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图大业3:扑朔迷离的杨忠

栏目:未来教育  时间:2023-03-24
手机版

  

  公元524年,这是南北朝历史上一个至关重要的年份。这一年在北朝是北魏孝明帝正光五年,在南朝是南梁梁武帝普通五年。

  之所以说这一年至关重要,是因为这一年发生了一件改变南北朝历史的大事,那就是——六镇起义。

  六镇起义我们在《铁血北朝》里已经详细讲过,这是北魏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内乱,标志着盛极一时的北魏王朝由盛转衰,逐渐走向灭亡。

  六镇起义对于北魏,有点像安史之乱对于唐朝,都是改变王朝命运的分水岭事件。

  六镇起义敲响了北魏王朝的丧钟,后来北魏的掘墓人都出自六镇,比如出自怀朔镇的高欢,出自武川镇的宇文泰。

  这场北魏历史上最严重的内乱爆发后十年,北魏终于走向瓦解,分裂为东西二魏,互相攻伐。

  

  在高欢死后,他的手下大将侯景叛逃南朝。随即再度举起反旗,将江南搅得天翻地覆,酿成了南朝历史上最严重的一场灾难——侯景之乱。

  侯景之乱直接导致南梁的解体,而侯景之乱的源头其实还是那场六镇起义。

  由此可见,一场遥远边塞的六镇起义竟然阴差阳错改变了南北双方的历史走向。

  被六镇起义改变了命运的不止是南北朝,甚至还有此时尚未出场的杨忠。

  杨忠和六镇起义又存在怎样的瓜葛呢?

  这事儿得从他爹杨祯说起。

  杨祯据史书记载曾是北魏的宁远将军,六镇起义爆发时他居住在朔州太罗城。眼瞅着局势越来越动荡,杨祯寻思这六镇是没法安稳待下去了,保不齐哪天要么死于乱兵刀下,要么被官军无差别剿灭。

  君子不立危墙之下,这个道理杨祯自然明白,想到这里他连夜收拾东西,带着老婆孩子逃离太罗城,目的地是太行山东边的中山(今河北定州)。

  当时的中山扼守华北平原和太行山的通衢要道,是北魏最富庶繁华的地方之一。逃到那里自然不愁生计,怎么着也比在六镇坐以待毙强吧。

  拖家带口的杨祯刚在中山安顿下来没多久,便看到了一条令他心跳加速的消息:

  朝廷官军在五原大败叛军主力破六韩拔陵,二十万叛军放下武器投降,六镇之乱被平定。

  

  如何安置这二十万降兵让朝廷那帮大佬脑仁痛,这就是一颗定时炸弹,安置稍不如意,这帮人马上撸袖子“重操旧业”,你信不信?

  问题的关键是吃饭问题,一天三顿饭,二十万人,你算算一天要吃掉多少粮食?朝廷的粮库都快被老鼠改造成别墅了,没有粮食,拿啥给这二十万人吃!

  有人想出了一个高招,朝廷没粮食没关系,河北有呀,咱把降兵送到河北安置不就结了。

  于是,一帮朝廷大佬一拍大腿:你小子还真是个人才,行,我看行。

  随即马上发公文给六镇,将二十万降兵遣送河北冀、定、瀛三州安置。

  中山(定州)就是三州之一。

  消息传回中山,当地官员集体沉默了。

  你家十口人,吃了上顿没下顿,正发愁呢,居委会又安排十几个人住你家里,让你帮忙照顾一阵子。

  记者采访:请问您现在的心情好吗?

  你觉得能好吗?

