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只做一件事
今天是世界环境日
从森林到田野
从山川到海洋
我们与万物苍生
同呼吸、共命运
然而
社会的高速发展下
生态环境负重前行
雾霾、酸雨、沙尘
侵蚀着地球曾经美丽的容颜
在北大
有一位年近九旬的奶奶
用一生探寻大气的奥秘
只为还蓝天一片澄澈空明
她是中国大气环境化学的开拓者
也是北大学子心目中的“满分教师”
让我们一起走进唐孝炎院士
听听她与环境化学长长的“恋爱史”
点击视频
听唐孝炎与环境化学的“恋爱史”
01
用一生
洗濯一片蓝天
唐孝炎是北京大学环境化学专业的开创人之一,是中国大气环境化学的开拓者。她用半辈子的科研去了解大气中的奥秘,去完成对那片天空的守护。
1932年,唐孝炎出生在一个上海的医生家庭中,因为家中良好的科学氛围令她对化学科学怀有特殊的好奇与向往,所以唐孝炎从小就立志成为一名科学家。1950年高中毕业后,唐孝炎凭借着优异的成绩来到了心仪已久的燕京大学化学系。
唐孝炎(左一)与母亲及长子刘左毅、次子刘左坚的合影
唐孝炎(右)与同时考入燕京大学的中学同学桂琳琳的合影
1952年燕京大学化学系并入北京大学,唐孝炎转入北京大学化学系,而这也为她的科研之路奠定了扎实的学科基础。1974年的夏天,北大校友吴仁铭专程找到唐孝炎,反映那一时期甘肃兰州西固地区每到夏季就会出现的不明空气污染。那个时候唐孝炎作为国内唯一一个研究环境保护机构的负责人,连忙应下这个研究污染原因的项目。
通过对污染现象特点的分析,唐孝炎怀疑这种污染是光化学污染。但在那时,国内光化学烟雾领域的研究是一片空白,能够查阅到的国外文献资料寥寥无几。为了证实这一判断,唐孝炎和同事们白手起家,在艰难的条件下建立了与光化学烟雾有关主要污染物的监测方法,并开展了兰州西固大气污染的实地测量,发现了西固大气存在光化学烟雾污染的直接证据。
检测结果发布之后,光化学烟雾污染引起国家高度重视,国家科委设立了重点项目,由唐孝炎担任项目技术负责人,组织建立研究团队,开展了我国第一次大气化学和大气物理联合的外场观测实验和现场室外烟雾箱模拟实验。与此同时,在当时国内尚无计算机的条件下,唐孝炎的团队还在北京大学建造了我国第一个室内光化学烟雾模拟装置,利用计算器开发了最早的描述二次污染的空气质量模式。
唐孝炎教授(左三)陪同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代表团参观北京大学环境中心大气环境模拟分室的留影
通过近五年的探索,唐孝炎的团队终于弄清了兰州西固光化学烟雾的污染特征和形成机制,认为其污染的前体物来源于石油化工和电厂的排放。了解到了光化学烟雾的形成机制与特点,唐孝炎进而采用情景分析方法,制定了有针对性的控制对策,被当地政府采纳实施,显著减轻了当地光化学烟雾的污染。在光化学烟雾方面取得巨大成就后,唐孝炎并没有自满和止步不前,她清楚地意识到看似平常的大气之中蕴含着无比复杂的化学反应,而她科研的脚步,走的愈发铿锵有力。
酸雨作为我国重大环境问题同样吸引了唐孝炎的注意。她在北京大学组织的全国环保骨干培训班上,将各地的酸雨格局整合起来进行分析,发现有些地区并没有使用高硫煤燃烧,却也存在严重的酸雨污染,从而否定了酸雨是一个局地污染问题的主流看法。随即她从更大的时空尺度上提出“我国酸雨也存在区域输送”的可能性,据此设计了相关研究方案,并带领研究生开展多种大型综合现场观测,亲自指导两广酸雨航测实验。
唐孝炎教授(左一)在美国参加酸雨地面航测
通过对大量勘测结果的分析,唐孝炎证实了之前的观点,成为国内首名发现了污染区域输送对酸雨形成的作用的科学家,为确定我国酸雨研究重点和防治对策起到了导向作用。1998年,唐孝炎汇集了我国酸雨主要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而她也成为我国酸雨研究的主要领军人物之一。
唐孝炎教授在美国参加酸雨地面观测时留影
总结之前的研究经验,唐孝炎特别注重大气氧化与PM2.5之间的内在联系。在经过长期实验、观测与研究后,唐孝炎提出了她的发现:我国大气污染特征正在发生重大转折,一次污染尚未解决,二次污染已日趋严重。随后她提出了著名的“大气复合污染”概念,其中最关键科学问题就是大气氧化与颗粒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而这一学术思想在随后的一系列重大国家科学计划中成为大气污染研究的核心,并被《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列为重点的研究主题。
唐孝炎教授(左三)与中国工程院女院士等人员的合影
作为我国最早开始臭氧领域研究探索的科学家之一,唐孝炎所领导的研究团队成为中国履行国际《蒙特利尔议定书》最重要的技术和决策支持力量。1992年,她受国家环保局委托主持编写的《中国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ODS)国家方案》被国家批准实施,并获得蒙特利尔议定书执委会的高度评价,被译成六国文字,推荐作为其他国家的参考范本。
唐孝炎教授(右三)参加法国议会会长举办的“全球气候变化会议”
她在臭氧层保护领域的成就具有重大意义,也获得了国际上的尊重,先后荣获多个奖项,其中包括联合国环境署和世界气象组织维也纳公约20周年纪念奖。
唐孝炎教授(左)作为全球十六位专家之一获得联合国环境署和世界气象组织颁发的“维也纳公约20周年纪念奖”
