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载入正史的千古奇丐,乞讨38年只为办学,让无数士大夫羞愧

栏目:未来教育  时间:2021-01-03
手机版

一直以来,正史给人的印象就是“王侯将相故事集”。但中国历史上的奇人很多,入选正史的不一定全是贵族,也有身份特别的平头百姓。今天要说的这个正史人物甚至仅仅是一名乞丐而已,他做了什么才青史留名呢?

庙堂之上多有奸臣,江湖之远多有义士。武训就是义士的代表,此人出生于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山东人,自从孔子出现之后,齐鲁大地治学风气十分浓厚,武训也深受儒文化影响,只可惜他家里很穷,根本没机会送他去读书。

武训这个名字也是后来得的,原本武训连名字都没有。7岁那年,他的父亲去世,为了供养母亲生活,武训只好四处乞讨,虽然日子苦,但武训明白孝顺的道理,只要讨来了钱,必定全部交到母亲手中。

谁知没过几年母亲也去世了,武训孤苦无依,无奈之下跑去给人做佣工,想挣口饭吃。哪知道雇主欺负他不认识字,在合约上做手脚,抵赖不肯付他工钱。武训和雇主争理,雇主根本不把他放在眼中,喝命家奴把他打出去。

从那以后,武训就下定决心要改变那些穷孩子的命运,不让他们成为像自己一样受欺负的“睁眼瞎”。从20岁开始,武训走遍大街小巷乞讨,穿的是破衣烂衫,吃的是粗食陋饭,以天为被以地为庐,他唱着自己编的“省钱修个义学院”歌谣,足迹遍布山东、河南、河北、江苏。

很多人看到武训一个乞丐每天精神百倍、边乞讨边唱歌,都十分奇怪。但一听他歌谣里的内容,大家又震撼不已,没想到乞丐也有那么远大目标。武训的歌谣不是光唱唱就好,他靠多年乞讨攒下了一笔数目可观的钱,为了保证钱不被人偷走,武训找到了当地举人杨树坊。

他在杨树坊门口跪了两天,起初,杨树坊以为这乞丐只是上门讨吃,便要家人打发些吃的催他走。哪知道武训得了吃的也不走,还是跪着,杨树坊终于起了好奇心,出来见他。武训抓住这个机会,告诉杨树坊自己打算用乞讨所得兴办义学。

杨树坊感到震惊,同时又为武训的品性所感动。他欣然答应了武训的请求,不仅帮他保管钱财,还提出要帮他办学。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武训终于在老家办起了第一座义学“崇贤义塾”,他跪求当地名士前来教书,又跪求穷人家的父母将孩子送来读书。

在武训的不懈努力下,义学顺利招收到学生,各项事务也步入了正轨。第二年,武训又在馆陶县创办了第2座义塾,5年后,他又办起第3座义塾。当时的山东巡抚听说乞丐办学,十分惊奇,确认了事情的真实性之后,巡抚特意捐出200两银子,又下令免除义学的钱粮徭役。

从那以后,武训名声大振,连朝廷也下旨褒奖。即使成了备受尊重的人物,武训也没有改变初心,他依旧四处乞讨,省吃俭用,把钱全部投到义学中,自己不娶妻,不生子,也不置房产田地,一有时间就跑去义学看学生们读书情况怎样。

碰到顽劣不肯好好学习的孩子,武训就跪下来唱歌谣,请他一定要珍惜读书机会。在武训的影响下,义学里的老师教书尽职尽责,孩子们读书劲头十足,武训看着这一幕欣慰不已。史书记载,武训乞讨了38年,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去世时“闻诸生诵读声,犹张目而笑”。

武训只是一个乞丐,却得到清朝官方表彰,被赐了“义学正”名号,流芳千古。他一生只为教育奉献,浑然忘了自我享乐,被后人称为“千古奇丐”,其高洁品行足以让无数士大夫羞愧。

上一篇:38岁胡歌情定世界冠军,引百万网友讨论,这才是真正的人生赢家!
下一篇:两个同龄女孩,一个28岁生孩子一个38岁生孩子,10年后差距明显

最近更新未来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