  中山官员就是这心情,一百个不爽,又不敢违背朝廷的旨意,只能硬着头皮接受。

  二十万降兵在严密监视下押送河北,不愿离开故土的降兵不断有人逃亡。到了河北三州后,可能待遇和处境都很不理想,又逃走了一批。

  剩下的降兵很快发现,河北也没多少粮食给他们吃,这下都不淡定了。

  再加上河北三州地方官员可能打心里就瞧不起这帮降兵,难免会流露出那种鄙夷的神情。久而久之,降兵们的火气就冒出来了,他们和地方官员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

  不久后,忍无可忍的降兵终于出现了二次叛乱的情况。杜洛周反于上谷(今河北怀来),鲜于修礼反于中山(定州)。

  得,六镇起义第二季隆重登场。

  

  安家在中山的杨祯有点懵,不过这次他没有跑路,而是选择协助朝廷剿贼,当然这是史书的说法,我们这里姑且相信。

  “属魏末丧乱,避地中山,结义徒以讨鲜于修礼,遂死之。”——《周书·杨忠传》

  杨祯招募了一帮“义徒”,协助中山官军讨伐鲜于修礼,可惜实力不允许他豪横,兵败如山倒,自己也战死了。

  这是杨坚祖父杨祯唯一的一件事迹,还是一位烈士,有点意思。

  杨忠后来发达了,没有忘记自己这位烈士父亲,追赠柱国大将军,少保、兴城郡公。

  杨祯阵亡这一年应该是北魏孝昌二年(526年),这个时候他的儿子杨忠在哪里呢?

  《周书·杨忠传》透露了杨忠的行踪,他去了一个所有人都想不到的地方。

  “客游泰山”

  十八岁的杨忠跑到山东泰山游玩去了,这个操作令人匪夷所思。

  父亲战死沙场,儿子游玩泰山。

  总觉得哪里不对劲,好像有问题,杨忠他独自跑到泰山干什么?难道真是为了游玩泰山?

  更诡异的事儿还在后面。

  客游泰山的杨忠非常不走运,遇上了梁军进犯。杨忠腿脚不利索,浴血奋战后弹尽粮绝没有跑掉,被梁军抓回江南去了。

  真是将门虎子,年纪轻轻的杨忠便在战场露了一把脸,狠狠震慑了南朝人,真不愧是大隋太祖皇帝……

  等等,先等等。

  让我捋一捋思路。

  

  杨祯中山杀贼阵亡(大魏烈士),杨忠游玩泰山遇到南军,浴血拼杀力竭被俘(大魏少年英雄)。

  诸君发现什么不对劲没?

  这些记载悄无声息给人们灌输了一个信息:杨祯是大魏忠臣,杨忠也是将门虎子,少年豪杰,父子俩刚出道就为国建功立业。

  既然杨家父子功在社稷,那后来建隋称帝也就顺理成章,合情合理嘛。

  想必这就是史书肩负的“政治任务”,用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人们接受它的论调。

  但是,我们重点来说说这个但是。

  但是,这些煞有介事记载的背后却掩盖了很多的破绽,或者说经不起推敲的漏洞。

  首先,杨祯除了“死王事”这件“大书特书”的事迹外,再也查不到任何其他事迹。甚至到底有没有杨祯这个人都是一个谜团,面孔模糊,虚无缥缈的杨祯究竟隐藏了多少秘密?其次,假如说杨祯杀贼死王事确有其事,这对于杨坚称帝来说绝对是一件加分项,按正常逻辑他应该第一时间追尊杨祯等祖先为皇帝,同时大书特书杨祯的英雄事迹。

  然而事实呢?

  杨坚称帝后只追尊父亲杨忠为帝,对祖父杨祯以上的列祖列宗只字不提,没有任何表示。

  

  这个操作极其反常,可以说根本无法解释。

  第三,杨祯战死于中山时,他的儿子杨忠为何却出现在远离中山的泰山,而且还是去游玩,碰巧又遇到了梁军偷袭,不慎又被抓到江南去了。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巧合?史书写到这里时闪烁其词,刻意回避一些关键信息。

  第四,也是最诡异的一点。按史书记载杨忠被抓回江南是在泰山附近,时间大致是525年。然而那一年泰山附近并未发生南北战事,那支神秘的梁军从何而来?杨忠究竟是如何到了江南,似乎也存在很多疑点。

