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管理”专业你了解吗?各地高校教育与人才培养情况盘点看这里

栏目:未来教育  时间:2023-01-12
手机版

  自2019年教育部新增审批本科专业“应急管理”专业、2020年国务院学位办发布通知决定推进部分学位授予单位自主设置应急管理二级学科后,应急管理教育和人才培养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国内各高校应急管理学院、应急管理有关专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加强应急管理学科建设正当其时。高校的应急管理相关专业课程设置情况、师资队伍建设、升学就业前景如何,存在哪些短板,未来发展趋势如何……围绕这些话题,本报汇总梳理了高校应急管理教育和人才培养情况,对部分高校应急管理院系和业内人士进行采访,陆续刊发相关报道。

  

  暨南大学应急管理学科建设探析

  致力建设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广东具有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毗邻港澳的区位特点,对培养应急管理人才、加强应急管理学科建设提出了迫切需求。暨南大学在2009年率先在全国高校成立了应急管理学院,逐渐形成本、硕、博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暨南大学作为最早开设应急管理专业、培养应急管理人才的学校,在实践中遇到了许多问题,学校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中不断摸索和改进。

  

  今年9月,“应急管理实践技能提升”课程中,学生在消防救援站参观学习,并体验登高平台消防车作业。明确人才培养定位

  应急管理专业具有多学科交叉的典型特征。暨南大学在专业创办之初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把应急管理人才仅定位为突发事件发生后的一线处置人才,结果,多学科交叉变成了“大杂烩”,导致学生对应急管理专业知识什么都学一点、什么都不精通,存在“蜻蜓点水”的问题。

  直到2014年,学校明确了“公共管理与应急管理融合发展”的人才培养思路,把应急人才区分为一线救援处置的操作性技能型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综合管理和指挥人才,形成了稳定的理念:一线救援处置的操作性技能型人才主要由职业技术学院培养;高专业性、高技术性的专业技术人才主要由行业专科学校或院校的理工学科培养;应急决策指挥和综合管理型人才主要发挥综合性大学公共管理专业优势来培养。

  暨南大学应急管理学院经过多次修改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了高层次、综合管理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形成以综合管理知识与能力培养为主、复合兼修专业技术和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编写首批学科教材

  应急管理学科和安全技术与工程专业有较大差异,早期应急管理学科没有适合的教材成了突出问题。在探索中,暨南大学逐渐认识到,应急管理是一门多学科交叉渗透与融合发展的学科。从管理的对象来说,它包含了各类风险和突发事件的管理,需要研究致灾因子、致灾环境和致灾结果之间的内在关系和规律;从管理的过程来说,它又包含了事前预防、事发监测、事中处置、事后恢复重建和总结评估的全过程。应急管理的多学科性特点,并不等于各种专业的简单拼凑。

  据此,暨南大学着手编写并出版了国内第一套应急管理人才培养的教材,反映各学科专业知识交互融合,构建了新的知识结构体系,解决了学科建设初期没有相应教材的问题。

  形成稳定的培养方式

  根据应急管理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暨南大学在学科建设上进行了如下探索:以思政为引领,树立应急管理人才培养理念,将道德教育与业务能力培养结合,把思政教育落实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以“三维三群”课程体系为基础,构建复合型知识和能力结构。学院构建了以“价值维度、能力维度、管理知识与专业技术维度”为指引,思政课程群、能力课程群、管理知识与专业技术课程群为核心的应急管理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以优化师资队伍为抓手,创造实现培养目标的主体条件。“引培结合”,从国内外知名高校或科研机构引进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救援等领域知名学者,优化师资队伍结构;鼓励教师到实践部门挂职锻炼、承接政府委托项目和担任咨询专家,促进专任教师既懂理论又精实践。坚持“专兼融合”,聘请实践部门的领导、专家、业务骨干作为兼职教师进入课堂,与专任教师共同授课。

  搭建协同育人平台,多元互动培养人才。强化政府及部门、社会组织、企业、高校的协作互动与资源共享,合作创建教学实习实践基地,实现“政企产学研用”融合,形成“政府扎实推动、社会广泛参与、高校着力实施”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格局。

  以标准建设为保障,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学院创新评价工具,利用大数据技术开展学生从入校到离校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全过程评价;将原来学校考试评价转变为“思政表现、课程考试、综合能力测试”的全方位评价。

