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疆旧事】云南省军区边防十三团历史沿革(3)

栏目:未来教育  时间:2023-03-23
手机版

  中国人民解放军

  云南省军区边防第13团

  成都军区守备第4团

  云南省军区边防第4团

  历 史 沿 革

  (3)

  中 篇

  2大源流——第13军、第15军

  (下)

  (二)副源:传承了第15军血统的昆明军区步兵独立第6营高机连

  昆明军区步兵独立第6营,更早地就在河口地区——我们团的第二故乡艰苦奋战,为河口地区的和平、安宁与发展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昆明军区步兵独立第6营的前身,可追溯到陆军第4兵团第15军。第15军的前身,可追溯到晋冀鲁豫野战军第9纵队。

  

  1937年9月30日,第129师主力9100余人东渡黄河、开赴华北抗日前线。在开展一系列对日作战的同时,派出多批游击支队和工作团深入晋冀豫边广大地区,配合当地中共组织,建立抗日政权和抗日根据地,组织群众武装开展游击战争,撒下了抗日斗争的星星火种。

  1940年4月,第129师385旅的部队主要整编进太行军区。1943年3月,第385旅机关并入太行军区第3军分区,所辖部队划归第3、第6军分区。此后,经过多次调整改编,至1946年12月,太行军区下辖独立第1、第2旅及第1、第2、第3、第4军分区。

  1947年7月2日,晋冀鲁豫军区决定,以太行军区前方指挥所和独立第1、第2旅及3个军分区基干团为基础,在河南省博爱县清化镇编成晋冀鲁豫野战军第9纵队,司令员秦基伟,政治委员黄镇。第9纵队共2.1万余人,编入陈(赓)谢(富治)集团,旋即投身于战略进攻,挺进豫西,转战伏牛山,立下不朽功勋。

  1948年5月9日,晋冀鲁豫野战军第9纵队改称中原野战军第9纵队,仍归陈谢集团统辖。中野9纵在参与攻克宿县、任桥阻击作战、围歼黄维兵团中战果颇丰。

  1949年2月14日,中原野战军第9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5军,下辖第43、第44、第45师。军长秦基伟,政治委员谷景生,隶属第二野战军第4兵团。4月起,开始进行渡江、挺进浙赣、两广等战役。

  

  1950年1月进军云南。3月初,第44师进军西康(今分属四川和西藏),参加西昌战役。4月,军直和第43师与滇桂黔边纵队第6支队合并,组成云南省曲靖、昭通军分区。第45师留驻贵州组建毕节军分区。5月,第44师归建,集结宜宾地区。6月以后,所属各部队执行剿匪作战任务。

  1950年12月,第43师奉命留驻云南,第10军第29师编入第15军序列。翌年3月,第15军编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5军,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在上甘岭一战成名。

  

  

  1950年8月,中央军委指示云南军区,拨出3个建制团队组建3个边防公安团。云南军区将下属第13、第14、第15军的3个警卫团整编为公安第1、第2、第3团。

  由第15军警卫团团部带第2、第3营整编而成的边防公安第3团,于1951年1月整编完成,3月中旬从昆明市官渡区出发,开抵蒙自边防区,到达河口市(1950年6月河口县改市),驻防河口、马鞍底及碧河公路一线。团隶属蒙自边防区指挥。

  边防公安第3团原辖2个营,到河口后扩编为4个营。团部驻河口市区,第2营营部、机2连、新兵第5连驻防马鞍底(属河口),第4连驻防新寨,第6连驻防勐坪;第3营营部、机3连、第8连驻防倮姑,第7连、第9连分散在白寨、腊哈地一带,看守桥梁,担任押运及清剿公路两旁土匪;第1营、第4营为新兵营,分别驻碧色寨、密拉底,主要任务是集训新兵。团机关设有政治保卫处,下设侦查组、审讯组、稽查组和检查员10人,负责检查中越双方来往人员。3月,政治保卫处会同公安局、海关组成联合检查站。

  边防公安第3团一到河口,就开展了一系列作战行动。

  1951年3月31日至4月13日,边防公安第3团出动4个连兵力,在友邻部队配合下,清剿碧河公路一线的马熊保、黄老六、杨国华等股匪,以及驻越法军和保大伪军残余分子。战斗12次,毙敌992人,俘敌38人。

  1951年4月1日,越南劳动党中央同意云南军区部队入越剿匪,边防公安第3团出动5个连兵力,与第13军112、113团组成共18个连的3个集团,围剿盘踞中越边境的刀家柱、杨国华、项朝忠等匪部,共歼匪565人(其中越匪149人、法匪2人),缴获电台1部、迫击炮4门、轻机枪14挺、长短枪275支、子弹5万余发。

  1951年7月26日,1架法国运输机低空侵入河口市区上空,被边防公安第3团桥头碉堡的重机枪击中,驾驶员及联络员均负伤,机身失衡,被迫迫降谷柳机场。

  

  1952年6月,根据中央军委1951年9月指示,云南边防部队扩编,边防公安第3团分编为蒙自甲、丙2个团:

