状感染者数据,我市也不再公布无症状感染者数据。
此时,距离上海持续优化调整疫情防控相关措施已过去整整10天。
12月5日零时起,上海市内公交、公园景区等室外公共场所不再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其后数日,上海平稳有序落实落细国家防疫“新十条”, 除养老机构、儿童福利机构、医疗机构、学校(含托幼机构)等有特殊防疫要求的场所外,核酸检测证明、随申码、场所码等具有“疫情印记”的符号逐步淡出人们的日常。
作为“新十条”颁布前两天确诊的新冠感染者,12月6日,赵昀住进了位于上海崇明的方舱医院。两天后的下午,“新十条”在沪落地,他当即提交居家隔离的申请,在转入方舱的第四天如愿回家隔离。
上海崇明花博会复兴馆方舱医院是为数不多的还在运行的方舱。澎湃新闻记者 赵昀 图
在赵昀“转阴”的日子里,更多人“严阵以待”。接受大量科普之后,人们不再畏惧奥密克戎,但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会“阳”、症状会不会严重。退烧药、止痛药和抗原成了“香饽饽”,最近几天在市内绝大多数药店并不容易买到。
老年人和有基础疾病的人群是重点保护对象。在华山医院近日的一场内部交流中,感染科专家张文宏说,接下来将是比较辛苦的一个月,对老人的保护非常关键。医院也要对80岁以上老年病人重点关注,帮助老年人群尽可能安全度过高峰期。
上海各级医疗机构全力迎战,扩容床位、增设门诊、简化流程。一位三甲医院专家认为,当感染人数达到高峰时,医院很难做到阳性和阴性诊疗区域分离。为满足医疗需求,需要感染病毒的无症状和轻型医生坚守岗位,继续为患者服务。
从方舱回家
12月9日,赵昀终于能从方舱回家了。
大巴车外,远处的崇明花博会复兴馆方舱,像一排排温室大棚。这是一处市级方舱,2022年4月投入使用,高峰期曾有2700多个床位。里面从早到晚都是亮的,赵昀戴着口罩与眼罩睡觉。外面很冷,洗漱时手会冻僵,方舱内热烘烘的,“一直很嘈杂,睡不好。”
工作人员在方舱里将出舱人员使用过的物品打包运走。澎湃新闻记者 赵昀 图
赵昀是12月4日开始发烧的。次日凌晨,他接到了疾控的电话,被告知核酸异常,复核后确认感染新冠。在全国疫情防控面临新形势新任务的大背景下,赵昀向居委会提出居家隔离的申请,未能如愿。按照当时的要求,他要被大巴车转运至方舱。
12月6日晚进入方舱时,赵昀已基本退烧。如果身体没有更多不适,隔离在此的感染者不需要服药。护士每天给他们做一次核酸,早上四五点开始采样,当晚出结果。
12月7日,赵昀的核酸还没有转阴,连续多日“走小步不停步”的国内疫情防控政策再次优化调整。
当天下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通知》,提出十条新措施(简称“新十条”)。其中提到,感染者要科学分类收治,具备居家隔离条件的无症状感染者和轻型病例一般采取居家隔离,也可自愿选择集中隔离收治。
在新政策发布之后,上海崇明花博会复兴馆方舱医院还接收了一批阳性患者。澎湃新闻记者 赵昀 图
彼时距赵昀住进方舱还不到24小时。和许多人一样,他希望能尽快回家。方舱内,人们聚集在护士站门口,焦急询问“新十条”何时落地。
等待没有太久。7日晚,上海发布进一步优化调整疫情防控的相关措施,对密切接触者隔离管理方式和来沪返沪人员防控措施作出调整。
新的政策供不会,方舱的工作人员在回答患者们何时能回家隔离治疗的问题。澎湃新闻记者 赵昀 图
8日下午,上海就贯彻落实“新十条”进行通报。其中明确,具备居家隔离条件的无症状感染者和轻型病例可选择居家隔离。赵昀立即提交了申请居家隔离的表格。这天,他的一个朋友也“阳”了,但已经可以选择居家隔离。
审批流程很顺利。居委会首先确认了他并非群租房人口。“有的群租房,一间里六七个人,只有一个卫生间。马桶是最容易传播的。”其次,还要打电话征得他家人的同意。“如果家里有老人、小孩,房子够大,就劝他们分开住,有两个卫生间就更好了。”赵昀所在的新桥居委会工作人员夏治告诉澎湃新闻记者,他们还会教新冠感染者的家人如何进行马桶消杀,带上次氯酸和一次性手套上门,“我们还有志愿者专门处理感染者的生活垃圾。”
12月9日,从方舱离开时,赵昀拍了一张停在方舱门口的大巴车照片,他称自己是“最后一批”,“也算见证了历史”。不过,花博会复兴馆方舱并没有当即清空,有的人在上海没有固定住所,或住在群租房没有隔离条件,也有人怕传染给家人……他们继续留在了方舱。
新政策公布会,不少患者选择出舱回家隔离治疗。澎湃新闻记者 赵昀 图
做不做核酸?
