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行(29)---宁波老外滩

栏目:未来教育  时间:2021-01-25
手机版

宁波老外滩,坐落于浙江省宁波市三江口(甬江、奉化江和余姚江的三江汇流之地)的北岸江北区,是进入宁波古城的门户。 在唐朝为中国四大港口之一,并成为鉴真东渡的起点;在南宋为中国三大港口之一,并设立市舶司专门负责管理对外贸易;当《南京条约》签订后,宁波便成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并于1844年正式开埠。

老外滩东临甬江,西接人民路,南依甬江大桥,北接轮船码头,占地面积近49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80000平方米,是目前浙江省省唯一现存的能反映中国近代港口文化的外滩,是百年宁波的重要见证地,也是宁波精心打造的第五张城市名片(宁波帮、宁波港、宁波景、宁波装)。老外滩融东西方建筑文化之美,以新兴的BlockS商业街区概念集中打造一个集购物、美食、娱乐、旅游、居住为一体的特色区域,塑造宁波城市时尚地标。

老外滩,唐宋以来就是最繁华的港口之一,也是著名宁波帮的发祥地。它曾是“五口通商”中最早的对外开埠区,比上海外滩还早20年。

沿着江边,外国领事馆、天主教堂、银行、轮船码头等建筑一字排开,几乎记录了宁波开埠的整段历史。这些建筑,至少有100多年历史。目前保存下来的文物建筑有:英国领事馆、巡捕房、侵华日军水上司令部、浙海关、天主教堂、江北耶稣圣教堂、宁波邮政局、通商银行等,还有一些民房,如老字号商铺“宏昌源号”、中西合璧的商人私宅“严氏山庄”、“朱宅”等建筑,这些建筑具有浓郁的欧陆风格。与中国传统民居形成鲜明对比。经过近几年的培育和扶持,宁波老外滩逐步成为中心城区的高档休闲旅游娱乐区域。

“外滩”一词出现于19世纪中叶,英文为“BUND”,意即“码头”。目前关于“外滩”有广义和狭义二种解释。广义的外滩是指从事对外经贸和文化交流的码头区块,而狭义的外滩是指产生于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以上海为代表的对外通商口岸。

不管是广义的外滩还是狭义的外滩,均有一些基本的组成要素。从地域特征来看,外滩都靠河靠海,是连接大陆和水域之间的一块特殊的地块;从存在方式看,这里曾是繁华的码头,是当地历史上的水陆交通枢纽;从外部形态来看,这里领事馆、外商洋行、银行等建筑林立,并呈现出中西合璧的特征。由于“外滩”在中国近代史上扮演的特殊的角色,使这一区块一直背负着沉重的历史包袱。

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人们对“外滩”这一概念理解的客观化、宽泛化,加在“外滩”头上的殖民意味渐渐消散。如今在人们心目中的“外滩”已回归了它的本义,即靠水靠河的狭长的码头地块。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目前外滩在不同的城市被复制。

文化,简单地说是在一定区域内人们所形成的价值观,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我们把在“外滩”这一特殊的区块所形成的价值观、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的总和称之为“外滩文化”,它包括商业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教育文化、建筑文化等等。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外滩文化有一般文化的普遍特征,但由于外滩这一地块的特殊性,它又表现出了与中国传统文化截然不同的文化个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商业性

外滩本身就是开展经贸活动的场所,商业性是它与身俱来的品性,追逐利益的内在驱动使这里的一切都带上了浓重的商业气息。为商业活动而设的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如报关行、洋行、仓库、银行等各种商贸楼建筑,经营各种生意的商铺,为从事海运的人员的生活休闲设施,以及为各种商贸活动提供信息服务的报刊,为营造商业氛围的各种广告牌、霓虹灯等等,使外滩的商业要素十分完备,各地的外滩都曾是当地当时的繁华的商业中心。

二、包容性

这是指对异域文化的包容程度。外滩是对外经贸往来的产物,异域文化在这里跟本土文化相互冲撞、融合是寻常之事,不同的生活习惯、不同的风俗信仰、不同的价值取向在这里同生共存,如宁波的外滩建筑充满欧陆风情,饮食起居等生活方式浸透了西方的色彩,西方的先进教育理念带进了我国城市。这同样体现在全国其他的外滩中,这一切充分表明外滩文化中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又有西方先进文化的影响,两种文化兼容并蓄、互相融合、互相渗透,推动了外滩所在城市经济文化和各项事业的发展。

三、开放性

外滩文化的开放性是由外滩特有的区域条件和功能决定的。外滩背靠大陆,面朝江河,它直接接受来自大陆和海洋文明的幅射,在文化的传播途径上体现出开放性。另外,外滩出于对外贸易的需要,在外滩文化的内容上也体现出灵活、开明、时新、实用等开放的态度,与传统的本土文化形成鲜明的对比。伴随着传播途径和内容上的开放性,使这一带人们的文化心理上也表现出了开放性,如他们比当时的城内人更快、也更容易接受来自西方的一切新生事物。外滩的开放性使近代文明的许多雏形在外滩一带率先形成,如印刷业的出现,西医的传入,欧美现代教育制度和教育内容的输入等等,使外滩这一带成为当时引领时尚潮流的一方热土。

四、创新性

创新性是一种无中生有、化旧为新的能力,外滩文化的创新性不仅体现在许多当时人们从没有见到过的东西在这里被引进,还在于对传统文化的改造,最为典型的是对传统建筑文化的创新。中国自汉唐以来,几千年的传统建筑文化根深蒂固,随着对外交流的急速频繁,外来建筑文化在外滩一带不断渗透。工匠们开始把西方的新材料、新结构与新工艺结合到各种外滩建筑的建造上。外滩一带的领事馆、洋行、银行、教堂、报关行等建筑物采用钢筋混凝土、钢铁结构与大玻璃相结合的技术,还在下水道、阴沟、冷暖气设备、外墙贴面及瓷砖建筑工艺都被采用,体现了对传统建筑文化的一种创新。