  ——甲团以边防公安第3团第2、第3营为主,扩编成“金平公安甲团”,下辖6个连。团部先驻金平,后驻六村(绿春)。10月,中央军委正式授予其边防公安第74团番号。

  ——丙团以边防公安第3团第1、第4营为主,扩编成“镇越公安丙团”,下辖5个连。先驻麻栗坡董干,后驻河口。镇越公安丙团同时还负责抽组麻栗坡、河口的检查站、武工队。10月,中央军委正式授予该团边防公安第75团番号。

  1952年6月4日,边防公安第75团(镇越公安丙团)在河口市第2区马拉林村(距边境50华里)剿匪,4个步兵连、半个机炮连参加战斗。历时45天,大小战斗14次,攻克敌洋碉、黑皮寨等据点。

  1954年8月19日,西南军区发布《公布分区、公安部队番号》的命令,边防公安第75团缩编为董干边防公安独立第6营;抽调金平边防公安第74团1个步兵连及2个连的架子(编制),与内卫公安第23团2个步兵连、河口武工队,合编重组边防公安第75团。

  重组后的边防公安第75团辖2个营、6个步兵连、1个教导队、1个卫生连,实编1140人。团部率第1营驻河口市区,第2营驻马鞍底。主要担负小坝子、河口、马鞍底至金平一线的防务。

  1955年4月1日,云南军区整编为昆明军区兼云南省军区,蒙自边防军分区由昆明军区兼云南省军区直接领导,驻蒙自地区的边防部队统归蒙自边防军分区直接领导,边防公安第75团重新隶属蒙自边防军分区建制。

  

  1956年7月16日,总参谋部发布《公布云南边防团、营编组及番号、代号》的命令,云南边防公安部队奉命扩编,以边防公安第75团为基础,整编为昆明军区公安军边防第48团,下辖8个步兵连、1个通信连和1个机炮连。

  1957年3月1日,总参谋部发出关于公安军整编问题的指示,9月2日,昆明军区发布《公布边防、内卫公安部队番号、代号名称》的命令,以公安军边防第48团为基础,整编为云南省军区边防公安第12团,下辖团部、团直属警通排、运输班、高机连、机炮连、民族工作队5个分队和3个步兵连,共682人。团部仍驻河口县(1955年河口由市改县)。

  1960年12月15日,云南省军区所辖思茅、临沧、保山、丽江4个边防军分区、13个边防公安团中的12个均划归昆明军区直接领导,云南边防公安团改称昆明军区步兵团。唯独驻河口的边防公安第12团,番号改称昆明军区步兵第12团,但仍属云南省军区建制,未移交昆明军区。

  1961年8月,昆明军区命令,步兵第12团撤销建制,改编为昆明军区步兵独立第6营(又称河口独立营)。驻地河口县。属云南省军区建制。

  1969年,根据昆明军区对边防部队整编实施方案的批复,蒙自军分区进行编制调整。步兵独立第6营与河口县武装部4个民族工作队合并整编为新的步兵独立第6营,代号“昆字706部队”,辖2个步兵连和1个高机步兵混合连(称高机连),编制494人,营部驻河口县槟榔寨。 同年9月,昆明军区根据中央军委指示,发布《边防部队调防命令》,云南各边防部队进行大面积调防。原驻河口县的昆明军区步兵独立第6营(也称“河口独立营”),除高机连留下外,营部带2个步兵连调防到思茅军分区;思茅军分区所辖的昆明军区步兵第10团2营,其营部带第4、第5、第6连共3个连,从勐海县布朗山调防到河口,与步兵独立第6营高机连合并,整编为昆明军区步兵独立第13营(又称“河口独立营”,)代号“昆字726部队”。

  (三)汇流:从独立第13营到边防第13团

  

  昆明军区步兵独立第13营刚组建时,辖4个连队。其中,步兵第10团2营4连整编为步兵独立第13营1连,起先驻河口县城外的四连山,不久即调到金平县那发地区驻防(也称“那发连”);原步兵第10团2营6连,整编为步兵独立第13营2连,驻防河口县瑶山公社新街地区(也称“新街连),负责河口县瑶山区、金平县马鞍底区的边防守卫工作;原步兵第10团2营5连,整编为步兵独立第13营3连,随营部驻槟榔寨;原步兵独立第6营高机连整编为步兵独立第13营高机连,继续驻守河口火车站,重点保护中越友谊大桥。高机连为高机、步兵混合连编制,其第1、第2排为步兵排,第3、第4、第5排为高射机枪排。第1排为前哨排,驻守河口县桥头公社东瓜岭大队;第2排担任中越友谊大桥的执勤、警卫;第3、第4、第5排担负防空袭作战任务。

  河口独立营享受团级待遇,教导员称政委。军事首长编制为1正2副,政治首长编制为1正3副。营部称营机关,有参谋、机要参谋、干事、助理员各2人,以及通信排、机枪排、卫生所、电影组、电台等编制。

