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区房“上山下乡”,教育强制集中,农业教育还有出路吗?

栏目:未来教育  时间:2020-12-30
手机版

为给孩子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古有孟母三迁,择邻居之。在现代社会,家长则挖空心思研究学区房,穷几辈人之力,把孩子送入名校。教育,已经变成中国老百姓亟待解决的民生问题。随着社会发展,有一个群体的教育问题渐渐凸显出来,那就是农村孩子的教育问题。

上世纪90年代末,农村教育建设加速,每个行政村都有属于自己的小学,每一个镇上都有一所或两所中学,学校是新盖的小楼,白白的砖墙、窗明几净,每个班上有四五十名孩子。

十多年时间过去,曾经庄严的学校凋敝不堪,有的一个村上所有的年级加起来,可能只有一二十个孩子。不少孩子选择去十多公里外的城里读书,而父母为了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不得不在学校周边租房、买房。

如今,农村教育资源强制集中,被房地产"绑架",孩子们面临着上学难、上学远、上学贵的困境,让人不禁担忧:农村教育还有出路吗?

农村城镇化背景下,撤点并校

农村教育问题的困境,随着农村劳动力迁移、农村空心化加剧,而变得越来越棘手。2000年以后,农村出生人口大幅度下降,以前建设的学校出现了教育资源过剩的现象,村上建的小学没有生源。

所以政府推行了"撤点并校"的政策:"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试图重新整合农村教育资源,把优质的师资力量向城市倾斜。

不能否认,撤点并校在政策上有必需性,保留下来的学校有了更好的教育资源和升学率,也缓解了当地财政的压力。光从政策本身来看,似乎没有弊病。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某些地方政府过于追求效率,做出一些粗糙和非理性的判断,忽视当地的实际情况,让撤点并校政策出了种种问题,被社会所诟病。

从2000年到2010年,中国农村的小学几乎减少了一半。实地去了解的话,会知道撤点并校给农村家庭带来的苦痛。去城里走读的农村家庭,要承担房租、生活费等一大笔家庭额外支出,还要减少一个劳动力陪孩子读书。

这对本就不富裕的农村家庭,是雪上加霜。而更贫困的农村家庭,没有条件去镇上读书,可能面临辍学。

撤点并校过度,孩子们上学越来越远、上学越来越难、越来越贵,甚至辍学率有所升高。出现在新闻里的云南昭通冰花男孩、甘肃校车安全事故等,都是这一政策背后受影响的孩子们。

上学越来越远,学校完善合理的寄宿制和校车接送制度,在我国远远没有建设完备。国家面积广大、各地情况复杂,短期内教育部门无法全面监管到位,任由地方各自发挥,必然会良莠不齐,受害的还是最偏远、最穷困地区的孩子们。

为了避免上面的问题,在辽宁、江西一些地方,政府早年间提出了"学校进城"的策略,企图用城镇化的手段解决农村教育问题,顺带拉动地方房地产行业。但这究竟是给了农村孩子受城市教育的机会,还是再度让弱势的农村群体受一次不公平的打压?一个锦囊妙计,还是一个馊主意?令人困惑不解。

学校进城 "学区房",从城市流传至农村

"学区房"似乎是中国房地产行业发明的衍生品,为提高房子的价值,把房地产和教育资源捆绑在一起。撤点并校的政策,让教育资源集中在城镇或城市里面。

现在,学区房不再只是大城市里才有的概念。

在三四线城市、小县城也开始流传这个概念。农村孩子因为上学太远,一些家长不得不在学校附近租住,经济条件好一些的会在城里买一所学区房。小县城的房价,随着"学区房"的包装,蹭蹭上涨。当地知名中小学附近的学区房,十分走俏,价格高出市场价许多。

有一个奇怪的现象,经济发展得越慢的地方,房价分化越大。而这个分水岭就是学区房。一般购置县城房产的人,只是为了住家或者改善,但是学区房将房子价格硬生生翻了数倍。

农村人去城里买房,不是因为钱多投资,也不是因为他们喜欢在城里生活,仅仅是为了城里的教育资源,用一辈子的积蓄来买单!而这些教育资源,本来应是每一个中国孩子都享有的权利。