五、互动性

外滩文化是一个多元素文化的集成,各种元素之间是互相推动、互相交流、互相发展的。一个城市有了港口、码头,就有了交通、商品贸易、人员往来、文化、教育、建筑、宗教、金融等等的交流发展,以及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的互相影响。这种互动,其载体就是外滩。外滩造就了上述多种元素的互相融合,推动了上述各元素和各个方面、各个领域的同步发展。

宁波老外滩位于宁波市三江口的江北岸,是进入宁波古城的门户。宁波在唐代即为中国四大港口之一,鉴真东渡的起始点就在宁波,在南宋时期为中国三大港口之一,并设立市舶司专门负责管理对外贸易的。虽然清政府一直采取闭关自守的对外政策,但宁波与日本、南洋各地一直保持着藕断丝连的贸易往来。在清代实行全面闭关之时,宁波是唯一保留了对外贸易的特殊港口。这种特殊的港口地位从1644年到1684年左右,时间长达约40年。

1842年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 宁波作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各国商人蜂拥至宁波,英、法等国采用夺取主权,建立据点,霸占海关、控制海口,垄断航运,推行洋化等一系列手段,把宁波港扭曲成半殖民地性质的港口。1844年正式开埠。不久,江北岸便发展成为英、法、美三国侨民居留区域。历史上也称为“外滩”,其开埠历史比上海外滩还要早上20年,是目前中国最古老的外滩之一,一直到上海口岸崛起,宁波口岸的地位才被逐渐削弱。

1927年,中国政府收回了江北岸外人居留地的行政管理权江北外滩也在岁月的洗礼中完整地记录下了近代宁波的历史变化,体现西方工业文明的器物与各类设施集中在这里出现,如宽敞的马路、整洁的街面以及电灯、自鸣钟、脚踏车、洋房、教堂、医院、银行等首先在这里出现,在客观上也推动了宁波城市的近代化进程。成为了浙江省唯一现存能反映港口文化的外滩。

宁波外滩文化底蕴深厚,历史古迹遗存丰富,有已经登录的国家级、省级、市级、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点54处。有建于1842年的英国领事馆旧址、建于1864年巡捕房旧址、建于1865年的浙海关旧址、建于1872年的天主教堂、建于1898年的江北耶稣圣教堂、建于1903至1908年的侵华日军水上司令部、建于1927年的宁波邮政局、建于1930年的通商银行旧址等。

宁波老外滩至少有以下6个方面的内容值得研究:

一、欧陆风情的建筑长廊

江北外滩一带的建筑有着浓郁的欧陆风格。此外,还有一些民房,如严氏山庄、朱宅、老商铺“宏昌源号”等。这些建筑具有中西合璧的风格,与中国传统民居形成鲜明对比,极具观赏价值。

二、宁波近代商帮的起航地

宁波的近代商帮利用外滩这一通商口岸所带来的发展机遇,利用身处当时中国对外开放前沿地带及对外贸易的先天优势,纷纷创办轮船公司,从事宁波至上海等地的运输,特别是从事当时颇有风险的对外经济活动,从而***促进了宁波商帮的近代化进程。据查宁波外滩的54处文物建筑中至少有31处与宁波商帮有关。

三、近代商业文化的展示区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外滩是宁波的商业中心。这是一个围绕港口而兴起的特色商业区。整个外滩区块可以分为三层,各街区的功能非常清晰:第一层是外马路生产作业区,第二层是中马路消费区,第三层是后马路居住区。

四、新事物、新观念的实验场

近代宁波外滩是新观念、新事物不断萌芽,新旧观念不断碰撞的地方,吃穿住行玩乐等方面都浸润了西化的色彩,西式糕点、西洋电影、夜总会、舞厅等进入了当地百姓的生活,住洋楼、吃洋菜、点洋灯都成为了时尚。宁波的老百姓正是从外滩这一窗口看到了世界,接触了西方文明。

五、富有开创性的教育中心

近代宁波外滩还是一个教育中心。像斐迪(现在的宁波三江中学)、斐德、正始、毓才中学等都是当时最好的学校,教会为了笼络人心,在外滩一带相继办起了一批公益性的教育机构。这些学校不仅吸纳了一批外国人充当老师,还把当时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渗透到了日常教学之中,当时许多生动的教育活动即使在今天看来,仍然有相当的借鉴意义。

六、外来宗教的集散地

1844年1月1日,宁波五口通商开埠,指定江北岸为外国人通商居留地。1860年前后,外国领事、商人、教士、外侨侨眷等多数居住在江北岸槐花树下至桃花渡法国天主堂沿江一带。宁波外滩附近的宗教基本上是外来的,在这块区域内,修道院、耶稣堂、天主堂遍布。现尚存的外来宗教的一个实物标志就是建于1872年的法国哥特式建筑———天主教堂,建筑面积4380平方米。

2002年,宁波城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出资6亿元对老外滩进行了改造。如今的老外滩,经过重建,基本保持了当初十里洋场的风貌,成为宁波新的时尚风标。

以上文字,源自百度。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反过来,上层建筑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文字的内容简单了解一下就得了,别去深究,而老建筑是实实在在地矗立在那里的,要好好儿看看。

上一篇:王贞仪:清朝女科学家,只活了29岁,却惊艳世界200多年
下一篇:福建省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工作第二十九场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

最近更新未来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