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读书感悟

栏目:未来教育  时间:2023-01-14
手机版

  

  我读书的时候很喜欢,一边读,一边抄写。当读到某些句子时,脑海里总是有一些奇妙的想法和问题,都记录了下来。

  我在读到《礼记·檀弓》内容时,因此篇内容大部分涉及到先秦的丧葬文化,我在这里简单地做个总结,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从古人类或动物的角度出发。古人类对死亡害怕恐惧或失去亲人的痛苦哀伤。通过向天神或图腾祷告,通过舞蹈、吟唱、祭祀牲畜瓜果的形式祈福神灵保佑。或部落之间首领通过带有迷信色彩的鬼神对部落成员进行精神控制,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随着时代发展,国家政权及宗教的建立,由皇族或士大夫等大的文人家族势力普及制度推广,推动丧葬文化中礼制的形成,以家族为根本的宗族势力确定统一信仰文化,祭祀文化的标准制度向外扩散,教化民众讲孝道、讲伦理、讲仁义等来维持社会的安定。

  随着丧葬文化的形成,产生与之相关的产业。即得利主义的推广,或传统文化的礼官学者维护保持风俗传统。民间已经形成了传统习俗文化,随着时代发展不同区域丧葬文化不断的完善变化,源源不断的继承保留了下来。

  总体来说丧葬文化是中国传统的不可或缺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器物、心理学、宗教、家族伦理、祭祀、舞蹈、诗歌、道德、教育等等,都影响巨大,产生的意义深远,辐射面广泛。不可否认,它已是传统文化的源头之一。

  接下来我摘选书中几句文字或故事,来简单了解下先秦的丧葬文化有何不同。

  “合葬,非古也,自周公以来未之有改也。”这句话说合葬不是自古就有的制度,而是周公之后才确定的。周公是西周人,可见合葬的制度是在周公之后才确定的,但估计先前也是有合葬的习俗,只是没有明确的制度罢了。

  “子上之母死而不丧”这句话的来源是一个故事,孔子的孙子子思,和他老婆离婚了。不知道过了多久他前妻就去世了。子思没让自己和前妻的儿子穿孝服,于是和门人有了争议。

  “三年之丧”常听说古人讲要守孝三年,“三年”是真的三年吗?我理解的三年应该是过三个年头,因此算下来这里的“三年”的意思是最多三年,最少一年的时间守孝。

  “古人不修墓”,古人的坟不在上面堆土,时间长了,不好找到,因为这事孔子也哭了。

  “朋友之墓,有宿草而不哭焉”。朋友墓地长了一年的草,就不需要为他哭了。

  “丧三日而殡,凡附于身者,必诚必信,勿之有悔焉耳矣。三月而葬,凡附于棺者,必诚必信,勿之有悔焉耳矣。”这里说人死了三天后殡殓,给死者入棺的东西准备好,入殓三个月后下葬。当然这里的标准都是以士大夫和文士的礼仪作为标准依据。

  夏朝人喜欢用黑色,在黄昏的时候举行入殓仪式;商朝人喜欢用白色,在黄昏的时候举行入殓仪式,周朝人喜欢用红色,在早上太阳出来的时候祭祀。

  我在此篇文章中将对先秦的丧葬文化简单的介绍,感受到古人在丧葬中庄重严肃、守礼守节、对先人的敬畏。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不知道是时代的包容? 还是古代太过于封建?我实在理解不了现代有些人在亲人丧葬仪式上嬉戏打闹、拍短视频发朋友圈,甚至搞起灵堂直播的,越来越来越没有下线。不知道你们怎么看?

  举报/反馈

上一篇:2023艺考竞争会更激烈吗?卓越教育艺文学苑教你文化课争优势!
下一篇:「新时代文明实践在梨城」铁克其乡开展“庆元旦 迎新年”系列活动

最近更新未来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