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纷呈的2013年中国航天活动

栏目:未来教育  时间:2023-01-05
手机版

  2013年,我国航天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高分、遥感、通信、试验、实践等卫星的成功发射,广泛服务于我国国计民生、技术试验、科学实验等等领域,并带动了电子信息技术、材料科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天宫1号与神舟10号载人飞行任务的圆满完成,进一步巩固了我国空间交会对接技术,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战略目标取得了重大阶段性胜利;嫦娥3号任务的圆满成功,首次实现了我国航天器在地外天体软着陆和巡视勘察,标志着我国探月工程第二步战略目标的全面实现,树立了中国航天事业新的里程碑。

  1 人造卫星捷报频传

  2013年3月初,我国研制的委内瑞拉遥感卫星1号正式完成在轨交付。这是中国航天出口的第一颗在轨交付的遥感卫星,实现了我国遥感卫星出口零的突破。

  2013年4月26日,我国成功发射了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的首发星高分1号卫星以及3颗微小卫星,首次实现我国 “一箭四星”发射。高分1号是我国首颗设计寿命大于5年的低轨道遥感卫星,最大特点就是实现了高空间分辨率与高时间分辨率的最优组合,其空间分辨率可以达到2米,只需4天就能把地球完整地看上一遍,因而对国计民生具有重要作用。

  2013年5月2日,我国成功发射了中星11号卫星。该卫星采用东方红4号卫星平台,装载了45台转发器,有效载荷功率8477瓦,发射重量为5234千克,是我国目前自研民商通用卫星中转发器数量最多、载荷功率最高、重量最大的通信卫星。

  2013年7月15日,我国成功发射了实践11号的05星。该卫星主要用于开展空间科学和技术试验。

  2013年7月20日,我国以“一箭三星”方式成功发射了创新3号、试验7号和实践15号技术科学试验卫星,它们主要用于开展空间碎片观测和空间机械臂操作等空间维护技术科学试验。

  2013年8月21日,实践9号A、9号B新技术试验卫星在北京举行交付仪式。它们在轨取得了中国航天技术多项第一,例如首次验证了卫星编队建立与保持技术,为中国小卫星和微小卫星发展拓展空间;首次实现了电推进等核心部组件在轨试验,为大幅提高卫星性能和寿命可靠性奠定基础。

  2013年9月2日、10月29日、11月20日,我国分别成功发射了遥感卫星17号、18号、19号。它们主要用于科学试验、国土资源普查、农作物估产及防灾减灾等领域。

  2013年9月25日,我国用“快舟”小型火箭成功发射了快舟1号小卫星。该小卫星主要用于各类灾害应急监测和抢险救灾信息支持。

  2013年9月23日,我国成功发射了第3颗风云3号气象卫星。该卫星是我国第2代极轨气象卫星的第1颗业务星。

  2013年10月25日,我国成功发射了实践16号卫星。该卫星主要用于开展空间环境探测和技术试验。

  2013年11月25日,我国成功发射了试验5号卫星。该卫星主要用于开展空间技术试验和环境探测。

  2013年12月9日,我国用长征4号乙B火箭发射中巴合作研制的资源1号的03星时,因火箭故障,卫星未能进入预定轨道,中巴双方有关专家正在分析故障原因。

  2013年12月21日,我国成功发射“玻利维亚通信卫星”。该卫星是玻利维亚拥有的第1颗通信卫星,采用东方红4号卫星平台,装载了30台转发器。这是我国航天向国际用户出口的第5颗国产通信卫星。

  2 载人航天再铸辉煌

  2013年6月11日,我国成功发射了神舟10号载人飞船,将男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和女航天员王亚平送入天宫1号目标飞行器组成。

  神舟10号总共完成了四大任务:一是为天宫1号提供了人员和物资天地往返运输服务,进一步考核了交会对接技术和载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的功能性能;二是进一步考核了组合体对航天员生活、工作和健康的保障能力,以及航天员执行飞行任务的能力;三是进行了航天员空间环境适应性和空间操作工效研究,开展了空间科学实验和航天器在轨维修等试验,首次开展我国航天员太空授课活动;四是进一步考核了工程各系统执行飞行任务的功能、性能和系统间协调性。

  在天宫1号实验舱内进行的太空授课是天宫1号与神舟10号任务最大的亮点。此次太空授课由航天员王亚平担任主讲,聂海胜辅助授课,张晓光担任摄像师,地面课堂设在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在太空授课中,航天员们分别进行了质量测量、单摆运动、陀螺、水膜和水球共5项太空科学实验,展示了失重环境下物体运动特性、液体表面张力特性等物理现象,并通过视频通话形式与地面课堂师生进行了互动交流,从而加深了青少年对质量、重量以及牛顿定律等基本物理概念的理解,在全国乃至全球都产生了较大影响。

  另外,神舟10号航天员对天宫1号进行了在轨维护,拉开了我国航天器在轨维修的序幕。神舟10号飞船和以前“神舟”飞船飞行的最大区别是首次进行了应用性飞行和绕飞,为我国未来空间站的建造储备了技术、奠定了基础。

  在圆满完成预定任务后,神舟10号航天员于6月26日安全返回地面。他们共在太空生活和工作了15天,这是目前我国载人航天活动时间最长的一次,也是我国航天员承担各类任务最多的一次。此次任务完成后,我国载人航天三步走的第二步第一阶段就圆满结束。

  2013年10月31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对外正式发布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标识及中国载人空间站、货运飞船名称,其中载人空间站命名为“天宫”,核心舱命名为“天和”,实验舱Ⅰ命名为“问天”,实验舱Ⅱ命名为“巡天”,货运飞船命名为“天舟”。

  3 空间探测名扬四海

  2013年1月18日,嫦娥2号月球探测工程被授予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嫦娥2号升空后全面实现既定的六大工程目标和四大科学探测任务。随后开展4项拓展试验,其中包括受控从月球轨道出发飞往日地拉格朗日2点和飞往图塔蒂斯小行星,首次实现中国对小行星的飞越探测,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对图塔蒂斯小行星近距离探测,使中国成为世界第4个探测小行星的国家。

  2013年12月2日,我国用长征3号乙改进型火箭成功把嫦娥3号落月探测器直接送入地月转移轨道。12月14日,嫦娥3号在月面软着陆,首次实现了我国对地球以外天体的软着陆。12月15日,玉兔号月球车与嫦娥3号着陆器分离,踏上月面。12月15日,嫦娥3号着陆器与玉兔号月球车互相拍照,它标着着嫦娥3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使我国成为世界第3个掌握落月探测技术的国家。及世界第2个掌握无人月球探测车技术的国家,从而在世界探月第二集团中处于领先地位。

  嫦娥3号任务突破了月球软着陆、月面巡视勘察、深空测控通讯与遥操作、深空探测运载火箭发射等一系列关键技术,实现了七大创新;研制、发射和运行了月球软着陆探测器和巡视探测器,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在月球同时开展就位探测和巡视探测,在世界上首次使用了极紫外相机、月基光学望远镜和测月雷达3种科学探测仪器,首次实现了我国航天器在地外天体巡视探测;首次实现了对月面探测器的遥操作;首次实现了探测器在极端温度环境下的月面生存等。这些使我国航天技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有力地推动了空间科学研究的进步。

  嫦娥3号正在完成“观天、看地、测月”三大科学任务,从而帮助我国更加准确、更加直接地了解那个神秘美丽的月亮。

上一篇:什么是健康食品?什么是垃圾食品?都江堰市食品安全科普走进幼儿园
下一篇:金坛上百名家长幼儿园门前排队三天三夜 甚至全家出动

最近更新未来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