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十三五,十三五期间

栏目:未来教育  时间:2021-01-06
手机版

民生大于天。

民心重于山。

一座幸福之城。

须有鲜明的民生底色。

回眸“十三五”“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贯穿于我市发展的每一个瞬间。一幢幢保障房陆续交付,让市民们住有所居;一座座新校园先后落成,让孩子们学有所教;一个个养老项目开工建设,让老人们老有所养…五年来,我市呼应民生需求,加快补齐民生短板,一个个民生工程、一项项惠民举措,见证着我市民生事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让人民群众感受到我市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温度”和“质感”

宜居滨海新城 王志凌 摄

住有所居

从“能安居”走向“更宜居”

一幢幢崭新的住宅楼拔地而起,一条条宽敞的道路干净整洁,一棵棵葱茂的树木整齐排列…在蕉城区金涵小区内,老人们在悠闲地散步或唠家常,孩子们在休闲广场上嬉戏打闹,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喜悦。“过去由于经济能力有限,一家三口只能租住在一间小单间里,三天两头搬家,没有固定住所。在政府的帮助下,我们一家人搬进了公租房,一个月房租只要几百元,居住环境也比过去好多了。”家住金涵小区一期的居民林建风感慨道。

“居者有其屋”是百姓共同的愿望,但节节攀升的房价,却让不少低收入家庭“望而却步”为帮助广大困难家庭实现“住房梦”“十三五”期间,我市住房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提高,将稳定就业的外来务工人员和乡镇医护人员、教师纳入保障对象。进一步加大保障房建设力度,全市共开工建设保障房1.28万套,完成投资45亿元,城镇居民住房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市改造棚户区(危旧房)3.02万套。

金涵小区保障性住房 李民雄 摄

与此同时,在确保“住有所居”的同时,我市农村人居环境也实现了“宜居优居”的华丽蜕变。“十三五”期间,我市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扎实推进以“一四行动”为重点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村庄清洁行动。通过三年多的努力,有力推动解决了农村长期存在的“脏乱差”等突出问题,全市农村面貌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人居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

步入周宁县泗桥乡坂坑村内,映入眼帘的是清澈见底的门前小溪,分类有序的生活垃圾,干净整洁的村庄环境…谁曾想,过去由于村民缺乏环保意识,常将垃圾乱扔,影响村庄环境。2017年起,坂坑村吹响美丽乡村建设的号角,改水改厕、立面改造、垃圾分类…一场轰轰烈烈的环境治理行动由此展开。在村的带领下,短短几年间,坂坑村的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屋子周边干净整洁,再也没有乱搭乱建,垃圾也进行分类投放,我们住着舒服多了。”村民宋金香说。

五年来,我市始终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为奋斗目标,在着力解决群众“住有所居”的同时,朝着“住有宜居”的幸福梦想扬帆起航,交出了一份份喜人的“答卷”

坂坑村街景

学有所教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十三五”以来,我市始终把教育作为头等大事,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快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引导高等教育转型内涵发展…教育事业结出累累硕果。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办学条件是基础。“十三五”以来,我市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教育投入逐年增长,2019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62.9亿元,比2016年增加11.6亿元,约增长22.6%。截至2020年9月底,我市共实施补短板项目274个,竣工项目151个,可容纳学位59420个…一组组鲜活的数据令人欣喜,不仅展示了我市教育事业的变化与发展,也是孩子们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最佳印证。

宁德一中新校区 郑霄 摄

民之所忧,政之所思;民之所盼,政之所行。随着我市城市建设不断推进,居住和聚集在中心城区的人口越来越多,中心城区初高中学位紧缺,“就学难”成为群众关心的问题。2018年12月,位于三都澳新区的宁德一中新校区项目动工。该项目一期占地181.5亩,建筑面积10.4万平方米,投资5.2亿元,主要建设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体育馆、艺术馆、学生宿舍等,项目建成后将新增学位4500个,其中高中和初中学位分别新增2400个、2100个,有效缓解中心城区初高中学位紧缺压力。如今,该项目一期已经竣工,走进宁德一中新校区,可以见到崭新的现代化教学楼、完善的教学设施、绿草如茵的运动场…从硬件设施到校园绿化,处处精心设计、倾力打造,给孩子们营造了一个安全、舒适的学习环境。

基础设施建设夯实了教育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师资队伍建设则为实现我市教育高质量发展了强有力的保障。“十三五”期间,各县(市、区)以加快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目标,着力提升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屏南县2015-2019年新增教师257人,逐步改善教师老龄化严重现象,中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85%以上;霞浦县2020年教师的招聘力度由原来的每年130人左右,提高到近200人,今后还将逐步加大;寿宁县从2019年起,全县5个边远乡镇农村教师津贴从原来的300元提高到500元,并全面落实《乡村教师扶持计划》乡村教师津补贴足额发放到位…