唐孝炎教授(右三) 参加“维也纳公约20周年纪念奖”并与获奖者合影
纵使实现了巨大的科研成就,但用唐孝炎的话来说,“我们对大气的了解还远远不够”,带着奉献的责任和对大气化学的兴趣,唐孝炎更加坚定了投身大气环境化学的决心,她明白“环境领域的技术研究、科技进步,需要后起之秀的力量。”于是她投身教学,将科研的接力棒传递到下一代手中。
02
耄耋年岁的“满分教师”
“我一辈子最值得骄傲的,就是做了个老师。”
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全体会议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呼吁各国政府和人民,为维护和改善人类环境而共同努力。周总理对这件事情十分关注,提出要培养中国自己的研究环境保护方面的人才。这句话让当时任职技术物理系的唐孝炎萌生了转为环境保护研究方向的想法。于是,她作为专业主任和十几位志同道合的老师一起开始了艰难但意义非凡的筹备工作。
在创建环境化学专业之初,唐孝炎面临着条件简陋、信息闭塞、资源缺少等难题,但她没有被这些困难打倒:缺教材,就搜集资料、自己编写;缺经验,她们就自己摸索、不断积累;缺仪器,就自己设计、动手制作。唐孝炎在较短的时间内编写了适用于环境分析化学专业的整套教材讲义,建立了教学实验室,最终创建了我国最早的环境化学类专业。在她的领导下,北京大学大气化学课程发展为今天的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并培养出大批环境科学人才,如今其中许多已成为我国环境管理、科研和教学的骨干和学术带头人。
唐孝炎无疑是喜欢学生、喜欢教学的。她的办公室里经常摆放着一些漂亮的鲜花和盆栽,以及许多可爱的小饰品。“这都是我的学生们布置的”,唐孝炎高兴的说:“我一辈子最值得骄傲的,就是做了个老师。”为了回报当年求学异乡时北大老师对她的照顾,成为老师的唐孝炎也尽可能给学生们带来关爱。“我的学生毕业以后,经常从国内外各地赶回来看望我,这时候我与他们之间又不只是师生关系了,更像是朋友和家人。”
唐孝炎教授(左六)在参加“北京大学环境化学专业四十周年庆典”晚宴上与同事、学生们合影
多年的教学生涯,学生已经成为唐孝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从事了50余年教学事务的她,从2008年开始再一次投入一线教学中。当时唐孝炎已经76岁,却仍然心系年轻学生。为了使大一新生从入学时就建立起对环境专业的认识和兴趣,她主动要求为本科一年级学生开设《环境问题》课程,并由她亲自担纲主讲。 “环境科学就是一门问题导向型的学科”,这是唐老师设计这门课程的主线。经过她反复思考和精细设计,课程围绕地方到全球的一系列环境问题展开,直观而生动地让学生认识到环境科学的本质,引导和启发学生直面环境问题,追溯问题产生的根源,进而寻找解决途径。
唐老师每次授课前都会认真备课,年逾七旬的她坚持在课堂上站着讲课,一站就是两个小时。在教学过程中,她不仅专注于教学内容本身,还特别注意教学形式,“因为我这个‘八零后’,面对的已经是九零后的学生了”。为了配合学校教学改革,唐老师主动提出尝试更具启发式和互动式的“小班课”授课形式,从而增加学生的参与度,获得师生们的一致好评。此外,唐老师还特别注意根据学生的建议不断完善课程教学。每年课程结束时她都会单独制作评议表,让学生们以不记名方式提出对教学的评价建议,然后她会认真阅读整理并在下一年教学中改进课程安排和教学方法。经过十年的打磨,《环境问题》课程已成为学生们广泛认可的精品课程,也被评为是最有意思的一门专业课。在每一次教学评估中,同学们对于唐孝炎教授的教师评价一栏几乎一直都是满分。2013年,81岁高龄的唐老师经全校的学生投票,当选当年的“北京大学十佳教师”。
唐孝炎教授为北京大学本科生讲授《环境问题》课程
在教师的生涯中,正是一个叫做“学生”的集体给予老师无限的动力和支持,让老师们甘愿付出,无怨无悔。唐孝炎与学生之间质朴的师生情谊,便是对此最好的诠释。
03
把余光看向社会
“北大像我这样的人太多了,每个老教师身后都有许许多多的勤恳奉献的故事。我始终认为,科研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一批人、一个时代的任务。”
1995年,唐孝炎担任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的主持人。在会议上国内外各界妇女代表齐聚一堂,展开热烈讨论,“没想到世界各国来了那么多代表,挤满了本就不大的一间会议室,位子全都坐完了,大家就在桌后站着。”这次会议宣传了中国妇女的平等、提升了全社会对妇女与环境问题的认识,举办得十分圆满。
唐孝炎教授(左二)在“世界妇女大会——‘环境与妇女’研讨会”上
大会之后,唐孝炎深感妇女在环境问题上意义重大。为此,她组织和发动了大量的科学普及和宣传教育工作,合作开展了有关“妇女与环境”的项目:举办培训班、开展基层调研、编写培训教材和调研报告,还有举办研讨会。唐孝炎微笑着回忆培训班时的情景:“当年一起培训的老师之间结下了深厚友谊,这么多年来,我们总会不定期地见面、聊天。” 2012年她们再次相聚,共同回顾“妇女与环境”项目的点滴。很多人表示自己的后半生正是受此影响,虽然项目只做了5年,但是这份感动却将持续一生。