  这种种扑朔迷离的信息掺杂在一起,构成了杨忠谜一样的身世。

  杨忠究竟是什么人?他那些“有头有脸”的祖先有没有其人,他和武川镇到底有没有关系?武川和山东,哪一个才是他真正的发迹之地。

  这些道貌岸然的史书在我手中翻来覆去,总想从字里行间发现一些隐情。把这些线索一一排列组合,我突然想到了一种可能。

  下面是我的脑洞大开时间,以下的分析完全是想象力丰富的产物,属于我的推断,仅供诸君参考。

  

  我在想有没有一种可能性,史书上对杨忠身世以及他祖先的记载全部是虚假的。

  所谓弘农杨氏是《隋书》提出的,而当时杨坚已经是隋文帝,需要为自己找一个显赫的祖先彰显自己称帝的合理合法,所以举起了弘农杨氏的招牌。

  落户武川的是始祖杨元寿,这是《周书》提出的。当时杨忠已经是北周最显赫的贵族世家之一,不但是军方第一大佬,而且还和武川元老独孤信联姻,努力挤进以武川系为核心的关陇集团。

  为了拉近和关陇集团的距离,使自己成为大佬们的“自己人”,杨忠就必须把自己包装成武川系的嫡系人马。

  试想一下,老蒋对待黄埔系和地方派系能一样嘛。黄埔系是自己人,地方派系不管你多能打,多有本事,始终都是外人,不是我蒋某人的兄弟。

  道理是一样的,如果杨忠不是武川嫡系,而是寒微的山东杨氏出身。即便他军功显赫,能力超群,即便他为关陇集团打下万里江山,他始终都是外人,不可能真正融入进去,更不可能爬到关陇集团的权力金字塔尖。

  这是一种宿命,从出生那一刻起就注定了。杨忠要想改变命运,只能全部推倒重建,首先就是想办法把自己“变成”武川人。

  

  经过精心策划,最终杨忠如愿以偿成为武川嫡系。一个名叫杨元寿的神秘祖先在北魏初年迁居武川镇,上了武川户口,成为杨忠的始祖。

  当时杨忠连想都不敢想日后称帝,他的心愿只是把自己塞进关陇集团贵族俱乐部,仅此而已。

  因此在杨忠死后,其墓志介绍家世渊源只从落户武川的杨元寿写起,刻意强调“武川嫡系”这个高贵身份,并没有高攀更遥远的东汉太尉杨震,因为没有那个必要。

  杨忠只想混进武川嫡系,不敢奢求当皇帝,也就没必要纯手工打造光辉夺目的显赫家世。

  不提杨震便是一种意料之中的必然。

  如果说为了挤进武川嫡系,杨忠打造了祖先杨元寿,那后面的几位就迎刃而解了。

  想鸟枪换炮,实现身份和地位的改变,光打造一位始祖显然远远不够。在魏晋南北朝时代,那些富可敌国的门阀世家垄断了社会的绝大部分资源和财富,势力极其庞大。

  那帮人从生下来就是天潢贵胄,襁褓里的婴儿都是王侯身份,随便一个大家族都是几百年荣耀不绝,子子孙孙代代都是达官显贵。家族荣誉史基本都能从东汉一口气拉到唐朝,你光推出来一个杨元寿,还是小小的武川镇司马(官职造太大估计害怕穿帮),显然不够意思。

  所以呢,后面的杨烈、杨祯就可想而知了,一水儿都是太守、将军,证明咱老杨家也是代代公卿。

  造几个人名官职容易,难的是造事迹,这也是史书上查不到那些祖先任何事迹的难言之隐。

  如果说前面的全部都是艺术创作,那杨忠真实的面目又是什么呢?

