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照亮贫困地区孩子未来的烛光” ——记11年坚守海拔5000米讲台的杜安东、曹晓花夫妇

栏目:未来教育  时间:2021-01-09
手机版

“风吹石头跑,四季穿棉袄。”在平均海拔5000多米,空气含氧量只有内地40%的全国海拔最高县——西藏自治区那曲市双湖县,恶劣的自然环境令许多人望而却步。然而,对双湖县中心小学教师杜安东、曹晓花这对80后夫妇而言,这里却是实现理想的天堂。

“我们的梦想就是成为教师,教书育人。”杜安东和曹晓花是同乡,在新疆大学就读期间相识相恋。2008年大学毕业后,他俩看到西藏公开招聘教师的信息,虽然对远离家乡在高海拔地区工作心有顾虑,但初心和梦想最终还是让两人一致报考了那曲市的教师公招。2009年3月,两人来到双湖县中心小学任教,一扎就是整整11个年头。

从那曲镇出发,驱车一路向西北整整一天后,在一处仿佛被风刮出的平原上,终于有了些许人间烟火,这里便是平均海拔超过5000米的双湖县,被称为“人类生理极限的试验场”。县中心小学,是附近4个乡镇里唯一一所完小,方圆100多公里范围内的数百名孩子大都在这里念书。

“缺氧严重、到了晚上才有电、手机经常没信号……经过整整一个学期,我们才慢慢适应了这里的生活。”回忆起刚到双湖时的情景,曹晓花感叹一心向往的高原竟与内地气候环境、生活条件有着天壤之别。她说:“高反经常让人头疼,走几步路就气喘吁吁,在双湖的每一天对身体都是极大的考验。”

牧区藏族孩子汉语水平普遍较低,师生间的沟通存在很大障碍。“不能总是讲,还要配合着用手势比画,直到同学们听明白、看明白为止。”

双湖县中心小学是一所寄宿制学校,由于学校离家路途遥远,不少学生一个学期才能回家一次。于是,杜安东、曹晓花夫妇既当老师,又当父母。夜里陪生病的学生去医院看病、周末带学生外出购置生活用品,帮学生洗头、洗衣服……“这里冬天气温常常零下二三十摄氏度,看着学生洗衣服的小手冻得红通通的,就忍不住自己动手。”曹晓花说。

爱的付出,也收获到更多的爱。“干妈,你快回来,我想你了!”这是2017年9月,学生们在杜安东的车后窗玻璃上写下的话。当时,曹晓花正在山东老家休产假,看到杜安东通过微信传过来的照片,感到鼻子酸酸的,她没想到,自己虽在几千里之外,却一直被学生们牵挂着。

“做照亮贫困地区孩子未来的烛光,是我们在双湖教学最大的动力。”杜安东说。在他任教的第一个学期,二年级学生汉语课平均分只有7.8分。“每次到课堂门口,心头就像被压了块石头。”

10多年来,杜安东和曹晓花摸索出一套独特的教学方法,牺牲了无数休息时间,终于使他们的教学成绩名列前茅。“在一次期末考试中,我带的五年级(3)班汉语课平均分是82.3分。这个成绩创造了双湖县教育局有成绩统计以来的最高分。”杜安东自豪地说。

“洛桑卓玛、扎西旺姆、央金拉姆……那一届学生我从三年级开始带起,师生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曹晓花记得,2014年上半年,正面临着小升初的压力,夫妇俩坚持利用100多天的午休时间为学生补课,最终全班大部分学生都顺利考入了内地西藏班。

2015年,杜安东被诊出室性心律失常,医生建议他尽快离开高海拔地区生活。现在,杜安东晚上必须靠吸氧才能入睡,但这并没有动摇他坚守双湖的信念。

11年来,远离故土与亲人的杜安东和曹晓花,因材施教,努力构建高效课堂,为推进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发展,在三尺讲台上辛勤耕耘、默默奉献,连续多年被评为市、县和学校“骨干教师”“优秀教师”“教学能手”。为勉励他俩在教育扶贫工作中作出的贡献,今年年初,两人被列入了西藏自治区脱贫攻坚专项奖励个人名单。

“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杜安东将心里话写在日记中。他说,送越来越多牧民孩子走出双湖,走向更广阔的天地,这正是他们在海拔5000米高处坚守、奉献的价值和意义。

(本报记者尕玛多吉本报通讯员张宇谢伟)

上一篇:一个11岁日本男孩的早晨,刺痛了无数的父母“教育”是最好的国防
下一篇:教育思考:“鸡娃”式的教育方式当休矣

最近更新未来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