  学院培养了一批活跃在应急管理一线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2018年至今,40余所高校到暨南大学交流应急管理人才培养,各地公务员4万余人次来校接受应急管理培训。学院最新就业率本科生为96%、研究生为100%。毕业生就业单位多为国家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民营企业等,就业方向灵活,约75%在粤港澳大湾区就业。

  (蔡立辉)

  西安科技大学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建设

  集全校优势资源培养专门人才

  今年9月,西安科技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迎来了一批大一新生,据该院副院长成连华介绍,学院还接收了其他学院申请转入本学院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的3名学生。

  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是西安科技大学于2020年开设的新专业。今年已成为该校的热门专业,作为教育部首批应急管理学院建设学校,该校成为西北地区唯一的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培养单位。

  该校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于2016年4月,所依托的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已有80多年的发展历史,目前共开设3个本科专业,国家一流专业和国家级特色专业安全工程专业、国家一流专业消防工程专业和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目前,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属于安全科学与工程类。

  

  西安科技大学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学生参与暑期实习。

  顺应需求开设新专业

  西安科技大学一直是省部共建单位,是西部地区重要的安全类和煤炭类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基地。

  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38年国立西北工学院矿治系通风教研组,几十年来逐步凝练形成了煤火科学与防控、矿井通风与瓦斯灾害防治、应急救援技术与装备、安全与应急管理、气体与粉尘爆炸、城市公共安全等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该学院凭借自身的学科和人才优势,参与了全国数百项矿区灾害治理、安全技术会诊,承担了全国各大矿区的灾害治理,参与山东省栖霞笏山金矿“1·10”爆炸事故、吉林省吉煤集团通化矿业集团公司八宝煤业公司“3·29”特别重大瓦斯爆炸事故、内蒙古乌海市神华集团骆驼山煤矿“3·1”透水事故等上百起事故救援。

  开设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是该校积极发挥安全类学科特色优势,响应国家战略和满足国家应急管理事业发展需要的积极举措。西安科技大学原副校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重点学科安全技术及工程博士点学科带头人李树刚说:“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是为培养从事应急管理领域‘懂技术、会管理、能协调’的高级专门人才而设置的,是新兴的跨学科工科专业,学校将人才培养与国家的迫切需求紧密结合,集全校的优势特色学科力量争取将该专业办的更强、更具特色。”

  汇集优势学科力量

  “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的开设,使我们成为国内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层次、培养类型较齐全的高校之一,每年招收两个班,每班30人。今年,有3名其他专业的学生经考核成功转入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可见该专业还是比较受欢迎的。”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杜勇说。

  据了解,该院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主要学习自然灾害中的地质灾害和安全生产事故的应急处置与救援。人才培养目标是掌握多学科基础知识,具有分析和解决应急管理问题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具备突发事件应对辅助决策与应急组织协调能力和一定的灾害风险管理、防灾规划组织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学生就业方向主要是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等单位和教育培训、其他社会组织等机构从事应急管理相关工作。

  “事故救援现场会用到地质、应急通信等知识,需要熟悉救援装备的机械性能,所以像地理信息系统、应急物联网技术、应急技术与装备这些核心课程必不可少。同时,众多来自不同单位的应急力量参与事故救援时,怎样科学地进行信息沟通、行动协调,组织指挥、通信等方面的工作?公共管理学也很重要。”成连华介绍,该专业开设的课程涵盖工程力学、热力学、工科化学、公共管理学和应急物联网技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地理信息系统、运筹学,以及灾害学、应急预案编制与演练、应急仿真与模拟、应急技术与装备、应急救援指挥决策、灾害风险与评估、心理危机干预等。

  “跨学科课程的开设有赖于多学科教师队伍,应急技术与管理的专业课程大部分依托本学院的安全科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学科的师资力量来完成,对于涉及其他学院的课程教学就由相关学院的老师以及专业实验室来完成。”成连华介绍。