  我的直觉是真实的杨忠就是从泰山那里登场的。

  陈寅恪先生认为杨忠出身寒微的山东杨氏,也有人认为真实的杨忠就是泰山附近的农家子弟。所谓的客游泰山,被梁军抓回江南都是障眼法,是史书在为杨家遮丑。

  杨忠客游泰山被抓的真相是什么?陈寅恪先生从《魏书》里找到了答案,他认为这件事可能和北魏历史上的邢杲起义有关。

  

  邢杲起义也是六镇起义的余波,杜洛周、鲜于修礼率领几十万六镇降兵降而复叛,蹂躏河北诸州。逼得河北幽州、冀州的十几万当地百姓不得不逃往山东,这些人的首领就是前幽州北平府主簿邢杲。

  邢杲带领这批人进入山东青州北海(今山东潍坊西南)境内,可当地也缺粮食,一下子挤进来这么多人,当地人非常恼怒。

  找不到粮食的邢杲队伍不得不以榆树叶充饥,当地人便骂他们为“舌沓榆贼”。

  所在流人先为土人凌忽,闻杲起逆,率来从之,旬朔之间,众逾十万。劫掠村坞,毒害民人,齐人号之为"〈舌沓〉榆贼"。——《魏书·列传第二》

  流浪山东的河北百姓处处受到当地人的凌辱,邢杲愤而起兵劫掠村寨。听到消息的幽冀之民纷纷投入邢杲军中,不到一个月便聚集了十万人马。

  杨忠很可能也参加了邢杲的队伍,为了吃饱肚子,没办法。然而好景不长,北魏大军镇压,一举击败邢杲主力,邢杲被押送洛阳斩杀。

  为了躲避追捕,杨忠不得不逃往江南避难,这也许才是史书中极其诡异的“客游泰山”的幕后真相。

  杨忠后来位列西魏十二大将军之一,身份显赫无比,为了掩盖当年曾参加邢杲贼军的“污点”,便造出了一个“客游泰山被擒”的梗。

  隋朝建立后,杨坚更是对老爹这段经历讳莫如深,坚决掩盖抹杀。于是便出现了一支梁军攻打泰山附近,将杨忠抓去了江南。

  杨忠出身寒微农家还有一个佐证,那就是他和同样出身寒微的庶族济南吕氏通婚,娶了吕氏之女吕苦桃。

  

  你听听这个名字,吕苦桃,那些门阀世家会叫这样的名字吗?吕氏是地地道道的庶族,在济南当地也没有什么存在感。

  杨忠和吕苦桃结婚,这个结果就很魔幻。如果他真是出身弘农杨氏的话,不会不知道他踩到了一条红线——婚宦失类。

  什么意思呢?

  在魏晋南北朝时代,门阀世家极其重视婚姻门当户对,士族和士族通婚,绝不允许和庶族通婚。

  如果婚姻和政治地位不相符,比如江南第一门阀王家的公子娶了会稽郡一个庶族家的小妹,这就叫“婚宦失类”,是非常严肃的原则性问题。

  这个问题不是小事,不能拿今天的婚姻自由去审视。

  当初侯景叛逃南朝,成为梁武帝的座上宾,他向梁武帝请求娶王谢豪门家的女子,结果被梁武帝委婉的拒绝了。

  这就是典型的例子,不管是谁,不管军功多大,都不能乱了规矩。

  杨忠如果真是弘农杨氏的子孙,岂能不清楚这一点?陈寅恪先生通过分析杨忠妻子家族的情况,得出杨忠出身山东杨氏的结论,这是非常有道理的。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杨忠既不是弘农杨氏子孙,也不是武川嫡系,他就是普普通通的山东杨氏子弟。他的父亲也未必就是神秘的杨祯,说不定就是一个老农民,一切都有可能。

  因为卷入邢杲之乱,在兵败后杨忠逃往江南躲藏了五年之久。五年后,一个偶然的回国机会出现了,杨忠抓住机会顺利返回了离别五年的北魏。

  那么这究竟是一次怎样的机会呢?对于杨忠而言是福还是祸,他也不知道,一咬牙一跺脚就回去了。

上一篇:广东省逾千个重点项目总投资8.5万亿元,新一代信息技术工程和能源装备项目受关注
下一篇:财政拨款|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招聘25人

最近更新未来教育