即将慢慢淡出人们日常生活的还有核酸。
早在12月4日,上海就发布相关措施,明确从12月5日零时起,市内公交和公园、景区等室外公共场所不再查验核酸阴性证明。
12月6日零时起,除养老机构、儿童福利机构、医疗机构、学校(含托幼机构)以及密闭娱乐场所(包括KTV、棋牌室、密室剧本杀、网吧)、餐饮服务(含酒吧)场所等有特殊防疫要求的场所外,其余公共场所不再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三天后,上海的密闭娱乐场所、餐饮服务场所也不再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12月13日零时起,除养老机构、儿童福利机构、医疗机构、学校(含托幼机构)等特殊场所外,上海其余场所不再要求查验“随申码”等健康码,不再要求扫“场所码”(含“数字哨兵”)。
上海静安寺某商场门口。本文图片均由 澎湃新闻记者 林子尧 摄
街上的人流一度多了起来,但很快,人们反而因为怕“阳”不敢出门了。“来的人连以前的1/4都没有。”12月15日中午,兴业太古汇的物业相关负责人告诉澎湃新闻。记者询问了一家位于兴业太古汇三楼的西餐厅,那里的服务员说,之前工作日晚上这里的位置也会基本坐满,周末中午和晚上都要排队取号,最近顾客减少,也不需要排队了。
“我们堂食的比以前少。外卖的单子比以前多了,以前一天50、60单,现在70、80单吧。”当天,位于延安中路上的一家馄饨铺店员告诉澎湃新闻,现在,不少人来到店里,也会选择买生食馄饨回去煮。
一些小区内的核酸采样点完成“使命”,宣告不再安排常态化的采样。有的楼组长倡导大家“非必要不做核酸”,最主要就是担心“混管异常”,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上海发布”对此作出回复,从12月15日开始,市民凭健康码显示待复核或者相关短信到采样点就可以做单管检测。
仍有不少群体还在做核酸。比如外卖平台的小哥,仍需要有48小时内核酸阴性证明才能接单。而在兴业太古汇、久光百货等人流密集的大型商场,员工同样要求有48小时核酸阴性证明。
12月11日晚9点,静安寺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常态化核酸点排了约150米长的队伍。“今天周围常态化核酸点都关了,孩子要上学啊,好多公司也有要求的,所以都来这里做。”那里的“大白”告诉澎湃新闻。
排队做核酸的人们。
队伍里多是年轻人和中年人,不少人带着孩子。“我们都是单位要求的呀,48小时,我们是外企。如果单位不要求,我们也不做了。”一对中年夫妇告诉记者。另一位是餐饮店主,“为了我们店不出阳性,我还是会保持48小时核酸。”
上海某“剧本杀”店长李归也保持着做核酸的习惯。”从去年10月份到现在,由于疫情、运营成本等原因,他已经亏损了近二十万元。为了招揽生意, 李归一个个发私信攒局, 眼下他的担心是“人们反而因为更害怕不敢来玩了”,但长远看,他对未来的生意很乐观。
学校和幼儿园仍是有特殊防疫要求的场所。截至12月13日,不少学校仍要求学生“周一返校前一天做核酸,学生凭借核酸阴性报告+健康码返校”。也有学校及时做出调整,建议学生“周一上学前在家做自测”。 按照要求,上海中小学(含中职校)和托幼机构每周一、三、五进行校内核酸检测。学校呼吁校内师生员工做到家和学校“两点一线”,非必要不离开学习生活区域。
什么时候“阳”?