  按照该专业教学培养方案,学生还要进行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为了确保实习质量,该院充分利用西安科技大学的行业基础优势和丰富的社会资源,慎重选择实习单位。成连华说:“我们学校一直致力于拓宽合作领域,与用人单位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达到协同育人的效果,和我们学院合作的实习单位主要有全省的煤炭企业、建筑施工企业、地质勘探单位、消防救援单位以及相关的科研单位。近年来,用人单位对我们的学生实习表现评价较好,有些用人单位为实习学生提供食宿,对学生充分深入实际工作、将理论知识同生产实践相结合提供了更多保障。”

  (本报记者 肖来朋 徐涛)

  走近甘肃应急管理学院

  聚焦专业升级和数字化改造

  2018年12月,甘肃应急管理学院依托甘肃省政府、应急管理部共建的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2021年5月,该校经整合成立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大学)挂牌成立,下设安全监管监察学院、防灾减灾学院和消防救援学院三个分院。

  “这是进一步优化教育结构、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甘肃应急管理学院承载了我们的重点学科和王牌专业,是社会公认的‘金字招牌’。”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大学负责人郑绍忠说。

  

  窑街煤电集团有限公司班组长在甘肃应急管理学院接受培训。

  传承优势+创新改良

  当前,应急管理与安全生产领域处于转型升级和快速发展阶段,市场需求不断变化,尤其是对安全生产智能化监控与管理、无人救援技术及设备的研发与应用提出了新要求。

  基于对大趋势的研判,甘肃应急管理学院开设安全技术管理、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化工技术、工程测量技术、防雷技术、应用气象技术等专业,大力开展应急管理行业从业人员培训,建设应急管理人员业务能力实训基地,开展应急管理基础理论和技术应用研究。

  目前,该学院应急管理类专业全日制专科层次在校生达3000人,本科层次在校生约有500人。学院具有二级煤矿安全培训机构资质和二级安全生产培训机构资质,承担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等社会培训,举办各类培训班500余期,年培训超过1万人次。

  该学院院长史兆伟说:“学院的前身所培养的煤矿开采、安全工程等专业的学生多在工矿企业的安全监管、应急救援等核心技术岗位,服务于企业安全。”

  岗课赛证”+“双师型”

  该学院不断优化课程体系,推动“岗课赛证”综合育人,在专业课中增加入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5G等前沿科学技术教学,在安全工程技术专业中加入了3项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和1项技能大赛的考核要求,引入3项新技术工艺培训,增加了智能办公、家居控制应用技术、智能监测、智能控制技术等方面的内容,推进专业升级和数字化改造。

  为提高学院师资队伍教学科研水平,在原有专职教师的基础上,该学院聘请了闪淳昌、冯长根等知名专家为名誉院长,在行业内聘任有影响力的近200位专家担任客座教授或兼职教师。该学院积极组织救援技术等专业申报,开展《抢险救援》等应急管理校本教材立项,建成煤矿开采技术、矿山地质、矿山机电、矿井通风与安全、矿山测量、大气探测技术、农业水利工程等7个省级教学团队。

  该学院构建“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双师型”教师需要满足五年内企业一线实践锻炼不少于半年、指导学生或参与技能比赛获省级以上奖励、申报获批国家专利4项以上、横向技术服务到款额5万元以上、收集技术技能案例100项以上、取得有关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等条件。学校安全相关专业“双师型”教师占比达70%以上,教育教学能力显著提升。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大学教务处处长冯永斌表示:“甘肃应急管理学院致力于推进专业建设和专家库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有利于提升教师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能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仿真实训+校外共建

  根据人才培养需求,该学院先后投资2亿元构建了“教学、培训、科研、技能鉴定、技术服务”五位一体的采矿、安全、冶金、危化品、地质、测量、气象、机电等11个校内实训基地,包含76个实验实训室和2个仿真矿井。气象服务生产性实训基地和工业机器人实训中心被确定为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获批国家职业教育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培育项目1项、省级职业教育虚拟仿真教学系统3项;现代化仿真矿井、地质勘查实训中心、仿真水利枢纽和气象科技综合实训中心等实训基地被确定为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

  此外,在甘肃省应急管理厅的指导和协调下,该学院分别依托甘肃省消防救援总队培训基地、兰州国家陆地搜寻与救护基地、靖远煤电公司、中国石油兰州石化公司、张掖市矿山救护大队等单位共建了46个校外实训基地。建成功能完善的数字化校园系统,构建了网络辅助教学和测验考试信息化平台,教育信息化达到国内同类高校先进水平。