  步兵第10团2营调到河口后,营长徐春生即调任红河州人防办主任,红河州建水县人武部原副部长王文俊调任新建的步兵独立第13营营长;步兵第10团2营副营长王德胜改任步兵独立第13营副营长,步兵第10团2营4连连长罗意利提任步兵独立第13营副营长。步兵第10团2营教导员宋金友改任步兵独立第13营政治委员(教导员);步兵第10团2营5连指导员胡国斌提任步兵独立第13营副政治委员(副教导员);蒙自军分区又新调来张成民等2名副政治委员(副教导员)。配齐了昆明军区步兵独立第13营领导班子。

  

  (支仲伦供稿)

  新的河口独立营组建不久,其随营部驻槟榔寨的第3连(原步兵第10团2营5连)即由张成民副政治委员(副教导员)带队,调往金平,组建新的独立营(该独立营不久即调往思茅军分区,驻勐腊县)。

  1970年3月15日,昆明军区发布《关于改变地方部队番号问题》的命令,云南边防部队番号统一由“昆明军区步兵第×团(营)”改为“云南省军区独立第×团(营)”,驻河口昆明军区步兵独立第13营改称云南省军区独立第13营,代号35532部队。

  1974年起,尤其是随着1975年越南实现国家统一,黎笋集团的地区霸权主义野心急剧膨胀。他们将我国当做阻碍他们拼建“印支联邦”、实现地区霸权的最大障碍,在苏联的支持下,一再挑起中越两国边界摩擦和事端,中越边境形势渐趋紧张。1976年,蒙自军分区所属边防部队恢复中越边境全线巡逻。

  1976年6月7日,昆明军区下发《关于改变边防部队番号的通知,》云南省军区独立第13营整编为云南省军区边防第3营(又称“河口独立营”),原第13营高机连改编为步兵连,称边防第3营第3连(习惯仍称“高机连)。同时,将驻守在思茅地区江城县的思茅军分区独立第1营1连调防河口,驻龙堡地区,入编云南省军区边防第3营,称边防第3营4连。

  至此,云南省军区边防第3营(河口独立营)下辖第1、第2、第3、第4连共4个步兵连队。但其第3连(驻守四连山的原高机连)仍配备有高射机枪。

  

  1978年10月10日,昆明军区发布《关于调整蒙自军分区机关、直属队和边防部队编制问题》的命令,蒙自军分区所属的2个边防营整编为3个边防营(河口营辖4个连、金平营辖3个连、绿春营辖2个连)。云南省军区边防第3营改称云南省军区边防第4营(河口独立营)。

  在昆明军区10月10日命令之前的9月29日,昆明军区发布《关干中越边境新增部队部署调整》的命令,蒙自军分区边防部队调增3个连,即由保山军分区边防第9团、德宏军分区边防第8团和怒江军分区边防第10团各组建1个连。其中,保山军分区所辖云南省军区边防第9团从全团6个连队中各抽调1个建制班组建成的步兵连,由连长毛务林、指导员李申带队,于10月22日从腾冲县出发,24日到达蒙自军分区,27日抵达河口县槟榔寨,入编河口独立营。而这时,河口独立营已由原先的云南省军区边防第3营改编为云南省军区边防第4营(其中“那发连”划归金平边防营)。因此,保山军分区边防第9团抽调入编我团的步兵连,称云南省军区边防第4营3连,代号35532部队83分队。

  依据昆明军区10月10日命令,蒙自军分区重新调整了3个边防营各连防区,其中明确:“河口第4营:第1连从10号界碑至1号界碑;第2连从1号界碑至中越大桥;第3连从中越大桥至龙包(脖)河口;第4连从龙包(脖)河口至金平县马鞍底五台山。”

  1978年12月4日,根据总参谋部1978年11月28日通知,昆明军区发布关于“蒙自军分区所属第4、第5、第6营扩编组建云南省军区边防第13、第14团”的命令。

  1978年12月24日,以驻河口地区的云南省军区原边防第4营(河口独立营)为基础,扩编组建成云南省军区边防第13团。边防第13团下辖步兵第1、第2、第3营,归蒙自军分区领导。

  

  至此,河口独立营,这支继承了第4兵团的铁血军魂,继承了第13军、第15军光辉荣誉与血性传统,守卫神圣边关的英雄部队,结束了在祖国南疆前哨不惧艰险、英勇奋战的历程;将其高举起的从第4兵团并往前延伸至八路军第129师、红四方面军延续而来的英雄火炬,将前辈的风采与责任,移交给新生而来的后辈英雄——云南省军区边防第13团。

  【本篇内容主要参考了《刘伯承传》《中国人民解放军成都军区沿革史(1955-2002)》《中国人民解放军云南省军区大事概略》《云南省军事志》《红河州军事志》《永不磨灭的番号》,并感谢孙家康、张瑞平等老首长提供了大量资料。】

  【责任编辑 陈正才】

  (图片除署名者外,均来自网络)

上一篇:云南省电力设计院招人啦!
下一篇:科技创新助力预制混凝土行业可持续发展——第十二届中国(国际)预制混凝土技术论坛在

最近更新未来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