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尊崇到质疑:20世纪20年代留学生形象的转变

栏目:未来教育  时间:2021-01-25
手机版

大家好,我们的大龙猫聊生活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在近代社会场域中,留学生形象的变迁反映了社会对留学生接纳、期望、失望、质疑又期待的过程。清末民初留学生社会形象演变过程中,留学生从社会的边缘走到了舞台的中心。当然,在留学生群体内部,因国别、性别的不同,群体形象也有差异,值得作进一步研究。
人才能力的大小,决不是留学与未留学所能分别的。
当社会赋予留学生厚望、留学生自身也强调责任意识的同时,来自社会以及留学生内部对留学生产生了各种质疑的声音。
就整体而言,留学生在政界的表现不令人满意。1917年2月17日陆徵祥在欧美同学会演讲时告诫留学生:“北京场合如一火炉,最易销耗意志,回国留学生一入其中,鲜不为所镕化……敦勉各学员振刷精神,力袪习染,以‘安身立命’四字为立脚根本。”北京青年会对留学生从政现象的评论:“留学生中固不乏抱爱国爱民之心,负改良政治社会之志者,无奈一入政界,则心志改变,道德学问,日行退步。为自己地位计,为自己利禄计,则不暇顾及国家社会之安危矣。盖北京政界,一洪炉也,其消磨志气堕落道德之能力,实不可思议。”
陆徵祥
同时,政界留学生根据国别的不同畛域分明,尤其是留学东洋和西洋学生的矛盾在政府成立之初就已经显现:“吾见留学生之入政界者,有英派美派德派法派之分,而尤以东洋派与西洋派为大别。派别既分,猜忌斯起,甚且互相轻鄙、互相倾轧,而祸遂隐中于国家。其实留学者,学其国之学也,归而出其所学以谋国,同为祖国尽力也,焉有所谓国界之分。”岂能“因留学之各异其国,而预存一畛域之心乎?”“回国就事之留学生,有东洋派、西洋派之分,不以学问相号召,而以留学地点分党派,此最离奇之事。”
中央政府中留日学生占三分之二的份额,留日学生众多且彼此援引,引《字林西报》通信社1919年电文中有“留美回国之学生刻被淘汰,不容其置身政界,而留日学生则受优待”之语,“中国政界位置尽为日本留学生占尽,吾侪(指留美生)归国后第一根据地,厥惟敎育界”。虽然语气夸张,但反映了留日生在政界人数众多并排挤其他留学生加入的事实。
20世纪20年代起,社会对留学生的评价发生了转变,质疑、批评的声音与日俱增。“回国留学生成千具万,无所事事,急待安插,此为今日教育上一大问题。”留学生留学以图谋好出身、发展新事业和开拓新见识为目的,由于预备不成熟而徒具虚名、志行不坚定而任意择业、绝乏团体的精神与组织、不考察国内社会的事情而使留学生归国后面临负评。
“今之留学生,志大而价高。入政界则欲一跃而为长官,入商工界则欲一跃而为经理、工程师,此无论国中之长官、经理、工程师为数有限,不能供留学生之求,即果一跃而为长官、经理、工程师,亦止能作傀儡。且无论留学生所学未必高深,即所学高深亦偏于理论而未尝从事于实验。”留学生中“抱一出国则声价十倍之卑劣观念者,实居多数……甚者有高小及中学毕业学生,亦皆海风一帆,遄赴欧美,此等人,于国情既未有深刻之观察;于学问,复鲜具相当之基础。返国以后,其思想辄悖乎国情,其行事更无俾于家邦”。“出洋回国的青年堕落尤甚”,“试看今日之回国学生,毫无团体组织,毫无主张,缺乏牺牲精神,甘居堕落者之多,言之令人伤心痛哭”。
是什么原因让留学生在20年代以后面临越来越多的质疑、讥讽?这本不应该是本文探讨的问题,然而的确与留学生形象的转变密切相关。
留学问题讨论的起因看似偶然:1923年黎元洪的女儿到美国读书,几家报纸大载特载,其行秘书、会计,前呼后拥,引发邵力子批评,认为“这样的排场用在游学上面,是闹阔,还是出丑?”“但须知今后教育前途的隐忧即在被富人垄断,而教育家的大病也就在媚富嫌贫。”这篇文章被《教育杂志》认为是1923年批评教育问题最早、最痛快的文章。《教育杂志》社表明自己的立场:“我们觉得现在中国的留学问题,不仅仅是教育界重要问题之一,简直和社会的根本组织有密切的关系;我们打算把各报章杂志关于批评留学问题的文章择要转载,我们自己如有特别的感想或意见,也拟继续发表;务冀引起国人的注意,也从速矫正这种误谬的现象,而求得较有效能的方法。”《教育杂志》同期转载了邵力子和陈霆锐的两篇评留学问题的文章。在此之后,留学问题成为各大教育杂志非常关注的议题,《东方杂志》《教育与人生》《中华教育界》《新教育评论》等刊物都投入到这场讨论。
黎元洪
《中华教育界》(1950年1月15日出版)书影
在此之后,舆论对留学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讨论。从总的情况来看,20年代以后社会评论留学问题主要涉及了三个方面:国家和社会的过失、留学政策的失策和留学生本身的问题。从国家和社会的角度,“惜乎政治不清明,社会混乱,不能容纳是项人材,使有志者抑郁无由自见,能者不能展其抱负,此实国家社会之有负于留学生,非留学生之过也。”从留学政策制订的角度,评论者认识到“今后我们国家的放任留学政策,如果不改变,那末将来亡中国的真病,恐怕就是国人之留学狂了!”而本文着重讨论对留学生本身的批评。