教育和房地产结合的产业化,扼杀了教育面前人人平等的机会,影响了一代人的价值观。特别是穷人、农村孩子,他们从本质上失去了平等获得教育资源的机会。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教育学家杨东平的观点认为,学校进城导致的教育缺失,会让更多的农村人被边缘化。

从房地产行业的角度来看,为学区房买单的农民,是城镇楼盘库存的接盘侠。对地方教育来说,靠"学校进城"政策,一刀切解决农村教育问题,无异是一种饮鸩止渴的行为。

农村教育究竟去向何处?

教育资源越来越像城市集中,农村教育正在逐渐消亡。城乡发展的不平衡,让农村快速衰败。长期以来各种公共政策、公共建设都以城市为中心,公共教育资源配置有不合理性。

但在中国,约有五亿多农村人口,占到总人口数量的40%左右。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在国家现代化的道路上,农村现代化是重中之重的环节。

这样的背景,让人产生疑问:当前的教育重心是否应向农村人口倾斜,快速补足短板?农村的现代化,农村教育的现代化,一定要把孩子赶到城里去上学吗?农村教育到底去向何处?

向往做乡村教师的马云,曾对解决乡村教育问题提出了建议:"乡村教育资源不整合,小的学校不合并,乡村教育就没有出路。"

但是,结合前文的分析,可以看出精细化整合乡村教育资源、完善学校寄宿制度,只是解决农村教育问题的一个方面,却不是关键所在。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在于振兴新农村,让城乡和区域经济均衡地发展,让农民享受国家现代化的成果,有活力、有尊严、有生活质量。

另一方面,在于加强农民在农村教育上的话语权。20世纪上半叶,陶行知说在中国农村要普及教育,一要便宜、二要方便、三要实用,这一观点,至今看来仍然适用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未来的农村什么样,关键在于我们今天把农村孩子培养成什么样。

总体来说,农村教育首先是解决基础教育的问题,不能损害公民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其次,从国家政策来说,要为农村教育建立新的基础机制,从资本、资源、人力和技术上,向农村倾斜。

从财政上来看,中央政府对乡村教育的拨款,要多考虑教师工资、各类教学课程支持等弹性因素;从教育资源灵活配置上看,引导市场资源进入乡村教育领域,让课外补习机构、教育新技术机构落户乡村,为不同阶层的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教育。

这一切都做到位了,才能让城市和农村的教育资源更加均衡。但不能消除城乡文化不可逾越的鸿沟,农村人和城里人之间依然是不可打通的壁垒。

那么,农村教育的出路究竟在哪儿?个人认为,农村教育应与城市化教育区分对待。在中国农村,有很多当地特色的农耕文化,被现在的教育系统摒弃。

现在的教育体制,成就的人才是为国家工业化、城市化准备的劳动力。思考农村教育问题如何解决时,我们应该把眼光放在农村。农村产业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农村教育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一方面,了解当地乡村建设的进程,针对性的设置学科,培养出高质量的农村建设型人才。为在未来让农民职业化做准备,既要了解农业现代化,又要懂技术善经营,这样才能满足农村未来产业发展的需求。

另一方面,吸引有先进办学条件的民办培训机构,让农村教育个性化,多样化,地域化。但这些,是在实现基础教育城乡平等的前提下,再去考虑的,不可因噎废食。

只有这样,农村文化和农村教育才能从根本上复兴起来,城市和农村之间良性互补,二者互利互惠。农村人不会生来自卑,不会为了改变命运走上无比艰辛的求学道路,城乡教育一体化不会变成没有精神内核支撑的空架子……

上一篇:39岁伊万卡晒童年照!女神当年居然是小胖妞,五官美得像洋娃娃
下一篇:“娃哈哈”公主宗馥莉:38岁身家四百亿,拥有大长腿却未谈过恋爱

最近更新未来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