  “职业教育应该培养‘岗位有需求、政治能担当、创新有能力、知识成体系、工艺全熟知,操作有绝技’的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该校分管教学的负责人宋元文说。

  (李兴超)

  观点

  

  人才培养应突出“实用”

  ■ 谷林

  高校应急管理类专业的开设,为应急管理事业发展提供了大量可造之材。但是,当前应急管理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还不能完全满足应急管理部门等用人单位的需求。

  应急管理事业需要复合型人才。当前应急管理学科教育大致分为两个方向:在公共管理基础上开设应急管理专业,偏管理;以安全工程、化学工程等为基础开设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偏工科。在实际工作中,偏管理的毕业生,有的看不懂设计图纸,甚至连一些设计规范都理解不了;偏工科的毕业生则对管理、法学等知识知之甚少,法治意识不足,归纳和表达能力欠缺。应急管理教育要拓宽学科范围,培养复合型人才。宽学科背景的人才学习能力强,工作进步快,受用人单位欢迎。

  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创新能力。应急管理还是一个较新的领域,在工作实践中需要大量的创新与研究。一些毕业生缺乏主动创新意识,不会举一反三,不善于分析问题、吸取教训,工作年复一年没有进步。大学期间“学习—考试”的模式容易消磨学生的主动创新意识。因此,建议大学加强实践教学,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通过校内科技节、论文比赛、学术竞赛等方式鼓励学生主动研究;引导学生跨学科、跨领域思考,尝试用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科技辅助应急管理工作。

  书面表达能力不足的问题较突出。原因是多方面的,大多数学生在校期间花费了大量时间来考英语四六级、考证,论文却写得干巴巴。一个有着硕士学位的新同事曾经写了一则不到300 字的通知,笔者批改出七八处错误。应急管理工作既需要汇报、总结,又需要统一思想、达成共识,这离不开笔杆子。建议学校增加文书写作类课程,加强论文写作训练。要改革成绩评价体系,每门课可以加入小论文作业,并纳入成绩评价范畴。

  应急管理工作要发展离不开大学源源不断培养的人才,大学也要针对应急管理工作实际培养实用的人才。唯有供需双方加强沟通与交流,才能实现学生、学校、政府、社会的互惠与共赢。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应急管理局)

  

  基层应急管理人员必备这些素质

  ■ 吴迪

  基层应急管理人员是直接面向群众、服务社会前沿的排头兵。从实际工作出发,笔者认为基层应急管理人才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养成。

  思想政治素质方面。应急管理常常面临急难险重、安危攸关的工作,只有具备了良好的政治素质,才能对这项工作有认同、有热爱,以舍我其谁的精神承担起这份使命。

  专项技术本领方面。以安全生产工作为例,工作涵盖煤矿、非煤矿山、危化品、涉粉涉爆等多个行业领域,各行业的标准规范有几千项之多,这就要求从业人员不断拓宽专业范畴,依靠专家而不依赖专家。高校毕业生要迅速认识到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异、清晰地了解基层工作的复杂性,要学会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原因中找到解决方法,在解决问题后再回头总结经验和不足。

  实践工作经验方面。目前,基层应急管理单位的一部分人员输入渠道为毕业生考录,但应急管理工作需要专业和经验两方面基础,毕业生从专业的角度跨进了门槛,往往还需要三到五年的磨砺才能“登堂入室”。基层单位设置招录条件有时无法要求具备工作经验,所以,针对这类人员要使其多碰业务、多走现场,帮助其快速积累经验,尽快成长为行家里手。

  执行和协作方面。急难险重的任务考验工作人员的执行力。应急管理工作具有高度的协作性。良好的执行力和协作力是践行“大应急”“一盘棋”思想的能力保障。

  法律意识和法治思维方面。基层应急管理单位作为一线执法部门,直面群众与企业,必须依法行政。这就要求着每一位步入工作岗位的基层工作人员或执法人员具备良好的法律意识、基本的法律知识。这除了需要在实践工作中不断学习、在案例中不断总结的同时,还要由单位组织多与司法部门共建交流。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满洲里市应急管理局)

上一篇:2014年空军招飞录取名单将于7月公布
下一篇:[教育动态]南京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100周年校庆活动顺利举办

最近更新未来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