“终于,阴了。”居家隔离两天后,12月11日,赵昀满意地拍下只有一条红线的抗原。按照要求,感染者居家隔离期间加强健康监测,隔离第6、7天连续2次核酸检测Ct值≥35,方能解除隔离。
更多人在等待中焦灼——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会“阳”。
地铁里,戴N95口罩或两层口罩的人多了起来。“我不希望自己无缘无故得感冒。”27岁的莫桑说,已有外地朋友“阳”了,听说了头痛发热等症状,她开始考虑申请远程工作,回深圳老家暂住。
刚刚过去的周末,徐汇区武康庭某画廊不戴口罩来看展的人多了。画廊工作人员宁凝有些担心,她一直没有摘下黑色口罩,“我儿子才11个月。我自己倒无所谓,抵抗力强不怕的。主要怕小孩发高烧。”
年底临近,有人打算把没有用掉的年假休完,但不知道可以去哪里,“如果旅途中阳了只能关在酒店,回老家又怕传给老人。”
越来越多的消息从四面八方涌来,已经迎来感染高峰的北京有不少人分享“阳过”的经验,发烧、喉咙痛几乎成为“标配”;而在缭绕烟火气的广州,主动说自己中招的并不多,这也让人们对两地流行毒株增加了更多讨论。暂未进入感染高峰期的上海,人们想象着自己可能会与奥密克戎发生怎样一场“遭遇战”。
对赵昀来说,“阳”的滋味并不好受。“我是12月4日周日晚上开始发烧的,赶紧吃了泰诺。睡到第二天,很难受,身上酸痛无力,真的很疼,烧到了38.8 ℃,嗓子会非常疼。到了星期二,中午,烧差不多退下来了,37.1℃。”出现症状的头两天,他一直在吃退烧药,为了缓解喉咙痛,他也一直在吃润喉糖。“非常有用,建议备一盒。”他对记者说。
还没有感染的人们四处买药,希望新冠症状出现时自己能好受一些。“我们现在只要接到药店的单子,心里就会咯噔一下,因为基本上都会‘卡餐’。”上海宝山大华站的外卖小哥吕川南告诉澎湃新闻。上周四他去药店取药的时候,至少有10个外卖小哥在等着取药。
外卖小哥。
12月11日,吕川南一共送了49单,其中7单涉及送药。他发现最近有不少药店的预订单,就是客户半夜下单,药店打烊关门了,只能一早等药店开门再给客户送过去。
“无药可卖”是药店最犯难的事。12月13日晚,记者打电话询问了静安区、虹口区、宝山区、松江区等全市多家药店,一些常被提及的感冒药、发烧药、止痛药已经售罄。
“抗原没货了,您周四再来。”闵行区罗香路的汇丰大药房营业员举着电话对着顾客喊道。他表示,各类新冠相关药品一周前已售罄,仅12月5日当天,布洛芬就卖了30多盒,目前还没有到货。
“我去哪找药啊,我亲戚朋友都找我要药,我自己都没有。” 浦东新区花山路益丰大药房的店员说,他们也在等待着新一批药品到来,时间从周一拖到周三,又说是周四,不知道能否如约而至。
“会到的量也很少,布洛芬和感冒灵只有四五盒吧。”徐汇区法华镇路国大药房的营业员告诉澎湃新闻记者。
专业药师一遍又一遍给予科普。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药学部副主任药师黄国鑫表示,市面上如果买不到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也不要紧张。对于发热病人来说,如果体温没有超过38.5℃,建议还是用物理降温。
黄国鑫还建议,一般情况下,一个家庭只要准备一盒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就够了,“你囤在那里的话,肯定也是用不完的,然后因为你买的过多,会导致浪费,也会让一些真正需要的患者买不到,建议大家理性购买。”
重点保护对象
越来越多的人在心理上做好了准备。
“我不怕感染,主要想等它成为一个普遍现象了再得,不想当头几批。”上海白领吴晓告诉澎湃新闻。现在,日常中午去单位食堂就餐的她会点外卖拿到工位上吃,公司开会也避开了已经出现过阳性患者的楼层。
“我也不怕,我想过年前就得,阴了再回去。我怕传染给爷爷奶奶,他们70岁了。我爸爸有心脏病,做过支架手术,我最担心他。”坐在她对面的丁瑞也闻声说道。她们都还戴着和过去一样的口罩,只是自进公司大楼不查验核酸码后,已经连续多天没做过核酸了。
老年人和有基础疾病的人群成了重点保护对象。