春风化雨千山绿,桃李满园硕果香。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十四五”期间,我市教育将多渠道扩充学前教育资源、均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优化高中办学资源配置、提升职业教育和高校办学水平,让“学有所教、人人出彩”的美丽画卷在闽东大地徐徐展开。

屏南一中新校区

老有所安

从“有所养”到“有所乐”

正值冬季,寒风萧瑟,古田县城东街道利洋村的互助“孝老食堂”内气氛热烈、其乐融融。“在食堂吃饭真方便,有一荤两素一汤,每天菜都不一样。”“我身体不大好,做饭挺费时间的,有食堂可省心了。”“新鲜的饭菜,价钱也不贵,还能交上三五好友。”…食堂内,老人们围桌而坐,边吃边聊,不时发出欢笑声。

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加深,“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对于许多体弱多病、独居或不擅烹饪的老年人来说,“买菜做饭难”是影响其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的大问题。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为破解农村留守老人、孤独老人和困难老人的吃饭难题,2020年,古田县大胆创新,采取“政府搭台、村居承办、居民互助、个人自愿、梯度收费、社会参与”的运作模式,在城东街道利洋村、桃溪村、仕坂村、上乾村、旺村洋村,凤埔乡峦龙村,杉洋镇东吉村、岭里村,凤都镇小禄村,卓洋乡前洋村等10个试点村探索建设互助“孝老食堂”不断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并织密兜底保障网。

东侨区湖滨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

不使桑榆忧向晚,长令银发享乐园。如今,这样的养老服务机构在我市越来越多:蕉城区首创“慈善+养老”模式的慈善幸福院、周宁县的“长者食堂”…养老服务能力有效提升的背后是我市各地立足实际、创新探索,不断满足群众养老多样化需求的不懈努力。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持续将养老补短板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和市对县政府绩效考评的重要内容,连续两年召开养老补短板工作现场推进会,以顶层设计为引领,出台了《关于加快养老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十三五”宁德市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宁德市2018-2020年健康老龄化行动计划》《关于加快推进全市医养结合工作实施意见》等文件,全市养老服务业持续发展,形成以“居家为基础,社会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格局,让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逐步成为现实。

在宁德市社会福利中心(滨海·金泰园)—我市首个集医护、疗养、娱乐和生活等功能为一体的疗养机构里,每天上演着幸福的晚年故事。活动中心多功能厅中,老人们听音乐、学美术,参与园区各类文体活动;公寓楼走廊内,三三两两的老人趁着午间时分惬意地晒着太阳;在护理型老人居住区,每层楼道都设有服务站,医护人员24小时值班…自2016年11月正式以来,金泰园始终秉承着“为老年人打造、安全、幸福、和谐的晚年生活”这一宗旨,全力打造专业护理服务团队,努力解决过去养老床位利用率低和服务质量不高的问题,大力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金泰园陪同老人做手工

养老服务,关系民生,情牵百姓。“十三五”期间,全市新建和改扩建43个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较2017年新增36个,实现了全市街道和中心城区乡镇全覆盖。建成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206个、农村幸福院等农村养老设施2007个,另外新改造提升老年人活动中心903个,覆盖全市94%的建制村。全市乡镇敬老院需整改97所,已整改97所,整改率100%,一改过去乡镇敬老院不规范、老化设施改造和环境卫生不到位的窘境。据统计,截至2020年11月,全市共有各类养老床位21713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35.68张。

浓浓民生情,满满幸福感。一件件民生实事落地,化作一幅幅生动的民生图景,印刻在群众的心坎里,犹如一股股暖流温暖着市民,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更加充实。

闽东日报记者 吴枋宸 陈映红/文

本文相关词条概念解析:

养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的养老隐性问题将显性化。解决农村人口养老问题将是社会不得不面对的重要任务。在目前广大的农村地区,家庭养老、土地养老、社会保险养老三种模式是基本的养老保障方式,而社区养老模式则是一种新的尝试。养老在中国基本养老保险的收支缺口将高达9.15万亿元,截至2004年底,中国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空账规模累计已达7400亿元,而且每年还会以1000多亿元的速度增加。

上一篇:33岁男子成“巨婴”,穿纸尿裤睡婴儿床,智商正常却拒绝长大
下一篇:现在流行的“内卷”,从34年前就开始被误读

最近更新未来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