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雁画法步骤图解

栏目:未来教育  时间:2023-01-02
手机版

  雁的速写画法用长锋羊毫破笔,按照结构,连皴带勾。1.先画近处一翅上部,再画远处一翅上部,继而画飞羽。2.翅下画腹部、腿部、尾的下腹羽。3.画头与颈,并连胸与身体。4.画嘴与脚,最后加画羽毛纹理。这种破笔勾皴法,线条乱而不乱,取其乱头粗服的自然美。↓↓↓

  

  站立芦雁的写意画法笔宜大不宜小;用墨开始时宁湿勿干;画翅尾时宁干勿湿。↓↓↓

  

  游水芦雁的画法↓↓↓

  

  飞翔芦雁的画法↓↓↓

  

  边寿民芦雁图原图↓↓↓

  

  边寿民画雁步骤解析步骤一:先画芦苇,以画竹之法画苇。↓↓↓

  

  步骤二:画头颈。↓↓↓

  

  步骤三:颈后加背。↓↓↓

  

  步骤四:背后重墨画翅的飞羽并加尾。↓↓↓

  

  步骤五:画嘴、眼。↓↓↓

  555电影网

  步骤六:加足、蹼,最后有淡赭加几笔泥地。↓↓↓

  

  临《边寿民芦雁图》完成稿。↓↓↓

  

  

  古代文人喜爱借物抒情,来表达自己的情操和精神境界。尤其是宋代以来,在讲究形态美的同时,更多的是表现作品的内涵、画外之意。鸿雁入画,由来已久,是中国画的传统题材。历代的诗人、画家留下了许多表现鸿雁飞、鸣、食、宿的作品。五代黄筌、徐熙,宋代崔白,元代王渊,明代林良、吕纪等均有画雁之作。清代产生了一位以芦雁自命、以画雁名世的杰出画家“扬州八怪”之一边寿民。边寿民的《芦雁图》是典型的文人派画风、文人画笔法。

  

  边寿民(1684-1752),江苏山阳(今淮安)人,秀才,清代画家。初名维祺,字颐公,又字渐僧、墨仙,号苇间居士,晚年又号苇间老民、绰翁、绰绰老人。一生工诗词(为当地“曲江十子” 之一,著有《苇间书屋词稿》、《苇间老人题画集》一卷),能书(《淮安府志·人物》本传称其书法钟太傅)善画,花卉翎毛,均有别趣,尤以泼墨芦雁,驰名于江淮;画意粗豪、苍浑、飞鸣、潜动、食宿,曲尽其态;并以墨竹法写芦,疏而遒劲,间作山水,鳞介之屑,亦有意趣。其一生善画芦雁,芦雁倾注了其一生的心血。与芦雁有关的画作,堪称思想性与艺术性的代表。传世芦雁作品形式众多,有《芦雁图》册、《芦雁图》轴及《芦雁图》手卷等。

  

  欲将自己的人生以实际行动寄托鸿雁,边寿民于乾隆元年(1736年)建成了苇间书屋。此书屋位于淮安旧城东北隅梁陂桥附近,四面环水,芦苇丛生,人迹罕至,却有往来雁群停留栖息。秋季,秋水澄碧,芦花冷白,蓼花透红;有屋数楹,还有专供绘画的小亭,专设玻璃窗户,观察鸿雁飞鸣、食宿、游泳的情态,得造化神机,创用泼墨法绘画鸿雁,寥寥数笔,就能勾画出鸿雁的千姿百态,以至人称“边芦雁”。正如他自己曾说过的:“自度前身是鸿雁,悲秋又爱绘秋声。”达到了“雁我两忘”的境界。

  

  苇间书屋先后有6位画家为之绘制《苇间书屋图》,50位文士为之题咏。金农调侃地说:“三分水,一分屋,菰芦声,秋雨足。中有人,媚幽独。时高吟,沧浪曲。破毛禽,晚争浴。画出来,黛五斛。”。郑板桥笑谓“边生结屋类蜗壳,忽开一窗洞寥廓”。雍正七年(1729年),他的《瓶梅图》震惊画坛,一时名流过淮,咸造访之。曾有4幅作品被雍正帝收藏。郑板桥赞扬 “画雁分明见雁鸣,缣缃飒飒荻芦声。笔头何限秋风冷,尽是关山别离情”。

  

  边氏芦雁图形象生动,造型极为准确,摆脱了前人繁细的表现手法,删繁就简,形神兼备。他认为“画不可拾前人,而要得前人意”。并根据纸墨的特点,大胆落墨,显示了其绘画上的深厚功力。寿民用写竹法绘芦苇,浓淡、枯润、疏密兼而有之,多以赭墨绘滩头、芦苇,雅淡有致,深得“遗貌取神”的妙趣。后有擅长芦雁的画家,如薜怀、程璋等人,皆仿“苇间居士大意”,可见其对后世影响之深。

  

  

  

  

  

  

  

  

  

  

  

  

  

  

  

  

  

  素材摘录自《怎样画芦雁》,李建章著,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年出版,节选网络共享内容仅供参考,如需深入学习,请从正规渠道购买正版图书!

  

上一篇:教育部新规“9月起中小学生要学做饭”引热议,你怎么看?
下一篇:乖乖听我的话吧!妈妈,请让我轻轻松松的爱你

最近更新未来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