“我父亲78岁了,身体不是特别好,有过两次结核病史,现在也经常咳嗽。”在外贸公司工作的秦韬与父亲同住在东安路小区。由于工作原因,他需要经常从上海前往外地出差,“我怕哪一天突然阳了,主要担心我父亲。”
在华山医院近期的一场内部交流中,感染科专家张文宏建议,对家里老人的保护,除了打疫苗之外,最近子女去看望老年人时要佩戴好N95口罩;告诉老人这段时间内不要去跳广场舞、搓麻将、聚集聊天。
张文宏说,接下来将是比较辛苦的一个月,对老人的保护非常关键。医院也要对80岁以上老年病人重点关注,帮助老年人群尽可能安全度过高峰期。
相关统计显示,截至2021年底,上海2500万市民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542.22万人,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83.88万人。多位专家持续呼吁老年人接种新冠疫苗。中国工程院院士陈赛娟指出,截至2022年11月14日,在上海地区60岁以上人群中,只有46.19%完成3剂疫苗接种,有关研究则显示,老年人群恰恰是最应接受疫苗接种的新冠重症高危人群。
静安寺地铁站
有的老人更加小心翼翼。静安寺地铁站的安检员邵寻发现,这几天迎面走来的人都“开心了”,更多老人额外加强了防护,“有的(老人)会戴护目镜、N95口罩。”
原本喜爱招待亲友出行的楼耀福与妻子决定近期“非必要不出门、不聚集”。家中的抗原与常备药充足,为了避免交叉感染,他们“非必要不核酸”,“我和妻子已经70多岁了,当然不希望被感染。”
也有的老人需要继续引导。12月11日,在新桥居委会工作的夏治告诉澎湃新闻,“新十条”出台前,有些老人会悄悄给居委打电话,说哪个邻居看起来阳了,哪个邻居要被接走,“有的老年人见到有阳性患者的楼都绕道走。”
夏治坦言,在60岁以上老年居民接近六成的静安某老小区,科普防疫并不是件轻松的事,但每栋楼的“楼长”会按指标完成老年人的科普工作,“比如N95口罩,我们会告诉老人,要摁住鼻子上的棉片,不要露出鼻子,戴在下面是没有用的。有个老太,80多岁,按照我们普及的方法,比如手部消毒、戴口罩,就住在患者的楼上,至今都没有阳。”如今,该社区老人的第一针疫苗接种率已达88%,夏治说,他们还在努力说服更多老人接种疫苗。
但这并不能完全杜绝感染。“老人喜欢热闹,喜欢去菜场。还有一个65岁的,上周五(12月9日)去唱卡拉OK,回来阳了。”夏治观察,老年人恢复起来比年轻人要慢一点,通常青壮年需要四到五天,他们需要七八天甚至更久。
医院全力迎战
医院被视为守护健康的“最后一道防线”。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12月9日晚8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发热门诊前,排队等待就诊的市民当中,有人从当日下午两点开始排队,等候时间已超6小时。
12月12日,北京市卫健委副主任李昂在当天举行的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当前北京疫情仍处于快速扩散蔓延趋势,医疗服务在短期内面临较大的压力。以12月11日为例,北京发热门诊就诊患者2.2万人次,是一周前的16倍。北京正通过扩容发热门诊、强化院前急救、完善分级诊疗、建议居民合理用药等措施应对压力。
中疾控前首席科学家曾光近日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指出,在病人大量增加的情况下,北京市及时出台了紧急应对措施,医护人员中无症状感染者、轻症患者坚持上岗,如同战争时期“轻伤不下火线”。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发热门诊24小时运行,做好中、重度患者的诊疗和抢救工作。
千里之外,上海各级医疗机构已经准备好迎接一场硬仗。
澎湃新闻记者了解到,上海市民前往门诊就医需查看48小时核酸检测结果。全市各医疗机构门急诊已普遍开辟缓冲区域、隔离病房,划分核酸阳性、阴性诊疗区域,通过多种举措优化流程提升接诊能力。截至12月13日,各医院秩序平稳,暂未出现“排长队”等就诊现象。