社会学研究者将兄弟会看作新秘密结社:“在美国的留学生中,他们因袭了中国秘密结社和美国大学中弟兄会的习惯,再加上些引援勾结的动机,就发生了许多的秘密结社,他们再把这些会社从美土移植中华,这在将来或许会成了留学生界的帮会吧!”舒新城在1927年留学史研究的开山之作—《近代中国留学史》中,也有“美国学生有秘密组织的兄弟会等,以为回国包揽事业的根据”的责难,这一批评在近代留学史上影响深远,后世在谈到留美学生时,往往引述这句话作为铁证,这是留学生饱受批评最主要的“罪状”,但是由于舒新城结论的武断,这一问题有很大的讨论空间。
舒新成
留学生应该树立留学之志:“有志留学者,须知今日之中国,正属需要留学生之时代,中国之种种学识,远不如人。欲图企及之,非留学生莫属也。故强中国,有藉乎种种学识之进步,而进步学识之责,在乎留学生。留学生者,强国之原素也。凡吾学生之爱国者,不可以不留学。”对于留学生遭到的批评,一位即将出国学医的学生谈到:“不管别人的心理是怎样,我应当走我自己的路,对于本身问题,非澈〔彻〕底的研究不可。一方面打算吸收他国的精华,一方面打算介绍母国的文化,就是将来回国,倘若为着生计,赚钱也要光明,方不失学者底人格。对于国家社会,情愿抱牺牲的精神去做。因为新社会应当由我们青年人改造的,这是我的志愿。”
作为留美生,胡先骕在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先后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任教,针对学者对留学生的批评做出回应,既有认同的地方,也对“责留学学生亦有一二过苛之处,此处亦稍稍为之辩护。”他认为“美国教育之佳处在注重实习与实验,故留美学生之学工商与科学者,确有相当之学术与经验。”不能全然将留学看作毫无成绩。
晚清民初留学生成立众多的留学生内部团体,从清末成立的寰球中国学生会,1913年成立的欧美同学会,1914年筹划设立的全国留学生联会,到1915年青年会组织留学部,上述团体都以联络留学生内部感情为其宗旨,留学生团体意识的增强反映了留学生对自身形象的重视。
欧美同学会成立之初成员合影
留学问题经过1923年到1926年的讨论,社会对留学生的认识逐渐趋于理性。杜威(John Dewey)自1920年返回美国,1925年在纽约针对中国留美学生所作“中国学生习西学之价值(The Value of ForeignStudies to Chinese Students)”的演讲中,认为“学位仅有商业的价值”,此言“在已经归国或现正在外国以及行将来外国之学生闻之,或竟多数认为不满意”。而杜威的本意则认为留学生不要以追求学位为目的,而要注重个人对于社会之实在的贡献。这一观念经留美生转述回国内,促使国内扭转对于留洋文凭的盲目崇拜。
杜威
与此同时,“一般社会却还是(对留学生)盲从如故。”其盲从的现象,如“上海有许多营业式的学校,登广告招生总要说‘本校聘请欧美留学博士硕士担任教授……’这句话是一种撞骗行为的告白——实在无此类人为教师,只要稍知社会情形的就知道——但他却供给我们许多可研究的资料。这种学校的主持人所以要这样登广告的,其目的在于迎合一般学生的心理而求多收学生。此种广告之效力究竟如何我们不得而知,然而有人出此而常常出此者,必群众意识中有此崇拜留学生之观念……
清末民初诸多留学生文学中,留学生负面形象跃然纸上。虽说其文学形象表达了“近代以来中外文化冲突、融合的轨迹”,人们也承认文学形象有别于真实状况,却在不断引用这些材料时将文学形象与真实形象混为一谈,当误读扩大,误读就被当作事实,从而对留学史或留学生的认知有明显的否定倾向。因此,厘清其真实形象及其转变脉络,有助于对近代留学生群体研究的深入。
留学生照片
本文转自公众号:史学月刊,原文载于《史学月刊》2019年第4期(原文为《晚晴民初留学生社会形象及其演变》,上文选摘了文章后半部分,前半部分请见本号昨日发布内容)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 有一种爱叫做点赞 ·
喜欢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说说自己的意见,我们一起来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说的不对的也要指出来

上一篇:河北这所大学喜迎扩建,耗资19亿建设,考生:幸运从天而降
下一篇:未来的发展趋势:在线教育实现线上线下相融合?

最近更新未来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