2012年,唐孝炎教授(二排左二)与“妇女项目”参会者聚会合影
自2005年以来,随着我国重大活动的增加,唐孝炎先后被聘为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多个重大活动的空气质量保障专家顾问。随着我国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实施,唐孝炎马不停蹄地奔波于全国各地,不仅为国家环境管理的大政方针出谋划策,还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为地方各级环保部门和普通老百姓普及大气污染与灰霾的科学知识。
2013年,唐孝炎教授参加“库布齐沙漠论坛”并作演讲
唐孝炎对待自己颇为严格,但对待他人却总是宽容和至诚。谈及自己走过的道路,她只淡淡一笑:“北大像我这样的人太多了,每个老教师身后都有许许多多的勤恳奉献的故事。我始终认为,科研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一批人、一个时代的任务。大气化学的发展日新月异,在未来,还有许多人可以做得更好。”89岁高龄的唐孝炎,心中始终带着作为教师的那一份责任,也始终怀着那一份对国家的忧虑与对社会的关怀。
在环境保护的主旋律中,她唱着一首永不停息的歌。她把她的前半辈子奉献给了科研,去找寻那大气中的奥秘;她将她的后半辈子留给了学生与社会,让环境保护得以继续传承。功名利禄与她无关,她只在乎那片绿水蓝天。
唐孝炎,1932年10月生于江苏省太仓市,环境科学专家,中国大气环境化学领域学术带头人,中国工程院院士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1972年唐孝炎创建了中国最早的环境化学专业,率先开设了《环境概论》、《三废治理》、《环境化学和大气化学》等一系列环境课程。
截止2017年,八十余岁的唐孝炎依然坚持在教育教学一线,为北京大学的本科一年级学生开设课程《环境问题》,她注重培养新生独立思考、独立讨论等能力,在授课过程中注重用案例进行教育。40余年来已为中国环境科学的科研、管理和教学培养了学术带头人和骨干。
唐孝炎院士纪录片出自系列人物纪录片《北大之光》。《北大之光》系列纪录片由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出品,记录了北大老中青几代学者扎根燕园,在各自研究领域做出突出性贡献的历程。通过讲述故事,分享感悟,展现了几代北大学者爱国爱校、敬业奉献的精神品质。
来源: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北京大学校史馆
视频: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音视频办
图片:北京大学校史馆
文字:程曦
编辑:黄时恩
排版:刘涵烨
责编:浦海蕊
百年初心
不一样的科学家
北大印象
学者书房
北大学科
北大体验
最近更新未来教育
- 打通通关“最后一公里”,青岛海关助力即墨服装产业发展擦亮“针织名城”名片
- 「人社日课·10月20日」试用期未签劳动合同,劳动关系成立吗?
- 还没入学就做课题?大工这波操作很有“未来感”!
- 宜都荣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
- 海报时评丨口碑是“好客山东”最好的名片
-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丨喜看豫东好“枫”景——商丘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
- “以每一位学生成长为中心”培养创新型人才
- 新电商赋能开启“数智新时代” 数字化平台从业者达2.4亿人
- 绿色航空制造业发展纲要发布 相关产业链迎重大发展机遇
- 上海宝山180米、150米超高层项目已开工,轨交江杨南路站将建地铁TOD
- 做细做实“三个强化” 提升老干部归属感、幸福感、使命感
- 68所网络教育都有什么学校 网教有什么优势
- 26岁女孩咳嗽咳痰,以为是感冒,没想到是心脏出了大问题,万分凶险!
- 湖南怀化:房企可给予备案价下浮20%优惠 公积金贷款金额提升至60万
- 自学考试考籍办理要求是什么?
-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区块链技术应用赛河北保定开赛
- 银龄教师发展 提质增量为要
- 科德教育三季度净利润增58.2%,中昊芯英已成参股公司
- 紧密团
- 福建省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向好 前三季度全省投资同比增长3.0%
- 上海已步入重度老龄化阶段!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553.66万人 占户籍总人口的
- 相聚医圣故里,感受仲景文化,探析交流医药零售发展新挑战
-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 是新生,也是新市民!这所大学的始业教育别样精彩
- 计划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