仁济医院门急诊办公室负责人樊翊凌告诉澎湃新闻,针对轻型和普通型患者,以东院区为例,他们已将原有的2个诊区扩充为4个诊区,同时医院也简化了就诊流程,缩短发热患者等候时间。
长海医院也配合调整了开药剂量。”以前开药通常是3天剂量,现在将处方剂量调整到10天。”12月10日,长海医院急诊科主任王美堂告诉澎湃新闻,急诊筛出的阳性感染者从此前每天2、3个上升到大约10个。
急诊是医院急重症病人最集中、病种最多、抢救任务最重的地方。在长海医院急诊大楼,急重症患者无需核酸检测证明可第一时间送入抢救,同步完成快检快筛。病情稳定后,阳性患者可从急诊分流到医院新开辟的隔离病房,阴性患者则转入正常病房。
疫情“风暴”已暗流涌动。“根据数学模型推算,我们都迟早要感染的,最终的人口感染规模可能在80%-90%左右。”一名上海三甲医院医生告诉记者。
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钟鸣看来,可以预见今后一段时间新冠感染者会很多,可能会有更多人前往医院就诊,医院要做好足够的警惕,“虽然患者重症率大大降低了,但我们预见到未来感染者基数大大增加了,这就使得最终的重症患者绝对数量不一定很小。”
他还表示,这个时候需要大家真正做到齐心协力,共同度过可能在几个月里出现的感染高峰,咬牙坚持过去,之后疫情会逐渐平稳,社会生活将归于正常。
上海某三甲医院专家告诉澎湃新闻,自12月12日起该院医护人员已不再进行每日核酸监测,将全力保障医疗岗位的需求。
另一位上海三甲医院专家认为,当感染人数达到高峰时,医院很难做到阳性和阴性诊疗区域分离。为满足医疗需求,需要感染病毒的无症状和轻型医生坚守岗位,继续为患者服务,“阳性医生看阳性患者,阴性医生看阴性病人,也是有可能的。”
(文中夏治、李归、莫桑、吴晓、丁瑞、秦韬均为化名)
最近更新未来教育
- 打通通关“最后一公里”,青岛海关助力即墨服装产业发展擦亮“针织名城”名片
- 「人社日课·10月20日」试用期未签劳动合同,劳动关系成立吗?
- 还没入学就做课题?大工这波操作很有“未来感”!
- 宜都荣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
- 海报时评丨口碑是“好客山东”最好的名片
-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丨喜看豫东好“枫”景——商丘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
- “以每一位学生成长为中心”培养创新型人才
- 新电商赋能开启“数智新时代” 数字化平台从业者达2.4亿人
- 绿色航空制造业发展纲要发布 相关产业链迎重大发展机遇
- 上海宝山180米、150米超高层项目已开工,轨交江杨南路站将建地铁TOD
- 做细做实“三个强化” 提升老干部归属感、幸福感、使命感
- 68所网络教育都有什么学校 网教有什么优势
- 26岁女孩咳嗽咳痰,以为是感冒,没想到是心脏出了大问题,万分凶险!
- 湖南怀化:房企可给予备案价下浮20%优惠 公积金贷款金额提升至60万
- 自学考试考籍办理要求是什么?
-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区块链技术应用赛河北保定开赛
- 银龄教师发展 提质增量为要
- 科德教育三季度净利润增58.2%,中昊芯英已成参股公司
- 紧密团
- 福建省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向好 前三季度全省投资同比增长3.0%
- 上海已步入重度老龄化阶段!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553.66万人 占户籍总人口的
- 相聚医圣故里,感受仲景文化,探析交流医药零售发展新挑战
-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 是新生,也是新市民!这所大学的始业教育别样精彩
- 计划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